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湘西自治州保靖县阿扎河村为例,通过德尔菲法结合专家意见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阿扎河村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构建阿扎河村乡村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体系包含5项准则层、9项因素层和27项指标因子,综合评价总得分为2.9235分,处于一般(2.9235)水平,5项准则层总评分按照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村落环境(3.5446)、民族文化(3.4639)、红色文化(3.0559)、传统建筑(2.2893)、公共空间(1.7805).基于实地调研与评价结果,从内涵重构和功能重构2方面,提出阿扎河村文化核心区重构的设计方案及策略,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AHP-FCE模型;景观基因重构;阿扎河村
中图分类号:K 90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24)04-0078-10
Evalu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gen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Azhahe village in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CHEN Cun-you1,2,3,WANG Yi-dan1,2,3,ZHAO Si-wen1,XU Wen-zhuo1,XIAO Bei1
(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2.Hunan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Landscape Resources Big Data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3.Institute of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Ecology,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Abstract:Using Azhahe village in Baojing County,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Hunan Province,as an example,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ultural landscape gen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y combining the Delphi method with expert opinions.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each index factor,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 method was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rural landscape of Azhahe village.The study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ultural landscape genes of Azhahe village,which includes 5 criteria layers,9 factor layers,and 27 index factors.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 is 2.9235,which is at a“general”level.The total evaluation scores of the 5 criteria layers are ranked from high to low as follows:village environment(3.5446),ethnic culture(3.4639),red culture(3.0559),traditional architecture(2.2893),and public space(1.7805).Based on field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results,design schem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core area of Azhahe village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reconstruction.The study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cultural landscape genes;AHP-FCE model;landscape gene reconstruction;Azahe village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涵集中体现在文明价值、历史积淀和传承意义方面[1].为加强保护中国传统村落,2012年4月,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推动传统村落调查工作,自此拉开了全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再利用的序幕[2].因而在现代化、城镇化浪潮的席卷下,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挖掘、评价等科学探索具有迫切意义.
目前,针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国内学者在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价值[3-5]、活态类型与传承[6-7]、遗产保护与发展[8-9]、文化景观基因图谱与景观基因信息链[10-12]等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国内学者杨立国等[13]将生物学基因理论引入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并提出“文化景观基因”的概念.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地方文化认同与构建[12-13]、基因图谱构建与表达[14-15]和景观基因识别与分类[16-18]等方面.杨立国等[19]认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变化体现为空间系统的重构和文化基因的重组.以通道县皇都侗寨为例,认为由居民、游客、政府、企业四大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景观基因全面重组.历史发展过程中部分传统村落由于历史偶然因素,承载了诸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具有较为独特的红色文化.当前,红色文化基因与传统村落的有机结合,对重建乡村内部凝聚力、减少农村人口流失,推动乡村振兴起着重要作用.向刚等[20]认为革命事件等在文化精神内涵和社会教育意义等层面的价值完全不亚于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本身.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挖掘开发有助于乡村形象的塑造[21].
因此,文中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评价与重构,希望通过基因识别,寻找一脉相承的有别于其他地域景观的文化因子,进行挖掘与分析评价,进而以不同的文化复苏和景观营造手法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重构,达到保护与发展文化景观的目的.总体而言,学者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及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等研究深厚,但在红色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融合红色文化景观基因,科学构建较为全面的传统村落景观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案例较少.文中以湘西州阿扎河村为例,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与重构进行全面探讨,重视其景观基因中的红色文化因子,并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景观基因重构将之实际运用至传统村落风貌的提升与旅游规划,以期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评价与重构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阿扎河村位于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镇以北,山环水绕,村寨被喀斯特地貌石林所包围,周边山地森林资源丰富,地势陡峭变化多样,在村寨内可以俯瞰周边优美风景.阿扎河村历史悠久,是保靖县最大的瑶族聚居地,与周边土家族的交融过程中保留了瑶族独特的民族传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村落中别具一格.2019年6月6日,阿扎河村被列入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作为保靖县重点筹备的6个红色教育基地之一,已纳入“湘西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图1和2).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需要的数据主要包括相关专家对评价体系的权重打分以及阿扎河村当地村民及游客的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后再收集现场调研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对阿扎河村进行文化应用重构,技术路线见图3.为此向相关领域(风景园林、 城乡规划等)专家学者发放评价体系收集权重及评价意见、向阿扎河村村民及游客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28
份),再进行数据调研与现场访谈.相关数据及来源见表1.
