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词义理解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文本理解的根本问题。确定词义主要有查阅古代工具书和古代注疏、分析字形、考察语境三种方式;认识词义的变化有规律与路径、浑言与析言两个维度。词义的理解之所以出现偏差,往往是以今律古、词形误认与混淆、不明造词理据、一词多义等原因造成的;教材中的释义存在的问题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
关键词:文言词汇;词义辨析;意义来源;文言注释
一、词义的确定
词语释义,一般是根据工具书,或者根据字形推定、比对用例归纳。多数词的意义不难理解,有些义项比较多的词,要弄清义项之间的关系,就得弄清词义引申线索;弄清了线索,才能更好理解意义的发展与变化。
(一)古代工具书及古书注疏
要了解一个词的意义,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是查工具书,因为词的义项往往是依据古代工具书以及前人注释确定的。
暂,《说文》云:“不久也。”《广韵》藏滥切:“暂,《左传》云:‘妇人暂而免诸国。’暂犹卒也。”本义指时间很短,即短暂,须臾,引申指突然,忽然,形容词:
(1)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忽然,一下子。(《琵琶行》必修上64)凝绝不通声暂歇。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兰亭集序》选修下75)
句中的“暂”均指忽然,一下子。进一步引申为暂且,暂时,副词: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选修下8,9)
(4)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帏暂驻。(《滕王阁序》,专题100)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54)
渐,《广雅·释诂一》:“渐,湿也。”《释诂二》“渐,渍也。”《广韵》子廉切:“渐,入也,渍也。”慈染切:“渐,渐次也,进也,稍也,事之端先,睹之始也。”本义为浸,浸湿,读jiān。
(6)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渐(jiān):浸湿。(《氓》选修下2)
句中的“渐”,《经典释文》释为“湿也,渍也。”引申为慢慢流入——渐进,逐渐发展,后词义变虚,指逐渐、慢慢地,做副词:
(7)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选下19)
(二)字形分析
有些词的意义,通过字形分析,可以与工具书记载相印证,也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词义。
襍,《说文》:“五彩相会。从衣集声。”段注:“五采相合也……引伸为凡参错之称。亦借为聚集字。《诗》言‘杂佩’,谓集玉与石为佩也。《汉书》凡言‘杂治之’,犹今云会审也。”本义是五彩相合,引申为交错,错综;聚集: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必修下72)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必修上64)
进一步引申为都;共同:
(3)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八上140)晋·张湛注:“杂犹佥也。”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九上55)
雧,《说文》:“群鸟在木上也。从雥从木。集,雧或省。”本义是群鸟栖止在树上。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九上51)
(6)临视,虫集冠上。集:止。(《促织》必修下122)
狱,《说文》:“确也。从?从言。二犬,所以守也。”?为二犬相啮,引申为争斗、争执,本义是争讼,引申指诉讼案件:
(7)小大之狱,必以情。(《曹刿论战》九下122)
排,《说文》:“挤也。从手非声。”本义为推、挤开,就是使之违离,特指冲向: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排闼:推开门。(《书湖阴先生壁》六上87)
(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排:推开。(《秋词》七上140)
(10)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岳阳楼记》九上51)
成语有“排山倒海”。引申为排解,消除,如“排忧解难”;排斥,排挤,如“力排众议”;再引申为安排,设置;排列:
(11)[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群蚁排衙(yá):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说和做》七下10)
(三)语境考察
1.对举见义
汉语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是讲究韵律,常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对应的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往往意义相同,不仅韵文如此,不少散文也具备这一特点。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马作的(dì)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59)
“作”与“如”相对,可以理解为“如、好像”。
(2)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选修上36)
“骛”与“驰”,意义相近。“驰”本义为赶马快跑,引申指向往。“骛”本义为奔驰,引申指力求,追求,如《敬业与乐业》(九上21):“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与现代汉语的“池塘”不同,而是指池塘的堤坝,是个偏正词组,因为下句相对位置的词“园柳”,正是偏正词组。赵师秀《约客》“青草池塘处处蛙。”(七下163)这里的“池塘”与现代含义相同。
(4)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庾信《春赋》)
(5)月色还将雪色同,雪光却与月光通。(杨万里《月夜观雪》)
(6)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124)后两句写茅草纷飞飘落的两种情形:高-下、挂罥-飘转、长-沉、林梢-塘坳,与“长”相对的是动词“沉”,从这个角度说,“长”似有另一解,读zhǎng,与“沉”相对,生长,动词。塘坳,亦作“坳堂”,《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泛指低洼之处。
