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冬小麦主要关键技术及病虫害农药减量防控技术

2024-01-01 00:00:00戴爱梅
湖北植保 2024年4期
关键词:防控技术冬小麦病虫害

摘要:

2023年博州遭遇春季低温冷害,经过技术人员的精心管理,示范田小麦产量达到了805 kg/667m2,创下博州历年小麦单产最高记录。本文对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提出选择高产潜力品种、做好种子药剂拌种、适期播种、缩行增密、平衡施肥、越冬水肥防病、低温冷害防治、合理化控、二喷四防、补充中微量肥料等10项关键技术,并对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病虫害农药减量防控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为今后小麦超高产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高产;冬小麦;病虫害;农药减量;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1;S435.12"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4)04-083-03

收稿日期:2024-03-02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2D01A06;新疆自治区天山英才-三农骨干人才培养项目2022SNGGNT021

作者简介:戴爱梅(1974-),女,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推广工作。E-mail:7628378@163.com

小麦是新疆博州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10 000 hm2左右。博州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降水量90~500 mm,全年无霜期140~185 d。2023年博州经历大风、低温等天气,农业技术人员对博乐市小营盘镇高产示范田尽心管理,经过实产实收,小麦高产示范田达到了805 kg/667m2,实现了博州历年来最高单产。为此,笔者总结了良种良法配套,实现冬小麦单产800 kg/667m2以上超高产目标的关键技术措施。

1" 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措施

1.1" 选择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

选择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倒伏、抗病性较好的优良冬小麦品种。博州地区主要选择超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有:九圣禾D1508、新冬53号、新冬41号等。如九圣禾D1508,其单株成穗达1.24个,株高89.20 cm,穗长8.58 cm,小穗数18.23个,结实小穗数16.83个,穗粒数46.53粒,千粒重58.72 g,单株粒重4.78 g,容重838 g/L,籽粒白色、角质、饱满度饱,落粒性中。高抗白粉病、抗叶锈病,抗倒伏,抗旱,生长势好,稳产性很好,适应范围广[1]。

1.2" 做好药剂拌种

用9%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悬浮剂(7.6%噻虫嗪、0.7%苯醚甲环唑、0.7%咯菌腈)进行拌种。具体用法:将9%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悬浮剂400 mL加入100 mL 0.01%芸苔素内脂,加1~1.5 kg水搅拌均匀,喷施在100 kg的小麦种子上,搅拌均匀后放置在阴凉通风地面上,晾干备用。

1.3" 适期播种,及时滴水

9月12~30日气温稳定在12~18℃时,是博州冬小麦最佳播种期,适播期一般10 d左右。其中温泉县播期在9月12~25日,博乐市在9月20~30日;播种量25~28 kg/667m2,播种后立即进行主管副管、三通和毛管等地面滴灌系统的连接,做好地头毛管管护工作,确保播后立即正常滴灌,每667m2滴水量30 m3左右,滴水日期控制在9月30日前完成。

1.4" 缩行增密,合理增加田间密度

为确保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播种行距由15 cm调整为13 cm(或13.8 cm),要求滴灌带铺设与播种同步一次完成。滴灌带铺设按照一带四行,每52 cm铺设一条滴灌带(小麦行距13 cm),或每55.2 cm铺设一条滴灌带(小麦行距13.8 cm),播种量较15 cm行距增加 15%左右,确保每667m2基本苗40万~48万株;冬前滴灌小麦着生5~6个叶,分蘖数1~2个。每667m2冬前群体总茎数70万左右,不超过80万;春季最高茎蘖数不超过105万,收获穗数40万~45万穗。

1.5" 平衡施肥

选择地力水平中等偏上,灌排条件良好,有机质含量为3.1 g/kg以上,碱解氮含量为127.1 mg/kg,有效磷含量为79.7 mg/kg,速效钾含量为112 mg/kg,pH为7.1。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每667m2用尿素35~40 kg,磷酸二铵15 kg,磷酸一铵20 kg,硫酸钾15 kg,硫酸锌1.5 kg。其中每667m2施磷酸二铵15 kg+尿素8 kg+硫酸钾5 kg+硫酸锌1.5 kg做基肥,结合耕翻施入土壤中。

1.6" 适时冬灌及返青肥施入,做好雪腐雪霉病预防工作

冬灌适宜时间一般为当地平均气温在2~3℃,即夜冻日消时,每667m2滴水量60~80 m3。为确保来年早春冬小麦肥力及提前预防早春小麦雪腐雪霉病,根据小麦长势情况,每667m2滴施尿素8~10 kg,可起到“冬肥春用”的作用,同时在滴肥后,即停水前0.5~1 h时,每667m2滴施200 g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多抗霉素100 g。或者在早春期间2月下旬~3月初,即积雪消融时,每667m2用10~15 kg的尿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 g(或用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50 g)拌均匀后,用抛洒机均匀撒入积雪中,从而利用积雪融化,将肥料及杀菌剂施入小麦田根部,从而达到防病增产的作用[2]。

