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稻水象甲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2024-01-01 00:00:00胡雪勇
湖北植保 2024年4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摘要:

稻水象甲是谷城县主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本文对稻水象甲在谷城县发生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阻截防控措施,为促进谷城县粮食生产安全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稻水象甲;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12.6"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4)04-066-03

收稿日期:2024-04-02

作者简介:

胡雪勇(1982-),男,农艺师,长期从事植物检疫、农业执法相关工作。E-mail:hbgcnyzfhxy@163.com

1" 稻水象甲形态特征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属鞘翅目,象甲科(Curculionidae)水象甲亚科(Baridinae)稻水象属(Lissorhoptrus),原产美国,是我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我国列为14种最有害的农林外来入侵昆虫之一。稻水象甲成虫呈淡绿色至灰褐色,体长2.6~3.8 cm、体宽1.15~1.80 cm。从前胸背板端部至基部有1个瓶状暗班,腹部肥大,尾部稍尖,沿鞘翅基部背向下至鞘翅3/4处也具1个暗褐色斑;触角红褐色,索节6节,棒基处无毛,端部密生细毛,鞘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两鞘翅上,中足经节两侧各有一排长的细毛。稻水象甲卵圆柱形呈微弯状,珍珠白色,长径约0.8 mm,短径约0.2 mm,两端头为圆形;幼虫共4龄,老熟幼虫体长约8 mm,在第2~7腹节的背面各具1对钩状突起;稻水象甲蛹为白色,大小、形状形似成虫,土茧形似绿豆,长约4~5 mm,短约3~4 mm。

2" 谷城县稻水象甲发生特点

2.1" 发生期长

稻水象甲在谷城县一年发生一代,本地每年3月至4月初越冬成虫出蛰,就近取食禾本科嫩叶,发生期限从苗床秧苗期到大田拔节期全程可见到成虫危害,越冬代成虫迁入秧(本)田高峰期一般为插秧后7~10 d,也就是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直有成虫取食危害;6月上旬初见幼虫,蛀入根内为害,6月中下旬进入盛期;7月中旬出现一代成虫,为害晚稻,发育至成虫;8月下旬至9月中旬转移稻田周围的草丛、树林、落叶层中休眠越冬。

2.2" 传播途径

谷城县位于鄂西北山区,东经111°07′'~111°52′,北纬30°53′~32°29′,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稻水象甲的入侵与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一代的成虫有很强趋光性和飞行能力,可借风力自然传播、扩散,虫体起飞后能随气流上升,凭借风力作远距离传播,迁移距离可达15 km以上。成虫也能在水中随水流跨江传播,还可随稻种、稻草、稻壳及其他寄主植物附着在经过疫区的交通工具上进行迁移传播[1]。稻水象甲传入谷城县之初,仅在有水稻种植的公路沿线水田中有所发生,而现在全县11个乡镇(开发区)水稻种植区,均发现有成虫危害,2023年全县发生面积达1 933 hm2 [2]。

3" 为害情况及原因分析

3.1" 为害症状

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嫩性,多爬至稻叶叶尖、叶缘或叶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叶肉,剩下表皮、不破裂,形成纵向的白色长约0.5~3 cm、宽约0.4~0.8 mm,两侧平行、两端钝圆的斑痕,这种危害症状是判别该虫发生的主要标志。稻水象甲在谷城县均行孤雌生殖习性,产卵于稻株水下部分组织内,6月上旬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落入水中,蛀入根部取食,根系被蛀食后引起植株黄化枯萎或腐烂。该虫具有转株为害习性,根系幼虫越多,为害就越重,严重时可引起植株断根、飘秧、矮小、倒伏、分蘖数明显减少等症状,且易造成僵苗;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老熟幼虫会吐一细丝插入根部,营造成一绿豆形状的土茧化蛹。拔出稻蔸就能观察到土茧,蛹土茧颜色呈土褐色。7月中旬蛹体羽化前接近成虫体形,羽化后蛹壳残留在根系上,1代成虫为害晚稻,大量取食叶片,为越冬准备充足营养条件,直至9月中旬迁出越冬。1代幼虫和成虫对植株为害最重,虫害最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根系被毁40%~80%,减产40%~60%,甚至绝收。

