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情感丰富、特点鲜明的角色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让观众与之共情,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在写作中,同学们也可学习这种方法,适当给人物“加点戏”,让角色更加鲜活立体,让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细心观察,给人物加点“表情戏”
描写人物,离不开描写人物的动作与表情,表情不仅能反映人物的性格,更能折射人物的心理。马戏团中的小丑,之所以能逗得众人捧腹大笑,除了动作比较滑稽外,还因为丰富的表情。同学们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中,人物的神态会有所不同,而这些变化正是人物情感波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生气时,往往会怒目而视,眼睛死死地注视着某处;一个人遇到问题,心中有点焦虑时,他便会眉头紧皱,愁眉苦脸;一个人内心极度喜悦时,又会眉开眼笑、面若桃花。因此,在描写时,我们要将人物的神态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神情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如:
她笑起来两只眼睛变成了两个弯弯的月牙儿,嘴角上扬,形成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深深的酒窝也好似盛满了她的快乐,那银铃般的笑声,就如同拥有魔力一般,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引得周围的人也大笑起来。
——《我的同桌》
本来只是想稍微逗一下我这个可爱的表弟,没想到他竟然真的生气了。他的脸颊立马鼓了起来,像两个涨红的小气球,小嘴也撅了起来,似乎在表达对我的“不满”,小眼珠也停留在了左上方,用带有一丝埋怨的目光狠狠地盯着我。无奈,我只好摸了摸口袋,掏出了几个糖果来哄他:“这个糖可好吃了,你想吃吗?”见到糖果,表弟两眼放光,眼睛立即眯成了一条线,嘴角也弯成了月牙状,中间露出两个大门牙,原本还鼓着的腮帮,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松了下来。
——《可爱的小表弟》
在第一段文字中,小作者通过对同桌欢笑时神情的描绘,如“两只眼睛变成了两个弯弯的月牙儿”“嘴角上扬,成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等,将同桌爽朗而活泼的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在第二段文字中,小作者则通过描写表弟在愤怒和开心时的神情变化,凸显了小表弟活泼可爱、天性率真的性格特点,读者会被故事内容深深吸引。
二、精彩叙述,给人物加点“动作戏”
在文学创作中,为人物增添“动作戏”不仅能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还能从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写作过程中,通过细致分解动作、融入环境因素、使用修辞等方法,人物形象会更加立体饱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如:
不一会儿,那只苍蝇飞到了椅子上,同桌立马拿起课桌上的书本,用力地朝苍蝇身上拍去。哪知这小东西狡猾得很,“嗡”的一下,就飞走了,一会儿落在地上,一会儿又飞走了,仿佛在向我俩挑衅。同桌急了,趁它落下来的时候,连忙飞身向前,提起脚就往地上踩,可抬脚一看,哪里还有苍蝇的踪迹?他又急又气,额头上渐渐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捕”蝇记》
比赛开始了!爸爸立马坐正了身子,眼睛紧紧地盯着电视屏幕,生怕错过一分一秒。一旦看到对方的球员进球,他就急得直跺脚,而当他喜欢的球队进球,他立马欢跃起来,高兴得不得了,还用手不停地拍打着节奏,嘴里喊着:“好球!好球!”爸爸真是一个十足的足球迷!
——《“球迷”父亲》
在第一段文字中,小作者巧妙运用了“拿”“砸”“提”“踩”几个动词,生动地描写了同桌追赶苍蝇的画面,读者仿佛目睹了那一幕。在第二段文字中,小作者通过描述父亲观看足球比赛的动作及神情,如“坐正了身子”“紧紧地盯着”“欢呼雀跃”“用手不停拍打着节奏”等,表现出父亲对足球的热爱与痴迷。
三、运用比喻,给人物加点“内心戏”
人的内心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它包含了情感、欲望、恐惧、希望以及各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写作中,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能让角色更加立体和鲜活,还能深化文章主题。当考试失利时,我们会失落、沮丧,变得浑身无力;当与好朋友产生矛盾时,我们可能怒上心头,大打出手,却在事后感到后悔不已;而当听到家人生病住院的消息,我们会变得紧张不安。在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巧妙运用比喻,生动描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如:
“包饺子这件事,不是很简单吗?之前我看妈妈包的时候,只要在饺子皮上放上足量的馅儿,再用手那么一捏,一个饺子便包完了。可我一上手,怎么这饺子皮和饺子馅儿,仿佛不听使唤似的,任我怎么捏它,都无法捏出一个像样的饺子。我看着手中的“杰作”发呆,心想:之前真不应该夸下海口,这回可真是“糗大了”。
——《“容易”的事情不容易》
有一次,我的数学没考好,心里既难过又害怕。我走出校门,看到您那张严肃的面孔,害怕到了极点。果不其然,您一上车就问我成绩,我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分数。您听完生气地扭头就走了。妈妈,您知道吗?那一天,我一直跟在您的身后,一边擦拭着泪水,一边喊着“妈妈”。我是多希望您能回头看看我,微笑着对我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了。”可是您竟然一次也没有回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十分伤心。
——《一件伤心的事》
在第一段文字中,小作者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生动描写了人物在遇到困难时内心的无助。在第二段文字中,小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自己在考试失利后的心理状态,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无助与失落。
