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教育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大学外语教学,影响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能。本文剖析了教育智能化对外语教师角色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外语教师在角色重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揭示了外语教师在教育生态的新站位应处理好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自我的五对关系,在角色定位上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跨学科知识整合者、道德引领者、跨文化交际指导者、共同体建设管理者、学习伙伴、合作伙伴和自我革新者等多个角色。
关键词:教育智能化;外语教师;角色重构;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434;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24)04-0115-0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智能化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常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凭借其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成为了教育改革创新加速器,可能会引发外语教育的颠覆性调整[1]。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教育智能化以其显著的交互性、个性化和高效性特征,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为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及职责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深入探讨教育智能化情境下高校外语教师身份重塑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都有着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度剖析教育智能化对高校外语教师角色产生的具体影响,揭示教师在此大背景下面临的角色困境,并首次尝试从教育生态学的全新视角出发,构想和构建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重构模型,旨在为高校外语教师提供实用的借鉴和启示,助力他们在教育智能化的浪潮中成功实现角色转型和能力突围。
一、教育智能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身份重塑的困境
教育智能化实质上是一种借助于先进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而精细的数据采集、分析与挖掘,进而实现教学设计、管理与优化的智能化进程,旨在推行个性化教学、智能辅导和智能评估的新型教育模式。众多研究已证实,教育智能化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朝着精确化、个性化的方向迈进,有效践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2]。大学外语教育信息化研究正积极汲取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借助机器学习、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高度融合,步入智慧外语学习的新时代[3]。传统大学外语教学受环境、技术的制约,强调语言技能的标准化训练,并以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为核心,而在实践中却相对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综合素质拓展以及非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深入培养,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基于智能化技术构建的外语教学体系不仅实现了教学行为的人性化、人际互动的自然化以及教学流程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实现了教学活动中繁杂任务的自动化执行,更重要的是,它还成功地将个性化教学、虚拟仿真学习环境及自动化教学管理等功能集于一体[4],逐步构建成一个全面的外语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智慧型教学、智慧型管理和智慧型评价等多个层面的实施。
教育智能化对高校外语教师职业身份所带来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性,技术进步如同一柄双刃剑,在极大地推动教育向智能化、精确化、普惠化和多样化演进的同时,亦对教师职业造成了深刻的挑战与重构。
首先,在角色认知层面上,外语教师遭遇了身份重塑的窘境。智能技术的融入模糊了外语教师的传统角色边界,促使他们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乃至智能技术的合作者。智能化教学系统减少了教师在评估中的主导地位,增加了教师对技术的依赖,可能削弱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判断。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对教学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不仅革新了语言教学方式,还引发了对外语教师职业可替代性的讨论,加剧了职业认同的危机。
其次,教育智能化对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教育智能化要求外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创新的实践者,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然而,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全面适应这一转变,尤其是在专业素养、技术掌握、课程设计及教学策略制定等方面面临新挑战。
再者,技术适应难题成为了外语教师面临的突出障碍。技术快速进步给教师带来了心理适应和技术素养上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技术融合能力不足和对新兴教育技术的不熟悉限制了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创新;另一方面,筛选和利用海量网络资源的能力,以及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应用,均成为教师亟待提升的技能。
最后,教育智能化进程引发了若干伦理层面的考量。教育智能化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包括数据隐私与安全性、教育公平性、技术依赖性等可能导致的人文关怀缺失,以及知识产权与版权的尊重与保护。教师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谨慎处理学生数据,防止算法偏见,维持教育的公正性,并确保技术使用合法合规,兼顾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同时,教育智能化促成了语言学习模式的根本性转型,推动学习向自主、对话、合作、探索、交流及实践等多元维度发展,标志着外语学习已超越传统教室界限,步入泛在学习的新纪元。这一变迁允许学习者依据个人兴趣定制材料,利用学习数据分析促进深度自我反思与策略调整,实现学习的高度个性化。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若干挑战:信息过载增加认知负担、分散注意力、技术依赖性增强、知识碎片化、伦理问题复杂化、诚信考验加剧及人际交往技能退化。学生常因海量资源而感到迷茫,难以有效筛选内容,且在自主学习时可能因缺少个性化指导和支持而感到困惑与孤立。
