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河南平舆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关键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在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关键技术环节的基础上,分析了复合种植的生产效益及地区种植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种植技术的适应性改造及解决复合种植问题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该地区的推广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平舆县
中图分类号:S513;S565.1"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4)04-086-03
收稿日期:2023-12-18
作者简介:吕威(1983-),男,河南泌阳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zmdyxfzk@163.com
*通讯作者:郭承杰(1977-),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hnzmdgcj@163.com
平舆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光热水资源丰富,是黄淮平原玉米大豆种植区。为有效提高大豆总产量,解决大豆玉米争地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农业农村部在重点产区推广了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团队研究创新的以“选配良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为核心技术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实现玉米稳产并多收一季大豆[1]。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在全省试点推广种植,根据驻马店市种植计划,平舆县在郭楼镇、杨埠镇、老王岗乡、西洋店镇等地示范种植近700 hm2。通过一年的示范生产跟踪,本研究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该地种植的关键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促进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关键技术环节
1.1" 种植模式
采用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技术[2]。主要采用两种植模式:一是主推2∶4间作复种模式,即2行玉米4行大豆,生产单元幅宽2.8 m,玉米大豆行间距60 cm,玉米行距40 cm,株距10~11 cm,密度4 330~4 760株/667m2,大豆行距40 cm,株距10~11 cm,密度8 660~9 520株/667m2;二是以4∶6模式为辅,即4行玉米6行大豆,生产单元幅宽4.4 m,玉米大豆行间距60 cm,玉米行距40 cm,株距13~14 cm,密度4 330~4 660株/667m2,大豆行距40 cm,株距10~11 cm,密度8 270~9 095株/667m2。
1.2" 播种施肥
玉米选用耐密的迪卡653、郑源玉432等包衣种子,大豆种子选用郑1307、洛豆1号、睢科15等,使用28%噻虫胺·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拌种。2∶4模式使用型6行分斗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播种,种肥同播,中间2行播玉米,其他4行播大豆,种子和肥料分别投放。玉米施氮磷钾28-7-10复合肥60 kg/667m2,大豆施氮磷钾15-15-15复合肥30 kg/667m2;玉米追肥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 kg/667m2,面积按各自所占实际面积计算。遇旱时及时浇水。
1.3" 化学除草
播种后出苗前先用90%乙草胺乳油土壤喷雾封闭除草,播种后25 d进行苗后化学除草。大豆使用15%精喹·氟磺胺微乳剂100 g/667m2,玉米使用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120 g/667m2。施药机械使用简易4喷头高庒喷杆喷雾机,喷杆喷幅1.6 m,喷头用扇形喷头,玉米大豆分开单独施药,两端带隔离挡板,以防药液飘移,喷施玉米时只用中间2个喷头。施药面积按各自所占实际面积计算。
1.4" 病虫害防治
玉米在6~8叶期每667 m2用电动喷雾器叶面喷施阿维氯苯酰40~50 mL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粘虫等害虫;大喇叭口期或大豆花荚期用植保无人机叶面喷施阿维氯苯酰40~50 mL+43%戊唑醇20 mL+芸苔素10 mL+磷酸二氢钾100 g+钼肥10 g,防治草地贪夜蛾、豆荚螟、点缘盲蝽、玉米锈病等。
1.5" 机械收获
先收玉米,采用小型2行玉米收割机收棒并粉碎秸秆,待大豆成熟时再用大豆联合收割机收获大豆籽粒。
2" 种植成效
2.1" 综合效益
根据对各示范种植点的效益调查,按667m2单位面积统计,玉米产量在450~600 kg,平均产量为527 kg,大豆产量在80~140 kg,平均产量为108 kg,总投入407.3元,总收益2 200.5元,净收益1 793.2元,较玉米单作净收益提高511.9元,较大豆单作净收益提高778.8元,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的产量效益相当[3],再加上政府专项补贴200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2.2" 土地利用率
玉米高秆喜光,大豆低秆耐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利用高低秆作物配置,充分利用了日光和空间,提高了日光利用率和光合效率,取得了“一田双收、稳粮增豆”的良好效果[2],复种产量是单作平均产量的1.6倍。
2.3" 改良土壤
大豆是固氮作物,可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生产氮肥,增加土壤含氮量,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使土壤变得松软,克服土壤板结,缓解土壤酸化,从而改良土壤,培肥地力[3,4]。
2.4" 农药减量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田间空隙较大,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和田间小气候,减轻了玉米大豆病虫害,全生长期防治2次即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1次以上的防治用药,降低农药用量25%以上,有效促进了农药减量。
3" 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储备不足
生产实践表明,适宜本地生产的实用技术还不完善,配套技术对不同地区的生产模式适应性差,导致生产中出现品种配置、大豆密度与产量协调、大豆吸收玉米氮肥过多等技术性问题。
3.2" 机械适应性差
在生产中最直观的表现是缺乏专用机械,难以满足生产要求,如不同种植模式需要不同的播种机,施药机械要根据不同种植模式调整,缺乏可灵活调整的施药机械,施药挡板不能完全隔离而时常出现药害[5],2∶4模式先收获玉米时难度较大等;专用机械价格高,不能享受乐趣购机补贴,使用率过低,生产成本高。此外,化学除草要针对不同作物,除草剂不通用,在缺乏专用施药机械的情况下,需要较多的人工,且受天气影响大,容易出现药害[6]。
3.3" 种植意愿不高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幅宽较大,小块地不易操作,本地土地流转度较低,合并成大块的土地有限,限制了大豆玉米的复合种植发展。大豆玉米带状种植受生产操作相对复杂、生产难度较大、投入人工成本较高、种植习惯不适应等因素影响,导致农户种植意愿不高,推广难度较大。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地方性实用技术研发
应组织当地农技、植保、土肥、农机等方面的专家,从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抓紧研讨示范适合当地的实用技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组装不同模式下的配套生产技术,丰富技术储备。
4.2" 加快配套机械的研发应用
大型通用机械对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显示出了诸多的不适应,针对性的小型机械研发较少,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建议政府匹配专项机械研发费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的政策倾斜和资金补贴。
4.3" 加强示范区技术推广力度
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针对规模种植户和有意愿的种植户进行全程技术服务,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建立示范区,组织观摩宣传,示范带动引导,扩大种植影响,促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稳步发展;同时,要及时落实国家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专项补贴,筹集资金对购买专项机械的种植户给予适当扶持。
参考文献
[1]" 杨文钰,雍太文,王小春,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J].中国高新科技,2020(15):149-151.
[2]" 杨科,徐红丽,许靖宜,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产量与效益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7):40-42.
[3]" 陈鹏,郭振华,刘翠玲.周口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生产推广及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22(10):15-17.
[4]" 徐莉.河南周口市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推广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21(4):95-96.
[5]" 马利,陈顺桃,封传红,等.四川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植保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12):90-92.
[6]" 刘燕,陈彬,于庆旭,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1):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