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3.2R4软件,针对2004至2023年间在CNKI.net数据库中收录的158篇与可就业能力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文献的发表数量、研究者群体、研究机构分布、研究领域广度以及研究热点等角度入手,揭示了可就业能力研究的当前状况与未来趋势。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国内在可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具体解决策略。
关键词: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可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24)04-0104-06
资源保存理论者认为,在职场中个体所持有的某种个人资源被视为可就业能力。这种能力为个体在职场中探索和抓住机会提供了稳固的基础[1]。关于可就业能力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仍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其内在的理论架构和影响机制的研究更是缺乏。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梳理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特别采用了CiteSpace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通过该软件,我们深入梳理和分析了中国知网自2004年至2023年间与可就业能力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我们还对当前的就业市场趋势和研究热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为未来关于可就业能力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加丰富和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来源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CNKI)被公认为国内拥有最为丰富期刊资源的权威数据库,本文所依据的研究资料便是从CNKI数据库中进行筛选。为了精准定位到我们的研究主题,我们充分利用了中国知网平台的高级检索功能,将“可就业能力”设定为检索关键词,并将检索的时间范围限定在2004年至2023年之间。经过细致而全面的检索,我们成功获取了158篇紧密相关的期刊论文,并于2023年11月12日圆满完成了整个检索流程。为了确保研究数据的严谨性和可信度,我们对检索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精挑细选,逐一剔除了那些与核心主题关联性较弱的文本,最终精心筛选出158篇高质量文献用于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3.2 R4,64位版本)与Excel工具相结合,对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量化分析。本研究主要从文献中的关键词、作者以及发文机构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主要揭示当前可就业能力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并成功梳理出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主要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借鉴。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年份分布
本研究对所筛选的158篇期刊文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图1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研究成果的年度分布情况。就我国当前对可就业能力的研究现状而言,可以说尚处于起步和探索的初始阶段。从文献的年度分布趋势来看,我国对可就业能力的研究在初期确实呈现出积极的上升态势,但随后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尤其是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总体上显得较少。
具体来说,在2004年至2008年这五年间,相关论文发表的数量相对较少,且增长幅度也较为平稳,这期间发表篇数最多的一年也仅有5篇,表明该阶段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然而,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论文发表数量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性增长,似乎预示着研究热度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成为了可就业能力研究的转折点,这一年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达到了近20年来的高峰,显示出学术界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和热情。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2010年至2023年的这十余年间,主要期刊上关于可就业能力研究的文章数量却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这一变化可能反映出高校科研重点的转移以及对可就业能力深入探索的相对减少。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继续关注并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图 1 年发文量曲线图
(二)核心作者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58个数据选择节点类型的可视化图谱进行了分析,进而精心绘制出图2,以清晰展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在图2的左上方,我们标注了“N = 85,E = 26”这两项至关重要的数据。其中,“N”代表图谱中的节点数,即作者出现的独立位置点;节点的大小精心设计了与作者在158个数据中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因此,节点越大,意味着该作者的研究成果越为丰富。“E”则代表连接线的数量,它深刻揭示了不同作者之间学术合作的紧密程度;连接线的粗细与作者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率息息相关,线条越粗,合作越为紧密[3]。
然而,从图2中我们不难观察到一个现象:尽管有多达85个节点(即85位作者),但连接线却仅有26条,且每条连接线的粗细都相对较细。即使是几位在该领域表现卓越的高产作者,如刘小平、叶宝娟、姚予丹等,他们之间的连接线也并不多见。这一现象无疑直观地揭示了当前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般紧密,这种合作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了制约该领域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合作网络,本研究进一步梳理了发文量排名前16的作者。从表1的发文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刘小平以7篇研究论文的卓越成绩稳居领先位置,他的研究成果无疑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此外,还有共计16位作者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领域发表了2篇或更多的高质量文章,他们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拓展。这些研究者的文章累计达到了37篇,占主要期刊总发文量的23.42%。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尽管这些研究者各自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他们之间的合作却很少,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图 2 作者合作图谱
通过提取前16位最高产作者的数据并整理成表格,我们结合CiteSpace提供的相关作者分析数据,得出了如表1所示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刘小平脱颖而出,成为该领域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而其他作者也均发表了2篇文章,为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除此之外的作者所发表的文献数量都只有1篇,这进一步凸显了研究力量的不均衡性。
结合图2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高产作者在可就业能力研究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我们也需要鼓励更多的研究者积极参与进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可就业能力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研究机构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在其操作界面上选择机构(Institution)作为节点类型,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而获得了如图3所示的可视化图谱。该图谱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机构在可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合作情况。
在图3中,机构名称的字号大小,反映其在158个数据中出现的频次。具体来说,字号越大,代表该机构在数据中出现的频率越高,也说明其在可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活跃度越高。这一设计使得我们能够快速识别出在该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机构。
同时,“E”在图谱中代表了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连接线路的粗细程度被用来揭示机构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具体来说,线路越粗,意味着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越紧密。然而,从图谱左上角的“N = 79,E = 6”这一指示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机构间的合作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紧密。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可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深入分析图谱中的机构关联情况,我们可以识别出在该领域具有潜在合作机会的机构,并为促进机构间的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将有助于打破当前机构间合作的局限,推动可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图 3 "机构图谱
(四)文献热点和趋势分析
1.关键词共线图谱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能够揭示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核心议题。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通过选择关键词(keyword)作为节点类型,进行分析,并生成了如图4所展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此外,为了进一步挖掘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性特征,我们还对共现图谱中的关键词进行了聚类整理,从而得到了图5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在图4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大学生”“可雇佣性”以及“可雇佣能力”等关键词以显著的字号呈现。这表明这些关键词在本研究涉及的158条文献中频繁出现,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议题。这些关键词的凸显,为我们深入了解可就业能力研究的核心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图谱中还包含了一些字号相对较小的关键词,如“农民工”“可就业性”以及“主动性人格”等。这些关键词虽然在整个研究领域中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它们的存在表明,学者们除了关注主要话题外,也对这些相对边缘的话题保持了一定的研究兴趣,这为我们全面把握可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通过综合分析图4和图5中的关键词数据,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可就业能力研究的核心领域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些图谱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还为我们进一步挖掘潜在的研究方向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图 4 "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研究中,我们获得了大量关键词的共现图谱。然而,由于关键词数量众多,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聚类功能来优化数据处理。将前期研究中相互关联紧密的关键词进行汇总,并形成清晰的聚类,这一过程不仅简化了数据结构,还突出了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聚类处理,我们得到了如图5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提供的两个重要评估指标:模块值(Q值,即Modularity Q)和平均轮廓值(S值,即Mean Silhouette),这两个指标在评估聚类效果时具有关键作用。