1.3 研究方法
1.3.1 特征解构提取法
特征解构提取法是指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构建更细致的景观识别指标要素.再根据“类别相近则合并”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已有研究中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划分为环境基因、布局基因、建筑基因与文化基因等[16].
针对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在发展传统村落本身的乡土特色时做好红色文化的恰当表达,本文在传统景观基因划分的基础评价要素上增加红色文化基因(图4),将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划分为村落环境景观基因、公共空间景观基因、传统建筑景观基因、民族文化景观基因和红色文化景观基因5大类.
1.3.2 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
依据所建立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征询20位相关领域专家意见,通过对各个评价指标的赋值来构建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 Yaahp10.3软件,对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体系中所有层次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计算步骤如下:
以列的形式对矩阵系数进行归一运算,公式为
Aij=aij∑ni=1aij, i,j=1,2,…,n.(1)
将判断矩阵按列归一化,再按行进行求和,公式为
A′i=∑ni=1A′ij, i,j=1,2,…,n.(2)
将求得和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到特征向量ω=(ω1,ω2,…,ωn)T,公式为
ω′i=A′i∑ni=1A′i.(3)
在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之后,对各个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λmax=1n∑ni=1(Aω)iωi,(4)
其中,(Aω)i表示向量Aω的第i个元素, 判断矩阵为
Aω=(Aω)1(Aω)2(Aω)n=
a11a12…a1n
a21a22…a2n
an1an2…ann
ω1ω2ωn.(5)
1.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根据模糊数学五分制建立评语集,将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评语集确定为五个等级V=(V1,V2,V3,V4,V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对其进行定量化,对应标度向量为{5,4,3,2,1},给出V值的相应评语(表2),邀请不同群体就调查表中的问题进行评价打分.
构建单因素模糊关系评判矩阵如下:
1)构建隶属度子集Ri,Ri={ri1,ri2,…,rij},
rij=Uij∑ni=1Uij, i=1,2,…,11,
j=1,2,3,4,5,(6)
其中,Ri为评价因素Uij对应于评价集合中每个评价标准V1,V2,…,Vn模糊子集的隶属度;Uij为第i项因素第j种评价的得票数.
2)根据隶属度子集Ri,继续逐个构建相应评价指标的等级模糊隶属度,得到从U到V的最终模糊关系矩阵
R=R1R2Rn=
r11r12…r1m
r21r22…r2m
rn1rn2…rnm.
对模糊关系评判矩阵R与对应权重ω(ω为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值)进行模糊复合运算,以构建对应模糊综合评价结果Y={y1,y2,…,yn},即
Y=ωR=(ω1,ω2,…,ωn)
r11r12…r1m
r21r22…r2m
rn1rn2…rnm=
{y1,y2,…,yn},(7)
其中,“°”为模糊算子,本研究拟采用M(·,)模糊算子分别对要素层、识别因子层和识别指标层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集Y和赋值后的评价等级集V计算出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各评价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数,计算公式为
F=Y×V.(8)
1.3.4 四分图模型法
四分图模型又称重要因素推导模型,它是一种定性定量互相结合判断的模型.基于各层级评价结果,用四分图分析法(图5)对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评价的得分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评价权重进行分析,根据四个分区所含指标针对性建立文化景观基因重构方案.
1.3.5 文化景观基因重构法
根据对阿扎河村进行整体的景观基因挖掘与评价,再以此为基础识别特色文化(图6),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三方面进行内涵重构,在形式上提出从文化立体化、文化体验化、文化可视化三个维度方面对识别基因进行功能重构,最后将两类重构思路结合当地现状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重构方案.
