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数字出版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对比分析

2024-01-01 00:00:00周华清 王赛男
中国数字出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融合出版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

摘 要 文章结合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2003—2023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数字出版”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国内外数字出版研究历程、国内外数字出版研究前沿及热点的演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对于数字出版的研究起步早,但国内后续发展迅速;国内外研究热点相似,但侧重点不同;国外学者可能更关注数字出版的创新模式、用户行为、开放获取、学术传播、多媒体出版等方面以及数字出版对学术自由和信息民主化的影响,而国内学者可能更侧重于数字出版的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政策法规、版权保护、市场模式等方面,尤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相结合的研究。

关键词 数字出版;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对比分析;融合出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出版业提供机遇,促进创新完善,使出版物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巨变,为传统出版注入活力,给读者提供便捷丰富的阅读体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出版业,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其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大量学者关注并出现大量研究成果且涉及多学科知识,研究成果呈多元化特征。

文献计量学运用数学与统计工具对特定学术领域文献进行量化研究,能客观揭示该领域各阶段发展状况、核心研究实力及未来方向[1]。相比传统文献综述方法,它利用量化手段展现特定研究领域文献数量特点和模式,揭示资源深层联系,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等分析方法,以直观科学的方式呈现该领域研究现状[2]。

整理现有数字出版业研究文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可揭示其学术动态和发展脉络。当前,多数综述文章仅针对国内数字出版研究梳理,鲜少涉及国内外对比分析,而对比分析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国际视野及多方面有力支持。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搜集知网和 Web of Science 相关文献数据,用Cite Space 软件处理分析生成知识图谱,概述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前沿话题并预测未来趋势,以期为我国数字出版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分别来源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文献共现分析,借助计量学方法呈现数字出版领域特定时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实现定量评估。

1.1 数据来源

国外文献资料以Web of Science为来源,以“主题=Digital Publishing”为检索条件,来源类别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时间为2003—2023年,在检索选项中选择“主题词”,单以“Digital Publishing”为主题词,检索到的样本较少,故根据数字出版的主体、作用和功能,检索主题词设为:“Digital Publishing”“online publishing”“e-publishing”“internet publishing”“electronic publishing”“Online Journalism”,同时,检索的文献类型为研究型论文(Article)和综述型论文(Review),检索的语言为英文,共得到有效样本文献713篇。国内文献资料以中国知网(CNKI)为来源,以“主题=数字出版”为检索条件,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CSSCI,检索时间为2003—2023年,考虑到CSSCI期刊范围的不确定性,我们以实时检索结果为准,剔除新闻刊讯、会议报告、论坛评述等无效文献,得到有效样本文献3 101篇。

1.2 研究方法

科学计量方法结合数理统计与可视化分析能清晰展示研究领域发展规律[3]。Cite Space是一款科学可视化计量软件,它利用文献资源创建知识图谱并分析发展趋势,相比传统定性研究综述更具优势[4]。

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文献共现分析,借助计量学方法呈现数字出版领域特定时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该方法基于对整个研究领域文献的全面分析,可清晰揭示国内外数字出版研究的状态、关键领域及趋势演变过程,实现定量评估。

2 国内外数字出版文献分析

本文从国内外数字出版研究的文献数量、关键词对比及关键词突变3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1 研究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发表数量是衡量研究活跃度的重要指标,其变化趋势对预见研究方向及科学研究极具价值。国内数字出版研究先增后减,国外则平缓波动,如图1所示。国内2003―2014年相关文章数量快速增长,2011年至2014年出现明显波峰,2014年达峰值,这可能与国家政策、技术发展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有关,如2009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发布《数字出版“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产业发展及传统出版单位转型。2015年后国内研究逐步下降,2019年趋于稳定。总体而言,我国数字出版研究起步虽晚于国外,但2007年发文量已赶超国外且远超其研究进程。

