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景村协同特征与机制研究

2024-01-01 00:00:00蒋凯伦胡玉洁陈准陈太政王伟
关键词:协同发展河南省

摘要:本研究以河南省为研究案例区,运用空间数量关系和空间质量关系模型定量分析A级景区与特色村镇空间关系,并基于交通通达度、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A级景区与特色村镇协同发展特征与机制进行探讨.主要结论如下:在数量关系上,河南省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之间的数量空间关系整体较为显著;在质量空间关系上,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质量空间协调度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二者质量空间耦合关系处于良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协同发展关系上,交通通达度、旅游经济、河流等对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特色村镇;A级景区;空间关系;协同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TU 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24)04-0097-09

Research on the synerg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scenic spots and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JIANG Kai-lun1,HU Yu-jie1,CHEN Zhun2,CHEN Tai-zheng1 ,WANG Wei1,3

(1.Henan University Faculty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Kaifeng 475004,Henan,China;

2.Henan University Faculty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Kaifeng 475004,Henan,China;

3.Faculty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Management,Kaifeng 475001,Henan,China)

Abstract: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case area,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A-level scenic spots and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towns in Henan Province are explored by using the spatial quantity relationship and spatial quality relationship model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level scenic spots and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towns,and" method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kernel density analysis,and buffer zone analysis.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In terms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the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towns and A-level scenic spots is significant on the whole.In terms of the quality and space relationship,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quality and space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towns and A-level scenic spots is at the basic coordination level,whil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and space of the two areas is at the level of good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n term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traffic accessibility,tourism economy and rivers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towns and A-level scenic spots.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towns;A-level scenic spots;spatial relationships;synergistic development;Henan Province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具发展势头和潜力的产业之一.特色村镇是村镇中的“独特存在”,在旅游、农业及文化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对游客、投资者等具有吸引力,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色村镇存在着规划滞后、缺乏文化特色、公众参与欠缺等问题[3-4],特色村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另谋出路[5].A级旅游景区作为国内旅游产业核心的旅游吸引物,是国内衡量各景区地区软硬件发达程度的最权威指标[6].A级景区在国内的发展体系已较为成熟,但仍具有景区发展不平衡、精品景区数量少、容量压力大等问题[7].保继刚等[8]认为包容和融合是旅游的核心特征,摆脱发展困境应寻求合作.因此,景村的融合发展或许具有重要显示意义[6].近些年关于“景村融合[9]”、“景区带动[11]”等景村相关研究大多是提出定性景村相关理念[11]或以微观村镇为例进行实际探索[12],较少有研究对较大尺度区域关于景村协同关系可行性的定量研究.

“协同特征与机制”的研究涉及农业[13]、医学[14]、生态[15]、经济[16]等领域.在旅游领域,该主题相关论文较其他领域数量较少,柴寿升等人探索城市旅游与交通展开协同发展及演化特征[17],彭文等人对乡村功能空间特征做进一步的协同分析[18],刘玉等人以多源数据为基础研究乡村功能的空间特征[19],潘越等人运用核密度、协同度模型等方法探索“旅游+”系统的协同演化特征[20].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城市或乡村为研究单元,鲜少以更微观的主体探索协同特征.目前研究多以协同演化特征或空间分布作为研究重点,以协同机制为研究主题的研究更丰富[21],鲜少会从协同特征与机制的角度进行探索.

本研究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尝试用数理模型科学的探索景村是否具有合作发展前景,并揭示景村协同特征,在不同协同条件的区域针对性的探讨二者的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对景村协同发展特征与机制的深入探索,丰富协同特征与机制研究的同时,在现实意义上可以明确景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挖掘区域旅游潜力,合理调配区域旅游资源,完善区域协同机制,以期为河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其他地区景村协同发展提供案例参考.

1 理论分析框架

协同理论把研究对象看作是子系统构成的一个系统,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协同效应或有序的结构[22].特色村镇和A级景区是复杂的开放系统,二者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23].在A级景区与特色村镇的协同系统中,将景村协同系统看成由核心景村协同子系统、关联景村协同子系统和辅助旅游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复杂开放系统[24].将构成景村协同系统的A级景区与特色村镇作为核心子系统,将影响该系统组成的要素作为关联子系统,为协同系统提供支持与保障作用的相关要素作为辅助子系统.

