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研讨安徽省近三年中考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审视安徽省中考语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考查方式注重创设情境,聚焦价值导向;考查内容注重多方勾连教材,推进日常教学;考查效用注重对标引领,提升核心素养。但同时存在载体形式窄化、情境设置单薄、素养落实成效低等方面的遗憾,我们需要从更高的站位去研究并加以优化,促进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阶段性测试和学业水平检测的重要考查点。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试题命制中的重要地位,既是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育人”本质属性的必然体现,更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等纲领文件精神的领会与落实。笔者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大背景,对安徽省2022年——2024年近三年中考试卷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进行梳理和研究,着重剖析其在试卷中的分布情况、特征表现以及优化空间,以期利用评价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安徽省近三年中考试卷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分布情况
2021年1月8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义教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笔者根据指南中的内容和要求,对近三年中考试题涉及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见表1)
通过表1统计,笔者发现安徽省中考语文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量虽小幅波动,但总体占比还是较高,主要分布在“语文积累与运用”和“阅读(古诗文阅读)”两大板块。题型主要有古诗文名篇名句情境化默写、小语段(名著)汉字书写以及古诗文名篇对比赏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偶有考查,例如2023年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涉及到汉字字体的选择与分析。从载体形式的角度来看,以经典篇目为主,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欣赏、品味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从主题内容来看,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教育内容,引领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髓并将其内化于心,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二、中考试卷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特征表现
(一)创设情境,聚焦价值导向
义教新课标指出试题命制要以情境为载体。张卓玉先生提出:“依据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命题将坚持这样的原则:无应用情境就无知识测试。”[1]创设情境,在命题的各个环节都要确定试题的育人方向,重视情境的价值引领作用。2022年—2024年近三年全国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在情境创设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尝试,命题者设计出丰富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进行任务驱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比如,安徽省2022年中考试题第1题古诗文名篇名句情境化默写,以“初中毕业前的最后一节班会课,班长借用古诗词饱含深情地表达心声”为情境,统整《望岳》《登鹳雀楼》《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三首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体会诗人在求学路途中的积极进取、豪情壮志以及感恩老师的无私奉献,激活传统文化在当下情境中的生命力。2023年第3题综合性学习以“复兴学校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为情境,多角度确立优秀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第3题(3)小题让李华同学根据题干内容,进行楷书还是篆书的字体选用并说明理由。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蕴,是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且最重要的载体,其演变的过程就是一部文化史。试题要求学生分析楷书与篆书的不同特征,在分析和比较中学生体会汉字之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答题过程转变成有效的育人过程,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导向。
(二)勾连教材,推进日常教学
教材是义教新课标理念、目标、内容、精神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媒介。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都体现出对教材不同维度的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命制多方、深度勾连语文教材,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走深走实。
1.命题素材与构思依托教材
义教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提倡利用评价引导教学,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教材、回归教材、用透教材,做到应教尽教,让教材成为发展核心素养源头活水。中考命题的素材选择和构思往往依托语文教材。例如,2023年中考第3题“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素材与构思,就源于部编版语文教材八上第六单元“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选材、构思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展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为坚定文化自信浇筑坚实的基础。
2.试题设置变式于教材习题
中考试题与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有很大的关联,有的题目就是习题的变式。比如,2024年中考文言文第16题关于人物形象的考查:“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与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后习题相类似,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类试题将教材课后的习题转化为测试试题,重视课后习题的深度整合与化用,体现了对学生“学好教材、用好教材”的引导,也是“课内落实,实践应用”的课程学习要求的有效落地。
3.设题知识点、能力点源自教材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命题者在关注“双基”的同时,有时也借助教材中的信息及图文材料。如2023年第3题综合性学习(2)小题:“李华同学在准备文物图片展时,为‘太阳神鸟’这幅图拟写了一段介绍文字”,文字旁边有一幅配图。这幅图片看似很陌生,实则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上第六单元“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资料夹中的原图,充分体现了设题知识点源于教材的原则。试题的设题能力点源自教材,考教衔接,有助于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帮助教师把握命题思维和思路,依托教材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知识、获得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三)对标引领,提升学科素养
义教新课标在命题原则中要求:“坚持素养立意……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2“]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中考试题的命制,就是将“想得到的美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转化为“看得见的风景”。
