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创新作文的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创新作文的教学,要紧扣“力求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实现思想内容的独创性”“追求表现形式的艺术美”等三个环节,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创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关键词:创新作文;真实性;独创性;艺术美
“创新”是视点上、思维方式上的拓展,而不是文章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更不是只写社会生活阴暗面而导致的思想内容上的“反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创新作文的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才能有效实施创新作文的教学呢?立足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9年级),笔者从“力求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实现思想内容的独创性”“追求表现形式的艺术美”等三个环节对创新作文的教学进行了具体探索。
一、说真话,诉真情,力求文章内容的真实性
文章内容的真实,首要在于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意味着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掩饰,不夸大,不歪曲,这样才能切实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诉真情,意味着要真诚地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份情感,这样才能鲜活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人生的丰富。正如卡夫卡所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灌注在里面”。[2]文章就是作者真情迸发的结晶,发自内心的真情能让文章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第四学段初级阶段(七年级),应当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说真话、诉真情。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写“真”,笔者引导学生自由写作,让无命题自由作文(随笔)训练成为常态。随笔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自己之所想,写自己之所想写,真正实现说真话,诉真情,一吐为快。随笔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更能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新思维。一篇篇真实有趣、形象感人的随笔从学生笔端流出。如七(1)班一位同学的日记《在“以口呼吸”的日子里》:“最让我愤怒的是呼吸系统的门将——鼻子,竟向我郑重声明:此路不通,请绕道行走。这下可把我整惨了,于是我没日没夜地以口代鼻,无论什么时候,嘴巴总锁定为‘0’型……”写实生动,妙趣横生,读之忍俊不禁。再如七(3)班一位同学的《天堂的约会》:“哥哥的病情恶化了。妈妈小心翼翼地为哥哥穿上白色的衣裳,戴上白色的帽子。妈妈温柔而坚定的说‘我儿别怕,上帝来接你了。到了天堂,我儿就没有病痛折磨,就享福喽。我儿先去,妈妈不久就去与我儿在天堂团聚。’”这些文字充盈着人间至真至纯的情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为了避免学生因新鲜感消失而对随笔训练敷衍应付,笔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随笔展览、赏析、评比;鼓励学生向相关报刊杂志投稿;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还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场景,并积极主动地加以感受体验;鼓励、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选择性地收听广播、观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等,多渠道广泛积累作文素材,走出写作困境,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创新作文。
真实性是文章的灵魂,是读者的期待。只有真实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只有真实的文章,才能传递真实的信息,引发真实的思考;只有真实的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体验到人生的丰富。
二、训练创新思维,实现思想内容的独创性
“思维是文章生成的核心因素”[3],学生有了创新思维,才能有创意地表达。不少中学生作文立意、选材和构思老套,思维缺乏逻辑性,缺乏广度与深度,更受定势思维困扰,缺乏独立性。因此,对于第四学段中级阶段(八年级)的作文教学,笔者着力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训练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写出内容新颖、见解独到的文章来。
(一)多元思考训练
多角度思考问题又称“多元思考”,它是从一个信息源生发出来的不同看法、不同结果。多元思考是一种不依常规、探求问题多种解决途径的开放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写作训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摒弃传统思维定势,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接受新观念。
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采用“一题多体”“一事多议”的方法刺激学生的多元思考。由简单到复杂,先提供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然后渐渐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如,从《黔驴技穷》想开去,老虎的行为、黔驴的下场和好事者的行动分别给我们什么启示?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最有新意、最有深度的一个方面写成完整的文章。学会用创新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会逐步懂得如何选取最佳角度、确立最佳观点,有创意地写文章。如《驴脾气要不得》——“‘驴不胜怒,踢之。虎因喜……断其喉,尽其肉’,细读《黔驴技穷》的故事,油然觉得‘驴脾气’要不得……”这位同学的文章别开生面。
(二)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是指对司空见惯的已成为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加以思考的思维活动,其思维结果常常是与习惯性认知相对立的新思想、新形象。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工具,学会求异思维,对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从而发现新的知识和观念。例如:八年级学生写以“妈妈”为话题的作文,绝大部分学生都写妈妈对自己关怀备至,呵护有加,或表现妈妈任劳任怨、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八(3)班一位同学却别出心裁,从奶奶去世时,亲友来吊唁,妈妈在奶奶的灵堂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口中念念有词写起,引出对过往的回忆。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把外婆在“我”家受到的礼遇与奶奶在“我”家受到的冷遇对比;把妈妈给外婆的拜年礼物丰厚与给奶奶的拜年礼物微薄对比;把妈妈与外婆亲密无间和妈妈与奶奶形同陌路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妈妈自私狭隘,虽是一个好女儿,但不是一个好媳妇。生活中这样的事见得少吗?有多少同学意识到可以从“揭丑”这个角度来写出一个鲜活而又真实的妈妈呢?这种“反弹琵琶”,不落俗套地立意、选材的好处可圈可点。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精益求精,追求表现形式的艺术美
精益求精,追求表现形式的艺术美,是一种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和探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期待。但不少中学生的作文虽然能老老实实地记录生活,倾诉心志,但行文呆板,表达缺少艺术性。如何在第四学段高级阶段(九年级)引导学生追求作文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呢?
