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气象科普研学旅行发展路径研究

2024-01-01 00:00:00王悦周雯赵清扬多杰措潘媞邬亮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收稿日期:2024-02-11

作者简介:王悦(1995—),女,四川巴中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科普研究。#通信作者:邬亮,E-mail:626893964@qq.com。

摘 要:气象工作是科技型的基础性工作,而气象科普被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融入国家科普发展体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社会愈加注重实践和认知的统一,我国多地将研学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已进入新常态。因此,将气象科普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的尝试与突破。旨在通过梳理四川省气象科普研学资源,探索可供推广的实施路径,促进四川气象科普研学旅行的发展。

关键词:气象科普;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4–0-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各中小学校要把研学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相关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研学旅行发展的政策。2021年5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和乐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省研学旅行大会召开,要求深刻认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四川省教育厅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四川研学旅行的新业态和新主体蓬勃发展。四川省是气候资源高地和气象灾害高发地,同时具有丰富的气象科普资源,开展气象科普研学旅行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加强面向学生、家庭的气象知识的科普教育,提高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以及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具有重要

意义[1]。

1 四川气象科普研学资源

1.1 气象科普基地和场馆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当前四川已拥有14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这些基地中有7个是建有校园气象站并依托校园气象站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的学校,其余是具有气象科普展示和教育功能的气象业务科研场所、气象台站、观测场(站)(表1)。这些“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在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气象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

除了这些拥有“国字号”的基地,四川还有许多特色鲜明的气象科普场馆和基地。例如,全国第一家乡村气象博物馆——温江乡村气象博物馆,四川首批科普惠民共享基地——青神县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

1.2 气象科普人才队伍

科普讲解人才是气象科普知识在社会有效传播的重要力量,四川气象部门长期致力于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以赛促建,做优专业队伍。省气象局已连续举办六届全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通过构建竞赛平台,培养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多名选手在国省级科普讲解比赛中荣获佳绩[3]。二是以联促建,做精专家队伍。加强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单位之间的协同联动,邀请高层次专家积极参与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提高科普“含金量”。三是以训促建,做强专职队伍。省气象局和部分市(州)气象局设有宣传与科普专岗,每年组织人员分批参加业务培训,以提升综合素养[4]。四是以扩促建,做大兼职队伍。调动气象业务员参与气象宣传科普活动,形成全省气象科普宣传坚实的后备队伍。

1.3 气候生态资源

四川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造就森林佛光、日照金山、缥缈云海等气象景观。截至2022年,四川共有19个地区获评“中国天然氧吧”、3个县获评“避暑旅游目的地”、1个市和9个县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表2)。这些地区气候特色鲜明、气象景观丰富,可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气象知识、自然生态、防灾减灾等主题研学实践教育

需求[5]。

中国天然氧吧 乐山市沐川县、宜宾市兴文县、雅安市芦山县、凉山州德昌县、攀枝花市米易县、雅安市宝兴县、成都市大邑县、雅安市名山区、阿坝州九寨沟县、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成都市蒲江县、雅安市荥经县、攀枝花市盐边县、天全县、峨眉山市、筠连县、叙永县、古蔺县

2 四川省气象科普研学旅行存在的困境

经调研,得知四川现有的气象科普研学活动内容包括气象观测和气象灾害防御,形式多为实地参观和举行讲座。尽管该项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具体来讲,当前四川省气象科普研学活动通常是散点式的,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导致科普基地之间无法共享资源,难以形成完善的气象科普知识体系[6];研学活动的开展常以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重大纪念日为切入点,日常式研学活动开展频率较低;研学内容相对单一且无规范的研学手册引导,与学校教学内容脱节;安全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隐患;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无法全面、真实地获得社会反馈,不利于研学活动的改进和完善[7]。

3 四川省气象科普研学旅行的发展路径

3.1 强化顶层设计,构筑全方位发展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是开创全省气象科普研学旅行发展新局面,实现新突破。对重要环节进行统筹设计,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3.1.1 建立健全省市县科普联动机制

四川省气象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全省气象科普研学工作的指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提升青少年气象科学素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谋划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策略,形成全面的顶层设计[8];在此基础上,打破地域、部门间的壁垒,推动多层级协调、多部门联动、多渠道沟通,切实做到全方位统筹和分重点推进、横向纵向融通和点面结合覆盖,汇聚做好全省气象科普研学工作的强大合力。

3.1.2 建立研学活动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探索形成以社会满意度为导向的、系统的气象科普研学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对活动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突出正向引导和反向约束并行[9]。收集学生、家长、教师的反馈意见是重要渠道之一,在每次研学活动结束后,面向参加者开展气象科普研学旅行服务效果评价,从研学线路、课程、用具、讲授等方面,多维度对气象部门科普服务能力和成效进行评估。通过了解他们对气象科普研学旅行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为逐渐形成高质量的科普研学导师队伍和研学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3.1.3 建立研学基地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首先,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涵盖基地内各类活动与设施,并定期对这些制度进行审查与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需求。同时,在每次研学活动开始前,要确保所有参与者知晓并遵守这些制度与规定,通过规范行为来降低安全风险。其次,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预案,针对研学活动风险隐患的特点和薄弱环节,对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预先做出详细安排,并常态化配备安全标志、急救包、灭火器等[10]。最后,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部门或安全责任人,对每一场研学活动进行监管,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

