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后续学习写字、阅读、写作的基础。在此类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为行动指南,设计具有梯度的识字教学,使用进阶思维的训练模式和输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途径引领学生发现汉字结构特点、养成自主积累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进阶思维
识字教学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为强化识字教学的奠基作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大识字量,突出“多认少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低年级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但目前识字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识字回生率高,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分辨不清。究其原因是教师为达成普遍性目标兼顾不了部分学生的内在兴趣和个人感悟;识字内容受限于教材,未连通学生认知和体验;学生的主体达成度和参与度没有达到预测水平。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运用进阶思维的训练模式,将识字教学分为课堂识字、阅读识字、生活识字三部分。
一、课堂识字:花巧劲,促学习
每个学生的识字能力都存在差异性,识字教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立足课堂,解决学生识字方面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为其日后阅读和写作夯实基础。
(一)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没有心理负担,从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汉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深入钻研教材,熟知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并根据生字的字形结构以及读音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以有趣、实用为导向,引导学生创设语境,这是对主题情境识字教学进行重组、整合,使之更加系统化的有效操作,可以强化学生的字理意识。一是把单一的字编成一则故事,以“清”为例,夏日炎炎,小青和爸爸来到小河边钓鱼,他们看到水草和游动的小鱼,小青说:“河水真清澈。”二是把一系列易混淆的字编成段落,从而探究字理,如用“清、晴、请、睛、蜻”等字口述一则小故事,用带有提手旁、足字旁的字说一说下课同学们玩耍的情景。三是关注字与故事的关联性,切忌生搬硬套。教师要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能只为了增加趣味性,偏离识字目标,造成“故事多、识字少”的情形。教师运用故事结合识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二)运用游戏促进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至8岁,比起端端正正地坐着上课和看书,他们更喜欢玩游戏。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改变教学形式,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学习中玩得开心,又在玩耍中学得有成就感。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中,学生要认识“耳、目、口、手、足”等字,教师可开展“我说你指”的游戏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让一组学生上台,教师点到哪个字,学生就指出相应的部位,指得又快又准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品。还可以用“找朋友”的游戏来促进识字,如“请、清、情、晴、睛”这组形声字,先将左右结构拆开写在卡片上,让几个学生拿好卡片,教师说到哪个字,两名学生迅速靠在一起组成指定字。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一课生字多为合体字,可设计“开心碰碰车”游戏,让学生用部件组新字,鼓励学生用新字组词,用词语造句,从而建构具体语境,更好地理解字词含义。再如,“比一比”“说一说”内容,教师可鼓励学生指出字形结构特点,观察字形宽窄高矮以及关键笔画的变换,如“车”“舟”“月”等作为字和偏旁的写法有何不同。
游戏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只要善于思考,多花巧劲,学生的识字效率便会大大提高,识字量也随之提升。
二、阅读识字:授方法,激兴趣
阅读识字主要分为熟悉课本生字和阅读课外书籍,教师要运用好评价系统,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一)了解课本生字
预习能让学生对生字做到心中有数,如本课大致有哪些生字,找出难学、难记的生字,课堂上着重记忆难学、难记的生字。如果通过预习,学生能记住部分生字,初步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并掌握部分学习方法,便能达到进阶学习目标,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询问他人、上网查找等方法进行自主识字,还可通过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师可传授预习生字的方法,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如用不同符号标记“四会”字和“二会”字,便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加深印象;让学生尝试组词,拓展词汇量,可将“四会”字与本课外的字组词,或者使用同一篇课文中的“四会”字组词;让学生朗读原文,若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尝试解决或者做记号,等待教师上课讲解。要让学生具有持续预习的热情,教师要使用多维度的评价与鼓励方法。一是借助班级榜样力量,激励认真预习的学生分享其书面预习情况。二是组内帮扶和不同组别督促,利用班级学习氛围带动全体学生认真预习,形成点面结合的学习样态,使学习较弱的学生获得参与感和认同感,学习较强的学生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学习中等的学生加强进步意识。三是建立奖励考核机制,认真预习的学生每次能够获得一朵小红花,期末时统一兑换奖品,如做一次值日班长、当一天图书管理员等。四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如分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生明理后能更加投入学习。
(二)阅读课外书籍
有趣的内容、灵动的图画能够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兴趣爱好,选择有趣的书籍,培养学生长期阅读的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和校园阅读氛围,让阅读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
新生入学一个多月后,适应了学习节奏和校园环境,便可利用拼音读简单的儿歌和故事。拼音读物内容丰富多彩,图画引人注目。家长自行购买拼音读物时,教师可适当与其交流学情、学生阅读兴趣等信息。有些家长一开始便购买较为深奥的书籍,实际上大部分孩子不适合阅读此类书籍,内容深奥、语言晦涩、缺少插图,会打击孩子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在课外阅读起步阶段,应“趣”字当头,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进而制订梯级阅读计划,逐级实现不同阶段的阅读目标。
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运用拼音从课内教材阅读走向课外书籍阅读,推行比赛、奖励机制,如一周内比谁读的课外书多、谁在课外书上认识的字多等。阅读的本质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活动,利用进阶思维设立由易到难的阅读计划和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三、生活识字:知联系,拓眼界
识字教学的阶段目标是增加学生识字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目标是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从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生活识字重在帮助学生建构字词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一)构建字词与现实的联系
学习生字要与现实生活结合,知识的理解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经验、生存现状产生密切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作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并从中产生自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汉字不是印在书本上的静态的、冰冷的文字,它具有鲜活灵动的现实意义。走在大街上,家长可以把各个店面的广告牌读给孩子听;去饭店吃饭,可以由孩子看配图联想菜名尝试点菜。
家庭教育对学生识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养成预习习惯前,家长要反复督促其培养良好习惯。孩子学完新课后,复习已学字词时,倘若家长发现其并未完全掌握,可使用自制生字卡片来帮助孩子记忆。如果孩子认字能力弱,家长可在家中电器、家具、日用品上标注名称,激发其识字潜能。
(二)引略汉字深厚魅力
展现汉字魅力需要教学情境的逐层构建,教师可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融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做、思、治”。下面以教学“福”字为例加以说明。
师:这是古代的“福”字(出示“福”字甲骨文图片)。巫师用双手捧着酒器向神仙祭祀,祈求快乐安康。谁来给它组词?(幸福、福气)谁来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很幸福?是呀,聪明的同学一定发现了福字的意思是过得很好、很快乐。我们春节有个习俗和“福”字有关(做动作提醒,引导说“贴福字”)。“福”字慢慢发展,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瞧,这是示字旁,示字旁的字都和古代祭祀活动有关呢!右边的字也读“fú”,一个人一张嘴,种一块田,自然吃喝不愁过得很幸福!我们用“加一加”来记住它。
看动画片也是识字好契机。教师可引导家长带着孩子读一读动画片的题目和演员表,提问:“你知道××的扮演者叫什么名字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如今很多动画片有字幕,家长可引导孩子看一看下方文字。看动画片,也能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给学生识字带来乐趣。
小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起始阶段,掌握汉字是学习的基础,但汉字教学绝非一蹴而就,要遵循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教师要结合学情,逐步达成阶段性目标。进阶思维在识字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教师应将识字教学与阅读、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金融,蒋巧梅.“双减”背景下主题情境识字的重塑:以统编版语文教材“识字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2(30).
[2]刘晶晶,刘葳.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想象及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5).
[3]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课程范式建构的历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