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024-01-01 00:00:00王俊
湖北植保 2024年4期
关键词:邻水县发生规律玉米螟

摘要:

本研究于2017~2022年在四川邻水县对玉米重要害虫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其综合防控措施。结果发现,玉米螟成虫在邻水县主要有3个高峰期,分别是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卵高峰期分别是5月中旬、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幼虫高峰期分别是5月下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结合玉米螟发生规律,提出一套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规律;防治措施;邻水县

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4)04-063-03

收稿日期:2024-02-29

作者简介:王俊(1988-),男,农艺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E-mail:sdwowo1988@163.com

邻水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属典型的丘陵山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暖春早,夏长秋短”“冬春雪少寒潮频,初夏闷热多梅雨,盛夏伏旱有洪涝,秋季凉湿多绵雨”[1]。在邻水县,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4万hm2以上,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严重危害生产。越冬代玉米螟成虫在春玉米上产卵,幼虫在幼嫩心叶、苞叶、花丝及籽粒上活动取食,引起籽粒霉烂,蛀食玉米茎秆、穗轴、穗柄,使茎秆组织受破坏,影响养分输送,穗部发育不全,籽粒灌浆不满,造成减产[3]。玉米螟在邻水县每年发生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增加了测报和防治的难度。为深入了解玉米螟发生规律,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本研究从2017年至2022年连续6年对玉米螟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害虫的防治方法[4],探索了邻水县玉米螟的防治措施。

1" 虫情调查与监测方法

1.1" 玉米螟成虫发生规律调查

利用JDAo-III自动虫情测报灯(鹤壁佳多科贸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在邻水县柑子镇菜垭村7组(东经107°2′19″、北纬30°28′10″)对成虫进行诱集,设备从每年4月1日开灯,至8月31日结束,每3 d统计各收集袋中诱集的成虫数量。

1.2" 玉米螟卵及幼虫发生规律调查

从每年4月至8月,对邻水县柑子镇菜垭村7组周边玉米地进行玉米螟田间调查,以此发现玉米螟卵、幼虫的发生时期及数量,每7 d踏查1次。

2" 发生规律分析

2.1" 成虫发生规律

经过系统调查,发现邻水县玉米螟成虫从4月初开始,至8月底结束,历时5个月,共出现3个集中发生时期,5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6月中旬至下旬为第一代成虫高峰期、8月上旬为第二代成虫高峰期,尤其以2021年成虫数量最多,在3次高峰期分别诱集到76、14和19只,其中,以5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数量最多(图1)。

2.2" 卵发生规律

在邻水地区,第1代玉米螟卵发生初期在5月上旬,盛期在5月中旬,平均百株有效卵块数为2.7~5.6;第2代玉米螟卵发生初期在6月下旬,盛期在7月上旬到中旬,平均百株有效卵块数为2.0~2.6;第3代玉米螟卵发生初期在8月上旬,盛期在8月中旬,平均百株有效卵块数为0.8~2.0(表1)。

2.3" 幼虫发生规律

邻水地区第1代玉米螟1-2龄幼虫发生初期在5月中旬,盛期在5月下旬,平均百秆活虫量为3.2~18.2头,虫株率为1.5%~7.2%;第2代玉米螟1-2龄幼虫发生初期在7月上旬,盛期在7月中旬到下旬,平均百秆活虫量为3.8~8.5头,虫株率为1.9%~2.8%;第3代玉米螟1-2龄幼虫发生初期在8月上旬,盛期在8月中旬到下旬,平均百秆活虫量为1.4~6.4头,虫株率为1.0%~3.4%(表2)。

3" 发生特点分析

3.1" 一年发生三代

通过对玉米螟卵、幼虫、成虫的监测发现,邻水县玉米螟1年发生3代。由于当地“三山两槽”的特殊地理原因,境内东西两边温度湿度具有明显差异,影响了玉米螟化蛾、卵孵进度,造成世代重叠现象明显。越冬代从5月上旬玉米苗期开始化蛹,并立即进入第一代玉米螟产卵期。5月中下旬是第一代玉米螟卵的爆发期,第一代玉米螟幼虫在5月下旬大规模出现,并于6月中旬进入化蛹阶段,6月中下旬再羽化成蛾,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对农作物的危害范围。进入7月气温普遍升高,第二代玉米螟在7月中旬产卵,并大量孵化,8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中旬羽化成蛾,并继续向四周扩散。第二代玉米螟成虫于8月下旬产卵,并在夏玉米上完成第三代,部分第三代玉米螟钻入玉米秸秆内准备越冬。