3.1.4 建立气象科普研学宣传推广渠道

研学实践热度持续攀升,要想吸引更多学校和学生关注气象科普研学,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形成以四川气象融媒体矩阵为基础、社会媒体为主体、气象科普展览和竞赛为补充的宣传推广格局,覆盖更多受众群体。通过这些平台和渠道,报道已开展的研学活动,发布有趣而实用的气象科普知识,展示气象科学的奥秘,让更多的目标受众了解气象科普研学旅行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认识其意义和价值,从而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3.2 丰富研学内容,建立立体化产品体系

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研学旅行更加注重在行中学、游中学、做中学。从学生的学习需求、体验需求、文化需求出发,明确气象科普研学旅行的服务目标,增强研学产品供给,有助于增强全省气象科普研学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吸引力及品牌影响力。

3.2.1 设计研学精品线路

将校内教学需求和气象科普资源有机融合,设计“探索气象奥秘”“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与生活”“气象与生态”“气象与生产”等主题研学路线,串联全省气象科普资源点,并进行特色打造、价值重构,使之逐步成为集游览、探索、研究于一体且有特色、高质量的精品研学实践线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研学线路,学生通过立体化体验,能了解观测预报天气的基本原理、人工影响天气的途径方式、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流程、气象防灾减灾的基础常识、气象与生产生活生态的具体联系等知识,让学生在浓厚兴趣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防灾减灾的技能,达到活动有趣、学习有效的预期目标。

3.2.2 设计配套研学手册

研学手册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既能为学员提供深入思考的方向性指导,又能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根底性材料[11-12]。因研学手册需具备科普性、教育性、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在内容上,要突出气象元素、四川气候特征,分为思考、实践、体验、总结四部分,与研学路线相契合,引导学员进行独立思考、情景感知、灵活运用;在设计上,要突出易携带性、新颖性,穿插相关图片或漫画,图文并茂,增强视觉吸引力和情感连接力。此外,研学手册可适当增加过程性的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让研学活动具有一定延伸性。

3.2.3 构建智慧气象体验厅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气象知识、气象数据和气象服务等内容以互动体验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互动体验感可通过以下3个途径实现:一是摆放一些气象观测仪器,让参观者亲自操作,体验气象观测过程,也可以设计气象游戏,让参观者在游戏中了解气象知识,提高参与度和趣味性;二是通过大屏幕,实时展示全省的气象数据、不同季节的气象现象,让学生直观了解当前的天气情况、感受不同季节的氛围;三是利用虚拟现实相关技术和设备,营造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场景,如台风、暴雨、洪涝等,提高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3 探索多元合作,建立多层次协作机制

气象科普研学作为一种将气象科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需要多部门共同发力,推进气象科普研学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3.3.1 加强合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详细了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深入挖掘气象知识与教学课程的结合点、融合点、发力点,拟定气象科普研学工作实施方案,促进研学旅行实践工作规范开展。推进试点示范建设,与意向学校建立联合机制,共同制定气象科普研学旅行计划和方案,合力开发气象科普研学课程和教材,打造“校园样本”,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3.3.2 促进文旅融合,探索共赢“新模式”

加强与旅游部门的交流互动,以气象生态资源为抓手,共同探究气象科普研学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在“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气候生态品牌赋能地区,扎实推进气象资源和气象景观转化为新型旅游生产力,联合推出特色鲜明、体验独特的气象科普研学精品线路,将气象科普融入旅游活动,满足家庭出游的文旅消费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3.3.3 巧借社会力量,共绘发展“同心圆”

加强与研学产业链企业和机构的通力合作,持续、系统地挖掘、整合、开发全省气象科普资源。以创设四川气象研学IP形象、解锁文创周边玩法、构建多主题数字化展厅、利用大V推广等方式,促进研学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形象展示、传播运营,推动研学旅行市场的良性发展。

4 结束语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立健全气象科普研学旅行实践工作长效机制,形成中小学校广泛参与、教学课程紧密结合的良好格局,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扩大气象科学知识的社会覆盖面,也有助于推动四川气象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平,梁坤,邵世影.基于RMP分析的深圳市研学旅行发展策略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1):90-93.

[2] 欧善国.基于SWOT分析的气象研学旅行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1,21(9):89-93.

[3] 宋迪灵,杨春凤,连振鸿,等.湛江市气象科普研学旅行的现状与实施策略[J].广东气象,2021,43(3):44-46.

[4] 张慧婕.文旅融合视角下南京市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2022(16):165-167.

[5] 多杰措,刘琼,范明.四川省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现状与提升对策[J].海峡科学,2023(11):186-190.

[6] 丁书萍.气象科普宣传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 2023,21(21):245-248.

[7] 王晓凡.“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惠及千万群众[N].中国气象报,2023-09-18(003).

[8] 欧善国,张灿祥,彭晓丹,等.气象科普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广东气象,2023,45(4):64-66.

[9] 郭静原.气象新闻科普宣传要有“新气象”[J].传媒论坛, 2023,6(14):89-92.

[10] 程冰,席吟瑞,宁梦芝.文教旅融合背景下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33):95-99.

[11] 毕旭东,龚明霞.国内科普研学现状分析与建议:基于成渝地区科普研学发展情况调查[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3,9(5):22-31.

[12] 姚亚静.文旅融合背景下打造孟津区沉浸式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路径[J].西部旅游,2023(20):106-108.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在希望的田野上
青年时代(2017年8期)2017-04-05 12:38:55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中国市场(2017年9期)2017-03-29 09:15:53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