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1-10
作者简介:宋爱萍(1980—),女,甘肃临泽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工作。
摘 要: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旱的重要基础,水务部门是防汛抗旱的中坚力量。防汛抗旱责任重于泰山,机构改革后,水务部门仍承担着水情旱情监测预警、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防御洪水应急抢险技术支撑等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职责,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为了适应机构改革需要,应加强基础工作,补齐水旱灾害防御短板弱项,全面提升水利工程防御水旱灾害能力。结合临泽县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实际,提出了防御水旱灾害的思路、措施。
关键词:水旱灾害;防御;思路;措施
中图分类号: D63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4–0-03
临泽县地处西北内陆,位于南部祁连山与北部合黎山对峙的狭长走廊地带,黑河、梨园河贯穿全境,大沙河从县城穿过,山洪沟道众多,降水少而集中,洪水易发多发。同时,临泽县是一个灌溉农业县,因降水总量少,且水资源调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因而阶段性、局部性干旱时有发生。
水旱灾害是临泽县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防汛抗旱工作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应加强当地水旱灾害防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践行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体要求,适应机构改革和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基础工作,细化防御措施,严格责任落实,强化水旱灾害防御监管[1]。此外,相关部门应以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为核心,加强水情雨情监测预警,科学调度水工程,有效防范和化解水旱灾害风险。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力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
1 水旱灾害防御的形势和任务
临泽县南、北临山,荒漠戈壁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植被覆盖差,人口和生产区集中在南北两山间黑河、梨园河沿岸的中部绿洲。境内有5条中小河流,其中黑河、梨园河为最大的河流,黑河过境长度
54 km,过境水量10.5亿m3;梨园河过境长度43 km,过境水量2.3亿m3。黑河、梨园河贯穿全境,大沙河从县城穿过,28条山洪沟道纵横交错,经过农田和村庄,年总降水量虽仅有120 mm左右,但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降雨次数少,但次降雨量相对较大,洪水和山洪多发,“无雨则旱、有雨则洪”的特征明显。临泽县5条中小河流中,目前只有梨园河、直河进行了系统治理,黑河进行了局部治理,其余中小河流和28条山洪沟基本未进行工程治理,为自然沟道,堤岸牢固性差,抵御洪水能力弱,洪灾易发多发,且危害严重。
临泽县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县,已建成大型灌区1个,中型灌区5个,有效灌溉面积45 360 hm2,2020年农业增加值20.8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6.2%。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8座,塘坝2座,灌溉渠道6 314条、全长5 614 km,各类建筑物8 856座,机电井1 826眼,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库、渠、井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工农业生产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由于临泽县年总降水量仅有120 mm左右,降水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且黑河沿岸灌区缺乏骨干调蓄工程,受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用水指标制约和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影响,灌溉高峰期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梨园河灌区虽有水库调节,但库容有限,仅能对梨园河径流实现年内不完全调节,不能实现多年调节。工程配套差,全县水系、渠系之间的连通能力弱,水资源跨灌区、跨渠系调剂困难,阶段性、局部性灌溉缺水问题时有发生,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平水年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约2 000 hm2,损失约900万元,枯水年则损失更大。因此,水旱灾害防御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2 水旱灾害防御思路和工作重点
相关部门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筑牢底线思维,增强防范意识,牢牢把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体要求。立足防大汛、抗大旱,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为抓手,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主线,紧盯水库度汛、山洪防御、河流险段、灌溉关键期水量调度等水旱灾害防御重点,落实预案、预报、预警、预演“四预”措施,强化水情、险情、旱情、灾情“四情”防御[2]。补强监测预警短板,强化转移避险措施,科学调度防控,积极协调联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2.1 抓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