四、侧面烘托,给人物加点“对手戏”
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不仅能够增强故事的层次感,还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在写作时,可为不同人物安排“对手戏”,在对比与冲突中展现主角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对角色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正如《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和兔子,两者在速度和能力上的巨大差异构成了故事的冲突,但正是这种对比把乌龟的坚持不懈和兔子的骄傲自满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在对比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乌龟的坚韧和毅力,更能深刻体会到“慢而稳”胜过“快而躁”的道理。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适当地给不同的人物安排“对手戏”,表现人物的特点。如:
“你们谁能解答一下这道题?”听到老师的提问后,全班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默默低下了头,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老师,我来!,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出现,打破了死寂。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王小志快步走上讲台,拿起粉笔,思索片刻,便开始演算了起来。粉笔在黑板上唰唰作响,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他的身上。没一会儿工夫,黑板上便布满了他的笔迹。老师默默地注视着他,脸上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学霸”王小志》
当我和万佳搭着肩膀来到教室时,班级角落里的一张椅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张断了一只脚的“瘸腿”椅子,原本好端端地倚靠在角落,却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弄翻了。这段时间,学校正在表彰做好事的同学,这不是大好的机会吗?于是,我赶紧上前,将它扶了起来,希望万佳能够将我的举动上报给老师,让我得到奖励。但是,万佳没有这么做,这不禁让我有些生气,暗自赌气以后他做好事我也不告诉老师了。
下午第三节课后,我瞟了他一眼,便独自下楼活动了,他没出来,我也没叫他,和其他同学愉快地玩着。半个小时后,我筋疲力尽,便回到教室准备收拾书包回家了。一进教室,我便看见万佳在修理那把断掉的椅子。他看到我,微笑地说:“你等一下,过会儿我把这把椅子修好了,咱俩一起走吧。”说罢,他又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
我愣在原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那一刻,我明白了做好事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或认可,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
——《一件难以忘怀的小事》
在第一段文字中,小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手戏”的概念,将全班同学面对难题时的沉默与退缩,与王小志的果断站出来进行鲜明对比,增强了故事的张力,使王小志的聪慧、勇敢和自信形象跃然纸上,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独特的魅力。在第二段文字中,小作者通过将“我”扶正椅子,与万佳默默地修好椅子的行为做对比,揭示了他身上那种默默付出、不贪慕虚名的珍贵品质。
佳作展示
“认字王”周老师
要问我最佩服的人是谁,那肯定是我们班的“认字王”周老师。对此,各位可能会有些疑惑,认字,谁不会呢?何况还是一位语文老师,可此“认字”非彼“认字”,用字迹来识别人的本领,你见过吗?我就见过。
每次听写结束,周老师都是当堂批改,给学生的听写纸上打上不同的分数。当批改完成后,周老师不用刻意查看姓名,便能叫出本子主人的名字。有些同学写字很有特点,比较好认;但有些同学写的字,估计自己都很难认清,可周老师却能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还真神奇。
如果以为周老师仅凭这点本领,就能被称为“认字王”,那就大错特错了,所有同学家长的字也能被周老师快速分清。上次语文考试,全班同学的成绩都不太理想,不少同学都不太敢找家长签字,于是有不少同学便模仿家长的字迹,完成了签名。
第二天,周老师在讲台上翻阅同学们的试卷,脸色逐渐变得难看起来。只见她眉头紧皱,脸上流露出一丝失望和痛心的神情,忽然厉声斥责道:“你们怎么这么不诚实呢?试卷上不是家长签字的同学站起来!”话音刚落,几个同学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低头不语。其他同学也是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周老师的眼神往教室里扫了一下,抽出两张试卷,走下讲台:“你,还有你,怎么不站起来?看看这卷子,是家长签的字吗?”果然,这两位也只能乖乖地站了起来,羞愧地低下了头。就这样,所有冒充家长签字的同学,在“认字王”的面前,都纷纷被“人赃并获”,没有一个漏网之鱼。从此以后,同学们再也不敢耍花招了。
这个本领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我心中,周老师就是名副其实的“认字王”。
点" 评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情节安排,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生动而精彩的“对手戏”。小作者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及心理描写,突出了周老师“认字识人”的本领,人物形象立体且有趣,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