2.上下文意
每个词都有基本意义或者概括意义,有时还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在具体的语境中,需要根据上下文文意,仔细辨别。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狼》七上106)
句中的“洞”“隧”均是名词,但是“洞”处于谓语的位置,“隧”修饰动词“入”,而名词不具有这两个功能,因而两个词均是活用,所以教材注为“打洞”“从通道”。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去,离开。(《陈太丘与友期行》七上30)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同上)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诫子书》七上81)
(5)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去,离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136)
(6)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渔家傲·秋思》九下57)
(7)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九上51)
(8)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八上61)
(9)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1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138)
上面例句中的“去”,根据上下文文意,均可以理解为“离开,离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中的“去”则是引申义,表示趋向;而《两小儿辩日》“日始出时去人近”(六下81),“去”则表示距离。
3.同义连文
文言里很多双音节形式往往是同义构成的,知道其中一个词(字)的意义就理解了另一个词(字)的意义,如:
(1)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八上61)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借。(《送东阳马生序》九下54)
(3)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附丽:附着,依附。(《无言之美》九下81)
(4)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蔽:遮护。(《鸿门宴》必修下15)
(5)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同上16)
上述句中的“复返”“问讯”“假借”“附丽”“翼蔽”“诛杀”均是同义连用。
二、词义变化的认识维度
词的意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对意义的理解带来了一些障碍。大多数词的意义不难理解,但有些义项比较多的词,要弄清义项之间的关系,就得掌握词义之间的变化线索;厘清了线索,才能更好理解意义的发展与变化。词义变化的最重要方式是引申,体现为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引起意义变化的动因,既有可能起于语言本身的自然发展,又有政治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词义变化除了理性意义变化以外,词的感情意义也会有变化,即褒义、中性、贬义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轻重之间的变化。[1]
(一)规律与路径:考察词义变化的多元视角
词义变化的最重要的路径是词义引申,引申所产生的结果表现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如:
(1)“江、河”本来分别专指长江、黄河,今天泛指大江大河,这是词义扩大。
(2)《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八下5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五下55)其中的“妻子”指妻子儿女;现代指男性的配偶。
(3)《得道多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八上136)“亲戚”本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有血缘关系的人,现在一般不包括家庭成员。
(4)《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臭,香气。(九下55)臭,古代指气味,包括好闻的、不好闻的气味,即臭气、香气,今只指臭气。这是词义缩小。
(5)《出师表》“临表涕零。”(九下133)“涕”指“眼泪”,今多指“鼻涕”,是为词义转移。
词义变化的另一个路径是虚化。一个实词,其词义引申,很多时候会引申出虚词意义,最终从一个实词变成一个虚词。汉语里,很多副词、介词、连词都来源于实词。
(1)和,本指声音谐和,引申指和谐、和睦,《岳阳楼记》“政通人和”“至若春和景明”(九上44)再引申为暖和:《满井游记》“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作动词,指连带,伴随,如成语“和盘托出”;进一步引申作连词:《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
(2)就,本指高,引申为走向,靠近:《活板》“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就,靠近。(七下154)《狼子野心》“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七上107)《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选修下71)再引申为从事;成就,完成:《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七下22)《活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就,完成。(七下154)《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天多作副词、介词、连词,如“就事论事”。
