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教育家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4-01-01 00:00:00王天笑邢一士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育家人才培养

摘要: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培养大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是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呼唤。“教育家精神”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产出了诸多颇具深度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主要从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论述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等六个方面阐述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教育家精神对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升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助推教育现代化等有重要价值。应通过强化国家的法治引领与政策保障、优化教育家精神的社会形塑机制、完善教育家精神的个体形塑机制等方面推动教育家精神的涵育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未来研究应更关注教育家精神的学理化阐释、时代特征与教师形象转换背景下的师德困境。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家精神;教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6.012

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6-0093-08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教师问题,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的重要论断,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3]。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的重要表述,“表征并升华了对教师本质内涵和神圣使命的思想认识,浸润并透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师者形象的深刻理解,反映和体现着新时代新征程对教师的更深希冀、更大期许和更高要求”[4]。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首次提出并深刻论述了中国教育家精神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传统,熔铸于党百余年征程中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教育实践,升华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伟业,深刻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充分表达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对教师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精神品格的新要求。“教育家精神”

一经提出就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多维探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我国教育家精神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展现既有研究脉略,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以供学界参考。

一、我国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

教育家精神是对优秀教师群体精神内核的集中写照,是教师群体内视自我、完善自身和仿效典范的精神标准,其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蕴含着特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1.历史逻辑

回顾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发展,教育家精神孕育在中华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中,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领。古人所孜孜以求者,乃圣贤之深邃大道,其精髓蕴含于“道之所在,即为师表所立”之真谛中。《礼记·学记》中提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楷模和行为的典范,只有教师受到尊敬,教育才能得到重视。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教育史长河中,杰出的教育家们犹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他们矢志不渝地追求的教育理想国和精心雕琢的圣贤典范,不仅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树立起道德品行的巍峨标杆,更深刻地蕴含着一种独特而深邃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构筑中国教育家精神之精髓与灵魂的宝贵财富[6]。《论语》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以“学”作为《论语》的开端,展现了古人对于教育与知识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追求,不仅孕育出了众多的名家大师,更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也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资源[7]。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师的身份也从革命的先行者转变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再到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奠定了深厚的根基[8]。

2.理论逻辑

教育家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驱们,对我国的教育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注,他们在引领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历程中,对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使命都作出了深刻的论述与阐释,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教育家精神的孕育与弘扬奠定了理论基石[9]。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彰显时代精神与民族智慧的教育家精神[8],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从“三个牢固树立”的提出到“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从“四个引路人”的新要求到“大先生”与“‘经师’和‘人师’的统一”的论述,构筑了教育家精神的坚实理论基础,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教育、中国教师的殷切期望,对教育家精神培育与发展的深刻思考,为新时代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引[10]。

3.实践逻辑

立国必先立教,强国必先强师,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西方科技竞争加剧大背景下,如何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的重要命题,这其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11]。

弘扬教育家精神也是顺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教育家精神从理论走入实践要贴合我国教育现实的需要,回应我国教育界师德师风的现实问题,助力解决我国不良的师德师风现象[12]。从宏观方面来说,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满足了我国日益更新的教育理念,为我国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微观方面来说,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家”概念变得具象化,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实践的操作规范和标准[13]。教育家精神使“精神”与“教育”紧密相连,不仅可以促使师范教育将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融入工作实践中,还可以强化师范生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的教学素质,增强师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4]。

二、我国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

教育家精神是当前我国教育家深耕教坛、养花育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底蕴的象征,为培育高质量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15]。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对我国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阐释主要围绕以下6个维度展开。

1.教育家精神价值之维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本底色[16]、基本价值定位[17]与政治灵魂[18],强调的是教育的公共属性。“何谓大我?我之群体也;何谓小我?我之个体也。”[19]“心有大我”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根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大我”代表集体、社会、民族、国家,“小我”代表个人,“小我”要服务服从于“大我”,个人利益要服务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教育的人民属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心中想着人民,承担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责任。教育家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教育工作者唯有坚守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地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方能全面且深入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教育家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坚守,更是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承诺与责任担当。教师只有把教育工作当作崇高的事业,才能去寻求突破,不断提升育人成效,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21]。

