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价:《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纾困之道

2024-01-01 00:00:00辛卫华
学语文 2024年6期
关键词:红楼梦命题评价

摘要:经历了短暂的热潮之后,当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总体上陷入了低谷。高考对《红楼梦》阅读教学的影响巨大,考试评价对于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意义重大,亟待加以规范。高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命题尚需很大的改进,恰当的过程性评价有助于促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解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现实困境,亟待国家、省市、学校和语文教师四个层面采取科学评价手段,确保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得以落实,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充分发挥。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评价;命题

一、当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境及归因

(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

2018年元月,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行。2019年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开始使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全国中语界逐渐受到重视,到2022年达到高潮,但2023年高考后却很快转冷。前后不足5年时间,难得的《红楼梦》阅读热潮就迅速退去,在扼腕叹息之余,又不能不深长思之。

2024年秋,笔者对安徽多地《红楼梦》阅读教学情况作了调研,走访了20多所学校的一百多位教师,发现多数学校只是统一购买了《红楼梦》,把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了事。问其为什么不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答曰:高考又不考,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题呢。

(二)归因分析

1.教学归因。出生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已习惯于视频类多媒介质的观看和碎片化阅读,大都属于“触屏族”。由于时代距离、文化背景差异、语言理解难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对阅读厚重的纸本《红楼梦》颇有畏难情绪,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方法和策略更是阙如。而教师自身对《红楼梦》的理解也不深不透,甚至有的教师自己还没有通读一遍原著,普遍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经验,兼以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又缺乏教学创新能力,难以引导学生读进去,遑论激发学生深入研讨探究。

2.社会归因。《红楼梦》阅读教学的热与冷,和高考的考与不考息息相关。2017年,北京市《考试说明》明确将《红楼梦》等六部名著纳入高考范围。此后,北京卷几乎每年都考《红楼梦》,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政策加持,北京市《红楼梦》阅读教学就开展得如火如荼。

2022年高考,全国卷对《红楼梦》的考查可以说是空前的。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二,摘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全国乙卷现代文阅读第3题考查《红楼梦》叙事视角运用艺术手法。影响最大的,还数全国甲卷60分的写作题,从《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相关情节取材。

2022年关涉《红楼梦》的试题成为多套高考卷中的亮丽风景,究其原因,应该与当年参加高考的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9年启用后的首届毕业生有关。由于高考卷这样集中考查,一时间各类媒体对《红楼梦》阅读教学的关注度也达到了巅峰,2022年堪称《红楼梦》阅读的黄金年代。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2023年、2024年,全国卷似乎有意避开了对《红楼梦》的考查。就连北京卷2023年也转而去考《论语》,只是在微写作中考了一道间接与《红楼梦》有关的题目。2024年,北京卷又回归对《红楼梦》的常规性考查。

综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两年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全国范围内(除了京津地区)转冷的原因了。对《红楼梦》作为一个单元进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近年来一直就有不同的看法,更有专家持强烈质疑和反对的态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为什么要求每个人都去读《红楼梦》?可能是受到其影响,高考作为利害攸关的国家级重大选拔性考试,更应该稳妥审慎,以确保公平公正。高考命题组对《红楼梦》阅读的考查非常谨慎,唯恐有什么不当之举为人诟病,如此一来,《红楼梦》的考与不考都是个难题,难免有首鼠两端之尴尬。这就导致中学师生对《红楼梦》阅读尚在犹豫之中:读还是不读?用几分气力去读?读到什么程度?

