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利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原平市锚定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新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推动“行动式治理”向“常态化治理”转变,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强大的实践引领力推动基层治理向纵深推进。
健全责任体系抓重点,压实基层治理之责。严密的党建责任体系是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的根本保证。书记领航示范,构建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组织部紧紧抓牢市委、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责任,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的方式,分层级对全市1059 个基层党支部书记进行专题轮训,提升业务能力,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起“层层负责、各负其责、责任分明”的抓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干部包联下沉,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按照《原平市市级领导联乡包村到户安排》,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27 名四大班子成员包联18 个乡镇(街道),推动19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下沉28 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开展解剖式蹲点调研,全面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组织生活规范,推动党内政治制度落地落实。把“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列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任务清单,建立由党(工)委书记亲自抓、支部书记具体抓、广大党员主动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上级党组织列席指导、市委组织部随机抽查制度,避免“三会一课”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推动基层党组织生活规范有序开展。
强化城市党建疏堵点,提升基层治理之效。坚持把抓好城市党建工作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充分释放党组织和党员先锋引领、聚合辐射效应,推进治理主体与基层需求协调配合,以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目标,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化制度保障。制定《关于党建引领社区服务效能提升的工作方案》,构建“市、街道、社区、小区(网格)”四级联动的服务体系,明确5 个方面12 条具体工作措施,同步制定《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标准化实施细则》,为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提供方向指引。强化阵地建设。累计投入139.7 万元,全市22 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完成达标创建,补充建设62 个标准化党群服务站。打造“一社区一品牌”,让党群服务场所变成群众想来、爱来、盼来的活动阵地,累计服务群众2 万人次,实现各类服务进社区、进小区,拓展了社区、小区服务“主阵地”。强化力量配备。持续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公开招聘本科学历的社区工作者86 名,将288 名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并分批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能。强化服务供给。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优化个性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增强沟通协调,调配“供给单”,累计为2.7 万余人次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解决“需求单”,搞好一社区一品牌建设,为1800 余人次提供了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服务;创新“线上单”,综合运用社区智慧化管理系统、微信群等信息化手段,以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形式开展一站式服务,15 项原本需要居民前往社区办理的事务可以在线上解决,累计开展线上服务1300 余次,服务群众2400 余人次,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实现服务居民零距离。
壮大集体经济攻难点,筑牢基层治理之基。始终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高位推动,把好项目评审关。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第一组长,22 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市长担任集体经济工作专班组长,组织财政、农业、乡村振兴等部门召开项目评审会,对全市52 个集体经济项目进行了逐一评审,统筹600 万元资金对优质项目进行扶持。机制拉动,把好发展路径关。制定《关于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质行动的工作方案》,聚焦发展要素、发展模式、政策扶持、典型培育4 个方面,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千员带万社”三大行动,明确23项举措,健全完善可持续投入、专业化运营和社会化服务制度体系,推动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能人带动,把好集体增收关。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干部组织动员能力,建立339 名能人信息库,召开能人带动集体经济研讨会18 次,引导96 名能人以7 个企业、89 个产业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88 万元;持续推动农村生产托管,大力实施村社联合发展,54 家农机合作社、31 家种植合作社与村集体抱团发展,带动集体经济增收530 万元。
原平市永康社区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在迎宾小区开展义务理发活动(郝子翔/摄)
聚焦为民解忧医痛点,破解基层治理之困。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民呼我为”“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领题调研,答好民生问卷。县处级领导班子成员领题调研事关全市发展的31 个课题,同题共答、分题细答,深入群众倾听呼声、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建言献策活动,逐级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落实“三个清单”,紧盯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在关爱困难群体、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上出实招、求实效。市级层面围绕群众反映集中的社保、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等方面动态建立民生实事清单25 项,已办结12 项;通过民生热线、市长信箱等接收、办结民生实事1170 件,真正将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转化为惠及群众的实事好事。四下基层,回应群众诉求。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持续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严格落实“五包一”工作机制,推动信访工作重心下移、信访渠道关口前移,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积极妥善解决群众提出的各类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信访难题案结事了、息诉罢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典型示范,发挥先锋作用。在基层党支部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为民服务暖人心”主题党日活动,500 余名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到社区报到,为群众答疑解惑、回应诉求;3700 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依托小区、网格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组建党员突击队694 支,在重大项目、重大任务中发挥作用2593人次,志愿服务360 余人次。
严格考评管理清盲点,凝聚基层治理之力。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我们把干部队伍管理作为抓实经济发展、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工程,以扎实举措推动基层干部队伍质效硬提升。加强作风建设,把干部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建立健全定期调度、专项督查、集中通报、跟踪问效等工作机制,把“作为”情况和考评结果联系起来,引导“无为者”想为,鼓励“想为者”有为。开展检视问题和基层治理不良现象专项整治,部分问题的整改已取得阶段效果。加强分析研判,把星级管理转化为治理活力。围绕各领域基层党建重点工作,采取“逐村过、逐人评”方式对全市346个行政村1805名村“两委”班子成员逐一分析研判,动态调整村“两委”主干7 名。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结果作为择优招聘为事业编制、参照同等事业编制核定待遇、绩效报酬等各项待遇的依据,激励农村、社区干部扎根基层、埋头苦干。加强督促检查,把能力本领转化为使命担当。坚持把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和到村工作大学生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细化落实干部驻村7 大制度,结合“三查十盯两确保”专项行动,创新“三查”工作法,整治整改问题8 条,通报6 人,调整撤换4 人,确保帮扶干部力量下沉、责任上肩;建立到村工作大学生“1+4”管理体系,培养17 名优秀到村工作大学生领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2 个,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