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治理与自我塑形:功绩社会中的手账精神政治学

2024-01-01 00:00:00艾士薇
艺术广角 2024年5期
关键词:分享者功绩手账

手账是对个人事务进行管理与记录的记事本,而书写手账作为对自我的关注与呵护,是受到学生与白领等群体追捧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图像媒体还是视频媒体,以及国内和国外的自媒体,总有不少博主分享手账的制作过程或书写成果;手账书写技巧方面的书籍出版也在不断增多,从最初对国外笔记术与管理术理论书籍的引进,到近些年不断涌现的国内博主手账分享的出版物,层出不穷。随着手账群体组的增大,手账书写者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属称谓——“手账er”。然而,当不断扩大的手账圈与功绩社会相遇时,手账改变了原本的用途,它已然变成一种作用于主体的治理术与塑形术,成为构筑手账书写者精神政治的方式。

一、时间与事件:手账作为自我量化的治理术

手账的首要任务是管理个人事务,因此总是和高效的时间管理密切相连,而高效正是功绩时代所强调的。《记事本成功法》一书在前言中就指认了时间的重要性,追问为何时间不够用、谁偷走了时间,甚至开门见山地指出“珍惜时间的人将会得到无穷无尽的财富,而浪费时间的人将一无所有”[1]。于是,掌控时间成了成功的关键,也是手账记录的重点,它直接表现为一种自我量化的管理术,预测与追踪每时每分,实现生活的可视化。

目前,不论是纸质、电子手账还是手账式视频博客(vlog),主要有两种记录类型,即时间系列和事件任务系列。前者标注年历、月历、周历、日历,甚至以小时为单位,强调掌控每一天的瞬息片刻,记录每一时段的所做所思。尽管“手账导师们”要求人们用最简单的记录模式,提议不超过5个字,但无论如何要记下每一个瞬间,对个体生存时间做科学的量化记录。后者倾向于让个体写下每天的工作安排与生活计划,对于确证个体存在的事件以数据形式做精确记载,有的甚至具体到要写下一日三餐、每日体重和运动量等。两种手账都是对自我的认识,前者对自我做时间化处理,后者对自我做事件性处理。

手账可以反映书写者的自我量化与自我监管意识。然而,这种量化与监管似乎与人类向往的自由生活逻辑完全相反。为何人们一直追求自由,希望成为免遭他人或外界强迫的主体,却又想如此精确地弄清楚每天完成的任务和每分每秒在做什么呢?考量时间和记录事件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真如现在流行的口号所言“自律即自由”吗?倘若为真,如此自律获得的自由属于谁?手账书写者执着于自我量化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高效能人士的笔记整理术:正确记录你的生活和工作》《用手账管理时间:风靡全球的时间管理方法》等书都强调效率优先原则,指导手账书写者管理生活与时间,让人以为学会了这套方法且不断实践,就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这番说辞的问题在于,臣服于某套方法、成为方法的奴隶与成为自己主人之间构成了一种悖论,此时,人既是奴隶也是主人。韩炳哲指出:“功绩至上的主体(Leistungssubjekt)自认为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一个奴仆,是没有主人强迫却自愿被剥削的绝对的奴仆,没有主人强迫他去劳动。活着这件事因为只剩下劳动而变得纯粹。纯粹地活着与劳动是一枚勋章的正反面。这种活法的理想状态是身体要健康。”[1]没有任何人强迫手账书写者监督自己的生活,他们在自觉地计算和审视自我。他们计算每一次广义的劳动,在一天、一周、一个月或一年结束时进行复盘,审视时间分配和任务完成情况。有“手账导师”说自己要利用上床前的一点时间,记录之前的24小时是怎么度过的,“因为我想清楚地知道,我是如何使用我的每一个30分钟时间的”[2],有的提倡制作“15分钟任务表”,还有的手账设计者以10分钟为单位划分时间模块……在对事件的管理上,不少手账类书籍建议采用四色管理法,红色代表重要且紧急的事件、蓝色代表工作、绿色代表私事、黑色代表生活杂事,分清事件的重要性以投入与之匹配的时间。记录不是最终目的,还得复盘,进而思考还有何种改善的空间,如何平衡时间消耗,争取效率与质量的最大化。

