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中华民族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凝结了我国古代文人志士丰富的情感和生活阅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如何让诗词文化跨越千年的长河,在新时代儿童的生活中焕发生机?深圳市宝安区西湾小学立足班级文化建设,革新课堂教学,创新活动形式,构建系统的育人课程,在守正创新中让诗词活在儿童生活中。
【关键词】诗词教学 儿童生活 传统文化 陶冶情操
在经典诗词的传承之路上,深圳市宝安区西湾小学打破简单的“读背”模式,积极实践,不断尝试,开辟多重路径,在古诗词与当下儿童生活中间搭起多彩的桥梁,让经典诗词散发出时代光泽,根植于学生心中,滋养学生心灵,引领学生成长。
一、立足班级建设,夯实一方育人的沃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华经典诗词中不仅有个人情感的精微,更有家国天下的宏大;不仅能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华诗词对于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建设独特的精神家园有着巨大的作用。为了让诗词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切实影响学生的心灵、指导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品格,形成班级精神内核,学校推行“一班一诗一品”活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立足一首诗词,提炼一种精神,开展多种活动,内化为班风学风,化作学生的精气神。比如,“萤火虫中队”出自《咏萤火》的“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萤火之光虽然微弱,却难以扑灭,可做闪烁的恒星,寄托了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希望: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发光的小星星,点亮班级这个银河;指明了每个学生成长的方向:释放属于自己的光芒。班主任开展“和阅之星”“和礼之星”“和健之星”等比赛并张榜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冉冉升起的新星。又如,“景光中队”出自魏晋诗句“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希望每个学生追逐光明,珍惜时光。班主任在日常学习中开展“和时间赛跑”的比赛:谁整理书包最快?谁出操最快?谁背诵最快?谁思考问题最快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时间意识。再如,“采蜜中队”出自《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希望学生成为勤劳的小蜜蜂、快乐的小蜜蜂,在知识里采集甜美的蜜,在劳动中享受快乐等。班主任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等项目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自己创想班名、设计班徽、阐述理念。比如,可爱的“牛牛中队”出自“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老黄牛》”,既是鞭策自己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又是鼓励学生“做最牛的自己”。
当诗词遇上班徽、班纪、班训,诗词的生命力就如经春雨之笋,更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学生的精气神在诗词的指引下,向上尚好,双向生长,呈现勃勃生机。
二、探索学科融合,打开一扇“诗界”的天窗
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孤立存在的。诗词教学亦是如此,学校在诗词教学中,打破学科框架,打通学科壁垒,借助学科跨界、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同打开诗词的天窗,让学生可以在诗词的世界里看到缤纷的天空。
(一)古诗的美和科学的真水乳交融
在《暮江吟》这首诗的学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采用画一画的形式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学生读着“露是珍珠月似弓”,画上弯弯的月亮。谁知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道:“老师,她画错了,初三的月亮是蛾眉月,她画成了残月。”“是这样的吗?我们向科学老师请教吧!”语文教师立即连线科学教师,形成双师课堂。科学教师在线讲述“月相变化”,学生听后恍然大悟。语文尚美,科学求真,如果两者结合,会让学生以更严谨的思维追求诗词和生活中的美好。随后,教师带着学生诵读不同月相对应的诗句,如上弦月对应《枫桥夜泊》,满月对应《古朗月行》,下弦月对应《鸟鸣涧》,残月对应《马诗》,既丰富了诗词积累,又强化了科学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既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又巧妙地融合艺术审美和科学求实,让诗词教学更加立体丰富。
(二)诗词的灵魂和地史的厚重互相映衬
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教师在教学中从地理学科的角度重点分析长征途中地势地形、气候与河流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拓展高原湿地的分布、泥潭沼泽的形成等课外知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了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的每个地点,让学生探知与感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地理位置变化与艰辛历程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伟大之处。将地理教育融合到诗词教学之中,这种“诗词地理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的理解。
这首诗还包含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教学中,教师化史入诗,诗史合一。从历史的角度,我们能感受到长征的厚重与伟大;从文学的角度,又能领略到那个时代红军的风采。
(三)古诗的意蕴和艺体的灵动彼此生辉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与音乐几乎不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学校充分发挥诗词里的音韵元素,把诗词、体育、舞蹈相结合,创编出一套“诗韵桌悦”室内课间操。在悠扬的旋律中,在经典的诗词里,在舞动的身姿里,学生打破空间限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受到诗词文化的浸染熏陶。
三、构建诗教课程,挖掘一口鲜活的清泉
诗教课程建设是一个一以贯之的系统性工程。学校立足儿童本位,采取顶层设计引领,内容条理化重组,实施系列化推进,评价多元化落实。
(一)国旗下主题活动课程,成为学生获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国旗下“中华诗教”课程,把诗词融入升旗仪式主题演讲中,采用“五个一”的形式——一个国旗下演讲的主题、一首对应的经典诗文、一个负责的班级、一场演讲、一场经典传诵的早会,形成2000多名师生同诵经典的盛大场面。主题教育引入经典诗词,解锁文化基因密码,引领学生从中获得感悟和认识,润物无声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获取无限的精神力量。通过期期录制,时时展播,成为校本育人资源。
(二)传统节日活动课程,成为学生感悟文化自信的源头
当今很多学生崇尚洋节,反映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学校应该担负教育大任,打造优质的文化平台,让传统节日以及背后的精神内核深入学生内心,进而辐射家庭、影响社会。
西湾小学开展走进“诗歌中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图1,以中秋节为例),以时间为轴,重视每个传统节日,以及节日背后彰显的文化和精神。每个年级设计一个主题项目活动,组织学生诵诗词、讲故事、猜灯谜、玩游戏,以及角色扮演、演绎情节、分享美食等。学校打造传统节日场景,精心设置活动环节,促进人人参与。通过沉浸式体验参与活动,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三)主题项目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学生获取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针对每个年级学生不同特点,以学年为单位,每个年级设计开展不同的“诗教”展示活动,让学生走进诗词的世界,把诗词融进学生的成长中。
一、二年级学生活泼可爱,组织一场“沐风而歌,诗乐齐飞”古诗吟唱活动,将古诗文诵读与音乐充分融合,学生身着汉服、手舞足蹈地吟唱古诗,激发了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提升了吟诵古诗、感受诗词韵律的能力。
三、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组织一场“和悦西湾诵经典”诗词大会,以“赛诗仙”“巧连环”“飞花令”等不同题型考查学生的诗词积累,学生乐此不疲,一头扎进了古典诗词的海洋,尽情吮吸经典诗词的营养。
五、六年级的学生在长期浸润的诗词文化中感悟到经典诗词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对于诗人和诗词流派都开始有了个性化的选择与偏爱。每个学期设计一场主题个人秀,选择一位喜欢的诗人。例如,以“走进唐朝,遇见李白”为主题,以“1+X”群诗阅读,开展李白经典诗句积累、“李白漫游记”、李白研学手册、李白云游路线图等语文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利用假期游览祖国壮美山河,就地取景吟诵、讲解诗歌,形成一个个人专属的诗歌视频,展示诗歌主题个人秀。学生自选喜爱的方式和喜欢的诗人在愉悦的场景中深度对话,在个人秀中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跟着诗词去旅行”项目化主题研学实践探索,让经典诗歌和生活接轨。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考察活动方案,分享研学成果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诗词学习和运用领域。这也是践行新课标提出的“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从主题选择、方案设计到任务推进,再到成果展示、交流评价,形成了完整的诗教活动课程。
让古人的诗歌走进今人的生活,兴发感动、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也就水到渠成,诗教之精神就会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心田,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