1.7" 做好早春低温冷害的防治工作

2023年4月份以来,博州地区农业生产遭受了风灾、低温、雨水、冰雹等不利天气影响,尤其是5月4日~7日,博州地区小麦生产区,最低温度达到了-9℃,早春低温冷害对拔节期的小麦生产影响较大,产量损失在15%~60%[3]。早春遇低温冷害,每667m2喷施5%多抗霉素80~90 g+0.1%芸苔素内脂10 mL+100 g磷酸二氢钾或者喷施25%吡唑醚菌酯40 mL+有机水溶肥料15 mL+助剂10 mL,连续喷施2次,可减轻低温冷害对小麦产量的损失。

1.8" 合理做好化控,防止倒伏

为防止小麦在中后期倒伏,在越冬前、拔节前做好小麦田化控工作。一是对于早播旺长冬麦,分蘖达到2个的冬麦田,在入冬前每667m2喷施50%矮壮素乳油100~125 g+磷酸二氢钾40 g(喷施时的晚上温度需在2℃以上),可增强抗寒和来年抗倒伏能力。二是在小麦返青后拔节前,每667m2用50%矮壮素乳油250~300 g+磷酸二氢钾40 g或用5%调环酸钙水剂10 g+25%的甲哌鎓水剂10 g进行喷施,用飞机喷施时每667m2用水量必须达到2 kg。间隔7 d后,再每667m2喷施50%矮壮素乳油100~125 g+磷酸二氢钾40 g一次,可防止小麦后期倒伏。

1.9" 做好小麦二喷四防工作

一喷:在小麦中期即孕穗期,每667m2喷施20%双氟·氟氯酯WG 5 g+10 g助剂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二喷:在小麦灌浆初期每667m2用25%吡唑醚菌酯SC 20 g+20%啶虫脒WP 30 g+0.01%芸苔素内脂10 g+磷酸二氢钾40 g;或采用每667m2喷施5%多抗霉素AS 25~30 mL +25% 吡蚜酮悬浮剂 20~25 g+磷酸二氢钾100 g+10 g有机硅或激健等助剂进行喷雾,视情况于扬花或灌浆初期喷施1次,实现了“二喷四防”即防草、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的目标,同时产量提高14.34%,增产效果明显。

1.10" 补充中微量肥料,做好科学管理

按目标产量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钾比例适当,有机无机结合。适量补施铁、硼、锰、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结合滴灌,促控结合,坚持“一水一肥”。小麦在苗期即二叶一心时期,每667m2滴1~2 kg的硫酸锌,同时一定注意硫酸锌不能和磷肥一起滴入。在小麦孕穗期一定要补充硼肥,每667m2喷施硼肥40 g,或滴施硼肥200 g,促进小麦籽粒饱满,增加千粒重。

2" 博州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控技术

2023年受早春低温、中后期阶段性高温干旱的影响,小麦病虫害发生整体呈中等偏轻发生,局部呈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1.77万hm2。其中小麦雪腐雪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叶枯病等病害呈中等偏轻发生,局部呈中等发生;虫害主要发生有三点斑叶蝉、小麦蚜虫、小麦麦秆蝇,整体呈中等偏轻发生,其中小麦蚜虫、三点斑叶蝉呈中等偏轻发生,局部呈中等发生,小麦麦秆蝇呈轻发生,局部地块呈中等发生。

2.1" 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农药减量防控技术

2.1.1" 小麦雪腐雪霉病

整体中等偏轻,局部地块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34 hm2,防治面积1 334 hm2,平均死株率2.3%,最高发病点死亡株率17.5%,主要在温泉县安格里格镇晚播麦田。2023年博州小麦雪腐雪霉病发生始期为2月中旬,受3月份气候偏低降雨量偏多的影响,雪腐雪霉病迅速蔓延扩散,达到了中等偏重发生,造成小麦田翻种达33.33 hm2左右。

防治技术: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新冬18号、九圣禾D1508等品种。二是做好药剂拌种工作,采用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9%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悬浮剂等拌种剂拌种。三是做好越冬水即11月上中旬滴施药剂防治工作,每667m2滴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滴施150~200 g+5%多抗霉素水剂100 g,可减轻开春雪腐雪霉病发生。

2.1.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博州小麦常发主要病害。近年来,发生面积及发生程度逐年加重。2023年6月16~20日调查,小麦白粉病主要在博乐市小营盘镇夏布尔塔村、青镇阿里翁白新村呈点片发生,平均严重度12.6%,病田率27.3%,病叶率18.7%,发生期比2022年晚发生28 d,较历年晚发生10 d左右,发生程度较历年同期略重。

防治技术:一是选择抗病品种,避免种植奎冬5号等感病品种。二是做好田间水肥管理和合理密植,氮肥不宜过多过晚施用,适时增施磷、钾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三是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即5月中下旬每667m2用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 40 mL+10 g飞防助剂或25%吡唑醚菌酯WP 30 g+10 g飞防助剂进行喷施防治。