2.教育家精神的道德之维

“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强调的是教育家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在面临自己与他人、社会关系时自愿、自律的自觉选择[22]。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3]中国自古就有重视身教的传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必备品格,它是教师个人内在修养的表现,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践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中,教师被赋予了崇高的责任与期望,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育家必须要有立德树人的优秀品质,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用自身的高尚品德展现教育家精神[24]。

3.教育家精神的能力素养之维

育人智慧是广大教师传道授业的基础,更是弘扬和传承教育家精神的关键载体和重要内容[25]。“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要求教师在实践中细致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和认知层次,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启发才智,滋润心灵[26]。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够做到灵活变通,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教学目标,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想法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对教育家育人智慧的重要挑战。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相互融合的催化剂,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4.教育家精神的态度之维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是对新时代教师的职业态度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教师“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修炼之路[15]。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具有明显创造属性的事业[27],在知识急剧更新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让自己的知识始终处于时代知识发展的前沿,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成果满足知识不断更新的需求,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将人类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以最适当的方式高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始终以勤奋坚持的学习态度、“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以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坚持进行创造性、创新性教育[28],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24]。

5.教育家精神的情感之维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29],而“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0]。“爱”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品质,更是一种关系的构建[16]。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要处理的关系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师与职业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乐教”即教师对个人所从事职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并自觉地把其与职业自豪感、生活幸福感、个人成就感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爱生”表现为对学生倾其所有的无私之爱[18],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理解、包容学生[9]。“甘于奉献”则是教师个体自觉以“乐教爱生”为基础作出的更高级别的教育情感选择,常表现为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31]。

6.教育家精神的境界之维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强调的是教育家的境界之维、社会担当。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大境界、大格局、大担当[2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等人生目标、生命追求与使命担当无不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视野、大情怀[24]。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弘道的传统,“以文化人”就是弘道的正确方式与路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家所弘之道不同,新时代教师要明确弘道主题,以开放的胸怀,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以文明交流互鉴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责任与担当,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以祖国为根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32],不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33]。

三、我国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教育家精神” 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尊师重教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逻辑对“为人师者”素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揭示了教师成长规律、教师精神培育规律、未来人才培养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根本指导。就其时代价值,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其一,从精神谱系的角度谈其时代价值。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与发展[34]。从教师群体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品质来看,教育家精神是社会精神境界的重要表征与重要标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29]。

其二,从教师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谈其时代价值。教育家精神通过破解教师伦理困境[35],明确教师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教师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评价依据和标准,不断激励与增强新时代教师见贤思齐、接续奋斗的自主性和自发性[36],为新时代教师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精神纽带、基本参照与品格保障[37]。

其三,聚焦人才培养谈其时代价值。教育家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黏合剂”,可以为育人激发教育担当、凝聚教育力量、汇聚教育智慧[38]。作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教育家精神可以通过融入家庭和社会,为老中青等各层次的教育提供精神来源,助推“校家社”协同育人,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39];通过不断激发教师自主培养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理论自觉,助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40]。

其四,着眼教育现代化谈其时代价值。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是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教育家精神通过为教师提供精神力量、注入思想动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38],不断推动教育提质增效[37],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41]。

四、我国教育家精神的涵育与弘扬

教育家精神既是实践操守,又是价值引领。教育家精神的涵育与弘扬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等多元主体的密切配合、有机协同,政策推进、宣传引导、文化滋养、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同向发力,将宏观的行政驱动力、中观的地方组织传动力、微观的教师自我能动力有效统筹、精准配给、系统推进。