综上所述,在教育智能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如何顺应新技术带来的剧变与挑战,如何恰当地回应新技术对外语教育提出的全新诉求,以及如何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以贴合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这些问题构成了亟待深入研究与解决的关键课题。因此,有必要从外语教师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并清晰界定了他们在教育智能化时代下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演变。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师的身份重构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针对智能化教育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角色重构的研究日益深化,并形成了多元化的视角与见解。夏纪梅指出外语教师是兼具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三重身份,其中的教学技术和艺术对教学效果有更直接的影响[5]。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提法。近些年,外语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结合信息化时代特点提出了更为细致的看法。一些学者指出,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权威正经历着挑战,促使教师从权威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学习环境的创新营造者、教学资源的积极发掘者、开发者与设计师[6]。另一些学者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出发,剖析了新文科背景下赋予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身份内涵,认为他们是理念与方法创新的先行者、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者和研究者、外语学科人文精神的弘扬者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7]。还有的学者着眼于跨文化能力培养,指明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承担跨文化教学的策划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启发推动者以及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积极参与者等角色[8]。有观点建议,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高校外语教师应该主动成为智能技术的学习掌握者,推动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相互融合;成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协作伙伴,协调集体教学与个性化辅导的有效结合;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引领者,确保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衔接[9]。另外,有研究者采用对话理论视角审视外语课堂教学实践,视其为一个无限延续、多维度的对话过程,认为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实质上是“对话参与者”,他们不仅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育目标以及教学目标等外在客观世界进行对话,还通过与学生个体与外界的具体交互,对自己内在的职业认同、教育理念和教学认知进行持续的自我对话[10]。然而,虽然以上研究涵盖了多个视角,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野对教育智能化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专门探讨相对较少,为此领域留下了有待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教育生态学是由教育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系统,是一个由“人——教育——环境”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11]。简而言之,教育生态学借鉴生态学的研究框架,旨在揭示教育系统及其与人的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规律。教育生态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两者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微观生态重点研究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问题,探究教育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外部环境因素与校园生态的关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探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以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生态学借鉴生物学中的生态因子概念,将其拓展至教育领域,强调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塑造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教育生态因子涵盖多个维度,包括但不限于社会文化因子、政策环境因子、经济环境因子、物理环境因子、信息环境因子、人力资源因子、心理情感因子、全球与区域联系因子等。这些生态因子在教育生态中各自占有独特的生态地位,它们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不断调整以适应彼此,形成复杂而有序的动态平衡。在教育微观生态中,教师的生态位涉及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和教师与自我等五个关键关系维度。教育智能化时代,结合教师在教育生态中的地位和外语教育自身的发展特征,外语教师应该承担起跨学科知识整合者、道德引领者、跨文化交际指导者、共同体建设管理者、学习伙伴、合作伙伴和自我革新者的新角色。
1.跨学科知识整合者。这一角色突显了教师与社会互动的关系。随着社会进步与教育智能化潮流的推进,外语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教育智能化极大地增强了外语教育的跨学科性质,催化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催生了立体多元的教学模式。外语教育天然地包含了语言、文学、文化等元素的内在跨学科性,并与诸如心理学、美术、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以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紧密相连,展现出其外在的跨学科性。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外语教育必须跨越学科界限,实行交叉复合教育,既要培育具备高水平涉外能力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也要有力支撑其他专业的“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当前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核心诉求。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外语教师能够有效地整合跨学科知识,打破单纯的语言技能传授壁垒,强化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的教学,为学生掌握各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支撑结构。外语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跨界意识,敢于突破学科壁垒,在议题选择、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方面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外语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为外语教育开辟崭新的发展空间[12]。
