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和当代价值

2024-01-01 00:00:00孙小龙李子华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

摘要: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高等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新时代传承,还是基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在于:明确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确立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方针和目标任务,指出了办好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关键举措,阐明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重点工作。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对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高等教育;新时代;内涵式发展;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6.013

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6-0101-10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全面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定位、战略目标、根本任务、发展规律、育人模式、动力源泉、依靠力量和治理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目前,学界关于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其思想外延着手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而具体研究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学理文章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拟着重阐述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和当代价值,以期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其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根源和深刻的现实依据。

1.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高等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主要为资产阶级服务,工人阶级及其子女难以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如果资产阶级给予工人阶级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受的教育只有合乎它本身利益的那一点点”[1]395。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及其子女即使能够接受教育,其所受的教育也是非常有限且狭隘片面的。恩格斯就曾批评奥地利的大学只能培养有知识局限的专家,“不能给予在别的大学里可望受到的那种全面的自由的教育”[2]。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彻底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之后,“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需要一种全新的人”,这种新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而“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397。为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以及“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3],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并把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作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路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赞赏巴黎公社关于“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的教育举措,认为这样“不但学校教育人人都能享受,而且科学也摆脱了阶级成见和政府权力的桎梏”[4]。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12月"第25卷第6期

孙小龙,等: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和当代价值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与反动势力和落后腐朽思想作斗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列宁非常重视教育。他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任务应与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相联系[5],并要求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教师。为了推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列宁提出对原有的各类学校进行革命性的彻底改造,以打破资产阶级、贵族等对教育的控制和垄断,确保各类学校都能“招收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出身的人”[6]30。为了“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列宁提出在各类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宣传教育共产主义原则,对劳动群众传播无产阶级的思想主张。同时,列宁还提出加强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联系,希望两者能够紧密结合起来[7];认为学校与政治关系密切,指出“所谓学校可以脱离生活,可以脱离政治,这是撒谎骗人”[6]77,并为此要求各类学校不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而且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无产者、为工人、为劳动农民进行工作”[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巩固人民政权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等问题,毛泽东一方面要求对原有高校体制进行改革,彻底扫除奴化、封建、买办的文化教育,对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改造,主张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和建设者[9]。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一方面把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指出科技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教育,为此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另一方面提出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地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强调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10]。江泽民不仅提出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而且指出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要求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教师在创新中的作用[11]。胡锦涛指出高校要立德树人,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要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科学发展观来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12]。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高等教育思想是习近平在新时代提出高等教育新理念、新观点和新要求的重要理论基础,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等教育思想,是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直接而重要的理论来源。

2.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夏商周时期便已产生并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西周时期,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了国学和乡学,形成了以礼乐教育、道德教育、军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垄断教育的打破和官僚政治的显著发展,教育和教育思想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家教育思想。其中,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体,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在国家发展和治理上有着重要作用,主张教化百姓和尊师重教,强调“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3],师要敬业爱生;提倡“学而优则仕”,强调把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相结合,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认为教育要面向劳动者和下层民众,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长、兴趣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认为教育可以使人为善为仁,特别注重以仁义、忠恕、孝悌、诚信、勤俭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摆在教育的首位,并以培养能够治国平天下、担当匡世济民大任的仁人君子、圣人贤士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强调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明道救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14]108,不仅注重道德教育、礼乐教育、经史教育,而且提倡事功教育、实学教育。

与儒家教育思想的主张不同,墨家教育思想主张以兼爱互利、重视生产劳动、讲求节俭、遵守集体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所以墨家教育思想不仅重视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科学技术、生产劳动和战备知识的教育,并把培养可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兼士和“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14]55的贤士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法家教育思想以人性的好逸恶劳、喜利畏罪、趋利避害为逻辑起点,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思想,主张在教育内容上以法律教育、制度教育为主,在教学目的上主要培养尽力守法、努力耕战的务法之士和务力之士[14]1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新时代传承,经常引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经典话语来论述其高等教育主张。比如,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15]2-3,来表达其尊师重教、教师在国家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思想理念;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引用“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和“蒙以养正,圣功也”[16]1-2,来表达其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张。这不仅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新时代得到了赓续和发展,也说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文化根源,凸显了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现实依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

21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进步对经济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国家逐渐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本国经济较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制定新的科技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17]126-127。近些年来,随着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活力的下降,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也在近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18]7,必须“加快建设国际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庞大的工业体系,众多经济指标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经济依然明显存在发展速度快而不优、发展规模大而不强、有些产业生产技术水平不够高的问题,迫切需要利用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产业变革。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些阶段性宏伟目标都是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做支撑才能顺利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

科技创新有赖于优秀的人才,人才是创新活动特别是科技创新中最为活跃和积极的因素,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持续不断地实现科技创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21]8,“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17]129。优秀的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是支撑和保障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力量,而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持续奋斗方能完成。正因为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和突出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22]

二、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不仅明确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确立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方针和目标任务,而且指出了办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关键举措,阐明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重点工作。