词义变化的第三个路径是社会原因如政治制度、避讳等带来的词义趋同。同义避讳是避讳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汉代帝王名刘邦、刘盈、刘恒、刘启、刘彻、刘询,分别用来避讳的词是:国(邦)、满(盈)、常(恒)、开(启)、通(彻)、谋(询),唐太宗李世民,对应的避讳词是“代(世)、人(民)”。可见,避讳构成的同义词很常用。《陈情表》(选修下71)“拜除拔擢”、《出师表》(九下133)“陟举”均是指职务升迁,是一组同义词。
词义变化的第四个路径是情感表达的改变。词义有褒贬,有轻重,其间可以相互转化。
(1)《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八下89)行将就木,古代是中性词,今多用于贬义。
(2)《智取生辰纲》“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吹嘘:急促喘气。(九上117)吹嘘,本指呼气,引申指急促喘气,再引申为奖掖,汲引;今指吹捧,夸口,说大话,贬义。
(3)《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九下124)牺牲,古为中性词,今引申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褒义。
(4)《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九下134)卑鄙,古代是中性词,今多为贬义。
(5)《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选修下1)恨、怨为同义词,均有“怨恨”义,但程度轻重不同,“怨”,程度重;“恨”,程度轻,往往指遗憾。
(二)求同与存异: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异
词义的发展变化,有时候会让两个不相干的词变得意义相近,如“徐”与“慢”;或者让两个本来意义相近的词变得不相关联,如“好”与“美”,这种异同的变化及其辨析,是考察词义演变的重要维度。
1.坻沚洲渚
在“水中高地”义上是同义词。洲是州的后起区别字。《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渚),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
(1)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长洲:滕王阁前的沙洲。(《滕王阁序》传统文化102)
(2)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鹤汀凫渚:鹤、野鸭止息的水边平地和小洲。(同上)
(3)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必修上61)
(4)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坻(chí):水中高地。(《小石潭记》八下58)
(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蒹葭》八下64)
(6)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汀:小洲。(《岳阳楼记》九上51)
(7)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汀洲:水中的小洲。(《咸阳城东楼》九上148)
(8)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春江花月夜》选修上100)
(9)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蒹葭》八下64)
(10)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涘(sì):水边。(《蒹葭》八下64)
(11)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浦:水滨。(《滕王阁序》传统文化102)
(1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选修上100)
(13)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诗经·魏风·伐檀》)干、漘:均指水边。
“坻沚洲渚汀”是指水中陆地,区别就在于面积大小不同;“湄涘浦干漘”均指水边。
2.寝寐卧眠睡
这几个词都有(睡觉)休息的意思,但侧重点各不相同。
“寝”指躺着休息;“寐”,顾野王云:“寐,睡而眠熟也。”指入睡、睡着:《国语·晋语》:“归寝不寐。”《左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寝而不寐、寝不成寐,就是睡觉了但是睡不着,《论语》有“食不语,寝不言”。“眠”指合着眼睛休息;“睡”指坐着打瞌睡;“卧”指伏几休息,焦循《孟子正义·公孙丑下》于“隐几而卧”下释云:“卧与寝异,寝于床,《论语》‘寝不尸’是也;卧于几,《孟子》‘隐几而卧’是也。卧于几,故曰伏。”辨析很精到。下面举几个课文中的例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瞑(míng):闭上眼睛。(《狼》七上105)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必修下148)
(3)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选修下3)
(4)娇儿恶卧踏里裂。//自经丧乱少睡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125)
(5)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狼子野心》七上107)
(6)后小山下,怪石乱卧。//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必修下120,121)
3.操持握秉执把
在“拿着”这一义项上是同义词,但它们之间又有细微区别。《说文》:“操,把持也。”把即握,把持即握持。“持,握也。”“握,搤持也。”(掐住,握持)“执,捕罪人也。”“秉,禾束也。”
“握”是攥着,攥在手里,意义窄;“持”是拿着、握着,意义宽。“秉”由“一束禾谷”引申出“持、拿着”,成语有“秉烛待旦”。“执”由拘捕、捕捉引申出手持、握着,成语有“执子之手”。“操”指长时间拿着;“把”是一只手握着。[2]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必修下16)
(2)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八上140)操吴戈兮被犀甲。(《楚辞·国殇》)
(3)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答司马谏议书》必修下146)
(4)持其踵而为之泣。(《战国策·赵策四》)