二、规范考试评价,让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真正落地实施

新课标规定“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贯串了必修、选必、选修三类课程,并且穿插于其他学习任务群中。《红楼梦》是课标指定阅读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课标还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级水平。水平一、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要求,水平三、水平四是选必课程学习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要求。水平二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2]

新课程方案对规范考试评价也作出明确要求:“校内评价或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均应以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国家相关教学文件为依据。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要求为准,考试成绩合格是毕业的重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综合要求为准。”[3]同时还要求“建立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改进机制”[4],要重点对课程方案执行情况、课程标准落实情况及国家审查通过的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督查,强调学校要认真实施国家审定的教材教学,高考、学考以及各级考试都要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加强教学评的衔接,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建立了教育视导督查机制。“如今,我国教育督导发展已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大职能的教育督导体系,即政府教育机构对本级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以及学校实施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对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监测。”[5]正在积极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监测制度和体系,教育督导机构协助配合相关督政工作,参与督导教育教学、教研培训、考试评价等专业性强的工作,督促地方、学校落实整改督查发现的涉及教育教学的问题。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是教育督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对统编教材的使用、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要加强督查。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事关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略工程,是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党和国家对教材建设向来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材局。

而目前高考评价、省级学考、地区统考和学校考试均未能真正依标据本,未能认真落实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要求,各级考试评价的严重滞后,是导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左右摇摆、游移不定的重要原因。只有做好顶层设计,让评价先行,不再畏首畏尾,而是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刚性地实施课标要求,切实做到教学评一体化,才能让《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成为应然和刚需。注重教学评一体化,不仅要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要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一线教师依标教学,用好教材,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三、提高命题质量,增强考试评价的科学性

自2003年以来,多省市高考命题在《红楼梦》阅读命题评价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在指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方面,考试命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红楼梦》阅读试题类型化分析

一是过分注重对作品浅表层信息的识记性考查。主要人物、关键情节乃至一些重要的细节等信息,固然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但过多地考查这些,会将学生的阅读导向死记硬背,不仅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更偏离了整本书阅读的本质。如2012年江苏卷:“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的什么地方?此类命题尚处在《红楼梦》阅读评价初始阶段,主要是考查学生书读得细不细,记得牢不牢。

二是设计的问题过于宽泛笼统。考生无须真正读原著,仅靠背诵复习资料,或者临场发挥,也能够应付自如,而真正读过原著的也未必有多少得分优势。如2020年北京卷:有的同学觉得阅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大部头”名著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读缩写本或连环画省时省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是把整本书阅读考查等同于现代文阅读理解考查。有的就直接放在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板块,从《红楼梦》中节选几段文字设题,这就完全背离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初衷,也不符合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命题原则。

四是用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作为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如,德州市2022年一模文本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和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成都七中2024年高一期中试题文本摘编自贾三强《不求善,唯求真——〈红楼梦〉人物塑造原则探析》和俞晓红《〈红楼梦〉人物形象的三维观照——〈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六》,河南创新发展联盟2024年高一期末检测文本摘编自林郭、严丹《从“历史文本”到“经典文本”——史学视野下〈红楼梦〉经典化历程的回顾与考察》和俞晓红《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此类试题或许可以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部分成效,但实际上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所给文本信息的提取、加工和使用能力,考试得分与学生是不是读过《红楼梦》并无太多的正相关因素,认真读过的学生或许只是从心理上有一种亲切感,可以减少陌生概念、话题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有利于调整好答题心态迅速进入文本之中。

五是将与《红楼梦》相关的材料或话题用于写作命题。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考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只不过是用《红楼梦》中的事件做个由头,引导考生进入命题者预设的话语逻辑之中,也就是“无情境不成题”的“情境”,即便考生没读过《红楼梦》,只要认真审题,理解了材料的内涵,照样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侃侃而谈,获得高分。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命题取向

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意义在于指导并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全书,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还应指向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考查学生是否掌握阅读这一本乃至这一类作品的方法和策略。这是阅读能力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阅读能力未来的发展水平。2024年高考北京卷:《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帐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

此题用两段人物对话为切入点,要求结合书中其他重要情节,谈谈对主要人物王熙凤、薛宝钗、贾母的性格特点及经历的理解,回应了教材中的学习任务2“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试题材料的“点”来考查整本书的“面”,在能力上涉及理解、积累、分析、应用,强调在真正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解读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不仅仅是对作品重要信息的简单梳理和机械记忆。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2020年北京卷,要求从第五回晴雯判词的画线部分选择三处,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两者都意在以滴水折射整个世界,以局部辐射全书整体。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命题,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处理、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迁移应用等关键能力。基于阅读理解基础上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红楼梦》阅读教学的追求,也是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方向和应然。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其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表达的能力,因而,命题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基于其独特生命体验与文本信息之间互动交流的成果和表征,既不能只是机械地考查细枝末节,也不能浮泛地考得过于粗疏宏大,命题应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由局部细节辐射到整本书,并且指向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学科核心素养。