2.1.3"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是博州小麦重大病虫害之一,该病发病在小麦孕穗期,由于传播快、防治较为困难,一般造成小麦减产15%以上。2023年博州进入6月份大风降雨天气较多,造成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害发生较重。病田率达19.2%,病株率2.3%~6.9%,发生面积达1 600 hm2,主要发生在温泉县安格里格镇、查干屯格乡冬麦田种植区。

防治技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防治,每667m2用72%农用链霉素20 g+40 g磷酸二氢钾+20 g飞防助剂进行喷施。

2.1.4" 小麦细菌性叶枯病

小麦细菌性叶枯病是危害小麦叶片的重要病害。1977年首次由Otta J.D.6在加拿大报道,其病原为丁香假单孢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4],其症状表现为:叶片尖部干枯或沿主脉开始扩展形成带状枯斑,最后整个叶片变黄干枯,主要发生在旗叶,有露水或雨后病斑上可以看到细菌溢脓[5,7]。2023年小麦细菌性叶枯病发病较为严重,病田率为35.2%,病株率为5.2%~32.7%,主要发生在温泉县安格里格镇和博乐市达勒特镇春麦上。

防治技术:一是合理平衡施肥,合理搭配氮磷钾。二是在发病初期采用噻菌铜(龙克菌)、叶枯唑、春雷霉素、噻唑锌和噻森铜等药剂进行防治。

2.2" 主要虫害发生特点及农药减量防控技术

2.2.1" 小麦蚜虫

整体呈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 000 hm2。蚜虫在6月中旬为零星至中心株发生,6月底开始蔓延,有蚜田3.2%,有蚜株率1%~11%,百穗有蚜3~300头。7月中旬有蚜株率21%,百株蚜量512头。阶段性高温天气不利于麦蚜发生,发生危害高峰期短,轻于去年同期。

防治技术:在小麦蚜虫发生初期,每667m2用藜芦碱、印楝素等生物药剂加助剂进行防治,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小麦蚜虫,同时保护田间天敌。

2.2.2" 三点斑叶蝉

属同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8]。三点斑叶蝉是新疆粮食产区主要的虫害之一。2023年博州小麦三点斑叶蝉整体呈中等偏轻发生,局部地块呈中等偏重发生。有虫田达56.2%,有虫株率12.7%~65.7%,发生2 000 hm2。主要在博乐市,虫口基数较普遍且量较多。

防治技术:一是采取轮作倒茬,可减轻三点斑叶蝉的虫源。二是做好噻虫嗪拌种,可减轻小麦苗期三点斑叶蝉的危害。三是在虫害发生时期,5月中旬可采用70%噻虫嗪WP 50 g/667m2+助剂50 g/667m2进行滴施可防治三点斑叶蝉的危害。

2.2.3" 麦秆蝇

俗称麦钻心虫、麦蛆等。属双翅目的秆蝇科。是博州地区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2023年小麦麦秆蝇呈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为2 000 hm2,主要发生在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青得里镇、小营盘镇、温泉县查干屯格乡等地区。麦秆蝇主要有两个发生高峰期,4月中下旬为第一次危害高峰期,主要危害冬小麦分蘖,危害率2.3%~15.7%;第二次危害高峰期6月27日调查,平均百杆危害株率2.1%,高的可达3.4%。

防治技术:一是做好噻虫嗪药剂拌种,可减轻早春麦秆蝇的发生危害。二是在4月上中旬可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在傍晚喷施,灭杀麦秆蝇成虫,减轻麦秆蝇危害。

3" 结语

博州超高产小麦的高产关键技术及农药减量技术重在根据不同气候影响,坚持做到管理细节到位,提前做好各项增产措施到位;同时病虫害防控技术重在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根据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措施,精准选择安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实行精准防控,加大助剂使用,最大程度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保证小麦高产提高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严康,李建疆,蔺怀龙,等.高产高抗冬小麦新品种——九圣禾D1508[J].农村科技,2020(3):37-38.

[2]" 那木苏,戴爱梅.小麦雪腐病、雪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农村科技,2020(3):32-34.

[3]" 王洋洋.春季低温对小麦生理和产量的影响及冻害评价[D].河南农业大学,2022.

[4]" 高龙.一种小麦细菌性叶枯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D].宁夏大学,2023.

[5]" 张晓梅,郭坚华,刘汉珍.小麦细菌性病害的调查及病原鉴定[J].植物保护,2004(4):60-62.

[6]" Otta J D.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s ofPseudomonas syringae on winter wheat[J].Phytopathology,1977,77(1):22-26.

[7]" 张忠山,刘红彦,王锡锋.河南省小麦叶枯病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1994(8):10-11.

[8]" 于江南,李刚,马德英,等.新疆玉米三点斑叶蝉发生消长规律及防治对策[J].玉米科学,2001(3):79-81.

猜你喜欢
防控技术冬小麦病虫害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1:06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52
甘肃冬小麦田
植物保护(2017年1期)2017-02-13 06:44:34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33:24
冬小麦和春小麦
中学生(2015年4期)2015-08-31 02:53:50
冬小麦——新冬18号
冬小麦—新冬41号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
农村百事通(2009年4期)2009-03-02 09: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