(5)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六上14)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八下126)
(7)[荆轲]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战国策·燕策三》)
(8)将军亚夫持兵揖。(《周亚夫军细柳》八上)
(9)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促织》必修下120)
古书上常见“操刀把杖”(论衡)、“操刀持楯”“操刀持矟”(三国志)、“把酒持螯”(晋书)、“秉钧持轴”(唐顺之)、“持竿执柄”(全唐文)、“持籌握算”(聊斋)、“持弓操矢”“执手把吴钩”等成词,大致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搭配对象并不相同。
三、词义理解何以出现偏差
语文学习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甚至是张冠李戴,并不少见,有时甚至语文教师也会犯类似错误。究其原因,大多是词义理解出现了偏差。
(一)以今律古:古今词义不同
有些词意义变化较大,古今迥然不同;有的词不同义项之间差距大,看不出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时会理解偏差。最常出现的偏差,就是以今义理解古义,或者以常用义理解罕用义。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八上54)
略无,完全没有。略,义为“全”,副词;今多指大致,大概,副词,如《答司马谏议书》:“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必修下146)
(2)河水萦带,群山纠纷。//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邓稼先》七下6)
纠纷,指群山交错在一起,动词。今指纷争的事情,名词。往往,文中指到处,处处,表空间;今多指常常,表时间。
(3)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藤野先生》八下24)
模胡,句中指马虎、不讲究。现在写作“模糊”,指不分明;不淸楚。引申指混淆。
(4)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选修中83)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选修中84)
句中“明年”“颜色”“形容”均不能以常义去理解:“明年”指第二年;“颜色”指面容、面色;“形容”指外貌,模样。
文言里有些词的意义难以理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该词的造词理据,造词本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差别较大。如:
婴,《说文》:“颈饰也。从女賏。”(“賏,颈饰也。”两字释义同)段玉裁以为“婴”的本义当是绕。传抄致误。此字在现代汉语里表意较单纯,指初生儿,致使学生对古文中的用法比较陌生。
(5)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选修下70)
婴,指缠绕。《荀子·富国》:“辟之是犹使处女婴宝珠,佩宝玉。”杨倞注:“婴,系于颈也。”戴珠宝,也是缠绕。《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孟康注:“婴,以城自绕。”
(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下11)
行李指使人,外交使者。见于杜预注。“行李”为何可以指使者,唐孔颖达《左传正义》指出了其理据:“襄八年《传》云:‘一介行李。’杜云:‘行李,行人也。’昭十三年《传》云:‘行理之命。’杜云:‘行理,使人。’李、理字异,为注则同。都不解‘理’字。《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云:‘理,吏也。小行人也。’孔晁注《国语》,其本亦作‘李’字,注云:‘行李,行人之官也。’然则两字通用,本多作理,训之为吏,故为‘行人,使人也。’”孔颖达认为“李”本当作“理”,义为吏。因而“行李”释为“使人”。
(二)形同意殊:词形的误认与混淆
某词形古今均在使用,但结构功能与意义均不相同,古代是词组,今天是个合成词,进而导致混淆误用。
得意,今多指称心,满意,如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多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含贬义。古文中的“得意”往往是一个词组:
(1)开卷得意,忽如会面。(《与元九书》传统文化53)
(2)人生得意须尽欢。(《将进酒》选修上102)
得意,就是领会意旨,引申为得志,如《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得意须尽欢”的“得意”教材注为“指有兴致”,实际上就是“得志”。
无论,现代汉语里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即不论,不管。连词。古文中的“无论”则是“副词+动词”构成的偏正词组,指“更不必说;且不说”,表示意思更近一层;引申指岂止,不止: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桃花源记》八下56)
(4)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无论:不止。(《马伶传》传统文化150)
有时,“无论”还指“不必追究”:《汉书·韩王信传》:“[韩说]掘蛊太子宫,为太子所杀。子兴嗣,坐巫蛊诛。上曰:‘游击将军死事,无论坐者!’”颜师古注云:“言韩说以掘蛊为太子所杀,死于国事,忠诚可闵。今兴虽以巫蛊见诛,其昆弟、宗族应从坐者,可勿论之。”
既然,本指已经如此,后引申作连词:
(5)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种树郭橐驼传》选修下81)
(6)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故乡》九上68)
既然,现代汉语里是连词,一般用在分句里,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进一步做出推论。古代多指本来如此,如《汉书·赵充国传》:“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也表“已经,已经如此”,上面例句即用此义。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苏武传》选修中90)
句中“功德”指功业与德行,今天则泛指做好事、有益的事;“成就”现代指造就、成全,上文中则指栽培,提拔。“亲近”指亲近之臣。三个词均极容易用现代汉语意义去理解。
(三)异同难辨:一词多义
