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水
(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超声科,广东 佛山 528231)
肩关节疼痛是临床上出现概率较高的一种肌肉骨骼疾病,从成年人群体的情况来看,约有20% 的成年人存在此类问题。如果患者受到上肢无力、关节僵硬或是肩部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肩部的正常活动受限,那么其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现阶段,在针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多数情况下采用的都是非手术治疗的手段,包括要求患者接受物理治疗、口服抗炎药物治疗以及在患者的局部位置注射类固醇等。但是,如果患者长期存在肩关节疼痛的情况,单纯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治疗所能收到的效果十分有限。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超声引导下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顽固性肩关节疼痛的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目的在于使顽固性肩关节疼痛患者的病情能真正得到有效的缓解,使其治疗有效率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患者后续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择2021 年9 月至2023 年8 月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接诊的60 例顽固性肩关节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例数均为30 例)。对照组中,男性19 例,女性11 例;患者年龄37 ~87 岁,平均年龄(59.2±3.8)岁。观察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患者年龄36 ~88 岁,平均年龄(59.5±4.1)岁。纳入标准:病程在1 个月以上且既往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排除标准:近期出现过肩部外伤的情况或接受过手术治疗,治疗的部位出现感觉受损、感染破溃的情况;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存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存在痛风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1]。
对照组患者在实际接受治疗的过程之中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需要对患者使用抗炎药物口服治疗的方式、冰敷治疗的方式、理疗治疗的方式等,并叮嘱患者加强休息[2]。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超声引导下的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的方式,在治疗的过程之中,使用到的器材主要包括穿刺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22 ~25 G 穿刺针。在实际为患者进行药物注射的过程之中,需要为患者使用4 ~9 mL 的局部麻醉药物以及1 mL 皮质类固醇注射液[3]。在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的过程中,使用的探头通常情况下为高频探头或是中频探头,以凸阵探头为主。实际为患者进行治疗操作的过程之中,需要指导患者取侧卧位,患者的患侧肩膀需要朝上,患侧上肢需要处在中立的位置[4]。在实际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的过程之中,需要选择解剖学斜轴位,即探头需要与患者的岗下肌腱纤维相平行,处在患者盂肱关节后方的位置。在实际为患者进针的过程之中,从后外侧进针向前内侧方向推进。在超声引导的过程之中,主要是使用梯形图像引导的方式,使得穿刺针的清晰度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为后续穿刺针方向的调整提供便利。穿刺针需要在患者的盂唇以及肱骨头之间的位置进入到患者的关节腔内部。在正式为患者进行关节腔注射之前,需要提前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可以借助注射器为患者进行穿刺针道的构建,针道需要保证陡直,进针需要保证一定的深度,方便后续针对穿刺针的位置进行更好的调整[5]。针尖的斜面需要朝着患者肱骨的关节面,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关节软骨部位的损伤。在实际为患者进行药物推注的过程之中,需要对患者关节腔内部药物流动的情况进行实时的观察,最大限度地保证针尖处在患者关节腔的内部。如果液体在某一个区域呈现出局限性分布的状态,说明针尖未进入到关节腔的内部,则需要第一时间停止为患者进行注射,重新在超声的引导之下对患者的针尖位置进行调整[6]。
首先,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其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最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采用SPSS 25.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3.53±0.94)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3.49±0.81)分;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1.53±0.44)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2.28±0.36)分;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的幅度更大(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分,± 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分,±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3.53±0.94 1.53±0.44对照组 30 3.49±0.81 2.28±0.36 t 值 9.756 9.813 P 值 0.019 0.022
治 疗 后, 观 察 组 患 者 中 有17 例 患 者( 占56.67%)的临床疗效为显效,有12 例患者(占40.00%)的临床疗效为有效,有1 例患者(占3.33%)的临床疗效为无效,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患者有14 例患者(占46.67%)的临床疗效为显效,有11 例患者(占36.67%)的临床疗效为有效,有5 例患者(占16.67%)的临床疗效为无效,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25/3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3.33%(1/30),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3.33%(4/30)。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例(%)]
肩关节疼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在针对顽固性肩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促进患者关节活动度的提升以及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是最为重要的治疗目标[7]。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在实际针对顽固性肩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通过采用超声引导下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的方式能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8]。有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的顽固性肩关节疼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中枢痛觉敏化及外周痛觉敏化情况,对于此类患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干预。
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治疗是对顽固性肩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治疗时十分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不仅具有疗效好、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等优点,且副作用较小[9]。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精准地将药物注射到患者盂肱关节腔的内部[10]。以往,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尤其是在为患者进行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治疗的过程之中,多数情况下,医生都是依照经验触诊的方式确定注射部位。但是,这种方式的注射精准度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实际为患者的关节腔注射药物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超声的引导功能,能对患者关节的解剖结构进行动态以及清晰的显示,方便医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随时对患者穿刺针的位置进行观察,了解患者实际注射药物的情况,不仅可以对患者疼痛问题的发生原因进行有效的明确,还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药物注射到关节腔内,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有效的缓解,其整体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在超声引导下为患者进行盂肱关节腔药物注射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托肌肉骨骼超声的基础,精准地对患者盂肱关节腔的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充分发挥超声技术的实时引导作用,可确保穿刺针精准地进入患者的关节腔。在成功穿刺的基础之上,采用相关药物推注以及抽吸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此种治疗方法不仅适合免疫风湿性疾病导致肩关节受到累及的患者,同时对于粘连性关节囊炎以及其他多种原因诱发的肩关节顽固性疼痛也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但如果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较为严重的障碍,或是患者的穿刺点位置以及关节部位存在皮肤感染,则不适合使用此种方法进行治疗。
临床研究发现,很多顽固性肩关节疼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囊狭窄。为此类患者进行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的整体难度相对较高。从临床操作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经常出现:第一种情况是患者的肩关节有十分清晰的结构,但是患者自身存在关节囊狭窄的情况,要想将药液推注到患者的关节腔内部,其整体的难度相对较高,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盂唇损伤的风险大幅度增加。第二种情况是患者的肱骨头呈现出高耸的状态,在进针角度过大的情况之下,很难清晰地显示针体,需要反复调整进针的方向,才能使得穿刺针进入到理想的位置。第三种情况是无法清晰地显示盂唇,进而难以确定竞争靶点的位置,上述问题都会导致患者在接受注射的过程中局部位置的疼痛感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在实际进行穿刺的过程中,易损伤患者肩关节周围的组织,增加患者软骨损伤的发生风险,致使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而要想保证肩关节穿刺注射过程中的准确性,合理地选择穿刺注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超声技术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有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顽固性肩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的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临床上在实际针对顽固性肩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通过采用超声引导下盂肱关节腔注射治疗的方式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治疗方法在提升远期疗效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治疗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较低,说明此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较高,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