1.强化国家的法治引领与政策保障

制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教育家精神的涵育与弘扬应以法律制度为抓手,系统推进教育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推进教育家精神不断生发与践行的长效机制。应构建注重师德师风、以育人实效为导向,彰显教师评价主体地位,教师、专家、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管理制度[28];完善体现教育家精神、关注教师精神层面需求、横跨不同学段学科学校、贯穿职前职后、方法得当、针对性强、教师培养机构与教师发展机构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39];建立能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使命感的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35];完善体现教师职业公共属性与稳定性特点、待遇良好、保障完备的教师权益保障制度[28]。

2.持续优化教育家精神的社会形塑机制

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是对教师隐性、间接的环境保障,社会形塑机制在教育家精神的涵育与弘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落实好教师各项合法权益保护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不断完善教师待遇的“稳增量”“促公平”“优分配”机制,充分保障教师政治参与权利,不断扩大教师政治参与机会[24,10];不断强化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不断提炼教育家精神的热点话题,构建我国教育家精神的叙事体系,挖掘我国教育家精神的历史资源,讲好我国教育家的感人故事,展现我国教育家的美好形象,以多维并举的内容、融合多元的方式,充分发挥我国教育家的榜样力量与示范作用[18,11]。

3.完善教育家精神的个体形塑机制

教师是教育家精神的践行主体和关键,也是把教育家精神发扬光大的直接力量。应以修身净化师魂,以修心升华心智,以修业净化技艺,从而激发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梦想、志趣与心智,为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练好立德立学立教的内功[42];以自己规定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持续优化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路径,以教育家精神“报国弘道”的价值论、“启智笃行”的方法论、“垂范奉献”的目的论规定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从而不断深化教师自我精神价值成就、实践成就、目标成就的内生需求[43];以崇教、适教、懂教、善教、安教、乐教的“六教”之法践行教育家精神[42],以“三立”“三教”“三心”“三情”,即以立德立功立言、安教善教乐教、爱心耐心恒心、热情激情共情,促进教育家精神的生发[29]。

五、我国教育家精神研究的未来展望

综上,学界已对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时代价值、涵育路径等进行了多维研究,产生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对教育家精神讴歌者多,反思者少;对其时代价值论证者多,理论探讨者少;对教育家精神涵育与弘扬路径着墨者多,对问题和挑战追问者少。研究成果的理论深度、历史厚度等均有提升空间。未来,相关研究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其一,不断加深对教育家精神的学理阐释,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论认同。应从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精神哲学等多学科多视角对教育家精神进行学理阐释,不断挖掘与丰富教育家精神的学理内核,提高其历史厚度与理论深度,为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形而上的理论依据。

其二,深刻剖析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特征。教育家精神本质上是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44],因此教育家精神并非孤立的观念存在,而是具有明显的客观性、社会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会随着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升华。就其历史性而言,应不断挖掘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从我国自古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的革命传统、民族富强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挖掘其历史内涵;就其具体性而言,应深入分析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变与不变,密切关注智能时代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育要素与教育关系的深刻影响。在强调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内涵的同时,也应明确其拒绝封闭、融通中外的特性,它不仅吸收借鉴了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师优秀品德,更以世界格局、世界眼光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人类教师职业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追求[45]。

其三,关注教师形象转换背景下的师德困境。教育家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教育家精神也含有丰富的传统师德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是传道者、示范者、治世者,“圣人”“君子”形象深入人心。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已在一定程度上向理性、民主形象转变,教师的去魅化潜藏着师德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官方与民间、本体与他者的碰撞与冲突,导致师德形象的摇摆不定、共识难求,诱发对教师群体的污名化与道德绑架。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46],“精神的本质和力量,在于将人从‘小体’的自然存在者,提升为‘大体’的伦理存在者”[47]。可见,个体教师道德水平受教师群体、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严重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论述师德问题时,应着眼于教师群体、社会整体等更广阔的背景,既关注教师个体的本体道德特质,又关注教师群体的共通性道德,更关注社会整体的融通性道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39.

[2]"习近平.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0.

[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4]"庞立生,李铁铮.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8-14.