景村协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5-33],如基础交通、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信息互动、旅游线路等[34].景区与村镇之间的交通是协同发展的基础,交通便捷则双方的物质流、信息流就越频繁交互.旅游经济是影响景区布局的不可忽视的要素,旅游经济不仅能够反应地区基础设施的好坏,还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也会有较大影响.生态环境是景区与村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些景区与村镇的发展依托于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村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线路的一体化设计及捆绑式宣传,使得景村双方的旅游要素相互渗透.景区相应的也会针对村镇的宣传给与经济或资源上的回馈,促使双方的协同系统得到更好的发展.景村协同系统的有序发展还需在行政区域管辖、政府制度、风俗习惯和社区居民认同等方面打破局限,为协同系统提供保障景村协同系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及民间组织机构的相互合作.

因此,以协同理论研究河南特色村镇及A级景区的发展具有适用性.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河南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现已评选出15个全国特色小镇、29个全国特色景观名村(镇)、1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镇)、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0个传统村落、3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33个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16个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448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97个河南省历史文化村镇,全省共计741个特色村镇,空间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

2.2 研究模型

2.2.1 数量空间关系模型

景村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

R=ad-bc(a+b)(c+d)(a+c)(b+d),(1)

其中,a指的是覆盖村镇与景区的所有样方总数;b指的是只覆盖村镇的样方数;c指的是只覆盖景区的样方数;d指的是同时不覆盖村镇与景区的样方数(下同).R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R>0二者为正关联,R<0则为负关联.用下列方公式对R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X2=n(ad-bc)2(a+b)(c+d)(a+c)(b+d),(2)

其中,n=a+b+c+d,若|X2|gt;χ2α(1),说明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之间的存在显著的数量空间关联;若|X2|lt;=χ2α(1),则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数量空间关联关系.

2.2.2 质量空间关系模型

景村的空间关联是影响以景村为载体的优质旅游资源整合的核心要素.故揭示景村的空间关联程度,即对景村质量空间关系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探讨质量空间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景村的质量空间关系,公式如下:

C=F(x)×F(y)F(x)+F(y)22k,(3)

其中,F(x)表示河南省各地级市村镇质量评价得分,F(y)表示河南省各地级市景区质量评价得分;K表示子系统数,本文主要研究主体是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因此K取值为2;C表示质量空间协调度,在C得分值分析中,可以根据得分值的取值范围来判定协调度等级,如优质协调(1.00~0.95)、良好协调(0.95~0.90)、基本协调(0.90~0.80)、勉强协调(0.80~0.70)、濒临失调(0.70~0.60)、中度失调(0.60~0.40)、严重失调(0.40~0.00),得分越高越能说明景村之间质量空间关系密切.

为衡量景村协调发展的具体成效,本研究采用了质量空间耦合关系发展度评价模型,旨在全面评估景村之间的协调状态.空间耦合关系由下方公式计算:

Us=C×T,(4)

T=δF(x)+βF(y),(5)

其中,

δ+β=1,(6)

Us为空间耦合关系发展度,Us越高,说明景村空间耦合关系越好;δ,β为可变参数.参考黄松等[35]的方法,将质量空间耦合关系分为5个等级得分值,优质协调(1.11~1.70)、良好协调(0.91~1.10)、基本协调(0.71~0.90)、濒临失调(0.51~0.70)、严重失调(0.00~0.50).

3 结果分析

3.1 空间协同关系

3.1.1 数量空间协同关系

本文将河南省内1 120个特色村镇和580个A级景区经纬度点运用GIS软件进行可视化,采用GIS渔网方法展现景村的数量空间关系,将河南省行政区划图分成长宽均为10 km间距的样方,得到河南省景村空间分布及样方分解图(图1).

经统计得出,同时覆盖景村的样方数a为191,仅覆盖村镇的样方数b为364,仅覆盖景区的样方数c为194,同时没有村镇、景区覆盖的样方数d为1 868,代入公式(1)得:R=0.91,Rgt;0为正相关.

带入公式(2)得:X2=217.93.

查阅χ2α(1)分布表可得:在α为0.05的情况下,χ2α(1)=3.84,此时|X2|gt;χ2α(1),充分说明景村存在显著的数量空间关联关系.

3.1.2 "质量空间协同关系

将河南省各地级市计算所得的村镇评价得分F(x)与景区评价得分F(y),进行数据处理,得到F′(x)和F′(y).将F′(x),F′(y)分别带入(3)式得到地级市景村质量空间协调度得分(表1).由等级得分可知,优质协调地级市有8个,良好协调的地级市有1个,基本协调地级市有3个,勉强协调地级市有5个,总体上属于基本协调水平(图2).