2 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评价
2.1 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体系构建
在特征解构提取法基础上,综合汲取元素提取、模式提取等方法的优点,将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特征划分为不同类型,构建更细致的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要素[16],从主要组成要素、空间结构特征、标志性图案、非物质特性提取景观基因.遵循景观识别的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四原则[18],识别出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结合特征解构的基因识别法[17],先将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初步分为物质与非物质类.通过对阿扎河村的调查了解到的数据和现实需要,对阿扎河村的文化景观基因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修正.在传统的景观基因划分基础上,参考陶静[22]建立的红色
景观价值评价体系,文中最终从村落环境基
因、公共空间基因、传统建筑基因、民族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基因5方面构建评价要素层,在5个要素层下构建9个识别因子层和27个识别指标层(图7).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德菲尔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
2.2 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评价
根据得出的各层模糊评判关系矩阵及评价因素权重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计算,得出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评价分数和总评价分数(表3).
2.2.1 文化景观基因要素评价
1)村落环境.
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中“村落环境(A)”综合得分为3.544 6分,位于“较好”评价等级.其中山水格局A12得分最高,为全部指标层中最高(4.666 7分).阿扎河村域范围内山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同时农田资源比较丰富,以旱地种植为主,该地域场地开阔、空气新鲜、环境清洁、乡村景观保存良好.
2)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B)”所得评分为1.780 5,位于“较差”评价等级,在5个准则层的综合得分中分数最低.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阿扎河村的公共空间功能与村民的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阿扎河村居民及游客活动的景观节点较少.除盘王广场外,居民多在房前屋后及村口老树下乘凉,或是前去阿扎河戏水抓虾.公共活动空间中仅村部现存14棵保存较完好的古树名木,其他公共活动空间没有植物景观,阿扎河村的景观小品不多,主要是盘王广场上盘王雕塑.盘王雕塑位于盘王广场南端,雕塑周边的菜地杂草横生,缺乏人管护,整体的文化氛围感不强.公共服务设施中,没有垃圾桶、指示牌、公共厕所、灯光照明等基础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人和村民的需求.
3)传统建筑.
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中“传统建筑(C)”所得评分为2.289 3,位于“一般”评价等级,其细分指标层中建筑装饰得分最低,为全部指标层中最低(1.333 3分).阿扎河村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土家族和瑶族.建筑结构以木结构为主,建筑材料以木材、石、瓦为主.建筑色彩较为单一,以浅褐、黄棕、灰黑为主.一些较富裕的人家采用以水泥﹑砖、钢筋﹑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构建的几何形建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村落的整体建筑风貌.整体建筑装饰较少,缺少少数民族村落特有的建筑风貌.
4)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D)”所得评分为3.463 9,位于“较好”评价等级.但信仰文化评分最低(1.759 3),整体崇拜及宗教氛围较差. 民俗习惯评分最高(4.192 6分),其中居住习俗及饮食习俗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汉化,但仍保留部分民族特色.
岁时节庆及农耕文化保留较好,土家族以农业生产为主体,农耕文化在其生产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土家族岁时节庆,是土家族文化展演和传播的重要“舞台”和载体.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内容丰富,形式隆重,持续时间长. 瑶族最重要的节日是“盘王节”,在盘王广场上,瑶族老人在庄严的唢呐声中,向“盘王”献上五谷、圣水豆腐、糯米粑粑等,将瑶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民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技艺文化评价一般(2.540 1分),阿扎河村土家族的根雕是当地村民诸多手艺中的一绝.瑶族的编织工艺形式多样美观,瑶族老人会去山里采药配不同的药用.阿扎河村整体技艺文化颇具特色但传承和流传较少.
5)红色文化.
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中“红色文化(E)”所得评分为3.055 9,位于“较好”评价等级.红色文化除了一处纪念碑和红军塘进行了历史故事记载以外,环境中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元素较为缺乏,红色故事以口口相传为主,整体环境的红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缺乏文化再现和体验的内容.文艺宣传评价一般(2.074 1分),阿扎河村曾作为大型战争记录片《红色湘西——战地巡礼》取景地,以阿扎河村的起车为重点,到泗溪、龙溪坪、昂洞等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实地拍摄,以示缅怀.启示后来人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除此之外的宣传较少.
2.2.2 文化景观基因四分图评价
结合Yaahp10.3软件计算出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值与根据各层级评价结果,将阿扎河村乡村景观基因评价指标的得分与权重进行四分图分析(图8).