[5]"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N].光明日报,2023-09-10(01).

[6]"郑刚,吴娅鑫.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历史基础、演进脉络与实践路向[J].当代教育论坛,2024(2):110-117.

[7]"王永斌.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 (5):102-110.

[8]"岳潇,卢黎歌.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弘扬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38-43.

[9]"王炳林,曹雨萌.教育家精神的形成逻辑、内涵要义与弘扬路径[J].新视野,2024(3):15-26.

[10]刘来兵,杨若怡.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及实施路径[J].教育导刊,2024(1):15-21.

[11]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1).

[12]刘志.“教育家精神”论述生成的三重逻辑[J].人民教育,2024(6):33-37.

[13]姚溧.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J].教育评论,2024(5):3-11.

[14]韦瑞瑞,胡俊俊.以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师范教育: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 (4):76-84.

[15]贾红旗,李宜江.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传统文化基因探赜[J/OL].当代教育论坛.2024:1-14.(2024-06-17)[2024-08-01].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240617.001

[16]班建武.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解析与实践要求[J].人民论坛,2023(18):18-21.

[17]刘铁芳,孙露.返本·开新·复命: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2):8-17.

[18]陈铿,万金城.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三维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24(2):63-68.

[19]梁启超.余之生死观[M]∥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3册.张品兴,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373.

[20]李紫娟.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0):22-29.

[21]马小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精神内核及涵养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20):25-28.

[22]程斯辉.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力量[J].人民教育,2023(18):22-24.

[23]佚名.论语[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35.

[24]钟贞山,张鹏.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依据与着力方向[J].教育学术月刊, 2024(6):61-70.

[25]黄涛,谢姣.教育家精神:“大国良师”的时代画像[J].人民教育,2024(10):48-52.

[26]陈万彪.做有教育家精神特质的教育家型教师[J].教学与管理,2024(11):6-8,51.

[27]和学新,张禄成.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意蕴、特质及其养成[J].中国教育科学,2024,7(2):50-52.

[28]孙杰远.论教育家精神[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6):44-52.

[29]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30]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中国教育报,2014 -09-10(01).

[31]刘铁芳,谢颖婷.从潘懋元先生的人生发展看教育家精神养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23(2):6-11,16.

[32]赵玄,于维涛,刘禹希,等.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核心要义、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J].当代教育论坛,2024(3):109-116.

[33]于维涛.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5):1-9.

[34]汤志华,刘杰.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3):11-15.

[35]王文静,曾榕清.教育家精神:中华传统师道的时代传承[J].人民教育,2023(21):48-51.

[36]冯运,沈萍霞.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4,11(3):9-18.

[37]吴海翠,刘志山.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机理、内在特征和时代价值[J].中国教育科学,2024,7(2):63-70.

[38]龙宝新,杨飞.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涵育之道[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2):18-25.

[39]刘敏,张新科.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及弘扬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10):143-151.

[40]申国昌,李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演进逻辑、具体内涵和重大意义[J].中国教育科学,2024,7(2):43-49.

[41]赵鑫,王玲.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演进、时代导向与弘扬方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2(3):52-61.

[42]陈海萍,兰继军.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基础、情感价值及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8):1-6.

[43]张旸,刘燕妮.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 时代创新及弘扬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4(8):40-47.

[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45]刘志.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想[J].教育研究,2024(6):138-147.

[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47]樊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3):125-140,260.

[责任编辑:侯圣伟]

引用格式:

王天笑,邢一士.当前我国教育家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6):93-100.

猜你喜欢
教育家精神教育家人才培养
教育家精神研究的三个定位
中国教师(2023年9期)2023-09-22 03:04:21
教育家精神的“立人”之道
中国教师(2023年9期)2023-09-22 03:04:21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校长教师发展
教育家(2022年40期)2022-11-16 07:50:50
教育家与儿童
教育家的成长路径探究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留学(2017年5期)2017-03-29 03:04:00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