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兮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湖南 长沙 410000)
以口腔黏膜灼烧感、吞咽困难和进行性张口困难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口腔疾病,被称为口腔黏膜纤维化。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口腔黏膜下层纤维化及慢性增生性炎症,是一种进行性、慢性且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病变[1-2]。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长期咀嚼槟榔、吸烟、进食辛辣刺激物与口腔黏膜纤维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相关研究显示,咀嚼槟榔是导致口腔黏膜病变的主要因素,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亚洲人为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主要发病群体,其在我国南方的发病率较高[4]。目前,临床针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采用抗炎药物治疗,临床常用药为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5]。本文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3 年5 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158 例,设立对照试验,以期探讨曲安奈德联合泼尼松龙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详细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2020 年2 月至2023 年5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158 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对口腔黏膜纤维化的诊断标准[6];(2)近半年未接受过针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治疗;(3)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病历资料不全;(2)合并其他口腔黏膜疾病;(3)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4)对曲安奈德、泼尼松龙过敏或不耐受。随机将患者分为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79 例。单药治疗组中男51 例,女28 例;年龄20 ~61 岁,平均年龄(40.5±17.4)岁;病程1 ~5 年,平均病程(2.9±1.7)年。联合治疗组中男49 例,女30 例;年龄19 ~63 岁,平均年龄(40.1±18.6)岁;病程1 ~5 年,平均病程(3.0±1.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单药治疗组采用泼尼松龙混合利多卡因治疗,在4 mL 泼尼松龙中加入2 mL 利多卡因,制成混合药液,用药剂量为1 mL/100 cm2,皮下注射,选取翼颌韧带、颊黏膜或唇黏膜作为注射点,若病损范围较大,可采取多点注射,1 次/ 周。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对口腔黏膜病变区域采取多点位注射给药,用药剂量为40 mg/ 次,1 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12 次。嘱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进食辛辣食物、咀嚼槟榔、吸烟等。
(1)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张口度:采用医用硫酸纸测定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在患者口腔黏膜受损表面铺上医用硫酸纸,待患者放松后将口腔病损范围及形态描绘下来,然后取出硫酸纸,在2 mm 标准单位网格上平铺并记录病损面积。使用游标卡尺对患者的张口度(即最大张口度)进行测量,去上下中切牙牙缘距离,连续测量3 次,取其平均值。测定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2)炎性因子:抽取患者的静脉血6 mL,以2500 r/min 转速离心处理15 min,静置分离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测定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3)临床疗效:经治疗口腔疼痛消失,开口度较治疗前改善>10 mm 为显效;经治疗口腔疼痛减轻,开口度较治疗前改善1 ~10 mm 为有效;经治疗口腔疼痛无变化,开口度较治疗前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4)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如代谢紊乱、真菌感染、局部黏膜萎缩等),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予以组间比较。
如表1 所示,治疗前,两组的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张口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口腔黏膜病损面积为(7.46±2.19)cm2,显著小于单药治疗组的(10.69±2.38)cm2;联合治疗组的张口度为(2.95±1.02)cm,显著大于单药治疗组的(2.58±1.14)cm(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及张口度的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及张口度的比较(± s>)
组别 口服黏膜病损伤面积(cm2) 张口度(c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单药治疗组(n=79) 15.62±3.41 10.69±2.38 2.41±1.09 2.58±1.14联合治疗组(n=79) 15.59±3.46 7.46±2.19 2.44±1.08 2.95±1.02 t 值 0.054 8.876 0.17 2.150 P 值 0.956 0.001 0.862 0.033
如 表2 所 示, 治 疗 前, 两 组 的 血 清IL-6、TGF-β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血清IL-6、TGF-β1水平分别为(9.13±2.34)μg/L、(7.65±3.19)pg/mL,均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的(18.09±4.51)μg/L、(16.69±5.23)pg/mL(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GF-β1 水平的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GF-β1 水平的比较(± s>)
组别 IL-6(μg/L) TGF-β1(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单药治疗组(n=79) 25.61±8.13 18.09±4.51 27.49±7.34 16.69±5.23联合治疗组(n=79) 25.63±8.13 9.13±2.34 27.51±7.34 7.65±3.19 t 值 0.015 19.170 0.017 13.120 P 值 0.987 0.001 0.986 0.001
如表3 所示,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7%,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83.54%(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如表4 所示,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代谢紊乱、真菌感染、局部黏膜萎缩)发生率为11.39%,略高于单药治疗组的8.86%,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例(%)]
口腔黏膜纤维化是一种以口腔黏膜下纤维条索形成、口腔黏膜弹性下降、进行性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和舌运动障碍为特征的口腔黏膜病变[7]。相关研究发现,口腔黏膜病变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咀嚼槟榔具有密切联系,同时也受遗传、免疫因素的影响,该病主要以亚洲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相关研究发现硬皮病的微血管表现与口腔黏膜纤维化极为相似[8]。现阶段,临床治疗口腔黏膜纤维化的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及非手术局部药物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非手术治疗以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治疗过程较慢,且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曲安奈德注射液作为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或减轻口腔溃疡所造成的不适,因具有药效持久、安全性高等优势而受到青睐。此药通过其抗炎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能有效减轻口腔黏膜病变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控制疾病的进展,恢复口腔黏膜的弹性。泼尼松龙具有良好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能有效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口腔黏膜病损面积为(7.46±2.19)cm2,显著小于单药治疗组的(10.69±2.38)cm2;联合治疗组的张口度为(2.95±1.02)cm,显著大于单药治疗组的(2.58±1.14)cm(P<0.05);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7%,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83.54%(P<0.05)。可见,曲安奈德联合泼尼松龙治疗口腔黏膜纤维化疗效确切。
结缔组织原变性、上皮萎缩、胶原堆积、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口腔黏膜纤维化的主要病理特征。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结缔组织纤维化具有密切联系[10]。IL-6、TGF-β1是临床常用的炎性因子,在局部炎症反应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中二者均有参与,且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在促进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的同时又能直观有效地反映纤维化进程及炎症水平[11]。IL-6 具有多功能性,可对急性炎症反应产生介导作用,促进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聚集及纤维化形成。多种细胞活动及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有TGF-β1参与,包括促进成纤维细胞趋化、参与免疫反应、改变细胞黏附性等,其在众多纤维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重要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血清IL-6、TGF-β1水平分别为(9.13±2.34)μg/L、(7.65±3.19)pg/mL,均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的(18.09±4.51)μg/L、(16.69±5.23)pg/mL(P<0.05)。说明曲安奈德联合泼尼松龙的抗炎效果显著。此外,本研究中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提示在应用泼尼松龙的基础上加用曲安奈德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的安全性有保障。
综上所述,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采用曲安奈德联合泼尼松龙治疗可显著减小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增加张口度,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