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出版业态下出版质检工作的挑战与发展路径探究

2024-01-01 00:00:00韩丽霞
全国新书目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创新质量

摘要:当前出版业正处于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期,出版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出版质检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融合出版业态下传统出版质检工作的局限性,并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质检工作的创新实践为例,探究融合出版业态下出版质检工作的发展路径,旨在为融合出版发展过程中出版质检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版融合;出版质检;质量;数字化;创新

数字化时代,出版质量更易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检视,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有关出版物质量的舆情为出版业一次次敲响警钟,出版质检工作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出版质检工作包括成品质检和印前质检等,其中印前质检起着保障性作用甚至是关键性作用。[1]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和效果显然要优于“亡羊补牢”,因此本文研究的出版质检工作特指印前(上线前)质量检查。在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版模态不断创新,出版质检工作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而技术的发展为出版质检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一、融合出版业态下传统出版质检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出版以纸质图书为主,配有以磁带、光盘等为载体的电子音像产品。融合出版的介质和形态更加丰富,除纸质图书外还包括以二维码、电脑客户端、APP、网页等为介质的音频、视频、动画、VR/AR、互动等数字资源形式,产品类别包括数字教材、在线课程、有声读物、题库、慕课、微课、教学课件等。随着融合出版驶入发展快车道,传统出版质检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出版质检对象以图书为主,数字产品存在质量风险

传统出版业态下,图书是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出版管理部门以及出版单位的质检工作主要围绕图书展开。对于数字产品,出版管理部门尚无类似图书质量管理的专项检查或其他具有引领性的质量监督机制。而在出版单位层面,对数字产品的统一质检并不普遍。笔者对在京20家出版单位进行了调研,这20家出版单位都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或小组负责统筹全社范围内的质检工作,每家出版社均有融合类产品,但只有4家对数字产品进行统一质检,占比20%。数字产品质检的缺位很可能埋下质量隐患,引发不良后果。例如,某公司学习机中出现扭曲历史等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引发了重大舆情,该公司分析原因时指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内容审核过程还未完成就提供给用户使用。

2.出版质检标准尚无法完全满足融合出版的质检需求

传统出版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质量评定标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和计算方法》(CY/T 266-2023)等制度和标准为图书质检提供了标准化支持。根据笔者以“融合出版”“数字出版”“数字教育”“数字教材”“有声读物”“电子图书”“音频”“视频”“慕课”等为关键词,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等相关网站搜索与融合出版相关的标准的结果来看,尽管与融合出版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继出台,但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李旗的研究中所指出的,现有标准仍不能满足融合出版的标准化需求。[2]

在制度方面,目前只有2016年出台的《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对数字出版的导向把关有指导意义。截至目前,尚无可对标《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文件出台。

在标准方面,现有国家或行业标准主要涉及电子图书、中小学数字教材、有声读物等数字产品形式。针对最常见的图书二维码配套的音频、视频等,只有技术标准《数字出版物声频视频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GB/T 33665-2023),没有内容标准;有声读物的国家标准正在批准阶段;其他数字产品,比如数字教材、慕课、在线课程等品类,尚无可参考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3.传统出版质检信息化程度较弱,影响质检效率

目前很多出版社的质检工作仍采用传统方式,未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赋能。在流程方面,传统质检走线下流程,主要靠签字来进行各相关环节的衔接,沟通时间成本高,且容易出现管理漏洞。质检人员在质检过程中,需要对照标准查询各类问题对应的计错数,质检完成后还要人工进行差错计算,这些工作挤占了质检内容的时间。此外,传统的Word版质检单储存在相关人员的电脑硬盘中,无法进行系统的集成管理,不利于质检信息的查询和复用。融合出版内容量大、出版节奏快,传统出版质检模式的局限性更加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出版单位应势而为,进行了出版质检的新探索。在笔者调研的20家出版单位中,目前只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实现了质检信息化建设,从质检品类全覆盖、质检标准体系化、质检流程信息化等方面对出版质检工作进行了创新改造,为融合出版质检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融合出版业态下出版质检工作的创新实践

传统的质检模式在质检品类、质检标准、质检信息化等方面与融合出版发展已不能完全适配,出版单位需要进行质检模式的创新改造,全方位守住出版质量防线。

1.质检品类全覆盖

优质、健康的内容是出版单位赢得读者和用户的法宝之一。在融合出版大趋势下,出版质检工作需要跳出以图书为主的“舒适圈”,扩大质检品类范围。唯有如此,出版单位才能在融合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以外研社为例,2023年外研社数字化赋能成果显著,数字化相关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30%。为配合社内数字化发展战略,外研社进行了涵盖内容安全在内的制度建设,构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保障体系。[3]该社目前已将质检范围从纸质图书、电子音像产品,扩展到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资源四大类,全方位保障出版质量(见图1)。在将数字资源纳入全社质检范围之前,各业务部门对数字内容质量的关注度不够,数字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将数字资源纳入全社质检范围的举措发挥了牵引督促作用,提高了业务部门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产品质量得以明显提升。

