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准读懂,品读美读,要把握好教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准 读懂 品读 美读 古诗词教学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几千年来,中国人从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精神滋养。叶嘉莹先生曾说:“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一世多艰,是诗词救了她。诗歌鲜活的力量来自于它鲜明的特质——有一种强大的兴发与感动的力量,这也许是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背诵默写并不是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诵读积累,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品位和审美情趣,以诗词滋养人生,传承文化经典。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教学,通过诵读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品位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四点。
一、读准
读准,顾名思义就是读正确每一个字的字音。古诗词中有很多字是多音字或通假字,若不能读准字音,就必然会影响到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重”字念chóng,而不念zhòng。重(chóng):层;重叠。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山。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山峰,舟行轻快,抒发了诗人遇赦后欢快的心情。《四时田园杂兴》中“童孙未解供耕织”的“供”,应读四声gòng,意思是“从事”。而《荀子·修身》中“行而供冀”的“供”应读“gōng”,通“恭”,恭敬的意思。可见,在不同的语境中,字的读音不同,字义也不同。
在教学郑燮《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劲”字时,笔者出示“劲”的释义jìn:(1)力气。(2)效力;作用。(3)精神;情绪。(4)神情;样子。(5)兴致;趣味。(6)属性的程度。jìng:(1)强健;有力。(2)刚强;正直。学生联系古诗上下句的意思,很容易就判断出诗中“劲”的解释应该是“强健;有力”,因而应该读后鼻音“jìng”。
二、读懂
读懂,不仅指理解诗词的主旨、内容,还包括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等。
知人方能论诗,每位诗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苏东坡旷达豪放;王维诗中有画; 李白飘逸洒脱;陆游积极入世,忧国忧民,诗风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一面。引导学生解读诗人,其实就是为学生自主理解诗词作铺垫。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首诗词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如《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的田园诗,描写了四季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写作背景是,爱国诗人陆游因为主张北伐收取失地,受到了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排挤而被罢黜回乡。在家乡山阴时,陆游仍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被金人蹂躏的人民,盼望南宋朝廷能收复中原失地,实现国家统一。此时虽已是初秋,然暑气依盛,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热切之望,使诗人卧不能眠。天将破晓,他出篱门以舒燥热、烦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了解了诗词写作背景,就便于理解内容,把握诗词主旨,这是读懂诗词很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较为重视的一环。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理解不如教师讲解的深刻,不如教参分析得细致,因而在教学时,常常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看似讲解到位,可对学生而言,其实并未真正消化多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兴趣的主导下,积极主动地去品读、思考、表达。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抓诗眼以及反复朗读的方法,对诗词内容和情感形成自我感知和理解。
三、品读
古诗词语言之精妙、韵味之深长、意境之悠远,是要通过品读才会感受到的。目前学生古诗词诵读水平较欠缺,品读水平更有待提高。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颇多,如家庭没有阅读氛围、教师本身鉴赏能力不够等。学生没有学会品读,对于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就仅仅只是停留于教师的讲解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这显然有悖古诗词教学的初衷。那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品什么呢?
1.品味语言。
语言的品味要通过反反复复地诵读。教师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读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却不知反复品读、联系背景资料更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如“感时花溅泪”的“泪”,是生离死别之泪,是爱国思家之泪。而“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泪”,却是悲喜交集之泪。这样的理解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注释上,而是要结合写作背景,结合诗人的处境进行理解。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教师就要下足功夫,博览群书;学生自己也要查阅相关资料,并反复品读。这样,古诗词语言的品味就不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而是从一个字眼了解一个诗人,了解一个时代。
2.品味情感。
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对情感的品味,通常集中在对诗词中具体句子的品味上,让学生通过具体句子感悟情感。如学习《从军行》时,抓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就能体会出诗人对戍边将士不畏艰险、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的赞美。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就能感受到诗人对南宋朝廷不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以及盼望朝廷尽快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一个“ 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收复失地之欣喜,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还乡之切切,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而通读全诗,找出关键句、关键词,反复读,深入品,自会有所感,有所悟。
3.品味手法。
一首诗词往往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有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多种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加鲜明,主旨更加深刻。对手法的品味,是对诗词的进一步解析与欣赏。
四、美读
美读,强调的是在做好前三者基础之上的一种诵读,是更高要求的朗读。此时,读的是诗词的节奏、韵味、情感、意境。要做好美读,一方面,需要读懂,需要学会欣赏;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做好范读,教师对节奏、韵味、情感的把握,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因而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此外,背诵古诗也是古诗教学的目标之一。特级教师罗才军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先引导学生初读,感受诗句的节奏感、韵律感;再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互评互纠;然后指名读、跟读、引读。一堂课,学生读了不下十几次。不同层次的朗读似一条线串起诗作,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古诗的美感,沉醉于古诗的情感变化之中。罗老师用反复吟诵的方式,让学生既完成了背诵的任务,又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蕴悠长。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应注重“读”。教师应遵循“以读带情,以读悟情”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目的的读,来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诗词,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城南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参考文献
[1] 崔峦.诗歌与诗歌教学[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0(06):4-6.
[2] 叶嘉莹,韦承金.以诗词之“兴发感动”沟通中西文化[J].世纪,2023(02):1.
[3] 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6):4-10.
[4] 刘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以古诗《登鹳雀楼》教学为例[J].新教育,2019(0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