有时一个词的义项过多,不易确定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涵义,需要仔细判定,尤其是词的偏僻义,更要注意:
(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助词,无实义。下文“静言思之”中的“言”用法与此相同。//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氓》选下2、3)
(2)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开口讲话。//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谓言:以为。(《孔雀东南飞》选修下8)
(3)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驾言:驾车出游。言,助词。(《归去来兮辞》选下78)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悟言,晤谈、对谈。(《兰亭集序》选修下75)
言,核心义是说,自说自话,动词;也可以作助词,无实义,成语“言归于好”之“言”同。
(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选修下2)
(6)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无毫发爽:没有丝毫差失。(《促织》必修上120)
《说文》:“爽,明也。从?从大。”段注:“爽本训明,明之至而差生焉,故引伸训差也。朝旦之时,半昧半明,故谓之早昧爽。”《方言》卷十三:“爽,过也。”郭璞注:“谓过差也。”爽,本义是明亮,引申过度,过失,差错。上述两个例句中,“爽”均指差错,差失。
(7)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选下78)
情话,课文注为“知心话”,这是把“情”理解为实情、衷情,即《曹刿论战》(九下124)“小大之狱,必以情”中的“情”指实际情况;李密《陈情表》之“陈情”,虽是陈述衷情,但实际上指的是内中情况,真实情形。
(8)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极,准则。(《氓》选下2)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极,疲困。(《屈原列传》选修中82)
(10)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选修下75)
(1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极:至、到达。//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何极:哪有尽头。(《岳阳楼记》九上45)
(12)一肌一容,尽态极妍。肌肤、姿容都娇媚极了。(《阿房宫赋》必修下149)
(13)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极,远。(《滕王阁序》传统文化103)
上面几例中的“极”,有的教材给了注释,有的没有。极,本义为屋的正梁,引申为顶点;尽头,极点。作动词,则为“至、到达”“穷尽”。作形容词,义为“远”;再引申为准则,标准;由“穷尽、穷极”引申为疲困,疲病。
(14)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必修下85)
(15)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石壕吏》八下124)
《说文》:“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治人者,就是官吏之义。《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杜预注:“三吏,三公也。三公者,天子之吏也。”可见,“吏”原指大官,如酷吏、循吏、封疆大吏等均是;后来由于“官”由官署义演变出“官吏”义(多指大官),“吏”则开始指小官,指那些在底层当差的人,如石壕吏、刀笔吏,有时特指差役。
(四)词形不定:字面不可拆解
有一些单纯词如联绵词、音译词、叠音词、拟声词等,往往不能拆开来解释,阅读中容易望文生义:
(1)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窈窕,幽深的样子。(《归去来兮辞》选修下78)
(2)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谏逐客书》必修下85)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关雎》八下63)
(4)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选修下10)
句中的“窈窕”意义不同,第一句指深邃、幽深;第二句指妖冶,后两句指幽娴美好、娴静。
阑干,指横斜貌。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
(5)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行》必修上63)
(6)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132)
(7)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
明·周祈《名義考》卷十二物部“阑干”:“阶际木勾栏曰栏干,亦作阑干。眼眶亦曰阑干。盖阑干以横斜为义,勾栏木纵横为之,故曰阑干,以木为之,故字从木……泪出于眼,因谓眼眶为阑干。曹植诗‘月落参横,北斗阑干’。薛令之诗‘苜蓿长阑干’,近孙太初诗‘山中芝草阑干长’,凡横斜皆可言阑干。”可知“阑干”本指横斜,引申指栏杆,也可指眼眶。
(8)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叹息声。(《木兰诗》七下47)
(9)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叹息。(《琵琶行》必修上64)
(10)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
(11)妻遂詈其夫,唧唧不休。(《口技》)
唧唧,拟声词,指叹息声,也指鸟鸣、虫吟声,还可以指人的唠叨声。《琵琶行》例的“唧唧”与“叹息”对文,作动词。
(1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关雎》八下63)
(1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荷塘月色》必修上110)
(14)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望海潮》选下17)
(15)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阿房宫赋》必修下148)
参差,本指不齐、不一致,引申为差不多,几乎;最后一句指(屋瓦的接缝)纷纭繁杂。