图1 外研社出版质检范围

2.质检标准体系化

若没有与相应产品对应的质检标准,则质检全品类覆盖无法真正实现。当现有标准无法完全对标出版品类时,出版单位可以结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适应本社产品特点的质检标准。以外研社为例,该社遵循“有章则循,有规则依,无章建章,无规制规”的原则,建立起了全品类产品均“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体系化质检标准。第一,图书、期刊主要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见图2)。第二,电子音像产品结合国家、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见图3)。第三,各类数字产品结合国家、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均建立了相应质检标准(见图4)。在体系化质检标准的支撑下,外研社在业内较早实现了质检品类全覆盖,建立了立体化的产品质量保障屏障。

图2 外研社图书、期刊质检标准

图3 外研社电子音像产品质检标准

图4 外研社数字资源质检标准

3.质检流程信息化

融合出版业态下,出版流程的线上化已在诸多出版单位付诸实践,但质检环节在线上出版流程中鲜有体现,信息化技术赋能有限。对此,出版社需要将质检流程有机融入到整个线上出版流程中。以外研社为例,该社在业内率先建立了质检信息化系统。在质检环节,编辑需要在系统中建立质检单,然后提交质检申请,待系统显示质检完成后方可进入后续流程。如未经社质检的图书,系统无法流转至申请书号流程(见图5)。质检的相关流程都有线上控制节点,杜绝了产品未走质检流程就进入后续流程的情况。同时,线上流程一目了然,编辑在提交质检申请后,质检在线上进行流转,编辑无需再找相关人员签字。此外,所有流程均可追溯,相关人员可实时查看进度。线上质检流程不仅提高了效率,也规范了管理。

图5 外研社图书线上质检流程

针对目前业内通用的质检结果记录单是Word形式,以纸质版或电子版留存,信息化程度较弱的问题,外研社还开发了信息化质检单,实现了差错率自动计算、差错类型自动匹配计错数等功能。与传统的质检单相比,信息化质检单在标准化、准确性、数据化等方面优势明显。

(1)差错类型与计错数自动关联,有效提升了标准化水平

以图书产品为例,外研社根据《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和计算方法》(CY/T 266-2023)的细则,通过技术手段将差错类型与计错数自动关联,利用信息技术统一了标准,减少了人工查询标准的时间,提升了质检工作的标准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比如,质检人员发现一处翻译错误,在质检记录单问题类型中选择“文字错误”,在问题细分列会出现文字错误类型,选中“翻译错误”,系统自动关联2个差错(见图6)。

(2)系统自动计算功能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

传统的Word版质检单需要人工将计错数加起来,然后计算差错率,既花费时间,又容易出现失误。外研社开发的信息化质检单系统可以自动将计错数相加,杜绝人为计算失误。此外,质检系统还实现了自动计算各类产品差错率的功能,系统计算差错率后,会在质检结果处自动显示合格与否。质检单的信息化有效减轻了质检人员在差错计算、查询标准等方面的工作负担,提升了质检工作效能。

(3)质检数据可以积累,查询便利,便于复用

依靠传统的质检记录储存方式很难形成系统化、易检索的质检数据。外研社质检系统的建立一方面使得所有产品的质检信息均可在系统内查询,另一方面系统内储存了大量质检案例,为社内敏感词库建立以及编辑培训等场景的复用提供了数据积累。

三、结语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新型出版传播体系更加完善。当前出版业正处于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期,融合出版的纵深发展为出版质检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出版质检工作带来了提质增效的可能性。出版质检工作必须紧随融合出版的步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质检方式方法,为出版社的优质内容产出提供支持,从而助力出版社赢得品牌声誉和市场竞争力。出版社可以从出版质检品种全覆盖、质检标准体系化、质检流程信息化等方面着手,将质检与新出版形态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开创出版质检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国昌,廖男,陈琪.出版质检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为例[J].中国编辑,2021(2):66-69.

[2]李旗.深度融合背景下融合出版产品质量控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31家图书出版企业的调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3(3):88-96.

[3]李丽.外研社:数字化相关收入占比达到30%[J].出版人,2024(1):32-33.

(作者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数字化创新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质量投诉超六成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