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机制研究

2024-01-01 00:00:00丁培洁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教育心理健康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被放在和知识教育以及身体锻炼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从来都无法单独依靠教师和学校的力量完成,与学生接触时间更长的家长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其实更为重要。所以,家长和学校都要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家校合作,形成协力监管的教育机制,全方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 心理健康 家校合作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不止出现于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群体当中,已逐渐扩展至青少年甚至小学生中,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学生心理健康监管力度不大、学生身心状况缺乏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的缺失,都会导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创伤。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家长和教师都要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形成协力监管的教育机制,全方位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没有主动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可取。忽略了学生个体感受的教学工作只不过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更难担起“教师”二字。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心理问题而教师没能及时关注,那么这些问题就可能会恶化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整个人生。而且,随着国民身体素质的日益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青春期不断前移,小学阶段就有不少学生面临成长的烦恼。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正经历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过程,往往会因此产生许多烦恼,而且还无人可以诉说。此时他们的内心相对更加脆弱敏感,一些心理问题就会在这一阶段集中发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学生形成心理疾病。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不畅

家长都很关心自己的孩子,大多数家长之所以没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大都是因为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不畅。有很多家长甚至到孩子毕业以后都没有孩子班主任的联系方式,所以他们获取孩子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学生自己的讲述或者是一年一度家长会上寥寥几句的交流。这样一来,家长即使是想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也会因为不了解实情而无从下手。

(二)家长对学生的情况缺乏了解

工作忙碌的家长只有在闲暇时才能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他们往往会因为缺少了解情况的渠道而对学生的近况知之甚少。在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前提下,家长往往只能通过学生的成绩或者教师的评语去判断学生的表现。这样,一旦家长出现误判的话,就可能会放任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或者是冤枉学生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家长不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干预

很多时候,家长对教育都存在一种“放任”的心理,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安心当一个“甩手掌柜”。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监管,甚至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毫无了解。这样,即便家长发现学生近期可能出现了某些问题,也只能依靠教师去矫正或指导。

(四)家长鲜少信任和肯定学生表现

很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在家庭中得不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这就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呈抗拒态度。这些家长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所以才会不断地鞭策和批评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但是,这种错误的方法反而会导致事与愿违,还可能会激起学生的抗拒情绪,甚至导致学生厌学、逃学。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策略

(一)家校共同监管,协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归根结底还是家长和教师的监管不力所致。要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家长和学校就要共同构建起一条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防线,对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创伤的事物严防死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心理问题而遭受创伤。

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每过一段时间就和学生家长进行一次信息互换,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动向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监管。在学校内,教师要及时掌握班级动态,对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在家庭中,家长要观察学生的心情和外在表现,及时判断他们的心理状况。这样,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学生遭受校园霸凌、语言欺辱等可能对其心理造成创伤的事情。

(二)加强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并不能对事情作出理性的判断、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时,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引导。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沟通,教师和家长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从而对他们进行指导。

例如,家长和学生之间可以定期开展“父子对话”“母女对话”等家庭活动,以相对较为私密的沟通环境来缓解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让家长真正了解到学生当前一段时间的思想动态和真实境遇。同时,班主任教师也可以观察班级学生的状况,并且与较为沉闷的学生及时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积极作出改变。

(三)开展讲座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目前,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少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找到了预防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各小学应该积极开展讲座活动,邀请儿童心理领域的专家进校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来校开展“我是谁”的主题心理讲座活动,通过引导性的语言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活动最后,还可以让所有学生对班级其他同学说一句话表扬他们的优点。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从班级同学的表扬中,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从而树立自信心。

(四)重视家长鼓励,增强学生自强自信意识

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儿童的信心往往来自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家长在和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必须对他们的优点及时进行表扬,帮助他们形成自我肯定的观念,逐渐建立自信。在学生面对困难时,如果家长可以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就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强意识。

例如,家长可以给自己制订一个目标:每天说一句表扬孩子优点的话,让学生在家长每日的表扬中逐渐树立自信心。另外,学生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瓶盖打不开、拉链拉不上等一些困难时,家长要注意不能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自强的意识。

四、结语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所以想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家长的言传身教作用,同时结合学校的监管和教育,形成家校合作的统一防线。这样,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得到及时且正向的心理引导,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学校和家长也需要注意到,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还是学生自己。所以,家长和教师在保护学生心理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更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自己拥有抵御心理创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欢聚.“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6).

[2]周进.谈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心理[J].才智,2020(19).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小学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49:28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5:12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