2.2 国内外数字出版研究关键词对比分析

在文献计量学中,关键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概括文献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信息,是揭示文献之间联系的基本手段,并且能够帮助我们识别研究领域内的热点话题。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结果如图2左所示,整理后共得到10个有效聚类(聚类字体的大小代表每个聚类的影响力),分别为百科全书(encyclopedias)、科学(science)、数字出版(digital publishing)、开放获取(open access)、电子书(electronic books)、模式(model)、学术出版(scholarly publishing)、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s)、在线出版(online publishing)、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这10个类别代表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国际上近几年数字出版研究聚焦学术期刊转变、出版模式与商业模式变革、人们对其的态度及法律问题等,涵盖技术、法律、经济和社会影响方面。如Bo-Christer Björk[5]在2018年对新型数字期刊演变进行纵向研究,Harriett E.Green[6]调研学者对数字出版的态度并探讨图书馆服务应对策略。国外大众出版市场中电子书和数字有声书占比较大,2018―2020年,二者在大众出版市场收入占比分别为19%、20%、21%[7-8]。随着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发展,出现大量的法律问题,国外政府都很重视数字化产业发展,并且从基础设施建设、版权保护、税收减免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英国最早对于数字版权保护方面制定相关政策,2010年4月,亚马逊Kindle在英国上市之后,英国通过《数字经济法案》进行数字版权保护尝试[9]。为发展数字出版,国外一些国家陆续制定鼓励支持政策,例如,俄罗斯2015年起强制推广电子教科书,疫情期间数字教学手段受重视[10]。

本研究对国内近20年数字出版的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排名前10的聚类,如图2右所示。“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科技期刊”“融合出版”“融合发展”“学术期刊”“传统出版”“版权保护”“人才培养”“现状”,研究主题呈现集中化的趋势,这可能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变迁、政策法规的调整以及学术交流模式的演变等因素密切相关。数字出版概念涵盖数字技术在出版全流程的应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对加速科学知识传播交流意义重大。融合出版是传统与数字出版的结合,研究整合媒介平台提升效果和用户体验,融合发展则更广泛涉及出版业与其他产业整合及跨行业合作创造价值。数字出版环境下版权保护面临新挑战,众多研究者关注用法律和技术手段保护权益,如李劲松[11]从平台类型划分视角研究数字平台侵权法律规制。随着数字出版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成为研究焦点。同时,数字技术发展使传统出版商业模式受到挑战,研究者关注新环境下可持续盈利模式的创建,万安伦、张小凡等[12]以Chat GPT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影响为线索,从多维度探讨其优势和问题。

2.3 国内外数字出版关键词突变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与关键词分析相比,突现词分析可以捕捉研究领域拐点和热点的出现时段。因此,应用Cite 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共词分析、建立突现词遴选参数,最后通过分析突现词的时限轨迹可以清晰地了解数字出版的研究轨迹。

对国外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前沿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对近20年突现词的变化来展开。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进行处理,从图3可以看出,“electronic publishing”“digital library”在2003―2008年有较强的引用爆发力。“task analysis”“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impact”“digital publishing”在2019―2023年有较强的引用爆发力。

通过观察关键词随时间的出现频率和影响力,我们可以推断出国外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发展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2003―2006年,“electronic publishing”和“digital library”等关键词开始出现,这些关键词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引用,这是数字出版的起步阶段,大多学者都是针对数字出版对出版业的影响及其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如Warner[13]对数字出版的初期问题进行阐述、Jessica Litman[14]介绍了数字版权的问题。随后,在2006―2008年,“digital library”的重要性上升,同时“electronic journal”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2008―2014年,这些研究主题的影响力持续增强,“electronic journal”成为研究的焦点,同时与“open science”等新兴领域连接也开始受到关注。Oppenheim[15]回顾电子出版的最新发展,重点关注开放获取(open access),同时探讨开放获取的质量、成本、版权和商业模式问题,并对学术出版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2014―2019年,“task analysis”和“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等先进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Chen、Keliang等人探索一个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专业领域知识系统构建的平台,并且其研究的结果将给出版行业带来数字化之后的人工智能创新,并将内容服务转变为基于知识体系的智能服务。从2019年开始至今,数字出版领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各种技术和服务的完善使得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时间顺序及强度,国内数字出版研究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期2009―2015年,这一时期关键词数量较少,但强度较高。其中,“商业模式”在2009年强度达到最高点,一直持续到2012年,同年出现“盈利模式”,表明在这一时期内,学者们开始关注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探索其发展潜力。谢起慧、汤书昆[16],陈洁[17],

刘美华[18]等学者分别分析国内不同领域的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陆臻[19],匡文波、孙燕清[20]等学者对国际比较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进行分析,为国内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发展提供思路。

