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陕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对标准体系建设情况和取得成效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在标准化工作中存在对农业标准化重视程度不够、标准体系建设水平不高、标准执行落地程度较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机制构建、体系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陕西;全产业链;农业标准化;标准体系;对策建议
陕西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以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全面实施“标准兴农”战略,有效加强了农业发展重点领域标准建设。为全面掌握陕西省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对全省农业标准化现状进行了调查梳理,总结分析了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1" "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经多年努力,陕西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陕西省农业标准体系表(2017版)》中,共收录了农业农村领域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共6 078项,其中水果类标准393项,蔬菜类标准276项,茶叶类标准165项,食用菌类标准68项,园艺类作物标准约占全部标准的15%。截至2020年,陕西累计发布农业农村领域省级地方标准1 802项,其中涉及陕西省重点支持的八大产业链相关标准约占农业地方标准的45%,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产业约占30%,基本能够满足陕西省农业生产各方面标准需求。
全省各地市聚焦当地特色产业,相继发布实施多项农业农村地方标准。2016—2021年,榆林市立足“4+X”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制定发布农业领域榆林市地方标准共计81项。商洛市针对菌果药畜茶渔等特色产业,研究制定了16个质量控制技术标准,针对柞水木耳制定了市级地方标准3项,制定的《茶叶全程质量控制规程》成为全国首个获准发布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团体标准。宝鸡市连续3年先后制定18个农业农村地方标准,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4个、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14个,涵盖蔬菜、中药、畜产品等多个品种农产品的产中、产前、产后环节。咸阳市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开展了生产技术规范、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定发布了《武功猕猴桃标准综合体》《“咸阳马栏红”苹果标准综合体》等一系列市级地方标准。
1.2" "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情况" "“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共有省级标准化应用推广县(区、市)31个,其中园艺类标准化推广县达25个,占全部项目县的80%以上,鄠邑葡萄、洛川苹果、白河茶叶等园艺作物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第一批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宝鸡市聚焦“一县一业”,创建凤翔苹果、麟游布尔羊、扶风秦川牛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28个,创建千阳透心红萝卜种植、麟游甜玉米种植、陇县食用菌栽培等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15个,标准化带动产业发展作用明显。商洛市依托省农业农村厅项目,在柞水县金米村和山阳县诚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分别创建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木耳、香菇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用高标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杨凌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为探索“杨凌标准”走出去的新模式,试验区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7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1.3" "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
1)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针对产业实际情况和建设要求,制订了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做到了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了特色农业产业标准体系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围绕陕西八大农业产业链,对苹果、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奶牛奶羊、中药材等10个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识别,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陕西特色农业标准体系,其中园艺类的苹果标准418项,猕猴桃标准181项,蔬菜标准791项,茶叶标准321项,食用菌标准375项,占总数的35%,较2017年提升20个百分点。
2)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陕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产品追溯覆盖率和优质农产品认证率显著提高,标准化试点县(市、区)及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近年来均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均在97%以上,位居全国先进行列。202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省级监测合格率99%,其中蔬菜合格率98.6%,水果合格率99.6%,食用菌合格率100%,茶叶合格率100%,畜禽产品合格率99.2%,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安全。
3)农产品生产效益显著提高。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保障了农产品优质安全,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据监测统计,“十四五”期间,陕西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农产品呈现产销两旺状态。大荔县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创建,冬枣年产量50万t,年产值60亿元,销售过亿的村9个,大荔冬枣连续7年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品牌20强”,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2024年,大荔冬枣品牌价值创下67.34亿元新高,迈入“中国果品区域品牌10强”名列。
宜川县通过苹果生产标准化提升,将示范核心区产量提高10%,苹果单价平均高于其他区域20%,户均收入提高1 000元。
三原县在核心区企业带动下,全县170户场户达到蛋鸡标准化生产要求,存栏38万只,年产鸡蛋5 320 t,产值4 256万元,实现利润600万元,户均增收11.5万元。
2" "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
从整体来看,陕西农业标准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短板和问题不容忽视。
2.1" "农业生产标准化重视程度不足" "相当一部分农户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缺少提高现代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意识,对已有标准的转化实施缺乏主动性,没有真正感受到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效益,导致自身动力不足。并且由于农业标准实施管理难度较大,且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导致陕西各级农业部门在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扶持、人才培育和资金投入上严重不足。省级每年投入的专项经费有限,市、县两级几乎没有投入,基层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水平低、人才流失严重。
2.2" "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农业标准体系存在标准覆盖不平衡、技术与市场脱钩等问题。标准体系建设涉及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五级,范围广、数量多、链条长,建设难度大,需要政府、技术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协同配合,需要长期建设并不断更新完善。陕西现行农业地方标准中,技术规范和质量安全类标准占83.3%,物流标准占4.4%,方法标准占3.4%,产前投入品管理和产后追溯、管理类标准数量占比不到10%,需要进一步提高标准的同步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2.3" "农业标准执行落地程度较低" nbsp;陕西各级农技部门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制定了不少生产、技术规范类标准,有的标准虽然针对性强,但操作性不强;有些标准虽然专业性强,但涉及面窄;有的标准虽然功能性强,但时效性弱。并且我国农业生产老龄化、低知化、传统化问题突出,大多数农民看不懂标准、学不会标准,基层农业农村部门缺乏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导致纸面上的标准很难转化成实地操作技术,农业标准化理念和技术不能得到有效推广,不能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需要。
3" "对策建议
1)构建协同促进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发展思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级标准化工作主管部门和协同部门作用,进一步完善定期不定期召开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增强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涉农部门等单位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和合力。
2)提升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摸清陕西全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标准现状,聚焦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领域,主动布局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标准制定,加快实施一批补链强链标准、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标准,构建陕西特色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对国家先进标准的分析研究力度,推动标准“领跑者”企业对标国家先进标准,为制(修)订相关农业产业链标准、助力企业开展标准制定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产品、标准协同推进。
3)强化标准宣传推广。以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采取“宣讲会”“乡村振兴大讲堂”等形式,从广大农业生产主体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浅出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宣传,组织农民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让标准真正落到田间地头。同时,促进主体间分工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二三产业布局在乡村,把小农户嵌入产业链中,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