A区为优势区,包含A11地形地貌、A12山水格局等6个指标.B区为维持区,包含D21居住习俗、D23饮食习俗等3个指标,有较大发展潜力,可进一步挖掘与完善.C区为机会区,包含A13区位交通、C11建筑布局等11个指标,可进一步挖掘与完善.D区为改进区,包含B11节点空间、B12植物空间等7个指标,亟待整治与重塑.
由此可知,改进区(D)的问题最为突出,民族文化底蕴丰厚但相关景观基因权重高评分低.机会区(C)中面临同样问题.因此需要运用识别分析得到的数据结合实地挖掘调研,设计因地制宜的传统村落文化基因重构方案.
3 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重构方案
根据对阿扎河村进行整体的文化景观基因挖掘与评价,发现阿扎河村具有良好的村落环境、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基底,但目前村落整体评价一般.因此需要提出针对性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重构方案.参考刘沛林[23]提出的内涵植入、功能植入等理论,文中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内涵和功能重构,在现有挖掘与评价基础上识别特色文化,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三方面进行内涵重构,在形式上提出从文化立体化、文化体验化、文化可视化三个维度方面对识别基因进行功能重构,最后将两类重构思路结合当地现状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重构方案.
3.1 内涵重构
内涵重构是将不同维度、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进行重构,赋予场地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延续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意蕴.从民族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基因、生态文化基因三方面展开.
民族文化基因重构强调总体协调,突出阿扎河村瑶族和土家族民族文化基因元素、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挖掘瑶族迁徙历史,重塑盘王形象,以艺术表现形式再现历史传说故事、民族习俗,打造特色少数民族村落.红色文化基因重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区,以艺术表现形式再现红军历史故事,以此来纪念缅怀革命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红色教育,打造红色基地.生态文化基因重构以阿扎河村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田园风光为基底,通过阿扎河、群山峻岭、百亩稻田、犀牛溶洞等具体形式,以及提取河流、夫妻石、子孙桥、峡谷等抽象形式展现阿扎河村的美丽景色、生态文化.
3.2 功能重构
功能重构是在原有基础上,赋予场地新的内容和价值,将文化符号等通过载体进行再现,创新表达方式,是文化多维度展示的有效途径.依托瑶族和土家族文化资源,综合现有生态生产资源和阿扎河优良风光,打造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绿色”生态旅游路线.从文化立体化、文化体验化、文化可视化三方面展开.
文化立体化通过多维度、多渠道、多方面展示传统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层”,将文化展示价值和传播功能发挥到最大.文化体验化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再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使游客身临其境,实现文化的可观可感可服务,如:瑶浴体验、节庆展演体验、手工艺研学体验、红军情景体验、茶文化体验等.文化可视化通过对精选出的瑶族和土家族文化核心元素进行有效提取和优化设计,为文化活动空间、景观小品、文创产品等提供更好的传统美学需要和当代融合的价值,让设计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形成当地的文化符号,如:瑶族盘瓠龙犬图腾元素、瑶族长鼓舞元素、土家族摆手舞元素、歌谣元素、传统民居元素、革命故事元素等.
3.3 文化核心区的重构方案
依据四分图分析D区(改进区)可知,阿扎河村节点空间、植物空间、设施空间规划不够理想,建筑风格需要更加突出,缺少缅怀场所以及对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展陈,红色精神需要提取并发扬.因此我们重新规划整体布局与重要节点,对景观基因应用进行重构,更好的展现阿扎河村的文化特色.方案以盘王广场为核心,提取“三色”文化——古色民俗、红色基因、绿色田园.
3.3.1 总体规划重构
古色文化指阿扎河村的古韵内涵,即孕育了村落独具风情的瑶族与土家族的民族融合文化和远古情韵.根据四分图可知,阿扎河村古色文化相关基因评分较低,位于机会区,建筑材质(2.444 4)与建筑装饰(1.333 3)保留较差,民族手工艺(2.555 6)、医药(2.777 8)和文学(1.888 9)传承较少.需要重点修缮民俗建筑,深入挖掘并突出古色文化的特点.