此时,与其说手账书写者将自己视为鲜活的人,倒不如说将自己认定为可量化、可调整、可控制的客观事物。他们连周末也不放过,用各类活动填充时间,通过看电影、探新店等获得新经验,通过健身、学舞等拥有新技能,否则就会陷入焦虑,因为无事可写就意味着荒废与无用。手账书写者恐惧“开天窗”,毕竟记录的最高原则是实现自我优化。可是人类无论在何时都有改进的可能,自我优化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无止境的自我优化正是功绩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作为一种“新自由主义自我技术……不过是一种有效的统治和剥削方式。新自由主义功绩主体作为自己的企业主主动并狂热地进行自我剥削。作为艺术品的自我,是新自由主义政权为了实现对它的完全利用而去倍加呵护的一种美丽的、骗人的表象”[1]。功绩社会将个体当作企业主进行培养,而个体又作为企业唯一的员工遭到无尽的剥削,这就让个体成为自己的剥削者,即在无意识中自我量化、评判,进而以最高效能实现自我剥削。同样,手账书写者是主人,但在书写过程中又将作为主人的自己与作为被监视对象的自己进行分离,以主人姿态用批判性眼光审视作为对象的自己,查漏补缺,寻找优化可能。

人们对追索时间和核查任务的方法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习以为常的背后充斥的却是功绩社会的价值观。功绩社会要求体系无偏差地运转,因此需要提前解决所有可能对运转产生影响的差错与问题。手账使书写者的一切都变得可量化与可对比,在自我优化的驱使下,他们让自己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人,进而成为优绩者,对自我实施毫无保留的剥削。于是,手账书写者在无意识中成为功绩社会市场逻辑的履行者、守卫者和建设者。

二、情感与品位:手账作为“假自我”的塑形术

手账涉及个人事务,具有一定私密性,然而,私密手账却被书写者搬上社交媒体公开展示。这种展示是精心设计和准备的,让每一页、每一事件有了景观的性质。通过图片、视频展示手账,预设他者眼光,实现情感与品位的双重塑形,以建构“自我”。

根据对国内外媒体平台与手账相关内容的统计,展示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书写展示与工具展示。书写展示指通过图像或视频分享书写的过程、结果或感悟。它可分为三种:其一,沉浸式分享型。手账书写者分享手账的书写过程,如晨起书写计划或深夜复盘反思,通常以视频形式呈现,视频聚焦书写过程,只有背景音乐和笔与本子摩擦的声音。其二,成果展示型。手账书写者通过照片或视频分享已经完成的日程手账、旅行手账等。这类手账以整齐简洁和丰富多样吸引观众。整齐简洁的手账重视排版,字迹较小且外文居多,如同印刷,偶有手绘图案;内容丰富多样的手账多为素材拼贴,出于美学效果使用胶带、贴纸,为记录生活粘贴旅行照片、消费小票、车票、产品包装袋等,将日常生活做艺术化处理后留在手账本中,书写者常以“爆本”为荣。其三,经验总结与反思型。这类分享多为讲述与视频相结合,如自制手账达人讲述内页的设计思路、配件的制作;关注美学的,分享如何配置活页手账,使用何种分隔页、胶带;强调功能的,探讨自己的手账系统、排版方式,当然,也会批判性地反思不同手账的设计意图。强调功能的分享者多为学生、白领、新晋母亲、旅行者,如博士分享科研手账的书写系统、白领展示手账中的职业成长、母亲分享育儿经验等、旅行者展示手账中游走不同国家的经历或手账的制作。这类分享者并不像那些“励志”的手账图书将成功与高效挂在嘴边,而是倾向于分享生活。