3.2" 原因分析

3.2.1" 未能有效控制传播途径

稻水象甲能借助大雨、水流、强对流天气等气候因素进行远距离传播和近距离蔓延扩散,因此导致该虫发生面积逐年增大,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

3.2.2" 适应性增强

稻水象甲是全球水稻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被列为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3],具有传播扩散快、危害大、防控难度大等特点。经过连续多年在谷城境内的繁殖扩散为害,稻水象甲已完全适应了谷城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特点,适应性更为增强。

3.2.3" 越冬代成虫具有取食高峰期

越冬代成虫集中在5月上旬至中旬取食,有明显取食高峰,秧苗返青至拔节期,虫口数量最多,虫害严重田块成虫密度最高百蔸虫量达90多头,上午9时左右最易观测到成虫,晴天下午黄昏时分以后达最高峰。

4" 防控对策

谷城县作为湖北省产粮大县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2万hm2以上。2015年5月,谷城县植物检疫站在石花镇巩湾村0.63 hm2水稻田中首次发现稻水象甲,随后在谷城境内以每年5~6 km的速度向各乡镇扩散传播,2023年发生面积达1 933 hm2左右,其中有1 916 hm2为轻发生,17 hm2为中等发生。稻水象甲自入侵以来,谷城农业及植保部门采取了积极有效地综合防控措施,将虫害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发生的危害程度也呈先增后减、逐年平稳的趋势。

4.1" 加强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农资市场检查,严禁从疫区引入水稻及其附属产品和包装材料;对未发生区调入的水稻产品必须经过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对疫情发生区的稻谷必须在当地加工成大米,经检疫后方可运出;严禁使用稻草、稻秧、饲料(草)等寄主材料作为商品或铺垫材料带出疫区,在发生区内禁止繁育水稻种子及秧苗。

4.2" 加强监测预警

从发现稻水象甲虫害起,在全县设立了稻水象甲疫情监测点12个[4],常年开展巡回监测,重点监测了临近稻水象甲发生区的稻田和交通要道的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农产品集贸市场等场所,利用该成虫的趋光性,用杀虫灯诱集,及时检查,一旦发现虫情,及时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阻截早防控。

4.3" 农业防治

4.3.1" 适时排灌

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老熟幼虫末龄为害期进行田间排水,使稻田缺水,田块干旱,可使成虫产卵将减少,田间缺水也可降低初孵幼虫的存活率,从而达到控制稻水象甲的虫口数量。

4.3.2" 适时调整播种期

培育健壮秧苗,适时进行移栽,并尽可能集中时间插完,以躲避越冬成虫的危害,还能够更好地防止幼虫对秧苗的伤害,根据不同情况,适时调整区域播种期,推迟移栽时间,从而避开稻水象甲发生高峰期[5]。

4.3.3" 清除杂草和深耕灭茬

水稻成熟收割后,还有很多新一代成虫会留在稻茬或稻田土层内越冬,对此要及时深耕翻整田地,以降低其越冬存活率。春季越冬成虫未向稻田转移前或秋冬季节,清除稻田周围的杂草,减少成虫越冬场所[5],达到减少虫源或直接消灭害虫的目的。

4.3.4" 稻田养鸭和稻田养鱼

在水稻移栽入本田后约7~10 d,禾苗开始返青分蘖时,有条件的地方,可投放15日龄鸭苗或鱼类,每667m2约14~19只,破口抽穗前收鸭,通过鸭子和鱼类取食活动,起到杀灭稻水象甲等农业害虫,清除田间杂草的目的[6]。

