陈春华,柯美玲,曾媛茹,黄小凤,何 映
(茂名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茂名 525000)
肝硬化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会出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受损等,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大多发病突然,出血量相对较大,且止血难度大、易反复出血,可导致患者的循环血容量明显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容易诱发周围循环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起病急,且大多数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和治疗方案都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因而常导致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依从性和配合度差的情况,进而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1]。虽然常规护理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护理效果并不理想。“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是一种更加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护理模式,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需求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由资深的护理人员和专科护士共同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常规护理的缺陷与不足[2]。为进一步探究“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选取70 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详细报道如下。
将我院2022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入院后均接受胃镜检查,综合胃镜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和既往病史,明确诊断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基础资料完整,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出血性疾病;(2)合并肝性脑病;(3)由肝硬化以外的其他疾病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5 例/ 组。观察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最小29 岁,最大72岁,平均(43.26±3.2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2 h,最长6 h,平均(4.02±0.59)h。对照组:男21 例,女14 例;年龄最小27 岁,最大70 岁,平均(43.14±3.7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2 h,最长7 h,平均(4.08±0.62)h。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进行持续、密切的监测,配合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救治,为患者提供常规用药指导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成立“一病一品”专科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主治医师、责任护士。以患者的愿景体验和护理服务需求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时间节点包括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和出院后。(1)入院时,由责任护士热情地接待患者,帮助患者熟悉医院和科室的环境,减轻其对环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入院评估和专科评估,全面具体地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2)住院期间,向患者详细介绍关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知识,包括各阶段的症状表现、疾病的危害以及治疗方法等,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疑问,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在检查期间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每项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实施饮食指导,以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同时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出院时,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向患者说明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留下患者及其家属的联系方式,并向他们介绍后续随访的时间,嘱患者若出现不适症状要第一时间回院就诊。(4)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康复情况及用药情况,并给予个体化的康复及用药指导。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四项,分别是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1)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评估两组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评估工具为我院自制的“知晓度调查问卷”,测评问卷的信效度,结果显示Cronbach's α 系数在0.96 以上,同时测得问卷的总体分半信度在0.95 以上,其信效度良好。知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完全知晓、部分知晓、不知晓,知晓程度等级以问卷测评得分作为划分依据。问卷的总分为10 分,完全知晓、部分知晓、不知晓对应的得分分别是:8 ~10 分、5 ~7分、0 ~4 分。知晓率的计算公式是:(完全知晓例数+部分知晓例数)/ 总例数×100%,计算两组的知晓率并予以组间比较。(2)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本研究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等,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并予以组间比较。(3)护理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主要评估患者对4 个维度的满意程度,分别是健康宣教、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注意事项告知,各维度分值均为0 ~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4)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后两个时间点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工具选择生活质量量表(QOL)[3]。该量表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数据分析时运用的软件是SPSS 27.0,计数资料(表示为%)使用卡方(χ²)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使用t检验,最终获得的统计值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对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知晓程度的对比[例(%)]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4%(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例(%)]
观察组对健康宣教、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注意事项告知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分,± s>)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分,± s>)
组别 健康宣教 护理态度 护理操作 注意事项告知观察组(n=35) 9.12±0.26 9.10±0.21 9.16±0.24 9.23±0.18对照组(n=35) 8.32±0.25 8.15±0.26 8.20±0.27 8.44±0.36 t 值 13.121 16.816 15.721 11.612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两组护理前的QOL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的QOL 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QOL 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QOL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4 两组护理前后QOL 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观察组(n=35) 72.56±3.28 88.95±3.62 19.849 <0.001对照组(n=35) 72.49±3.14 81.57±3.55 11.334 <0.001 t 值 0.091 8.611 /P 值 0.927 <0.001 /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同时也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起病急、病情凶险且进展速度快,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和再出血率,故需要对患者的病情予以及时有效的控制[4]。由于本病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且控制难度大,因此对护理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故选择适合患者的、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非常重要[5-7]。本研究将“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分别应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护理中,经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有更为明显且理想的应用优势,具体表现为:观察组对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4%(P<0.05);观察组对健康宣教、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注意事项告知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QOL 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上述几项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优势。分析原因在于:常规护理在各科室和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中均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以满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需求,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但该护理模式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干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在常规护理模式下,疾病是护理工作的中心,且护理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忽视了患者本人在护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8-10]。而“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更加注重护理行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化,要求护理人员务必关注、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通过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专科的护理框架,护理人员在充分掌握专科护理框架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护理服务。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护理骨干成员、护理管理者和责任护士共同开展护理工作,能够充分调动责任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使其在护理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工作职责,为患者提供优质、综合、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而患者可以随时向护理人员提出诉求,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各项工作也更加认可,为后续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医院的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临床采取“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够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程度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