2.道德引领者。此角色反映了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重关系。高校外语教师作为道德引领者的角色定位,不仅是破解教育智能化进程中师生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的有效策略,也是对当前外语教育领域中日益增长的人文性回归诉求的积极回应与实践探索。高校外语教师应增强伦理意识,示范正面行为,促进道德对话,带领学生共同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教育智能化进程推动外语教育步入技术现代化阶段,使得外语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递和语言技能训练,而是要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寻得平衡,追寻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复归。外语教育应坚决秉持“通识+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外语教师肩负着传承外语学科人文精神的重任,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导向,引领学生迈向更高尚的人生境界。教育智能化更加凸显了外语教育教学中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妥善处理好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外语教学使学生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借助教育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人格特质与精神风貌,致力于培养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高尚情操的社会公民。
3.跨文化交际指导者。这一角色的核心在于教师与社会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外语教育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扮演着中外文化交流的“瞭望塔”角色,在“让世界理解中国”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教育智能化在外语教学中模拟逼真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便捷大门,使其能够亲身体验沉浸式学习。外语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世界公民,引导他们欣赏并接纳文化差异,积极汲取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成果,借鉴西方文明精华,实现“洋为中用”,还要以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技能为基础,培养跨学科、跨文化背景和地域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多元语言与文化环境中应对自如,具备运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解的能力[13]。外语教育应该在“文化引进来”和“文化走出去”的对弈中寻求制衡点,建立与中国多级地位相匹配的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4.共同体建设管理者。该角色映射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育智能化消解了时空界限,整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资源,为创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云端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可能。此类共同体主要包括师生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两种形式。外语教师应当积极构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建共享、教学相长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依托适应师生需求的网络平台,整合第一、二、三课堂资源,强化师生互动和学生间互动,搭建高效的学习社区和协作环境,实现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目标。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得到情感和中介支持的有效补充,确保学生在获得知识型、能力型和素养型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与教师和同学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在共享和参与的过程中收获卓越的教学成效。同时,外语教师应该携手共进,积极构建或参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或者虚拟教研室等[14]。构建共同体的目的是提高教师在认知、知识、技能和素养四个维度上的能力[15]。在不同的共同体中,教师们面对共同的教育挑战,同体共学,共享资源,互相促进,相互成就,共同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合力铸就学生的光明未来。
5.学习伙伴。此角色着重展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紧密的互动联系。教育智能化转型使得教学重心由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转向了学生为主的知识建构和吸纳,促使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授课者过渡到陪伴式学习的支持者。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开创了泛在学习的新纪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此外,学生可能会面临自律缺失、资源选择困扰、学习效率低落以及孤独感增加等问题。为此,外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同行者,与学生一同探讨问题,陪伴他们的学习成长全过程。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鉴别和筛选浩瀚的知识海洋,协助他们规划学习路径,克服学习障碍。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化学习元素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助其获得持久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怀,在辅导、陪伴、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未来元宇宙教育的发展,教师的陪伴学习能从网络陪伴式转向具身陪伴式,实现师生的身心实在,身心共在和身心融合[16]。
6.合作伙伴。这一角色反映的是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师应意识到自己与学校的联系已超越了简单的雇佣关系,进化为基于共同愿景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教师与学校彼此尊重、相互扶持、相互激励,共同致力于教育创新和改革。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而学校则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与专业层面的双线成长。因此,在智能化教育时代,教师与学校建立了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合作伙伴身份,共同驱动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高等学府中,大学教师与大学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既包含法定契约关系,又体现学术共生、共同治理和互惠共赢原则的深层次合作联盟。这种关系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大学整体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7.自我革新者。这一角色主要映射了教师与自我的关系。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催生出新的教学技术、理念、方法等,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在外语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外语教师不能消极被动,或抵触恐慌,不应该做旁观者或者独行者,而应该是成长者,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不断自我革新,经常充电,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方能胜任育人新角色。外语教师应提升数字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将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起来。要提升数字素养以适应未来的需要,用“四能五教六者”的卓越标准要求自我,鞭策自我,革新自我,努力提升数字化生存与适应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能力、教育教学创新实践能力;要乐教、适教、懂教、会教、善教;要当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成长过程导引者、教学资源开发者、教学方法创新者、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者[17]。