3.2" 第一代危害较重

根据玉米螟成虫监测结果表明,全年玉米螟成虫出现3个发生高峰,其中又以越冬代最为明显,表明越冬代成虫数量最多。由于越冬基数的影响,对本地区第一代玉米螟防治产生了很大压力,从卵、幼虫数量的变化规律看,第一代由于越冬代数量的原因,数量较大,如果加强对第一代幼虫的有效防治,第二代、第三代数量将趋于减少,控制好第一代的发生是玉米螟防治的关键。

3.3" 受气候影响较大

监测显示,2021年越冬代成虫数量跟其他年份比较,玉米螟种群数量大,推测可能与当年1-3月份温度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数据显示,2021年1~3月平均温度较往年高,未发生极端低温天气,有利于玉米螟越冬,增加了玉米螟的越冬存活基数,这也说明可根据越冬基数结合越冬期间的天气可预测来年玉米螟的发生。气象资料显示,2022年6月~8月邻水县出现了大面积干旱少雨的天气,对玉米螟的发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2022年玉米螟成虫数量较少,尤其是6~8月期间的第二代与第三代成虫发生量更低。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由于越冬代玉米螟的基数决定了一代玉米螟的危害程度,因此减少越冬代玉米螟的数量成为影响玉米螟危害的关键因素。大多数越冬代玉米螟幼虫都存在于收获后的玉米秸秆中,因此可以通过消灭越冬代玉米螟,从而降低虫口数量。一是采用粉碎还田,即在玉米收获后,使用机械将秸秆打碎,然后均匀地撒在地块上,在秋季翻地时将秸秆翻入土壤中;二是可以将粉碎的玉米秸秆与人粪、畜禽粪等肥料充分混合,沤制成有机肥料,减少越冬虫源的同时还能提高土壤肥力。

4.2" 理化诱控

4.2.1" 性诱剂诱杀

利用性诱技术诱杀玉米螟雄蛾。在玉米种植区,放置玉米螟性诱捕器,安装密度为15个/hm2,每个诱捕器内放置1个诱芯,诱捕器诱虫口距地面1.5 m左右,从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开始放置,每3个月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可有效减少玉米螟危害。

4.2.2" 灯光诱杀

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在玉米主要种植区,运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2~2.67 hm2,从4月上旬越冬代始蛾前开始诱杀至9月上旬无螟蛾止,每3~5 d清理集虫袋一次,一般为傍晚开灯,清早关灯。

4.3" 生物防治

4.3.1" 以虫治虫

人工释放玉米螟的自然天敌赤眼蜂。可在5月中下旬,在玉米地投放赤眼蜂,每667m2设置3~5个释放点,放蜂1.5万~2万头[5],间隔7 d分两次统一释放。

4.3.2" 以菌治虫

在玉米小喇叭口期,根据田间害虫发生情况,可每667m2用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50 mL或者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00 mL兑水45 kg在低龄幼虫期喷雾,有效减少后期玉米螟幼虫数量。

4.4" 化学防治

在5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玉米螟卵高峰期,当百株累计卵量30块或心叶末期花叶率10%时,可对达标田块及时进行防治,每667m2用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0 g或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乳油15 mL兑水45 kg喷雾。

参考文献

[1]" 尚志杰.重庆市三峡库区设施栽培温室降温系统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5.

[2]" 李纯孝.江陵县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湖北植保,2013(5):44-46.

[3]" 汪强,王千里,李辉.玉米栽培与病虫害防治[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4]" 李纯孝.江陵县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湖北植保,2013(6):35-37.

[5]" 李翠英.玉米螟的发生特点与防治[J].山东农药信息,2011(6):46.

猜你喜欢
邻水县发生规律玉米螟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科长投案,揭开县里近十年最大腐败窝案
朱晓琴作品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20
依托旅游产业的乡镇规划探析
绿色科技(2018年2期)2018-01-31 04:32:58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清原地区枣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的研究
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36:58
四川邻水县老体协健身操分会加入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