与其说分享者们展示的是手账,不如说他们以精挑细选的中产阶级生活片段达成了召唤观众情感的目的,借助观众对美好与悠闲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在他者羡慕与认同的目光中实现对自我的塑形。这种自我与真实自我是存在区别的,是一种虚假的自我。“假自我”属于功能性自我,按照法布里斯·米达勒的说法,虚假自我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是人们用以保护自己的方式;温尼科特则从婴儿时代进行研究,认为“假自我”为了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压抑和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1]分享者或许对社会与市场没有做科学研究,但却知道人们向往闲暇时光、静心书写,渴望诗与远方,并如造梦一般放大了这种情绪。这与秦兰珺对朋友圈照片的分析异曲同工。[2]通过情感共享来建构自我,表面上是一个心理学或社会学的问题,但韩炳哲提醒我们,当下对情感的研究忽视了“情感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和经济发展进程紧密相连的”[3]。如果说规训时代主张压制情感,如今则鼓励且扩大情感。在功绩社会,所有的情感都可以转变为流量,进而成为资本。因为照片和视频的分享收获的评价更多的不是关于手账本身,而是博主使用的某物是什么品牌、在哪里购买。不论手账分享者如何营造情感的共鸣,造就让人羡慕的“假自我”,但最终都逃不过商品的消费与资本的生产。这一点在工具展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工具展示指书写或美化手账时所使用的工具。这类分享中提到最多的是手账本,分享者会通过开箱视频展示自己购得的新手账本或正在使用的手账本。手账本一般有活页本、定页本和两者结合的旅行本(traveler's notebook),并且分为不同开本以满足不同用途与风格。封皮材质和品牌知名度决定了活页本的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手账书写者会根据书写要求测评纸张,“钢笔党”或“水彩党”对纸张要求较高,巴川纸、MD paper(日本公司Midori研发的纸张)等更受欢迎。分享者也经常会展示书写工具,从千元国际品牌的钢笔到几块钱的圆珠笔。最后是手账周边工具,如胶带、贴纸、印章、打孔器等。分享中虽有国产商品,但多为国外品牌。工具分类越细致,它们之间的差异就越大,且不可避免地有高下之分,不同工具的占有者也就有了高下之分。如《传奇记事本MOLESKINE》展示海明威、凡·高、马蒂斯和毕加索等人使用的Moleskine品牌笔记本,暗示不论购买者的境况如何,至少与名人有同样品位,这同样是对“假自我”的塑形。因此,表面上是人占有手账,实则是人被手账占有。手账书写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共同建成了专属于手账的精神政治学。

手账书写者为了对自己负责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尽管这种沉浸偶有展示性质,但他们是自由与自愿的,并从书写中获得乐趣,仿佛只有在那一刻,他们才真正属于自己、听命于自己。手账书写者“作为艺术品的自我”,符合韩炳哲意义上的现代晚期功绩主体,“不屈服于任何人。事实上,他已经不再是一个主体,因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即是屈从(subject to)。他把自我积极化,解放自我,使其成为一个建设项目”[4]。在“自律即自由”的口号下,他们远没获得自由,只是将来自他者的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通过手账记录时间使用与任务事件来落实存在,通过情感分享与工具选择来确证存在,他们始终处在对自我的监控中,成为功绩社会自我管理与剥削的实体呈现。手账书写者之所以乐于这么做,是“因为自我剥削伴随着自由的感觉。功绩社会是自我剥削的社会。功绩主体不断剥削自我,直至精力枯竭”[5]。手账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本值得鼓励,但当下的书写者是否无意中成为功绩主体,借助手账加强自我监控与剥削,这是需要思考的。

猜你喜欢
分享者功绩手账
喜马拉雅平台用户知识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电子邮箱还能这样使用
淘气章鱼的沿海手账(六)
分享经济时代协同消费前因机制研究
淘气章鱼的沿海手账(五)
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研究
成才之路(2018年7期)2018-05-22 10:45:48
手账到底怎么玩
不应被抹杀历史功绩的北洋政府
手账养成记
国共两党抗战功绩之比较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