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概念;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备初步探索和实践的技能;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文章就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 核心素养 科学态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那么,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小学生对探索周围的自然现象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热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小学科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时,教师应先创建一个“问题场景”,以激励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做比较,以确定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学习条件并且可以被学生探索的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的教学中,教师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共青城的夜景:“这是我们共青城的夜景,灯光美丽迷人。哪个同学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对学生来说最有趣、最有条件研究和最有价值的问题:在本课中,我们将重点讨论“这些灯是如何被点亮的”。
在教学中,这意味着给学生机会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开展这些研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做好这三件事:理解实验材料、自由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现真正的自我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索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情,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例如,在“点亮小灯泡”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介绍了实验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小灯泡、电池和电线,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小灯泡、电池和电线的基本特征。接下来,学生要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小灯泡、电池和电线,找到让小灯泡发光的方法。小组合作,看看哪一组的连接方法最多,并做好每一种连接方法的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让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然后从中选出一种他们认为最好的连接方法。
在观察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通过分析和交流,发挥集体智慧,使得每个学生的发现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内化为概念,促进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进而解决所探索的问题。例如,在“点亮小灯泡”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连接方法,帮助学生发现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规则。为了降低这个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及时思考小灯泡和电池的哪个部分对小灯泡发光很重要,接下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仔细观察和分析能够让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大多数学生发现,只要将小灯泡的螺纹和电池的正极(或负极)连上,将小灯泡底下的小圆点和电池的负极(或正极)连接上,小灯泡就能发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才会亮起来?电流在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呢?教师出示课件演示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动,电流如此循环,电流路径被创建,这就是小灯泡发光的原因。科学家称这种电流路径为一个完整的电路,而用电点亮一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整个有趣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保持了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热情。
二、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见解,实事求是
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时间在流逝”一课,讲到古人用一炷香来计时,那么一炷香能不能用来计时呢?教师先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能用来计时,有的学生说不能用来计时,他们的意见不一样,怎么办?于是有学生提出可以进行观察实验,通过证据来说明问题。
那么,这个一炷香观察实验需要什么材料?实验怎么做?怎么做记录?要注意什么?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
接着学生做实验,填写记录单。教师引导学生将一炷香分成了四部分(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一整支),观察记录每一部分燃烧完大约需要多长时间,一炷香燃烧完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并填写好自己的发现。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现在我们知道一炷香的燃烧时间约为12分钟,燃烧相同长度的香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香燃烧的速度是比较均匀的,它受“风”和“香的粗细”影响。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完善的结论:燃香可以计时。实事求是,让实验数据说话,使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培养。
三、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追求创新
在“点亮小灯泡”的教学中,学生必须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小灯泡、电池和电线,找到让小灯泡发光的方法。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用电来点亮一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说不用电线就能点亮一个小灯泡,这让全班学生都很惊讶。这个学生将小灯泡下面的小圆点直接放在电池的锌片上,并将小灯泡的螺纹直接靠在电池的铜帽上。这个学生没有使用电线,这个小灯泡仍然可以发光。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小灯泡的螺纹连接到电池正极,小灯泡下面的小圆点连接到电池负极,形成了点亮一个小灯泡需要的完整的电路。这时,教师着重表扬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得到培养。
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与分享,包容不同的观点
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时,教师在实验台上向学生介绍了实验材料,并让他们分组比较,看看谁有更多可以玩的方法,比一比谁发现了更多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如果他们真的找不到“游戏”方法,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探索活动的建议图。学生分成小组,在记录实验结果的同时进行探索。
让学生自由地玩,但不是盲目地玩。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这是一个真正进行科学实验的有意义的游戏。
通过提供学习材料并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其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观得到了实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学生可以向小组中的同学解释他是如何玩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现象。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相互讨论,甚至可以与其他组的同学交谈。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充分反映他们的主体性。
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用多媒体展示平台演示和解释他们的游戏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小组代表的分享将个人发现转化为集体智慧,教师可以通过独特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师要求学生从之前的发现中一步一步地发现规律:磁铁的两端指向哪两个方向?如果N极和S极靠得很近,会发生什么?如果N极靠近N极,S极靠近S极,会发生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两个相邻的磁极相互吸引或排斥?
通过讨论,教师启发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并逐步整理和总结科学结论,同时教师逐步板书:磁铁一端指南(S),另一端指北(N),磁铁的相同极相互排斥,不同极相互吸引,让学生体验如何获得正确的理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交流和讨论,以及教师及时提供指导,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规律,并形成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科学态度,包容不同的观点,进而促进科学态度的培养。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热情,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包容不同的观点,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