(一)让学生的思想“飞”起来
作文要表达思想和观点,插上自由飞翔的想象翅膀,就思接千古,视通四海,有助于拓展思路,激活灵感,写出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鲜活的文章来。联想能力训练、设想能力训练和幻想能力训练都是提升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1.联想能力训练。联想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将不同的事物、概念或信息联系起来的能力,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接近联想是由于两种以上(包括两种)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而发生的联想。接近联想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起到拓宽文章思路,丰富文章内容,激发创新灵感的作用。如“我一看到中国版图,就好像登上了气势磅礴的青藏高原,走进了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类似联想是因为两种事物在某一个点上相似而产生的联想。类似联想能丰富文章内容,烘托渲染描写对象。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由远处的街灯想到夜空中的明星,又由夜空中的明星想到人间明亮的街灯,进而想象出天上一定有个美丽的街市。对比联想是利用两个事物相互对立的性质、特点而生发的联想,运用对比联想能使文章表达效果鲜明突出。如,一名学生在仿写《桂林山水》时运用对比联想,把漓江的水与大海水的波澜壮阔、西湖水的水平如镜对比,突显了漓江水的特点。
2.设想能力训练。设想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设想出各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凭借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假设有可能产生的某种情况,由先前知道的事物,推测判断、猜测想象出未知的事物等都是设想。设想有假设想象,如“假如我是美猴王,我要驾上筋斗云飞到高高的昆仑山上,先薅一根猴毛,呼一口热气,变一所天宫一样的学校……”。还有推测想象,如“开学了,我们换了新班主任。这是为什么呢?是……是……还是……”。运用推测、猜想,使思维得到了延展,既能丰富文章内容,也能增强文理的逻辑性。
3.幻想能力训练。幻想是指向未来的非现实的想象,是对未来的向往、探求和预测。值得注意的是,幻想要建立在生活现实的基础上,要有客观规律可循,是可能实现的理想,否则就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可以运用变形手法实现幻想,如“周公来袭……恍恍惚惚,我站在高耸的楼顶上,临风展翅。我低头一看,惊奇地发现自己周身覆盖着白云般的蓬松羽毛,有宽大的翅膀,长长的尾翼……”。我们也可以运用夸张手法,展开大胆幻想,如“夜深了,预习完课文《太空一日》,上下眼皮直打架……一艘椭圆形飞船悄然停在我的身边,英姿飒爽的杨利伟叔叔从飞船里走了出来,他和蔼地对我说:‘你好,我们一起去太空吧’……”。这些文字借助想象的翅膀,虚实相生,有一种积极浪漫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二)力求语言美
文章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一篇文章有了丰富精彩的内容、新颖精巧的构思,还必需要有准确精妙的语言来表达和呈现。语言有文雅和粗俗、精美与鄙陋的分别。怎样训练才能使学生作文的语言美起来呢?
1.锤炼词句,力求“一字”传神。语言准确、精炼,离不开词语的恰当运用。“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可以说一字传神。创作诗歌是这样,写作文章也不例外:“他不回答……便排除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中的“排”字,极其精当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的形象,逼真而传神。准确、精当的用词能使文章顿然增色,词句锤炼重在日常,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细心观察,抓住事物、人物特点,在别人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上发现美。如一位同学的日记中有这样的句子:“方鸣带球一路狂奔到二班的球门前,右脚飞起,那溜溜转的足球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抛物线,从左上角钻进了球门。”只一个“钻”字写尽了球员出脚速度之快、力道之大,非常精彩。
2.多角度巧用警句、名言和诗词。警句有警策性,名言有哲理性,但经年累月,容易形成“理当如此”的看法。很多警句、名言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某一点出发来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多角度巧用警句、名言,往往会收获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如“中国人探人隐私的热情最高、能力最强。难怪有句名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巧用名言,极具幽默讽刺意味。此外,写文章时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既能显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能为文章增添亮色。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护城河里游弋的鸭子嘎嘎地宣告着春回大地的信息。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位同学的作文在开篇就已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3.在散句中穿插精炼工整的句式。散句活泼自由,语气舒缓自如。日常人们说话、写文章多用散句。工整的句式有鲜明的节奏感,音节韵律协调,读起来铿锵有力,能增强语言气势,强化语义,有利于充分表达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使赞颂志愿军战士的情感如滔滔江水,奔流而下。《论求知》(培根)使用工整的排偶句“读史使人明智……”,连续列举增强了语言气势,使说理更加充分。要学会在作文中熟练使用精炼工整的句式,就得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做语言积累,尤其要多训练句式仿写,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如一位同学的仿写:“奔流的小溪身后是山峦;拔节的幼苗身后是沃土;盛开的鲜花身后是绿叶;我的身后有妈妈汩汩流淌的爱。”
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方法制约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力智力的、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有敏锐的现实感、有责任感的新人”。[4]作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有方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创新作文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5.
[3]陈钟梁、张振华.作文与思维训练[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30.
[4]黄建成、袁立庠.中学作文教学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2.
(作者:董桂枝,安徽省肥西县三河中学教师)
[责编:胡承佼;校对: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