4.4" 物理防治

4.4.1" 设置拦截闸门

在稻水象甲发生区的稻田出水口处设置有拦截网的闸门,拦截成虫,防止成虫随灌溉水传播扩散。

4.4.2" 灯光诱杀

利用成虫趋光性的特性,结合防治螟虫、稻飞虱等,设置诱虫灯进行集中灭杀。

4.5" 生物防治

4.5.1" 利用天敌

保护农业有益生物,进行自然捕杀,如利用青蛙、蟾蜍、麻雀、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4]。

4.5.2" 生物制剂防治

5月下旬是稻水象甲越冬成虫活动的盛期,可将球孢白菌生物制剂施放到稻田中,球孢白菌孢子侵染稻水象甲的消化道和体壁,可使成虫3~4 d后开始出现死亡,6 d后死亡率达到高峰,而且感染了球孢白菌存活下来的稻水象甲取食量也显著下降,极大地减轻了害虫对水稻的为害,降低了产量的损失。

4.6" 化学防治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昆虫,外表坚硬,一般的药剂难以穿透,成虫产卵期长,因此在选择防治药剂时应当以持效期长,兼具杀成虫和杀卵的内吸性杀虫剂为最佳,既要重视秧田的防治效果,也要兼顾栽前幼虫的防治;还要在大田防治成虫的同时兼顾新一代幼虫的防治,同时结合防治二化螟等病虫害。推荐使用氯虫苯甲酰胺、丙溴灵、噻虫嗪、三唑磷、吡虫啉等杀虫剂,并做到科学合理轮换使用,每次防治后,要进行防治效果的检查,对防治效果不佳的要及时补治,以期达到消灭稻水象甲的目的。

4.6.1" 种子处理

水稻种子育秧播种前,每667m2可选用70%噻虫嗪或60%吡虫啉20 mL兑水50 mL配成溶液,与稻种进行混合拌种,充分翻拌后摊开置于通风阴凉处6~12 h后即可播种育秧。

4.6.2" 苗床处理

水稻育秧苗床揭笼后,要对育秧的苗床进行集中喷雾防治,可选用氯虫·高氯氟或氯虫·噻虫嗪等药剂进行药物处理。

4.6.3" 分类施策

在庙滩、石花、城关等乡镇水稻种植区域,主要是以防控秧田为主;而五山、紫金等山区乡镇,还要兼顾对秧田和本田进行重点防控。与此同时对其成虫越冬栖息场所进行清除防治,做到越冬场所秧田、大田不留死角。

4.6.4" 秧母田附近越冬场所的防治

在3月下旬,气温稳定在10~15℃时开始重点监测越冬场所的稗草、狗尾草、李氏禾、白茅、芦苇等禾本科杂草。水稻小苗寄插前2~3 d,选用毒死蜱每667m2用100~120 mL,或5%阿维菌素乳油20~30 g,兑水30 kg,对秧母田附近内的田坎、沟渠、荒草坡等场所进行喷雾防治,减少迁入秧田成虫的数量。

4.6.5" 秧田期防治

秧母田是稻水象甲产卵和孵化的主要场所,也是防控疫情扩散的关键节点,每667m2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 mL或5%阿维菌素乳油20~30 mL,兑水50 kg喷雾,进行药剂处理,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6.6" 大田防治

插秧后7 d左右进行药剂处理,此时防治幼虫比防治成虫更重要,防治方法上可以喷雾兼撒施毒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汤小云,汪坤乾,苏斌,等.武汉市稻水象甲发生危害与防治[J].湖北植保,2015(1):41-42.

[2]" 刘敏,华波,何涛.2014年房县水稻稻水象甲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15(4):32+49.

[3]" 冼晓青,王瑞,陈宝雄,等.“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大陆的入侵现状[J].生物安全学报,2022,31(1):9-16.

[4]" 胡雪勇.谷城县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阻截防控措施[J].湖北植保,2022(6);66-67.

[5]" 王永模,王满囷,刘元明,等.稻水象甲发生现状与综合防治措施[J].湖北植保,2018(4):25-27.

[6]" 许艳云,李国敬,王涛,等.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J].湖北植保,2017(2);28-30.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我国猪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应用分析
探讨北方大豆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