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教学,更多强调的是“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详尽的描述,反而会让写作成为负担,让学生望而却步。写作教学不应局限于文学类的审美表达,更重要的是要指向以交流和分享为目的的写作活动,具有实用性,从而真正提升学生运用写作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跨学科设计表达话题
走出单一的生活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里生成表达与交流、分享的话题,在真实的情境中参加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获得用写作知识服务生活的真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丰富作文内容,提高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梳理、选择写作素材时,要尽可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关注生活、跨学科融合中,写出有价值的内容。
以学生作文《未来的汽车》为例,该学生在想象未来汽车的样子和功能时,在汽车能在地上跑的功能上,加了能在空中飞行和在水上航行的功能,目的是缓解道路交通拥堵,节约时间。
乍一看,这样的作文似乎很有创意,想象出来的新设计也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他只是将飞机与轮船的特点综合到一起,这样的简单叠加,思维的深度并不足,思维的广度更是谈不上。因为他的想象不具备真实的生活基础,说是幻想、空想也不为过——你看这样的汽车,材质要媲美飞机,浮力要比肩轮船,制造成本姑且不算,而且这样的海陆空恣意驰骋的交通工具,还是汽车吗?有了它,交通规则该怎样修改?驾驶证该怎么考?这一系列新的问题,都是“想当然”闯的祸。
因此,在放飞想象、大胆设计之前,要扯紧真实这根线,让学生想象的风筝不至于漫天遨游无所依。笔者在设计写作任务时,把“你会对汽车做出怎样的创新”这一真实问题与写作联系起来,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任务一】结合你在科学、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等学科学到的知识,说说你家的汽车已经具备了哪些优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任务二】针对当前空气污染、能源紧缺、交通安全等问题,你觉得现在的汽车还需要具备哪些功能?
【任务三】点评小组成员的奇思妙想,对每个人的新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此,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就会靠谱很多,不仅在交流与表达中提升了语言能力,还感受到学习服务生活、改善生活的意义。他们运用在各学科课堂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分析、探究汽车外观和功能的优缺点后,做出慎重的、有证据的表达。这时,他们的想象就不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不轻易否定前人智慧,并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的奇思妙想了。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也在想象与表达中真正得到培养。
当然,指导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写想象类的作文的时候,还要注意在“奇”字上做文章,在“妙”字上写出新意。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各学科知识的支撑,如信息科技课上了解到的无人驾驶技术、AI技术,科学课上风能、太阳能的运用,道德与法治课上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等等。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辅佐自己的想象时,“奇”且“妙”的表达就呼之欲出了。如:
今天,爸爸开车带着我们去乡下看望奶奶。一路颠簸,一路紧张,我们终于到了奶奶家。妹妹一下车就直奔卫生间——她晕车了。妈妈责备爸爸说他开车技术太差劲,坐他的车一会快一会慢,冷不丁地还来个急刹车,再厉害的人也吃不消这种折腾。爸爸很委屈,说路上那么多人,不减速难道直接撞上去吗?遇到红绿灯,总不能不停吧!看着他们快要吵起来,我连忙走上前拉开妈妈:“你快去看看妹妹吧,我和奶奶给妹妹做点果汁。”
回来的路上,我注意观察汽车的行驶和路况,突发奇想:如果我家车的前控台上能有一个四面感应的电脑显示屏,实时将周围的情况投放到屏幕上,并显示车子在马路上的行驶路线与两侧路牙的距离,以及车子两侧和后方车辆、行人的动态,必要的时候,还能用语音进行操作指导,那该多好!