四、以过程性评价有效推进《红楼梦》阅读教学

无评价不课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价做保障。评价是对《红楼梦》阅读教学效果的必要检测,更是激励阅读持续进行下去的重要手段。一说到评价人们可能就会想到考试,其实评价的方式方法是丰富多元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无论其文本自身的丰富性,还是作为阅读教学课程,都给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提供了很多种可能。教师要更新教学评价理念,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采用个性化阅读方式,取得多元化的阅读成果。

(一)逆向设计,评价先行

教学评价并非发生在教学结束之后,而应是评价先行。可以借鉴UbD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在开展阅读活动之初,即预设好每一阶段的评价方式,并以此创设情境明确方向,推进阅读进程。让学生清楚明了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的具体要求,有助于其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创造自己的作业产品。在课程方案设计中,预先设计好读书笔记检查评比、征文比赛、学生展演活动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些活动方案及其评价方式,在阅读活动伊始就公布出来,以成果倒逼机制驱动整个阅读活动。

如芜湖十二中在通读阶段的读书笔记检查评比,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计划逐章阅读,并按照以下三个板块做好每日阅读记录:(1)红楼宝库:积累生僻字词、文化常识、美文佳句;(2)红楼探秘: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个回目的探究任务;(3)“我”看红楼:记录阅读中自己的独特感受,包括“我的困惑”“精彩之处”,提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书中诸如生动的细节、鲜活的人物、传神的语言,以及诗词、对联、灯谜、服饰、饮食、民俗等内容。通过检查和评比等手段,促进学生整理读书笔记,教师及时予以反馈评价、总结指导,并鼓励学生对阅读记录进行个性化创新。

表现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是对学生全面而科学的评价。《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学习活动进行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强调通过真实性的任务情境,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能力发展,它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注重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通过组织征文比赛、小组讨论、读书报告、视频制作、演讲、辩论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获得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养。

(二)重视评价的阶段性差异

评价设计要贯穿学生的阅读全过程,设计恰当的情境任务以触及学生阅读的真实困惑,或者能够激发其兴奋点;且在不同的阶段,评价应有所差异。如在通读阶段,可让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或其他相关内容的思维导图;在研读阶段,可组织学生开展红楼诗词创作活动,汇编学生红楼诗词集,结合戏曲单元教学,指导学生选择精彩回目改写成剧本并排演,开展《红楼梦》话剧展演,指导学生撰写《红楼梦》专题小论文,进行优秀论文评选等。

评价当然也可以采用测试的形式,只是测试命题一定要具有科学性,测试命题也要充分考虑到阅读阶段性的差异性。通读阶段的测试,由于学生还没有进行较深的专题研读,一般以信息的提取、对轮廓的勾勒作为主要任务形式,侧重对一些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作识记性考查。到研读阶段,除了可以通过单选题、多选题等测试形式,更多的还应通过简答题、论述题、小论文等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以及审美和文化方面的综合素养。研读阶段的测评可以采用开卷形式,以测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主题阅读,教师提供有关参考资料和研究支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作个性化的分析评价,生成自己的新观点。评价即学习,这样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综上,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是为了有效推动阅读进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红楼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继而从最让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本书的艺术架构,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总之,解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现实困境,亟待国家、省市、学校和语文教师四个层面采取有效的科学评价手段,让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还堪称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审美价值,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文学和文化财富。《红楼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多方面的价值,《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复杂,语言优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39-40.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16.

[5]韦兰明.我国教育督导的督政职能改革初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4(4).

(作者:辛卫华,安徽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研员)

[责编:尹达;校对:张应中]

猜你喜欢
红楼梦命题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下一站命题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