3.1.3 质量空间耦合关系

想要更准确的表征景村协同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探究二者空间耦合关系,还需引入质量空间耦合关系评价模型.按照村镇的重要程度,参考有关文献[35],取δ为0.4,β为0.6.将F′(x),F′(y),δ和β代入公式(4)和公式(5)得到质量空间耦合关系协调发展度评价数值.结果表明,洛阳市等5个地级市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安阳市等3个地级市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鹤壁市等5个地级市达到基本协调发展水平,济源市等5个地级市达到濒临失调发展水平.各地级市质量空间耦合关系平均值为0.92,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图2).从各地级市景村质量空间协同与质量空间耦合空间分布图中可知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2 协同发展特征研究

根据河南省景村的空间分布,结合景村协同系统结构中关联子系统的影响因素,以交通通达度、旅游经济要素、河流生态等因素作为切入点,对河南省景村协同发展特征进行研究.

3.2.1 交通通达度驱动的协同发展

研究交通与景村的联系,利用交通乘换点(飞机场、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POI数据,运用最邻近距离法,分析各交通换乘点与景村的最短加权平均距离.由图3可知,河南省各地级市特色村镇最短加权平均距离均值为7.15 km,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有4个地级市最短加权平均距离超过10 km.河南省A级景区平均最短加权平均距离为5.43 km,其中有3个地级市最短加权平均距离超过7 km.综上可知,景村交通通达度具有景区比村镇交通更便捷,各区域景村的交通协调度差异较大的特征.本研究把景村集中分布、空间联系较密切、交通较缺乏的区域在图4中用椭圆圈标注,表示该区域具有提升交通通达度的价值与必要.

利用ArcGIS缓冲区分析法对铁路、高速、国道、省道等四种要素作缓冲区分析用以体现空间密集度.基于交通出行方式的便捷程度,把四

种道路缓冲区半径按级分别设置为10 km,5 km,2.5 km,如图3所示,在缓冲区范围内的村镇数量为743,占总量的67.18%;其中在高铁、铁路缓冲区的数量为570,占总量的51.54%.在缓冲区范围内的景区数量为512,占总量的88.28%;在高铁和铁路缓冲区范围内的景区数量为449,占总量的77.41%.但高速和铁路这两种重要的出行线路缓冲区内的景村仅有961个,占总数量的56.97%.综上所述,河南省高质量交通道路与景村的协同具有景区比村镇更具有交通道路协调性,景村与重要交通线路协调度不高的特征.本文在空间协调度较好的旅游资源集中区在图4中蓝色圆圈标注出来,表示该区域提升交通通达度的必要性.

3.2.2 旅游经济驱动的协同发展

本文通过POI下载工具获取河南省各地休闲娱乐、购物、住宿、餐饮共4类要素点,整合得到旅游经济要素点,运用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功能,获得河南省旅游经济要素点核密度分析图(图4).

本文对旅游经济要素点进行核密度分析,研究旅游经济要素点与景村的空间关系.研究发现旅游经济要素点呈现出多中集聚,东北部密度高的特征.具体来看,在河南省中部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并串联多个密度区的高密度带,中部、东部、西北部密度区分布较集中,西南部分布稀疏.综上所述,景村与旅游经济要素点具有区域经济要素点能够辐射大部分景区与村镇,满足其接待要求的协同发展特征.但有部分区域景村分布集中,但旅游经济要素建设欠佳,需要在该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图4圈中区域).

3.2.3 河流生态驱动的协同发展

河流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系统尤为重要,对于风景区内整体自然资源、旅游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对河南省三级及以上、四级及五级河流分别建立15 km, 10 km,5 km缓冲区,将河流缓冲区与景村叠加,得到河南省景村河流缓冲区分析如图5所示.

经叠加分析可知,在河流缓冲区范围内的A级景区个数为425个,占A级景区总数的73.28%,其中4A及以上景区有148个,占4A及以上景区的72.20%,占A级景区总数量的25.52%,说明级别高的A级景区多分布于河流附近,河流水系对A级景区的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证明流域对景区级别具有限制作用,在河流缓冲区范围内的特色村镇有607个,占特色村镇的54.88%,其中国家级村镇有184个,占国家级特色村镇总量的48.55%,国家级特色村镇的分布与河流水系具有空间关系,特色村镇对河流水系的需求较大.