1.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题入卷,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也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和价值的挖掘,意在丰富青少年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拓宽文化视野,增进文化理解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比如,2024年安徽省中考题文言文阅读第16题,让考生结合文段概括并分析诸葛亮和关天培两人身上共有的精神品质。该题以文言语料为载体,设问直接导向概括“优秀精神品质”,注重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之浸润,获取人文精神之滋养。
2.突出语用能力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基于丰富的语言实践,学生只有持续、全面、深入地经历语文学习实践,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才能形成语用能力。例如,2023年中考试题第3题综合实践活动,以“文化遗产进校园”为活动主题,设计了“补充特定情境中人物对话、修改文物介绍文字(标点和病句)、选择图片名称字体、帮助同学拟写采访问题”四项活动任务来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显然,这组试题综合性强,考题(1)利用对话情境考查学生准确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考题(2)(3)则考查了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在“用语文”的过程中提升“学语文”的水平。
3.促进高阶思维
多数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习惯性运用理解、应用等低层次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分析、推理、评价等深度思考仍显不足。素养立意导向下的中考试题命制指向高阶思维的培养,这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仍有用武之地。比如,2024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第16题,概括并分析两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精神品质。安徽省中考文言文阅读都是考查对比阅读,两个文段对比,学生提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范围更加宽泛,学生需要根据人物的生平经历或事迹分析、推断、总结出相应的精神品质,再比较概括,识同辨异,异中求同,选取至少两个品质共同点进行分析。这道题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提取、比较、概括的基础上还要分析阐述,在作答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向高阶推进。
4.培养审美能力
义教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3],逐步形成“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且“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5]。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德育价值,也有美育价值,即便在中考试题中,也可借此考查并培养学生审美与创美能力。比如,2023年中考试题第2题(3)小题,要求参照示例进行仿写,所给示例是“孙悟空神通广大,勇敢无畏,是取经队伍的开路先锋”,示例内容体现出人物身上的内在品格美。学生在仿写过程中,要仿写出猪八戒、沙僧身上表现出的精神美,品格美,这样有助于学生汲取经典作品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三、中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命制的优化空间
在义教新课标的倡导下,安徽省近三年中考试题积极响应命题建议,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在试题命制上进行了积极且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在命制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
第一,语料选择的载体形式窄化。语料是检验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学生阅读体验、促进精神成长的养料。安徽省中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语料选择,自觉追求文本的时代性、典范性和可读性,主要载体形式集中在“经典篇目”“基本常识”这两块,对“人文典故”“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等内容涉猎较少,载体形式不够多元化。我们期望日后命题中文本选材的来源能更丰富,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比如,安徽省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命题时可综合多种载体形式,适当选择有关本土特色的语料(本土特色文化、文化遗产等),厚植家国情怀,以丰富的乡土文化滋养学生爱乡爱国的自豪感。
第二,情境设置较单薄。义教新课标颁布后,安徽省近三年情境试题大多是以“主题”形式创设个别任务情境,集中在“语文积累与运用”板块。每个任务情境孤立存在,没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并且阅读和写作板块几乎没有创设情境。这类情境设置范围狭窄,内容单薄,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义教新课标中“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思想,也是命题研究的重要参考方向。未来试题命制中也可融入任务群,适当以任务群的方式呈现试题,探索情境的多元性。比如,整卷宏观上设置“主题大情境”,将试题任务分散在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和跨学科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在情境任务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第三,素养落实成效较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目前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古诗情境化默写有主题提示,小语段考查涉及汉字书写(名著阅读考查情节内容的识记),文言文阅读考查侧重于文言字词的记忆。整体来看,识记占比较高,停留在记忆、理解等低阶思维层面,没有跳出单一知识性考查的窠臼,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素养的考查仍显不足。未来中华传统文化类试题命制过程中,名著类试题的考查可指向学生独特体验、深刻感悟和深度思考,让学生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和探索;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要加深对比文章内在关联的分析与比较,拓展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考查深度,注重文章、文学、文化多方面能力点的考查。不囿于单一知识性的考查,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思维,提升素养。
括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课程内容。安徽省中考近三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分布、命题特征以及优化空间等变化情况,为我们贯彻新课标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学习内容与方式带来多重启示。我们期待在“教-学-评”一体化大背景下,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地位,带领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实践和学习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内化于心,将关键能力外化于行,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卓玉.素养立意,教考一体——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考试命题改革[J].华夏教师教育,2022(6).
[2][3][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9,5,5,5.
[6]杨和平.情境视域下的中考命题分析——以2022年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J].语文学习,2022(10).
[7]杨和平,姚菊.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以北京、陕西、广州三地2022年中考语文卷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32).
[8]曹雪玲.2023年福建省中考语文命题特点再审视[J].语文教学之友,2024(02).
(作者:左延慧,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萃文中学语文教师)
[责编:夏家顺;校对:胡承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