第二个阶段为成长期2015―2017年,“大数据”得到广泛关注,达到6.47的高点。2015年是媒体融合关键之年,中国数字出版业发生很多变化,新技术应用推动数字出版不断推陈出新。郝黎明、赵云峰等[21]在2015年基于出版融合发展新业态下对编辑能力要求的分析,探讨出版企业在编辑继续教育方面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张振宇、周莉[22]在研究中阐述大数据出版通过数据库建设增加出版资源价值的新途径。“互联网+”思维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数字出版产业超越传统出版业。同时也出现像“知识服务”“融合发展”这样新的关注点。段淳林、闫济民[23]阐述“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发展的新变革。2017―2018年,这一时期关键词数量大幅增长,且各关键词强度均有所提高。“知识服务”“融合发展”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相关的“知识付费”“知识付费”也成为热点话题。孙利军、邵甜甜[24]探讨知识服务在数字出版中对重塑出版与读者关系的作用,并指出知识付费当前面临的问题;陈晓堂在2018年对数字出版转型中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及知识付费模式进行探析。

第三阶段为2019年至今,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数量相对稳定,但强度有所波动。其中,“人工智能”“区块链”是一个转折点,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出版带来了新的变革。以ChatGPT引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2022年底火热出圈,对内容生产行业带来重大影响,数字出版在ChatGPT的影响下,其内容创作形态、行业生态、行业构成均产生了突出变化[25]。这也引发了数字出版领域研究者的重点关注与深思。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万安伦[26]、吴炜华[27]、任安麒[28]等人都对ChatGPT在数字出版行业的应用和其带来的作用与风险进行不同的思考。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模式的变化,这些研究主题可能会继续演变,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会不断出现。

3 国内外数字出版研究热点

本研究对前文样本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突现性关键词等按照内容、用户、产业发展、媒介与技术、法律与政策这5个层面分类进行比较,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3.1 内容层面

从内容层面来看,国内主要集中于数字学术出版的发展、智能创作、内容资源管理、在线教育出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等,代表的关键词为“数字出版”“学术期刊”“传统出版”“科技期刊”“电子书”“数字阅读”等。如任胜利在《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中基于国外一流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和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提出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挑战。欧阳剑[29]在《数智时代古籍数字出版中价值再造》中提出数智时代对古籍数字出版所带来的新思路。还有许多学者均对数字出版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数字内容的创新和个性化,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以及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管理和利用。

国外的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学术内容的深度开发与优化策略、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模式、数字学术出版中的质量控制和同行评议机制,代表关键词为“open access”“scholarly communication”“electronic publishing”“scholarly publishing”等。印度学者Koley、Moumita等[30]探讨在印度推出基于开源技术的数字出版平台的可行性,以期促进印度期刊的国际化升级,并为研究人员提供一种非商业途径来发表开放获取文章。部分学者针对数字学术内容的深度开发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包括新的知识组织模式和呈现形式以提升其价值和可用性。还有学者对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OA)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模式进行研究,如不同主体的付费机制和利益平衡等。数字学术出版中的质量控制和同行评议机制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变革和优化也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3.2 产业发展层面

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国内有关数字出版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产业生态构建、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出版领域的人才培养等方面,代表关键词有“产业链”“商业模式”“转型”“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等。数字出版产业在政策与资金扶持下高速发展。学者们聚焦数字出版生态构建,集中研究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机制,如内容创作、平台运营、技术提供、渠道分发等,以及产业融合的模式、路径与效果评估。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主要集中于知识付费模式的持续优化与拓展,以及后疫情时代数字出版新商业模式探索。《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提出高要求,故而数字出版领域的人才培养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热点。

国外的学者研究主要聚焦数字出版的多元化盈利模式探索,强调其产业创新与转型,关注新兴技术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代表关键词如“digital publishing”“impact”“technology”等。他们对数字出版多元盈利模式的探索集中于开放获取出版的商业模式构建以及基于数字内容订阅服务的优化和创新模式等方面。

3.3 用户层面

从用户层面看,国内数字出版研究热点集中于用户体验与交互、用户群体的需求差异和偏好分析,代表关键词有“知识服务”“数字阅读”“人工智能”等。数字时代,技术革新深刻影响出版业,推动数字出版叙事向可视化、互动化和沉浸化发展,用户体验研究至关重要。许多学者针对交互性数字出版物的设计原则和用户体验展开研究,用户群体对数字出版产品的需求差异和偏好分析也是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于用户对数字出版内容的需求变化和偏好研究、数字出版环境下的用户参与模式等方面,代表关键词有“impact factor”“communication”等。国外学者极为注重用户需求,如不同年龄段、性别群体对电子书、有声读物等的需求差异。针对用户数字化阅读个性化服务、用户参与模式亦是一大热点,如用户生成内容在数字出版中的角色等。