根据A级景区、特色村镇在河流缓冲区内的空间分布,标志出二者在河流缓冲区上的分布密集区(图5),这10个分布密集区,在三级及以上河流缓冲区内的有3个,在四级河流缓冲区内的有4个,在五级河流缓冲区内的有3个,说明各级河流都会对A级景区与特色村镇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综上所述,景村与河流生态具有高协同性特征,等级越高的景村对河流的依附性越强.A级景区与特色村镇分布密集区也意味着游客量较多,对自然环境造成压力的同时供水量也大幅度增加,处于河流上游的山地型景区,作为风景名胜区和水系源头,流域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是区域景村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3.3 协同发展机制

本研究针对河南省景村协同发展特征及发展存在问题,综合交通通达度、旅游经济与河流生态等方面影响,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36-38],从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景村协同发展机制.

3.3.1 动力机制

政府推动力,政府应针对景村协同建设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在景村空间协同较高但交通便捷性差的地区改善交通条件,推进交通道路及换乘点等设施的建设.政府还应引导当地居民创业,对当地居民进行专业培训,开通旅游绿色通道,为居民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提供技术或资金支持等,让居民参与到景村协同较好但欠缺经济要素的区域.为改善交通、引导居民及打造景村协同旅游品牌等方面发展需打破行政管辖局限.

企业助力,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在旅游经济要素建设中投入资金,提升区域共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加强景村之间的联系,促进形成景村共同发展良性互动.企业为当地村民制造就业与创业机会,让景区与村镇的居民参与经营管理,了解旅游发展状况.企业可以参与景村品牌及景村旅游线路建设,试探地区景村旅游需求,为景村协同发展可行性提供参考.企业利用营销优势可以通过宣传提高景村协同相关旅游线路及旅游品牌知名度.

村民驱动力,随着景村不断发展,村民对景村发展的认知与了解深入,更多村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如利用闲置房屋建设民宿、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餐馆及购物场所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旅游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通过提升自身旅游素养,居民会增强环境意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3.3.2 整合机制

政策协同,景村协同发展,要充分考虑交通、经济要素与环境等因素对区域景村协同的影响,从区域整体发展上统一规划及整合,不仅要整合区域发展要素,也要适当调整已有的规划,根据发展需求削弱地方本位的束缚,并鼓励投资开发商参与景村协同发展,为旅游企业规划精品路线、营销区域旅游品牌、建设基础设施等提供便利,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与互补.

各相关者利益协同,在协调社区居民利益方面,制定鼓励和分配制度,并对居民景村协同具体措施培训,使居民有能力并积极参与景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同时合理分配旅游收益,形成村民企业共受益、景村双协调的局面.对于协调企业利益,成立行业协会,制定市场行为规范,避免恶性竞争,鼓励企业进行景村产品创新.同时给与企业政策倾斜,参与建设交通、经济要素点等旅游基础设施的企业在相应的景村协同项目中得到政策和资金支持.

生态环境协同,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河南省各级河流对景区与村镇产生的高协同性,特色村镇对生态环境的强依附性,特别是景村分布密集区域,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组建省域、跨部门“生态保护和治理小组”,出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指导意见,如重大降级项目审批制度、区域生态首长联合会议制度、区域环境通报制度等.

3.3.3 激励机制

健全省级景村补偿机制,基于河南省交通、经济要素及河流生态等因素对景村协同影响的考虑,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景村建设中,通过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发挥财税政策调节功能、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措施,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监督问责,让景村协同系统形成符合河南省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有利影响,推动景村协同机制落地见效.

增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区域内交通、经济要素点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需定期举办河南景村协同发展的高峰论坛及合作洽谈会议等.并成立与之对应的发展基金,用于景村交通、经济要素、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设计、营销推广等项目的建设和奖励.还应建设区域旅游合作平台,构建区域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景村旅游共同体,将河南省打造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景村旅游目的地.

3.3.4 约束机制

健全景村协同监管体系.构建完善景村协同监测网络,覆盖区域内景村分布高密区、景村交通通达度较差区、景村经济要素点低密区、景村河流生态分布高密区.加快完善景村协同发展评估体系,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次评估体系,全面掌握区域景村及相关要素状况变化及趋势.需加强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完善各领域监管制度措施,依法依规开展生态保护监管.

构建区域协同制度,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监督,还是跨区域景村交通建设、旅游合作,都需要构建区域协同制度.保证基本信息的互通,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增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形成协同制度聚合效应,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效率与区域景村旅游协同发展水平.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景村满足了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以此基础建立景村协同理论框架.

2)在数量关系上,河南省景村的空间关系显著.在质量空间关系上,景村质量空间协调度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二者质量空间耦合关系处于良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3)在协同发展特征上,结合景村与交通、经济要素、生态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总结河南省景村协同发展特征,并在景村协同状况良好但缺乏发展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基础建设、经济投入与生态保护.