1.明确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

邓小平曾指出,办好中国事情,搞好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关键在于人[23]。这实际上既指出了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性,也指出了人在现代化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地方,是学生成人成才、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因此,高等教育无疑在人的发展、国家现代化事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多次阐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指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是提高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振兴、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指出在人才竞争是当前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实质所在的情况下,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都要靠人才和教育[15]2-3。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的兴盛壮大必然推动国家走向振兴和富强,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则是衡量和证明“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4]4。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又指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6]1-2。总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是民族振兴、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极为重视,并在多个场合予以明确。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必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切实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5-6。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一方面高度肯定了北京大学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另一方面指出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我国高校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并认为高校应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24]5-6,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高校就必须按照我国的政治要求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5]1-3。这些论述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明确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应从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办学方向三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确立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方针和目标任务

高等教育的根本方针涉及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根本要求,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和目标指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应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指归和目标所在。正是基于此,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5]5。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24]5。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说明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方针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成效的重要问题,也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几代领导人所确定的高等教育根本方针的继承和发展。基于我国当前各层次教育不重视劳动教育,各类毕业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不足、对于劳动的价值和成果难以正确认知的问题,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5]1-3,从而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确立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方针。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无疑是立德树人,培养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5]1-3;“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4。不过,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的重要历史时期,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且要在未来30年培养“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的优秀人才[16]5-6。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的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教育必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任务,并在2020年9月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了这个目标任务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全局的高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6]2-3,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26]4。

3.指出了办好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关键举措

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27]。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不管是在办学水平、硬件设施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办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也较好地满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在现代化建设中获得真正的、不断的发展。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要求有关教育部门、各类高校要自觉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指示有关党政负责人要熟悉、关心、研究高等教育,积极支持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强调高校党组织必须“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25]1-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事关党对高等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事关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方针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和目标任务能否得到顺利实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关键举措,对于做好高校其他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指出,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要求有关党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党组织必须紧紧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抓在手上,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权;其次,指出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要求教育部门、各类高校要按照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标准,“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4]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建设高素质、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25]1-3;再次,针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待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和有些高校不太重视思政课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开设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所以各高校不仅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28]331,而且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上好思政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6]24。

4.阐明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重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办学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是办学规模的大幅度扩大“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4]4。这就阐明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不再是规模扩张,而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虽然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之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存在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教育实践上存在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的问题,在教育评价上存在唯科研论文的问题,在教育体制上存在“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的问题[28]347。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切实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一是要健全落实立德树人的机制,纠正唯科研论文的教育评价,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办出特色;二是要从教好、学好和管好三个方面着手,围绕着教师、教材、教学、立德立志、增智健体、成才用才进行改革,坚持依法治理高等教育,健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切实改进学生的成长条件,争取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突破;三是要优化高校的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全面贯彻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8]349-3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形势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都在促使我国必须加快推进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加紧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尽早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高校作为推进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快推进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加紧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那么高校如何落实这项重点工作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类高校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上做好做足文章,具体来说,既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学科的本科生培养的同时,积极探索基础学科的本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也要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科学研究的规律来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29];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21]8-9。对于新型研究型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和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而且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同时还要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18]11-12。

三、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对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

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论述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应使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教育要培养满足社会生产发展需求的人才、重视和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服务、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共产党领导学校等思想。同时,习近平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与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强调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制定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方针,确立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任务,也指出了党对高等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办好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提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举措,阐明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及加快推进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加紧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这些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吸取和注入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当代中国特点和印记,而且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科学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和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境界。

2.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党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大力推动各类高校对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育人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等方面进行完善、改革或加强。同时,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进行新的部署和重点建设,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并优化高校区域布局,推动有关高校建立培养为一线生产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体制机制。与此相应,各类高校持续开展教育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从而明显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效益。比如,中山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11项改革措施36项改革任务,出台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三十条意见等;四川大学把完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评价重要指标的制度,并加大教学大奖、重奖优秀教师的政策力度,着力建设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一流师资队伍[30];河南大学自推进“双一流”建设以来,在学科发展、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31]。新时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硕果累累,这都是在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取得的。很显然,离开了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引,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举步维艰。

3.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理论指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不管是“十四五”规划的贯彻落实,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都迫切需要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21]2-3。因此,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有力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新时代高等教育在“十四五”时期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开展各项工作、“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6]2的主要原因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发展方向、根本方针、目标任务、根本保证、关键举措、发展路径、重点工作提出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要求,是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力理论武器,必将继续为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70-37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59.

[5]"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92.

[6]"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87.

[8]"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1.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4-226.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5.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3-184.

[12]刘尧.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变迁: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87-95.

[13]魏旭妍.读写听说学典故:文选篇[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28.

[14]杨荣春.先秦教育思想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1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5月2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9]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7-15(01).

[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9-11(01).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3-184.

[2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5]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9.

[26]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

[2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9-11(01).

[30]晋浩天.高等教育发展吹响奋进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纪实[N].光明日报,2018-09-05(01).

[31]邵滢.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早日实现百年名校振兴[N].开封日报,2021-10-29(01).

[责任编辑:毛丽娜]

引用格式:

孙小龙,李子华.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和当代价值

[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6):101-110.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48:45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14:32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12:34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1:53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