四、课本释义不尽合理带来的困扰
语文学习中,语篇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于对词义的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注释有时不尽严谨,有时释义理据不明,有时模棱两可,难以理解。
(一)释义不严谨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桃花源记》八下56)
惋,不是惋惜义,“惋在晋人语言中,往往与惊字同义。”[3]《玄应音义》引《字略》云:“惋叹,惊异也。”《慧琳音义》引《桂苑珠丛》云:“惋,惊叹而藏于心也。”引《文字集略》云:“惋,惊异叹恨也。”《可洪音义》“惋”主要释为“惊叹也。”“惊叹貌也。”“叹也。”
(2)黯兮惨悴,风悲日曛。曛(xūn):昏暗。(《邓稼先》七下6)
曛,释为“昏暗”不准确。曛,《广韵》许云切:“日入也。又黄昏时。”《集韵》:“日入余光。”本义是日没时的余光,引申指太阳落山时,黄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五尺之僮:指儿童、小孩子。(《陈情表》选修下70)
教材将“五尺之僮”释为“儿童、小孩”,与上文“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相矛盾,又与“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相冲突,自己是孤儿,而且自己的孩子还很小,因而“僮”应是奴隶、奴仆义。
(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这里是“冒”的意思。(《登泰山记》必修上120)
“乘”并无“冒”义,教材实际上是把随文翻译当做了词义,是不合适的。乘,本指驾车、驾驭,“乘风雪”即驾风驭雪或驾着风雪,是说自京师出发时大雪纷飞,也就是顶着风雪出发,“乘”是动词,与下文“历、穿、越”三个动词并举,描写自京师出发、到达泰安的经过。
(5)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选修下72)
“垣墙周庭”,教材注为:“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垣墙,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围着院子砌墙,含有周遍义,则“四周”为赘余;“垣墙”为名词作动词,则与“周庭”是何关系,作动词“垣墙”的补语吗?“周庭”是什么结构?其实,这一句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动宾结构(垣墙+周庭)构成的一个复合词,意即砌上围墙,围起院子,“垣”与“周”均活用作动词,垣指筑墙,周指环绕,《左传·成公二年》:“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周即环绕义。苏轼《雪堂问潘邠老》:“苏子得废园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垣指筑墙围绕。
(6)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小石潭记》八下59)
如鸣珮环,教材注作“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闻水声”“鸣珮环”均属动宾结构,教材注释“珮环碰撞的声音”是偏正结构,不贴切。“如鸣珮环”可以注作“如同珮环相碰撞一样”。
(二)释义理据不明
(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戍(shù):防守。(《石壕吏》八下124)
戍,《说文》:“守边也。”本义是防守边疆,引申指驻守,表主动,而“防守”表被动。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八下116)
水击,教材注为“击水,拍打水面。”理解成动宾结构,明显违背先秦汉语事实。水,当是名词作状语,“水击”指在水面上击打。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七上106)
假寐,教材注为“假装睡觉。寐,睡觉。”释“假”为假装,当属望文生义。《诗经·小雅·小弁》“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笺云:“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楚辞·九怀·匡机》“假寐兮愍斯。”王逸注:“衣冠而寝,自怜伤也。不脱冠带而卧曰假寐。”《国语·晋语五》“盛服将朝,早而假寐。”韦昭注:“不脱冠带而寐曰假寐。”《左传·宣公二年》“坐而假寐。”杜预注:“不解衣冠而睡。”《慧琳音义》卷10“假寐”引顾野王曰:“假寐者,具衣冠坐而眠熟也。”可见,假寐就是不脱衣帽打盹,亦即和衣打盹。上文说“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也说明是坐着打盹而不是“假睡”。将其理解为“假睡”,最早见于五代《可洪音义》卷4“假寐”条,云:“诈睡也。”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选修中94)
谁何,教材注为“盘诘查问”。按,这个注释没有给出语源,容易误解。《汉书·陈胜传》颜师古注:“问之为谁。又云何人,其义一也。”《史记·二世皇帝本纪》“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集解》:“如淳曰:何犹问也。”《索隐》:“崔浩云:何或为呵。《汉旧仪》宿卫郎官分五夜谁呵,呵夜行者谁也。何、呵字同。”卷四十八《陈涉世家》“谁何”:“《索隐》:犹今巡更问何谁也。”《汉书·卫绾传》“及景帝立,岁余,不孰何绾。”颜注:“服虔曰:不问也。李奇曰:孰,谁也。何,呵也。师古曰:何即问也。不谁何者,犹言不借问耳。○刘奉世曰:谁何,汉之通语,不须解为借问。”
(5)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社戏》八下4)
凫(fú)水,教材径注为“游泳”,不是很贴切。凫指野鸭,凫水是说像野鸭子一样浮水,“凫”是名词作状语。
(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作祭品。(《陈涉世家》九下131)
祭,课本理解为“作祭品”,不知何据。上句说“为坛而盟”,指筑起高台,面对上天起誓,下句“祭以尉首”是说用两尉的头来祭天,祭是祭祀义。
(三)释义不够贴切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选修中86)
末句教材译为“(武帝)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按,原文“使”没有译出,应将“出使”移至括号外。《汉书·平帝纪》“遣车骑将军王舜、大鸿胪左咸使持节迎中山王。”颜师古注:“为使而持节也。使音所吏反。”使持节就是奉命出使时手持符节,“使”为出使义。
