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总结郧阳区2021—2022年连续两年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效,创新性构建出“1+N+N”符合山区实际的粪肥还田运行模式。分析了项目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加快山区适用性机械化研发及该模式推广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畜禽粪污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4)04-080-03
收稿日期:2024-01-29
作者简介:席向阳(1989-),男,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和土肥技术推广工作。E-mail:759884912@qq.com
*通讯作者:陈昌东(1986-),男,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E-mail:chenchangdong@yeah.net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的核心水源区,又是我国承东启西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承载着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重任,肩负着“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历史使命。然而,丹江口库区总氮(TN)平均质量浓度已超过Ⅳ类水质标准[1],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水体水质的首要污染源[2]。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物估算结果表明,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负荷量占总流失量的70%左右[3]。为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自2021年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郧阳区被列为首批试点,通过连续两年项目实施,取得明显工作成效。
1" 项目实施情况
1.1" 构建“1+N+N”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
根据项目实施要求,结合郧阳区实际情况,构建“1+N+N”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即招标确定“1”家粪肥还田服务组织,由粪肥还田服务组织在养殖集中区域建设“N”个堆肥场,集中堆制,批批检测,保证粪肥质量安全;在还田集中区域建设“N”个取肥点,粪肥堆制完成后先期送到取肥点存放,用肥季节农户在就近的取肥点取肥,方便农户用肥。
1.1.1" 招标确定粪肥还田服务组织
通过公开招标确定1家具有有机肥生产相关工作基础、经济实力较强、能规模化收集处理粪肥的服务企业,“打包”开展粪肥还田全环节服务,承担连接种养两端的专业化粪肥还田服务。服务企业在养殖端与县域内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签订粪污清运合同,负责粪污的收集、处理,在种植端与周边种植基地签订粪肥消纳协议,负责粪肥的配送、施用服务。建立起一套“粪污有偿清运、粪肥付费还田”、服务企业“自负盈亏、短期补贴、长期运营”的运行机制,以此推动构建积极、有效的粪污收集、处理、运输、使用市场化模式,实现养殖企业粪污有效处理、种植户收益增加、粪肥消纳社会化服务企业稳定发展良性循环。服务企业在农业技术部门指导下在畜禽养殖相对集中的乡镇建设一至多个粪肥综合服务站,配套粪污堆积处理场,便于粪污的就近收集、处理、粪肥的就近配送、施用,自主建设完善田间粪肥临时储存池、粪肥还田管网等基础设施,配齐抽粪车、干粪运输车、撒肥机等机械,适时开展粪肥还田服务。
1.1.2" 养殖集中区建设堆肥发酵点
郧阳区是畜禽养殖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又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汉江库区沿岸都是禁养区,畜禽养殖基本上分布在远离汉江水体的山区,集中度非常高;另一方面,汉江沿岸是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域,这样就形成了养殖业高度集中、种养分离的现状。为解决这一矛盾,郧阳区分别在南化塘镇、刘洞镇、白桑镇等养殖大镇建立5个堆肥发酵点,收集粪污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好的粪肥运输到种植区域还田,既保证回收及时性和回收率,也减少粪污运输污染。通过5个堆肥发酵点和服务组织生产车间粪污回收处理,可新增年处理禽畜粪污能力10万t。
1.1.3" 分散设立取肥点
面对种养分离的现实,以及各乡镇种植基地分布不集中,成片的耕地面积较少,种植品种多且复杂的实际情况,郧阳区因地制宜,采取多点布局设立“取肥点”,集中配送经发酵腐熟的粪肥到取肥点,附近种植户可就近、随时取用有机肥还田。取肥点占地面积平均667m2左右,类似小型有机肥仓库,可源源不断将发酵好的粪肥存放于此,便于解决农业生产用肥高峰期集中用肥的运输难题,同时方便农户就近用肥,成本不高又简单易行。目前在郧阳区15个乡镇新建堆肥取肥点30个,可辐射近13 333.33 hm2耕地。
1.1.4" 专业运输保安全
为确保粪肥运输的及时安全,组建专门物流运输部门,与每个司机签订安全运输协议,定期开展培训、检查,保证粪肥还田运输服务安全高效。2022年共组织固体粪肥运输车辆20辆,沼液车15辆,司机45名,跟车人员15名,技术服务人员6名,全天候为粪肥还田服务。
1.2" 奖补机制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打包补贴开展畜禽粪肥收集、处理、施用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总面积6 736.25 hm2,由服务企业提供全环节一体化服务,依据还田面积打包补奖,平均补奖标准为99元/667m2。
1.3" 项目实施成效
2022年郧阳区在南化塘镇、杨溪铺镇、谭家湾镇、白桑关镇、谭山镇、梅铺镇、柳陂镇、茶店镇、城关镇、安阳镇、五峰乡、鲍峡镇等12个乡镇105个主体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通过第三方服务组织与165家规模养殖户签订了粪污收集合同,收集畜禽养殖粪污123 986 t,建立粪污处理设施5处,处理沼液60 070 t,处理固体粪肥63 916 t,实施粪肥还田面积6 736.25 hm2,还田粪肥81 374.4 t(其中:固体粪肥还田面积4 733.92 hm2,还田粪肥21 304.4 t;沼液还田面积2 002.33 hm2,还田沼液60 070 t)。