三、结语
教育智能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常态,作为教育改革的强大驱动力量,它正在催化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形成,并对外语教师提出了崭新的专业诉求。高校外语教师在教育智能化背景下的角色重塑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紧迫性的系统工程,它关联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全面调整与升级。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新兴教育生态环境赋予了教师新的生态位角色,教师在新的坐标系中承担起多元化和复合型的角色任务。具体而言,教师应当妥善维系并优化其与社会、学校、同事、学生及自我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从而完成从传统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向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者、道德引领者、跨文化交际指导者、共同体建设管理者、学习伙伴、合作伙伴以及自我革新者等多个角色的有机融合。面对教育革新的滚滚洪流,外语教师只有坚持创新以应变局,凭借扎实的专业根基、深厚的人文底蕴、开阔的跨学科视野以及娴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投身并塑造外语教育的新生态格局,才可在教育智能化的大潮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成功实现身份的转型与升华,进而有力推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进程,促进外语教育朝更为个性化、精确化、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路径迈进。
参考文献:
[1]王定华,杨丹.智能与赋能:中国外语教育数字化展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2]葛海丽,张广君.教学智能化的数据权利滥用:表现、归因与纾解之策[J]. 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9):93-99.
[3]胡杰辉,胡加圣.大学外语教育信息化70年的理论与范式演进[J].外语电化教学,2020(01):17-23+3.
[4]陈坚林.试智能与赋能:中国外语教育数字化展望[M].北京:外语教学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与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42(02):14-25.
[5]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J].中国外语,2006(01):62-65.
[6]袁园.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23:94.
[7]马洁,任学柱.新文科建设中高校外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研究[J].外语界,2023(05):73-80.
[8]赵富霞.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下外语教师角色重塑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3):47-49.
[9]于银磊,饶辉.智能时代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危机与身份重塑[J].外语电化教学,2023(03):79-85+124.
[10]周燕,张洁.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01):30-33+93.
[11]黄远振,陈维振.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生态哲学视域[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12]董洪川,冉永平.界面研究:中国外语教育变革的跨学科方法论驱动[J].外语电化教学,2023(05):3-7+101.
[13]何明霞.外语教育:赋能“让世界读懂中国”的路径[J].外语电化教学,2022(06):59-64+110.
[14]高洋,王晓晨, Ana Maria Ferreira BARCELOS. 外语教师信念研究:内容迭新与边界拓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3(05):61-72+146-147.
[15]孙钦美.网络学习共同体对高校外语教师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界,2021(04):71-79.
[16]李海峰,王炜.网络陪伴式学习:一种泛在学习场域下的群体自律协同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5):67-73+81.
[17]夏立新.“四体系一特色”培养卓越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EB/OL].(2018-01-31) [2024-03-16] http://www.jyb.cn/zgjsb/201801/t20180130_961213.html.
责任编辑:陈宁
Role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Intelligentization: An Educational Ecology Perspective
QIU Xiaoqin1,QIU Nengsheng2
(1.Xiamen Medical College, Xiamen 361023, Fujian, China;
2.Xiam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1,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telligentization is profoundly transforming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ffecting the role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educational intelligentization on the rol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the dilemmas encounter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role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it reveals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new posi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cology should navigate five key relationships: with society, school, fellow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mselves. In terms of role positioning, they should gradually transform from traditional knowledge transmitters to multifaceted roles, including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integrators, moral guid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tructors, community builders, learning partners, collaborators, and self-innovators. This study hold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intelligentization,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and guidance to help them successfully transform and adapt their roles in an intelligently evolving educational landscape.
Keywords: educational intelligentiz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role reconstruction; educational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