4)结合交通、经济要素点及河流生态等的景村协同结果,通过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进一步推动景村的深度融合,涌现更多高效成功的景村协同合作路径.

研究河南A级景区与特色村镇协同发展,应注重区域的协调,发挥河南省景村密集区的带动作用.发挥高级别景区的带动效应,促进河南整体景村的转型升级.对低级景区进行投资建设,提升河南省整体景区目的地的吸引力.对景村资源丰富但经济、交通等条件较差区域加大政策及资金支持,促进区域发展.分析景村协同发展具有意义,但有些问题还应进行下一步讨论:建立完整的特色村镇建设与评价体系,鼓励更多村镇参与特色村镇评选,扩大村镇知名度.景村协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协同发展的因素很多,后续研究还需对更多因素更多角度分析景村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阳建强,任凯.徽州特色村镇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3,38(4):1.

[2] 杜久升,冯云超,王羽,等.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9(5):127.

[3] 梁玉华.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以贵阳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为例[J].生态经济,2007(5):113.

[4] 李江苏,王晓蕊,李小建.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20,40(2):143.

[5] 李根,田海宁,郭瑞,等.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地区省级村落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60(1):91.

[6] 谢红霞,张力,赖文钦,等.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导刊,2023(20):52.

[7] 袁露,杨彦平,王继建.中国5A级旅游景区发展特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2):301.

[8] 保继刚,张捷,徐红罡,等.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J].地理研究,2017,36(5):803.

[9] 杨亚东,罗其友,杜娅婷,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3):232.

[10] 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32(4):97.

[11] 胡炜霞,薛耀文,李明.景区周边环境利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山西重点景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195.

[12] 张戬,赵振斌,刘阳,等.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冲突类型结构与形成机制——以肇兴侗寨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11):216.

[13] 张荣天,陈明.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农业多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特征[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2(25):1.

[14] 白啸天,朱瑶佳,霍洪峰.运动性疲劳对跑步足踝肌肉协同特征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3,42(3):191.

[15] 王世豪,黄麟,徐新良,等.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化及其权衡与协同特征[J].生态学报,2020,40(23):8403.

[16] 郭湖斌,齐源.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及空间协同特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8(11):77.

[17] 柴寿升,张雪唱,单军.城市旅游化与交通资源协同发展水平测度及演化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10):175.

[18] 彭文,杨宇亮,徐艳芳.昆明北部生态涵养区乡村功能空间特征及权衡协同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5):968.

[19] 刘玉,郜允兵,潘瑜春,等.基于多源数据的乡村功能空间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度量[J].地理研究,2021,40(7):2036.

[20] 潘越,翁钢民,盛开,等.长江经济带“旅游+”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9):1897.

[21] 陈雨汀,张楠.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机制与策略分析[J].运筹与管理,2023,32(11):191.

[22] 包乌兰托亚,高乐华.基于IRT框架的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山东省典型村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5):815.

[23] 钟家雨,柳思维.基于协同理论的湖南省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32(7):159.

[24] 陆林,陈振,黄剑锋,等.基于协同理论的旅游综合体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地理科学,2017,37(4):481.

[25] 钟家雨,柳思维.基于协同理论的湖南省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32(7):159.

[26] 徐海峰.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业、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基于协同理论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9(2):45.

[27] 唐鸿,许春晓.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7):1792.

[28] 刘培学,张捷,张建新,等.旅游景区客流规模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204家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2021,41(11):1992.

[29] 麻学锋,杨雪.大湘西高级别景区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902.

[30] 庄军,申明智,谢双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0):191.

[31] 王新越,候娟娟.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6,36(11):1706.

[32] 张婕,蒋雪峰,谢旭斌.滇西北平坝传统村落景观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以云南省祥云县大仓村为例[J].经济地理,2023,43(9):197.

[33] 王伟,乔家君,马玉玲,等.不同类型旅游专业村时空演变及发展方略——基于河南省旅游专业村数据的研究[J].经济经纬,2020,37(5):26.

[34] 饶品样.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35] 黄松,李燕林,李如友.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及成因机理[J].地理学报,2015,70(9):1434.

[36] 黄静波,李纯.湘粤赣边界区域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模式[J].经济地理,2015,35(12):203.

[37] 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64.

[38] 单菁菁,张卓群.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1.

(责任编辑 武维宁)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07:34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8:16:52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7:56:54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之策略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