根据陈悦等(2015)的研究标准,当Q值大于0.3时,表明聚类结构具有显著性;当S值达到0.7时,则表明聚类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在本研究中,图5左上角的数据展示显示,Q值达到了0.6645,S值更是高达0.9011。
这一结果表明,我们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在结构上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这不仅验证了我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也为我们后续深入分析可就业能力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本研究基于TopN=50的阈值,构建了一个包含95个网络节点和146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该图谱的网络密度达到了0.0327,充分展现了各关键词之间的紧密关系(详见图2)。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为确保图表分析的清晰度和直观性,我们特别筛选并仅展示了可视化频数达到或超过3次的关键词。
为便于读者更深入地观察和理解,本文进一步列出了频次不低于3的前12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图谱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研究主题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分析表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高频关键词大多围绕研究主题展开,形成了鲜明的研究脉络。
其中,“可就业能力”以高达78次的提及次数,成为整个图谱中最多的关键词。这表明在相关研究中,“可就业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与此同时,与“可就业能力”关系最为紧密的关键词是“就业能力”,其中心性达到了0.27,进一步凸显了两者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发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可就业能力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2.研究热点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将图4的关键词共现图转换为关键词时区视图,并结合软件所总结的2004-2023年研究爆发点数据,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洞察到不同研究阶段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
图5所展示的关键词时区图为我们揭示了研究热点的时序变化。在研究初期,学者们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可就业能力的基本范畴上,如定义、内涵、测量等方面。这些基础研究为后续的可就业能力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我国进入新的时代,就业政策持续调整,研究热点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图5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内容。学者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培训机制以及就业服务等方式来提升个体的可就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我们可以发现,可就业能力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基础理论探讨逐渐转向更加实用和应用导向的研究。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学者们对可就业能力研究的深入理解和探索,也体现了我国就业政策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历经一系列深入探讨,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展现出从兴起到逐渐衰落的阶段性特征。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与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在制约。鉴于此,未来的研究趋势必将朝着综合性、系统性、跨学科及跨国界的方向迈进,以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更为全面的剖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研究者们应将焦点凝聚在就业能力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上,汇聚跨学科、多领域的专家智慧,共同开展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探索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展望
在新经济形态层出不穷、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人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作为我国人才市场竞争的重要支柱,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与提升显得尤为迫切。针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
1.加强多方联动与合作
为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加强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4]。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打破这一壁垒,推动大学、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高校应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明确人力资源教育目标与定位,以缩小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间的鸿沟,从而助力毕业生顺利融入职场。
2.深化研究与应对现实挑战
高校需紧密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持续深化对可就业能力的研究,以解决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5]。随着“05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如何结合这一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升其可就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学生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并应对各种新兴问题与挑战。
3.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完善培养模式
从就业能力发展的构成要素来看,提升学生参与度、完善劳动力发展模式是关键所在。实践证明,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培养其职业技能与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明显效果。因此,探索与可就业能力紧密相连的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势在必行。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高校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就业能力提升,并精心设计与实施各类教学辅导活动。
四、结语
要在新时代中培育出具备全面能力的大学生,这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而是需要多方努力与配合[6]。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高等教育机构的深化改革与创新、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与投入,这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效、可持续的循环系统,进而提高就业率。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创新,我们可以期待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良好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Hobfoll,S. E,Johnson, R. J., Ennis, N.amp; Jackson, A. P. Resource loss, resource gain, and emotional outcomes among inner city wom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 632-643.
[2]于海波,郑晓明,许春燕等.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J].心理学报,2014,46(06):807-822.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4]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21-24.
[5]吴敏.劳动力市场需求视角下的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1537名新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22(01):137-145+148.
[6]叶青.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融入习近平民生思想的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1):161-163.
责任编辑:陈宁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Its Prospect: A Visualized Analysi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HUANG Liangwang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3.2R4,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158 articles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collected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2004 to 2023.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the employability research are reveal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quantity of related published literature, communities of such researchers,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breadth of research fields and research hotspot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the problems in employability in China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specific solu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accordingly.
Keywords: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employ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