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占地规模较大,内容丰富,出土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文物精品。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发掘共出土文物近3万件,文物种类包括金、铜、铁、玉、石、陶、竹、木等。特别是出土的玉器,质地细腻、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共有800余件仿生动物玉雕,动物种类40余种。在这些精美的玉器中,有一些玉器纹饰上出现了大量密集且排列有序的阴刻线纹饰,其状细若游丝,简称游丝工。
游丝工艺技术最早记载于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笺·论古玉器》中,其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关于游丝工艺的起源和制作,学者历来争议不断,关于起源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起源于汉代,这主要受了高濂学说的影响;二是认为起源于春秋晚期。关于制作工艺,也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游丝刻”是金刚石质的尖峰刻具制作而成,因为金刚石的结晶体拥有锋利的棱刻角;二是认为这种细密的阴刻线是细小勾砣工具运用熟练制作而成。微痕迹研究最早应用于石器,后来由于科技的发展,随着带景深扩展技术的数码显微镜的出现,可以数百倍地放大玉器细节部位,并且利用三维图像的重建功能,可以对玉器的微痕进行三维观察和测量,更好地呈现玉器加工工艺遗留的痕迹信息。关于微痕迹方面的研究,张敬国研究凌家滩的玉器微痕迹,发现了在距今5300年前,中国已经有了砣的使用。杨益民等研究者利用新型数码显微镜对西周倗国墓地绿松石珠微痕迹进行显微观察,并且对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探讨。鉴于此,我们采用日本基士恩VH5000型超景深显微镜对这件玉鸟进行数码显微放大观察,对其鸟冠部的加工工艺进行探讨。
一、观察和探讨
(一)阴线刻划痕迹肉眼观察及讨论
这件玉鸟(图1)为青白玉。青白色,大部受沁呈黄白色。玉质细密,润而微透。圆睛巨冠,勾喙挺胸,长尾后摆,单足直立。两面所饰纹饰相同,冠上饰细如发丝的阴线纹,胸部饰回纹,尾部饰阴线羽纹。勾喙处一圆穿。高5.2厘米,宽3.8厘米,厚0.55厘米。这件玉鸟冠部的阴线纹在没有使用设备观察时,给人的感觉是阴线平行且流畅,这一点可以从玉鸟的拓片(图2)中看出。
(二)阴线刻划痕迹显微镜下不同倍数的观察及讨论
选取玉鸟冠部未受侵蚀的部位进行显微观察,在20倍放大的观察下(图3),阴线部分平行,部分阴线走向发生改变,阴刻线呈现出一道道凸棱,这些凸棱有粗有细,即使是同一条阴刻线,凸棱也有一段粗一段细的现象。在50倍放大的观察下(图4),阴刻线刻划过程中形成的凸棱,凸棱有宽有窄,凸棱底部横截面多呈“V”字形,凸棱的棱脊有崩缺现象,极个别阴刻线有驳接现象。在100倍放大的观察下(图5),发现阴刻线凸脊多高耸,凹洼多深彻,棱脊和凹底落差较大,各个凸棱间呈现厚度不均的现象,极个别沟底断面呈“U”形。凸脊两壁上出现崩缺或晶粒状凸点现象。发现有一条阴刻线刻划到另一条阴刻线的底部,凸棱呈细小断裂。在200倍放大的观察下(图6),沟底呈明显的“V”形和“U”形,沟底有晶粒状凸点或细小粒状凹陷,“V”形沟底锐利,“U”形平缓,沟底散布细小晶团状凸点。凸脊壁上有明显的晶状体点,凸脊的脊椎顶部尖锐的脊峰消失,呈现一条坑洼不平的脊线。
从以上的显微放大图像可知,这件玉鸟的冠部阴线纹是使用手持工具刻划而成的。因为手持工具刻划细密阴线纹在阴线的间距上难以做到等间距,这就造成了阴线凸棱有宽有窄、棱脊有粗有细,并伴随着刻划阴线的进行,凸棱壁上和沟底有崩缺或晶粒状凹凸点现象。有时阴线刻划不明显,就会在同一条阴线上反复同向刻划,形成“U”形沟底,如图6中的第二条沟底。在肉眼观察有限的情况下,刻划阴线稍不注意就会使工具刻划到相邻的阴线上,在棱脊上出现刻划痕迹,如图6中的第二条棱脊上有条刻划痕迹。