临泽县有10座中小型水库,既是抗旱的“重器”,又是防汛的重点。相关部门应扛起水库安全管理责任,严格落实水库“三个责任人”,全面推行“库长制”管理,做到组织、管理、预案、制度,队伍、物资“六到位”,提高应对水库突发汛情和险情的能力。严格执行水库调度运行计划,汛期严禁超汛限水位蓄水。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做到隐患早发现、问题早报告、险情早处置,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2.2 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山洪灾害防御是水旱灾害防御的重点和难点。临泽县境内共有28条山洪沟道,工程治理程度低,部分山洪沟穿过村庄、农田,沟道分布广,山洪危害大。相关部门应加强调查分析,切实掌握沟道运行现状、洪水走向、行洪能力、威胁区域等基本情况,落实山洪监测、预警、抢险、群测群防等措施,确保万无一失[3]。
2.3 抓好河道防洪管理工作
相关部门应以加强黑河、梨园河等中小河流“四乱”问题整治为重点,按照防洪规划和河道行洪安全要求,加大河道执法清障整治工作力度,清除河道行洪障碍,确保河道行洪通畅。加强城区段河道及城区低洼区、地下空间、下凹立交桥等易涝区域监测预警,完善疏导方案,落实防御措施,做好内涝防范应对工作。
2.4 抓好涉水防洪安全工作
相关部门应加强涉水在建工程管理,规范建设临时度汛工程,落实安全度汛措施,保障建设项目和上下游、左右岸公共防洪安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析景区和线路防洪安全风险,优化开放时间和运行计划,加强警示宣传,强化预警避险管理,加强旅游景区防洪安全管控。
2.5 抓好水利工程调度工作
相关部门应加强水库蓄水管理及骨干工程应急水量调度,强化刚性约束,严禁擅自违规调度,严禁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和渠道超标准引水,保证水工程防汛和运行安全。科学分析雨情、水情,统筹考虑水库、河道工程防洪能力和灌区抗旱能力,优化水工程联合调度,统筹地表、地下水统一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工程防汛抗旱的作用。
3 水旱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完善工作机制
相关部门应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充实各级水旱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水情会商、信息共享、应急值守、协调调度等各项制度,形成顺畅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加强各级防汛责任人培训,提升指挥决策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确保防汛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3.2 压实工作责任
相关部门应以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抓手,落实水库行政责任、技术责任和巡查责任“三个责任人”和水库预测预报、调度运用和应急预案“三个重点环节”,配齐水务部门防汛工程巡察技术负责人,确保责任落实无盲区、全覆盖。对各级防汛抗旱责任人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和山洪灾害防御值班“双值班”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和调度指令传达畅通。
3.3 加强技术支撑
相关部门应建立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以防汛抗旱服务队和水利施工企业队伍为骨干,组建专业防汛抗旱应急抢险队,形成完善的水旱灾害应急防御技术支撑机制和抢险救援体系。发挥好水利专家队伍在水利工程巡查诊断、汛情旱情分析研判、水旱灾害防御方案咨询制定、险情处置建议决策中的“智囊”作用[4]。
3.4 充实防汛抗旱物资
相关部门应参照《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SL 298—2004),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统一调配,合理负担”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补充和储备防汛抗旱物资装备,保障防汛抗洪抢险工作需要。
3.5 落实“四预”措施,加强风险管控
3.5.1 完善方案预案
相关部门应结合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完善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防御、城市防洪、水库调度、应急水量调度等综合和各专项方案、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应急响应、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制定各种最不利情况的水量应急调度方案,统筹确定跨灌区、跨渠系、跨工程应急调水线路和方案,保障重点时段、特殊区域、生态供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
3.5.2 开展水旱灾害研判预报
相关部门应加强与水文、气象、应急等部门的对接协调,建立水旱灾害会商、研判、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和水情分析信息。做好雨、水、汛、旱、灾情信息监测收集和分析研判,实现实时雨量、气象短期临近精细化降雨预报信息充分共享。修订编撰重要河流断面洪水预报方案,强化降雨、洪水预报联合会商,努力延长预报期,提高关键期预报精度。
3.5.3 强化雨情水情监测预警
相关部门应加强与气象部门协作,实现实时雨量、雷达测雨及短期临近精细化降雨预报信息充分共享,强化水库、河道等防洪工程基础信息核查更新和雨水情信息监测报送,实现洪水预报及工程调度运行信息共享和耦合,促进预报调度一体化。落实已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维护经费和管护人员,保证雨情监测、汛情预警设备运行正常。持续开展后续项目建设,加密监测站点,提高监测时效,提升预警能力,形成良性运行管护机制。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保证预警信息跑在洪水前面,为防汛准备、撤离救援、抢险救灾赢得时间。