2" 项目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项目实施,粮油作物每公顷平均使用粪肥4 500 kg,化肥用量可减少10%以上,示范区作物产量保持稳定。田间小区试验表明,粮油作物平均每公顷增产225 kg,增幅3%左右;水果蔬菜平均每公顷增产5%,特别是品质上有了很大提升,产品价格上涨,每公顷增收1 500元以上。
2.2" 生态效益提升
通过服务组织和养殖户签订畜禽粪污处理协议,服务组织全面负责养殖粪污的收集处理工作,有效解决养殖集中区域畜禽粪污处理难题,推动“粪污”变“粪肥”[4]。据畜牧部门统计,郧阳区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由2018年的84.44%提高至2022年的93.98%;同时可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守护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水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2.3" 社会效益长远
通过项目实施,一是扶持、壮大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其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升了耕地质量,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三是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衔接,形成种养循环一体化,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3" 主要经验做法
3.1" 成立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成立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推进落实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区长任组长,区农业农村局长任副组长,区农业农村、财政、发改、生态环境等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各乡镇分别明确一名主管领导、一名具体联系人员,协调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督导项目进展,核实任务完成情况,为项目的推进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成立技术指导小组,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为组长,相关种植、畜牧、土肥、植保、环保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技术指导工作。
3.2" 开展种植主体遴选工作
按照《郧阳区2022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各乡镇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市场经营主体和村组农户积极申报,按照方案确定的面积任务,统计遴选本乡镇用肥主体,确定各主体实施面积、粪肥需求数量,制定用肥计划,上报区农业农村局审核后,反馈第三方服务组织。
3.3" 确定第三方服务组织
通过公开招标确定1家粪肥还田服务组织,打包开展全环节一体化服务。粪污收集处理、粪肥还田运输等由服务组织一体承担,统一管理、统筹实施。
3.4" 开展试验示范与效果监测
在白桑关镇、安阳镇等乡镇开展玉米、柑橘、红薯、小麦等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粪肥还田试验4个。在项目区建立了20个效果监测点,启动了相关效果监测工作,聘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取土检测,发布科学施肥配方,指导农户科学施肥。
3.5" 严格资金使用
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补贴标准和要求抓好粪肥还田工作,兑现补贴资金;同时督促服务企业加大投入,全面开展宣传培训、田间试验、效果监测等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问题
4.1.1" 基础工作资金配套难
中央资金全部用于粪肥还田补贴,技术指导、项目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没有经费支撑,举步维艰。郧阳区是山区县,地方财力有限,难以落实配套资金。
4.1.2" 农村劳动力缺乏制约有机肥施肥工作
郧阳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项目实施以来,有机肥施用量大,需要撒施、翻耕、从路边到地头的搬运等,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与农村现有劳动力以老、弱为主、青壮劳力奇缺的现实形成强烈冲突。与农户施用化肥时运输简单,施肥成本低廉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项目实施推广难度。
4.2" 建议与思考
4.2.1"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粪肥还田涉及养殖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等,在粪污收集、处理,粪肥配送、施用等环节,投入较大,需要一定补贴,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一方面积极争取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构建长效粪肥还田机制。
4.2.2" 加快机械化研发
受山区自然条件限制,粪肥还田用量大、施肥成本很高,科研院所、企业加快山区适用性粪肥还田机械设备研发,降低施肥成本,提高施肥效率。
4.2.3" 集成推广应用
将成熟粪肥还田技术模式尽快在周边及相似区域推广应用,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粪肥还田,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世飞,丁武汉,肖能武,等.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38(12):2816-2825.
[2]" 王国重,李中原,左其亭,等.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量估算[J].环境科学研究,2017,30(3):415-422.
[3]" 龚世飞,丁武汉,居学海,等.典型农业小流域面源污染源解析与控制策略——以丹江口水源涵养区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8):3919-3931.
[4]" 李聪平,王劲松,赵会玉,等.云南曲靖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