3.4 媒介与技术层面

从媒介与技术层面来看,国内数字出版研究热点聚焦于数字出版与全媒体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方面,代表关键词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媒体融合”“新媒体”等。生成式AI,如ChatGPT、Sora等为数字出版内容生产注入新动能,大量学者着手研究数字出版的技术应用与创新,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同时也注重数字出版的平台建设与运营。

国外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媒介与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工智能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大数据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代表关键词有“task analysis”“open science”“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ChatGPT”等。国外学者对数字出版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颇为关注,致力于推动数字出版技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例如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数字出版格式的统一。

3.5 法律与政策层面

从法律与政策层面来看,国内外数字出版研究热点均集中于数字版权保护和管理、相关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国内侧重关注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强化数字版权保护以规范市场秩序,同时出台政策支持产业创新发展。国外则更重视数字出版的法律和政策问题,如数字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以共同应对挑战。

4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数字出版的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科学可视化计量软件,对数字出版领域近20年来发表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共现聚类分析及突现分析,系统地展示数字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对2003―2023年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数字出版”相关文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①2006年之前,国际上主要关注的是数字出版对出版业的影响及其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内容涵盖新闻、杂志、图书、学术期刊等各个领域,国际上学者开始针对数字期刊、数字博物馆这些主题进行研究。②2014年以后,数字出版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形态数字出版物的涌现,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③国内在2012年以前对数字出版的研究主要聚焦起步以及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④伴随新技术涌现和国家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学者关注该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融合发展”等新互联网名词开始用于出版行业。

国内外数字出版研究热点大致相同,如传统出版业受其影响的变化及问题、新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等。然而,国外学者更侧重数字出版的创新模式、用户行为、开放获取、学术传播、跨媒体出版及对学术自由和信息民主化的影响;国内学者则更注重数字出版的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政策法规、版权保护、市场模式,尤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相结合的研究。

这些研究发现为我国数字出版行业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提供了思路。

(1)研究应紧跟政策引导。政策引导作用越发显著,政府将持续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并且要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开发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数字出版产品,增强文化传播力。伴随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移动阅读市场将进一步拓展,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重视新技术应用方面相关理论的研究。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迅速,全媒体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模式和业态不断涌现,但是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导致对新兴现象和问题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指导。研究者可着眼于新技术应用的理论研究,为数字出版行业的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战略性指导。

(3)加强“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研究。从2017年开始,知识服务就是数字出版的研究热点,从知识服务的多元化发展,到知识服务的模式探索,到以技术为驱动力促使知识服务模式的创新,再到最后的知识服务的优化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对于知识服务研究的侧重点也有了变化,重心从一开始对于知识服务本体的研究转移到用户需求的研究,因此研究者未来需加强对于用户需求、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4)应加强版权保护和数字出版内容管理的研究。数字出版的发展引发诸如盗版、侵权、数字内容长期保存和管理等新问题。国内虽然从数字出版发展前期就提出版权保护等相关的研究,但是学者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法律层面的探讨,对于版权保护的技术手段、管理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缺乏有效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难以解决数字出版中的版权纠纷和侵权问题。学者应结合技术与法律手段,强化数字版权保护,探究数字内容长期保存和管理的方法,构建健全的数字出版版权管理体系。

(5)关注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数字出版发展具有国际可比性。然而,目前研究对国际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及教训关注不足,缺乏对中国数字出版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与策略的研究。同时,国内外数字出版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更频繁,拓展国际市场和提升影响力成为重要目标,缺乏对我国数字出版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和策略研究。学者应多关注国际数字出版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开展国际比较研究,为中国数字出版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持续推动数字出版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翟艳荣)

参考文献

[1] SALAH A A M,MOHAMED E, MOHAMED A E. Polysaccharides, protein and lipid-based natural edible films in food packaging:a Review[J].Carbohydrate Polymers,2020,238:116-178.

[2] 娄丽娜.文献计量学在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S2):209-211,214.

[3] 侯海燕,刘则渊,栾春娟.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前沿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09(1):164-170.

[4] CHEN C.Cite 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5] BJÖRK B C.Evolution of the scholarly mega-journal,2006-2017[J].Peer J,2018,6:e4357.