3.5.4 开展水旱灾害防御预演
相关部门应开展专项培训和预案演练,提高预案实用性,组织开展水库防洪调度演练和河道、沟道防汛应急演练,重点演练雨水情监测、洪水预报、水情会商、调度决策、沟通协调、工程运用等内容。通过演练的方式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提升水旱防御能力。
3.6 强化“四情”防御,提升防御能力
3.6.1 强化水情防御
相关部门应复核降雨量预警指标,核定河湖沟库防洪特征值,明确中小水库洪水预警水位,并确定河流、山洪沟道控制断面防汛预警特征值,标定警戒水位。编制工程洪水预报方案,制定预警防御标准和应对措施,加强预警平台建设,保证预警信息高效发布、精准传递和及时接收[5]。
3.6.2 强化险情防御
相关部门应建立常态化防汛安全检查机制,扎实开展汛前安全大检查和汛期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排查水库、河道、沟道、堤防、闸坝等工程现状和运用条件,掌握水工程防洪能力、重要控制断面行洪能力和威胁区基本情况,建立问题清单,督促整改落实。
3.6.3 强化旱情防御
相关部门应加强河源来水、渠系引水、水库蓄水、灌溉需水等信息收集整理,与气象、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沟通衔接,布设典型旱情监测站点,开展旱情监测分析。密切掌握农业生产和旱情动态,确定旱情预警指标,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建立常态化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机制。依靠完善的工作机制、科学的监测手段和精准的工程调度以指导抗旱农业生产。
3.6.4 强化灾情防御
相关部门应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摸清水旱灾害风险隐患,用好普查成果。排查整治山洪防御、水库度汛、河道防汛、涉水区域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制订用水计划,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加强与气象部门之间的联系,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适时增加有效降水。指导群众加强田间管理,落实农业科技抗旱措施,确保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4 补齐水旱灾害防御短板
相关部门应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设,开展河道、山洪沟道综合治理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修复水毁工程,开展母亲河湖复苏行动,实施“水系连通”和“绕城水系”工程建设,打造“水系相通、渠系连通,东西贯通、南水北调”的水系水网,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防汛安全能力,实现县域水资源南北统一调度、东西相互调配、城乡融会贯通,形成新的水资源调配格局,有效缓解区域性、阶段性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6]。
5 加强防汛抗旱应急体系建设
相关部门应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行业监管,对各级防汛责任人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强化防汛责任人、预警员、监测员、信息员等参与水旱灾害防御人员技能培训,充实抢险人员,完善应急装备,落实应急队伍,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实战能力。建立洪水风险公示制度和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增强公众活动的风险意识,规范人的活动行为。持续开展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使群众了解应急预案基本内容,知晓灾害报警方式和避险、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常识,出现汛情、险情时确保抢险及时,撤离有序。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多层次、多渠道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强化调拨管理,保障防汛抗旱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
6 结束语
水旱灾害防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水务系统干部职工要心系“国之大者”,积极践行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贯彻落实好“十六字”治水方针,坚决守牢水旱灾害防御底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姚福刚.临沂市水旱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2.
[2] 郝炜.甘肃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3] 冯嘉玮.肇庆市A区水利系统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4] 黄喜峰,徐进,董龙飞.陕西省2022年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分析预测及应对[J].中国防汛抗旱,2022,32(6):80-81.
[5] 林扬海,罗桂森,张新龙,等.英德市干旱对农业的危害及防御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2):106-107,109.
[6] 向明燕,范丽红,海米提·依米提,等.新疆近45年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J].干旱区研究,2007(5):71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