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介绍生本课堂“一案三导”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本教育 语文课堂 教学模式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是减负提质增效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聚焦课堂,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着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而生本教育视域下的生本课堂,也是一种高效课堂。
生本课堂的思路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生本课堂采用“一案三导”教学模式。“一案”,指的是教师按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学情编制的“导学案”。“三导”,指的是教师根据不同学情,重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等,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学、导教、导练。与“一案三导”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课堂结构是:课前“导学”,课中“导教”,课末“导练”。本文以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介绍生本课堂“一案三导”教学模式。
一、课前“导学”,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为了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生本教育提倡有效先学,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我们把它称为“预习先行站”,内容包括:导学提纲、自学诊断、知识链接、我的困惑、心情指数。通过课前交流,查看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情况,获得正确反馈。在课堂上,主要抓住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困惑进行点拨和指导,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笔者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完成对学生预学的优化指导。
1.指导预学,养成习惯。如果教师想要帮助学生提高预学效果,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学习惯,就必须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先行站”,帮助学生设计预习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预学过程给予关注,并及时作出有效指导。
2.检测预学,精准教学。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对学生的预学效果进行检测。学生拿出课前教师设计的“预习先行站”,教师对所设计的内容逐一提问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预习先行站”,自学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尤其是多音字“参”的两个读音;通过查阅资料,理解了“蠕动”“栖息”“五光十色”三个较难理解的词语;会写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并能自己概括出本课主要写了海水、海底、海岛三方面的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解决教学重点上。
二、课中“导教”,提倡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是先学。先学是小组讨论的前提,也是知识获取的根基。学生通过课前完成“预习先行站”,为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提供了知识上的保障,从而激发了表达的欲望。
1.小组合作,交流学前困惑。首先,课前几分钟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学习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把在完成“预习先行站”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向已经学会的同学请教,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帮助、交流、合作的学习平台。其次,针对“预习先行站”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合作,聚焦教学重点。本课教学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在习作中,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为主线,串联整个课堂教学。笔者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和学生提出的困惑,设计了“聚焦段落关键句,学会迁移运用”的学习活动。教学时,首先设置任务情境:接上级通知,要求我们先成立研究西沙群岛海水、海底、海岛的研究所,并各自取名为“海洋研究所”“海底探宝队”“海岛观察站”,然后聘请“所长”并举行授旗仪式。各“所长”带回老师交给的研究任务,在组内进行合作学习。下面以本课第四自然段为例,看看学生是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
海底探宝队任务一: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画一画,哪个关键句能帮助你理解这段文字,和小组成员说一说理由。从学生回答的情况来看,学生还没掌握找关键句的方法,教师顺势而导:“谁找对了关键句呢?不要着急,我们先保留疑问,稍后揭晓。我们先戴上潜水镜去海底和鱼儿游戏吧!”
海底探宝队任务二:海底这么多的鱼,它们长什么样子呢?请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鱼的句子。你最喜欢哪条小鱼?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读,其他组员根据所读内容表演动作。然后组内派一个同学在班上读,班上其他同学表演动作。这样,就由单一的组内合作,变为了全班互动参与学习。
海底探宝队任务三:课文中同时用了四个“有的”向我们介绍了四种特别的鱼,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一说海底中还有哪些鱼?当学生说到插图中的某种鱼时,教师就投影放大那种鱼,请学生一起看看说的同学是否把这种鱼的特点描述准了,用的词是否准确。教师总结:以上排比句式,写出了鱼的美。这么多形态各异的小鱼成群结队地在海底穿梭,怪不得作者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现在再来看看这段话哪一句才是关键句,总领整段话。学生异口同声地找出了这段的第一句话。教师要明确,在生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交流展示中只需起点拨与调控的作用。
3.小组合作,制订评价量表。教师可以制订相应的评价量表来检测自己的教学成果,以便对每个学生进行精准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比相关评价量表,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评价量表的有效使用,能够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从更多角度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善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三、课末“导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课末“导练”,对学生新课掌握的水平进行检测。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重点,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课堂作业,把它称为“随堂快乐坊”。作业设计有梯度,由易到难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练习作业称为“初显身手”,理解性练习作业称为“技高一筹”,拓展性练习作业称为“勇攀高峰”。
有梯度的作业,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纠正,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随堂快乐坊”中的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大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是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1.“初显身手”作业是找全文的中心句,设计的意图是弄清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全文都是围绕中心句写的,为学习关键句作铺垫。
2.“技高一筹”作业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小组讨论这段话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勾连到“交流平台”,让学生能交流总结出一段话中关键句可能的位置以及关键句的作用。为了巩固这个知识点,笔者设计了两段话,让学生找出关键句分别是哪一句。
3.“勇攀高峰”作业是根据课文第78页提供的图片,选择一幅图,仿照本课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围绕关键句写几句话。先写这种生物的总体特点,再围绕关键句展开描写,活学活用,把学习方法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学生对预习作业的交流与提问,有助于教师掌控和设定教学重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重点,并借助“导学案”中设置的课堂作业,能够构筑很好的反馈体系,从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亦即生本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