(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苏武传》选修中86)
“置币遗(wèi)单于”,教材注作“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是将“币”理解为“财物”,不确。上文说“厚赂单于”,就是送给单于大量的财物,到达匈奴以后,又置办礼物送给单于,均是回报单于的“善意”,因而“币”理解为礼品、礼物,似乎更合适。
(3)苏厉、乐(yùe)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选修中93)
通其意,教材释为“沟通他们的意图”。按,这里是说六国有乐毅这些能人替各自的国君传达自己的目标、意图,将“通”理解为“沟通”不是很妥帖,理解为“传递”更好,传递、传达国君的意图是这些贤人的职责之一。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九下125)
教材给的注释是:“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两句说的是曹刿怕齐国使诈假装失败,所以下车仔细检查车辙的痕迹,又上车眺望“旗靡”是否是真实的,注释中的“向下”“登上车前的横木”均极其不严谨。
(5)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谏逐客书》必修下85)
教材将“随俗雅化”注释为“娴雅变化而能随俗。”释“雅”为娴雅,且改变原文词序,均不合原文含义,“随俗雅化”与“佳冶窈窕”均是做“赵女”的定语,意为“善于随着时俗好尚改变服饰打扮的容貌美丽的赵女”,“雅”理解为善于更符合文意。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之,求得。(《兰亭集序》选下76)
“及其所之既倦”是基于上文“当其欣于所遇”而言,“所之”,教材释“之”为“求得”,不准确,这是把随文翻译当做词义,“之”作动词,是“至、往”义,可以翻译为“追求、拥有”。
(四)释义前后不一
有些词,在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有时首见出注,有时重复做注,但却前后不一,给读者带来困惑,不易取舍。
1.舂
(1)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舂(chōng)米:用杵把糙米捣成精米。(《阿Q正传》选修下22)
(2)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chōng)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十五从军征》九下137)
舂米、舂谷的舂,均指用杵臼捣去皮壳,《阿Q正传》的注释明显有误。
2.相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陈太丘与友期行》七上30)
(2)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孔雀东南飞》选修下8)
相,表偏指(《陈太丘》教材注释可信),可以借指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这在《孔雀东南飞》一课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嬉戏莫相忘”“誓天不相负”“登即相许和”均是表偏指,但是教材给的注释表意不明。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孙权劝学》七下22)
(4)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九下129)
(5)吾从板外相为应答。(《项脊轩志》选修下73)
后两例教材没有注释,但表偏指则无疑,“相为应答”就是为之应答,一一回答她。
3.过
(1)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过余: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项脊轩志》选修下72)
教材“过余”的解释乃是误解。“过”应当理解为“访,探望”,《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即拜访义。
(2)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过,经过。(《孙权劝学》七下22)
但下句中的“过”是何义,就颇费周章了: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选修下19)
过,可以理解为①过去,从前;也可以理解为②经过,到达,动词。哪一个更合适呢?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下句的“过”即过于,过分,副词: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八下59)
4.竞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与朱元思书》八上58)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必修上2)
负势竞上,教材注为“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万类霜天竞自由,教材注为“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前者指“竞”为争着,后者释为“竞相”。竞,《广韵》:“争也,强也,逐也,高也,遽也。”本义为争竞,后引申指角逐、比赛。其意义核心是“竞争”,《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郭象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竞”与“逐、争”义近,均是动词。因而“竞”翻译为“竞相”不很准确。倒是《答谢中书书》“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八上56)中的“竞”与“欲”相对,可以理解为“竞相、争相”,副词。
总之,理解词义,首先要强调的是准确,尤其是同义词,更要弄清其间的异同,“迥别”易辨,“微殊”难分;其次要弄清源流,了解词义的引申线索,避免望文生义,避免增字训释。语文教学中,词义的细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4-81.
[2]黄灵庚.课文注释焉能如此草率[N].中华读书报,2020-6-18.
[3]徐复.后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84.
(作者:储泰松,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胡承佼;校对: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