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瑜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功能科,广东 佛山 528300)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产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与阴道分娩密切相关[1]。目前,大多数产妇都具有良好的产后恢复意识,开展盆底肌训练对于防治SUI 起到了重要作用。训练过程中,可促进盆底肌的收缩,改善盆底肌的功能。此外,开展盆底肌训练还会促进直肠周围肌群功能的恢复,对抗盆底肌群,这样就可以将尿道封闭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盆底的功能[2]。目前,在妇产科产后检查中,最常见的就是盆底超声检查,它可以清楚地显示盆底结构,准确判断产妇是否发生SUI,从而使产妇能够尽早开展相应的盆底肌训练,促进其产后恢复。同时,盆底超声也是评价产后盆底肌训练效果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28 例产后SUI 产妇为例,对盆底超声在产后SUI 产妇盆底肌训练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阐述如下。
选取我院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期间收治的28 例产后SUI 产妇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妇产科学》中关于产后SUI 的诊断标准;(2)妊娠前未出现SUI 等相关症状;(3)年龄≥18 周岁;(4)产妇本人及其家属均知悉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输尿管结石;(2)有盆腔手术史;(3)失语、失聪;(4)合并妇科恶性肿瘤。将这些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 例,对照组中,有初产妇10 例(71.43%),经产妇4 例(28.57%);年龄22 ~39 岁,平均(27.18±1.80)岁。观察组中,有初产妇9 例(64.29%),经产妇5 例(35.71%);年龄22 ~41 岁,平均(27.20±1.81)岁。两组上述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盆底肌训练方法 对照组产妇未坚持进行盆底肌训练,仅训练几周;观察组产妇坚持完成盆底肌训练,具体训练方法是:(1)开展肌肉等张收缩训练,训练过程中,指导产妇放松腹部、大腿肌肉,自主收缩盆底肌,每次坚持3 s 以上再放松,然后快速收缩盆底肌3 次,放松6 s,重复上述动作,每次训练15 ~30 min;(2)开展放松肛提肌训练,每天训练15 ~30 次,持续训练6 个月。
1.2.2 盆底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GE Volusion E8)进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探头频率3 ~8 MHz。检查前排空肠道,并充盈膀胱,指导产妇屈曲髋部,取膀胱截石位。在超声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套上薄膜手套,置入阴道后进行各个切面的扫描,观察盆底结构,分别采集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 动作状态下的各项超声指标。
1.3.1 治疗效果 对两组进行为期6 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束时评估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漏尿等症状完全消退,超声检查显示盆底结构正常)、有效(漏尿等症状显著减轻,超声检查显示盆底结构改善)、无效(漏尿等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超声检查显示盆底结构未改善),总有效率=(总例数- 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
1.3.2 静息状态下盆底超声指标 分别于训练前、训练6 个月后测定两组静息状态下的盆底超声指标,包括逼尿肌厚度、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位置、膀胱位置、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
1.3.3 最大Valsalva 动作状态下盆底超声指标 分别于训练前、训练6 个月后测定两组最大Valsalva 动作状态下的盆底超声指标,包括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膀胱尿道后角、膀胱下降位置、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以χ² 检验,用% 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例(%)]
训练6 个月后,经超声检查,两组静息状态下的逼尿肌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息状态下的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位置和膀胱位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息状态下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训练6 个月后静息状态下盆底超声指标的对比
训练6 个月后,经超声检查,观察组最大Valsalva 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膀胱尿道后角、膀胱下降位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训练6 个月后最大Valsalva 动作状态下盆底超声指标的对比
产后SUI 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尿失禁问题,其发生原因包括:(1)分娩过程中的损伤:分娩过程中,女性的盆底肌和韧带可能会受到损伤或过度伸展,造成盆底肌松弛和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尿失禁;(2)激素水平下降:分娩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下降,这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减弱,增加尿失禁的风险;(3)盆腔器官脱垂:分娩后,盆腔器官的支撑结构可能受到损伤,导致膀胱、子宫或直肠脱垂,当这些器官脱垂时,会对尿道施加压力,导致尿失禁的发生;(4)肌肉功能下降:分娩后,女性盆底肌的肌力会明显下降,缺乏足够的支撑力来控制尿液的排出,从而导致尿失禁;(5)手术操作:在某些情况下,分娩时可能需要进行会阴切开术或会阴侧切术,这些手术操作可能对盆底肌和尿道造成损伤,增加尿失禁的风险。总之,了解产后SUI 的发生原因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SUI 是女性在分娩或绝经后出现的一种排泄障碍,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3]。盆底超声是一项在临床妇科和产科经常使用的用于评价盆底功能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产后早期的SUI,具有实时、方便、重复性好和非侵入性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盆底肌锻炼也称Kegel 锻炼,能够改善轻、中度SUI 女性的盆底肌张力,提高阴道收缩力,从而改善盆底功能。黄健等[5]研究表明,盆底肌功能锻炼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多在轻、中度SUI 的治疗中使用,或在术前、术后使用。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静息状态下,两组的逼尿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但两组的膀胱尿道后角等指标差异明显,P<0.05;最大Valsalva 动作状态下,观察组的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 动作状态下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对产后SUI 产妇,开展盆底肌功能训练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各项盆底功能指标,同时盆底超声在评价产后盆底肌训练效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宁等[6]研究指出,尿道后角等盆底超声指标可以作为判断产妇是否在产后早期出现SUI 的指标,可见盆底超声在诊断SUI 中的应用价值。王春红[7]研究表明,年龄较大的女性产后第42 d 复查尿道口漏气率、膀胱膨出率和SUI 的发病率都比同龄女性高。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是因为女性在怀孕和分娩后,盆底肌会受到损伤,对于高龄产妇来说,这种情况尤其严重[8]。在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时,可从多角度(包括矢状面、轴平面、横切面、冠状面等)进行观察,能够完整、清晰地显示盆底的解剖结构[9]。此外,盆底超声检查可在静、动状态下对盆底结构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能够更好地显示盆底疾病发生的具体解剖位置、损伤程度等,从而方便临床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盆底结构,提高早期SUI 的确诊率[10]。研究指出,发生SUI 的初产妇在休息时膀胱高度低于正常人,并且在最大Valsalva 动作状态下膀胱颈部的高度显著降低,且降低的距离超过了正常初产妇[11]。莫世盼[12]研究指出,盆底肌功能训练配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尿失禁的预防及盆底功能均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各项指标与常规康复措施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盆底肌训练来治疗产后SUI,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疗法,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且患者也容易接受。在盆底肌训练中,收缩盆底肌并挤压和上举环绕阴道、尿道以及直肠周围的肌群,形成对抗盆底肌群向下运动的力量,能够有效防治产后SUI。
综上所述,产后SUI 产妇坚持进行盆底肌训练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盆底超声在评价产后SUI 产妇盆底肌训练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推广。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患者之后未继续接受治疗,是否会再次出现SUI 或盆底器官脱垂不得而知,这些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的长期追踪报道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