[6] GREEN H E,FLEMING-MAY R A.Humanities librarians and virtual verse:changing collections and user services for online literature[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5,41(4):457-465.

[7] Book Publishing Revenues Flat at $25.71 Billion For The Year[EB/OL].(2021-10-08)[2023-04-23].https://publishers.org/news/book publishing-revenues-flat-at-25-71-billion-for-the-year/.

[8] A A P September 2020 Statshot Report:Publishing Industry Up 14.6% For Month;Down 1.8% YEAR To Date[EB/OL].(2020-10-30)[2022-10-30].https://publishers.org/news/aap-september-2020-statshot-reportpublishing-industry-up-14-6-for-month-down1-8-year-to-date/.

[9] Digital Economy Act 2017[EB/OL].(2017-05-11)[2023-04-23].https://bills.parliament.uk/bills/ 1859.

[10] 2021―2022学年,Uchi.ru平台学生人数达到10万[EB/OL].(2022-05-24)[2023-04-23].https://lp.uchi.ru/news/tpost/8epzly3501-v2021-2022-uchebnom-godu-kolichestvo-uc.

[11] 李劲松.数字出版平台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以平台类型划分为视角[J].出版发行研究,2023(12): 66-73.

[12] 万安伦,张小凡,曹培培.Chat GPT浪潮下的数字出版:模式创新与行业挑战[J].中国编辑,2023(10):14-20.

[13] WARNER J O.Teething problems with electronic publishing[J]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 2003,14(1):1-1.

[14] LITMAN J.Digital copyright[M].Prometheus books,2006.

[15] OPPENHEIM,C.Electronic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open acces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8,34:577-590.

[16] 谢起慧,汤书昆.当前阶段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854-858.

[17] 陈洁.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研究报告[J].求索,2009(7): 44-49.

[18] 刘美华.我国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评析[J].出版科学,2011,19(2):81-85.

[19] 陆臻.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创新:以苹果和盛大文学为例[J].编辑学刊,2012(1):19-23.

[20] 匡文波,孙燕清.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0(6):67-72.

[21] 郝黎明,赵云峰,杨永毅.出版融合发展新业态下编辑的继续教育:以教育出版为例[J].科技与出版, 2015(11):143-148.

[22] 张振宇,周莉.“大数据出版”的理念、方法及发展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4-17.

[23] 段淳林,闫济民.移动场景化:“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发展的新变革[J].中国出版,2016(5):54-56.

[24] 孙利军,邵甜甜.知识服务:重塑出版与读者关系[J].出版发行研究,2018(12):37-40.

[25] 秦艳华,闫玲玲,李一凡.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应用于出版业的对策研究[J].出版与印刷,2023(3):20-30.

[26] 万安伦,张小凡,曹培培.Chat GPT浪潮下的数字出版:模式创新与行业挑战[J].中国编辑,2023(10):14-20.

[27] 吴炜华,黄珩.智能创作、深度融入与伦理危机: ChatGPT在数字出版行业的应用前景新探[J].中国编辑,2023(6):40-44.

[28] 任安麒.数字出版领域智能语言模型的应用、风险与治理:基于ChatGPT技术特征的分析[J].出版科学, 2023,31(3):94-102.

[29] 欧阳剑.数智时代古籍数字出版中的价值再造[J].出版科学,2023,31(4):17-25.

[30] KOLEY,MOUMITA,et al.Digital platform for open and equitable sharing of scholarly knowledge in India[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23,55(2):403-41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Digital Publishing at Home and Abroad

Huaqing Zhou Sainan Wang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00, 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measurement methods integrated wit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visual analysis can vividly displa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research fields. Cite Space, a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measurement software, utilizes literature resources to create knowledge maps and analyzes development trends via visualizat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qualitative research reviews, it offers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uit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approach. In this study, th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of knowledge maps is employed for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status, 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field within a specific period through measurement methods. Relying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entire research field within a specific time frame, it can clearly reveal the current status, key areas, and the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trends in digital publish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realizing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Key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Bibliometrics; Research hotspots; Comparative analysis; Converged publishing

猜你喜欢
融合出版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
国际首部ISLI MPR出版物《古文观止》的出版与思考
出版参考(2017年4期)2017-10-27 20:35:31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分析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职教论坛(2016年27期)2017-01-05 16:59:31
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33:2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业管理人才培养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8:53
PubMed收录葡萄胎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医学信息(2015年52期)2016-04-16 14: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