(三)阴线刻划痕迹抛光痕迹和讨论
玉鸟冠部的阴线纹平滑光整,借助三维景深显微镜选取玉鸟冠部未受侵蚀的部位,截取图7(50倍放大)右上角粗绿线的部分,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图7左上角部分)。并且用测量功能发现玉鸟冠部阴线纹部分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存在约0.2毫米的落差,并且是中间凸边缘薄(图7左上角横截面图和下方图)。这表明玉鸟冠部阴线纹刻划完整后,再在表面进行抛光,在表面打磨抛光过程中,边缘打磨比较用力,中间打磨用力较小,这也可以从图3中看出,鸟冠部中部的阴刻线棱脊被磨去的较少,而边缘阴刻线的棱脊则被磨去的多一些,棱脊的顶峰形成的面大一些,也就是说鸟冠部的阴线中部棱脊尖锐些,边缘钝一些。
图8(200倍放大)为截取3条阴线的宽度,用显微镜重建功能重建了3条阴线的立体图。从图8中可知3条阴线的截取从第一条阴线的脊部到第三条的沟底部,3条阴线总宽度大约878.66微米,每条阴线的宽度约0.3毫米。在约1毫米的距离上刻划出来3条阴线,这样的工具不仅要尖利,而且硬度也要强。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一号春秋墓中也出土了一件玉虎形佩,其身体上的背部鬃毛也是平行排列的阴线纹,宽约0.436毫米,深约0.355毫米。其中代表鬃毛的细阴刻痕,总体看来相互之间间隔均匀,方向不改变时刻痕的宽度和深度较为一致,阴微痕特点表明虎形佩的阴刻纹饰是以添加解玉砂的旋转砣具制成。
对比鸟冠部阴刻线图4和虎形佩鬃毛阴刻线图9,可知鸟冠部的阴刻线明显没有虎形佩鬃毛部位阴刻线平行,阴刻线之间的间距不均匀,并且刻痕的宽度和深度也不一致。因此,更加确定这件玉鸟冠部的密集阴线纹是由工具刻划制作而成。
二、阴线纹刻划工具的讨论及相关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古代玉匠对琢磨玉器的经验总结。由于软玉的硬度在6—6.5,对加工工具的选择就比较少了,玉器纹饰的加工大部分是通过加工工具加解玉砂进行琢磨完成的。这件玉鸟的冠部细密阴线纹每条的宽度仅约为0.3毫米,这就要求工具不仅要尖利,而且硬度也要强。
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和M2009出土多件铁刃铜器,北京科技大学韩汝玢教授等人研究了其中6件铁刃铜器,其中2件为块炼渗碳钢,确认了人工冶铁器物和陨铁二者并存的使用现象,并进一步指出晋东南、豫西一带很可能是中国早期冶铁技术的中心地区。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的春秋早期的铁刃铜削、铁刃铜戈,都属块炼渗碳钢,山西天马曲村春秋早期也出土了一批铁器残片,这说明春秋早期之初,已经明确有了人工冶铁制品,而且有了一定的数量、种类,分布地域较广,加之制作精美程度及表现的技术特征,说明当时中原冶铁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有学者对虢国墓地的一件铁刃铜削进行了金相显微观察(图10),显示其制作是先将铁刃锻打成型,固定于铸范之中并伸入型腔;然后铸造铜质部分,注入的铜液填充铁刃周围的型腔,冷却后即与铁刃紧密结合,形成复合器物。
从图10中我们可以看出铁刃与铜质部分紧密连接,铁刃锻打成型,锻打铁刃部分的宽度小于0.4毫米,铁刃部分再经过磨砺,完全有可能刻划出宽度约为0.3毫米阴刻线。
三、结 语
综上所述,虢国墓地的年代上限开始学者认为是在西周晚期,但近年来学者认为虢国墓地的年代上限为春秋早期之初。通过在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下对玉鸟冠部“游丝工”微痕分析,笔者认为这件玉鸟冠部密集平行的阴线纹是由金属工具刻划制作而成,并且认为这种“游丝工”阴刻线工艺出现于春秋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