当然,把方向盘和电脑连接起来,将方向、速度的控制交给电脑,由它来根据实际路况进行智慧应变就更好了。我相信,由智能机器人操控的汽车,坐在上面的舒适度肯定比情绪波动大的人靠谱很多。而且,所有车辆都智能化以后,它们之间也能互相联系、沟通,交通拥堵的情况肯定不会再出现了。
二、阶梯式构建系列任务
指向学生表达与沟通、交流与分享能力的作文指导,不光要关注学生学什么,还要思考怎样学习才能实现。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大情境下的系列探究子任务链,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迈上能力与素养发展的制高点。如在今年的清明节祭扫革命先烈活动之际,笔者以“祭扫·缅怀·传承”为主题,布置了这样的系列子任务:
【任务一】搜集革命烈士的相关故事、歌曲、朗诵稿,撰写光辉事迹系列主题报道,推送到学校微信公众号。
【任务二】设计祭扫革命先烈活动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完善。
【任务三】详细记录本次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表达传承革命精神的决心。
学生在上面任务链的驱动下,从材料的搜集、活动的策划,一直到完整的活动记录,知识从静态的整理到动态的整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也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而不断提升。如一学生这样写道:
又是一年清明节。星期五下午,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步行前往3千多米外的革命烈士陵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正是我们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经过50多分钟的步行,我们终于来到革命烈士陵园。站在大门前抬头看去,一尊高大的英雄雕像映入眼帘。英雄的面容平静,眼神坚定,流露出视死如归的勇气。这目光,让我不由精神一振,刚刚身体上的疲惫一扫而空。
少先队员代表向烈士献上花圈,我们一行人也紧跟随后,手捧自己做的洁白纸花,心怀敬意,一步一步走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我们将小白花轻放在碑前,然后默默地鞠躬,表达我们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广场上一片寂静,那些成天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小虫子,在低沉的哀乐中,静静地趴在草叶上,似乎也和我们一起向革命先烈默哀。
接着,辅导员老师深情讲述了革命先烈为了和平、为了光明,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故事;大队长和学习委员、纪律委员一起朗诵了诗歌《为了谁》。
祭扫活动结束,我们又列队步行走回学校。虽然这次扫墓来回路程有点远,但没有一个同学抱怨,因为大家知道,刚刚我们祭拜的革命先烈们,他们吃的苦远比我们多得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习任务群和跨学科综合运用等实践活动,学生对活动的意义理解更深刻了,思路也在资料整理、运用、表达的不断进阶中更加清晰、明了,最后完成的作文非常吸引人阅读。
三、全媒体空间综合实践
组织学生在全媒体空间下参加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现实性和开放性。如针对“水资源调查”实践活动,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性主题任务:
【任务一】走访、了解身边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完成水资源污染问题调查报告。
【任务二】设计一则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语,并撰写成公益广告视频拍摄的脚本。
【任务三】结合科学等学科所学到的知识,提出改造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设想。
学生在实地调查和云平台丰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中,对水循环、水体污染等有了清晰的认知,对当地水生态建设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感性的体验,因此,他们可以运用云技术设计、拍摄公益广告视频,进行水环境改造措施、水净化设备的构想,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如一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广告拍摄脚本:
背景:蓝天、绿树、河流。
动画:《秋日私语》响起,鸟鸣声中,一滴滴黑色的水滴掉入河水中,慢慢洇开,河水渐渐变黑。同时,水边的绿树开始发黄,渐渐干枯,蓝天也渐渐变成铅灰色。
此时,低沉的男声播出:水是生命之源,今天你给它带来伤害,会让明天的美好不再……
这里,他通过颜色的强烈对比和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让水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语言文字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
对于水体保护和水源净化,学生可以灵活运用网络信息和学科相关知识,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中,迸发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表达。如一学生这样描述:
在村边静静流淌的小河的一头,已经矗立起一台高大的水源净化器。这净化器采用了多层矿物净化片过滤、吸收、分解技术,河水流经净化器后,立刻就变得清澄、明净,水中的鱼、虾在碧绿的水草中、荷叶下自由嬉戏。大人、小孩换上泳装,顺着滑梯进入河中,可以放心地嬉戏。
对于学生完成的作品,不能只局限于在教室这一个狭窄的空间展示,而应借助云平台将之分享到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发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在聆听各方面、多角度的评价中,进一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作品。像上面的公益广告设计,该小组的同学借助APP平台制作并发表后,短短一周就被点赞破千,家长、同学热情洋溢的赞美,社会人士的惊叹和指点,让参与制作的学生每天都眉开眼笑,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讨论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当下学生的写作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借鉴课文作者的表达,进行封闭式、全文学类的创作,而应关注生活,情动而辞发,与时俱进,为沟通交流而作。这样,写作才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真需要、未来生活的真能力。教师要摒弃单纯以文字表达为追求的课堂教学,恪守萧统所说的“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全媒体技术的加盟,云平台传播的支持,既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学习、表达的需求,又让他们的交流和表达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分享与回应,这让他们学习的获得感更加丰厚,更加真实,并反过来激发他们清晰表达、生动表达、热情表达的愿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