红色文化:即村落所承载具有历史底蕴的革命故事、红色印记.根据四分图可知,阿扎河村红色文化相关基因评分较低位于改进区,缅怀场所(2.888 9)、革命文物(2.333 3)、红色精神(2.555 6)等基因应用较差.应该集中保护革命文物并建立缅怀场所,相关节点体现红色精神,发掘应用好阿扎河村的红色文化,起到科普与教育的重要作用.
绿色文化:代表阿扎河山、水、田等丰富的景观资源和自然风光.根据四分图可知,阿扎河村绿色文化相关基因评分整体较高,位于优势区,只有植物空间(2.333 3)位于改进区.应该以较少的人为扰动规划整理部分重要节点的植物空间,营造较为整洁但保留自然风貌的植物景观.
根据场地特征和环境条件,结合提取的“三色”文化,将整个场地分为三大功能区:古色民俗区、红色基因区、绿色田园区(图9).
以古色田园游览线与红色基因研学线两条主题游线串联文化节点,形成“一心”、“两线”、“三片区”、“多节点”的平面布局,展现阿扎河村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图10).
3.3.2 特色节点重构
1)主入口.
此节点为进入盘王广场的主入口.也为一条Y型岔路口,中心设有阿扎河传统村落展示牌,形成视觉重心.依据四分图结果,针对植物空间(2.333 3)、建筑风格(2.222 2)评分较低,该节点对周边绿化环境进行改善,将原有周边现代房屋风格进行改造以便融入传统村落环境,并对原有道路进行整治,路灯也为木质材料,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2)盘王广场.
盘王广场位于阿扎河村二组,场地较为开阔,依据四分图结果,针对建筑装饰(1.333 3)、宗教(1.111 1)以及建筑风格(2.222 2)评分较低,该节点打造主要包括盘王雕塑修复、宗祠修缮和挡土墙立面展示设计.盘王雕塑利用原有雕塑进行修缮,将其进行放大,更具标识性;宗祠建筑进行修缮,两个台层进行清理整平;挡土墙使用立面浮雕,作为盘王的起源和瑶族风俗的展示窗口.
3)红军起车驻地.
红军起车驻地旧址面向盘王广场,依据四分图结果,针对缅怀场所(2.888 9)、植物空间(2.333 3)以及红色精神(2.555 6)评分较低,该节点打造主要包括建筑修缮、周边环境整治和文化元素的引入.建筑前坪有红军雕塑作为标识,是文化展示的符号;周边环境整治包括菜地整治和植物种植,在建筑右侧设置展示牌,展示红军起车会战的文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和快速城市化的时代潮流中,挖掘传统村落的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具有十足的必要性,同时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通过以湘西州阿扎河村为例,探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评价与重构,结论如下:
1)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整体评价结果“一般(2.923 5)”,四分图分析反映其整体环境与文化基底较好,但其他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基因大都位于C区(机会区)和D区(改进区),没有以很好的形式发掘应用.后续设计应着重挖掘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景观基因.
2)阿扎河村内公共空间较少,所得评分1.780 5,位于“较差”评价等级,在5个准则层的综合得分中分数最低,需要重点开发与改进.后续设计应结合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合理规划阿扎河村的公共空间,在尽量少的人为扰动下整治植物环境,增加并美化公共空间.
3)阿扎河村技艺文化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总体评分较低,为2.540 1,应鼓励居民继承发扬阿扎河村内的技艺文化.后续设计应该在优化规划改进区指标的同时,结合节点打造土家族木雕、瑶族瑶浴等特色体验,扩展阿扎河村的服务功能吸引游客,打造红色科普教育与民族文化体验多元发展的传统村落.
4.2 讨论
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四分图分析法对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进行评价、挖掘与运用.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通过一致性检验相对客观得出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整体评价结果“一般”,与调研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基于权重结果与评价得分的四分图分类结果正确客观的反映了阿扎河村的各指标现状与重构需求,为阿扎河村文化景观基因重构科学可靠的指引了方向.
通过对文化景观基因的挖掘和利用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关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评估的指标体系,但由于模糊评价法主观因素占比较大,评价结果仍存在一定局限.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不断地修正与完善,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传统村落的后续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基于景观设计的视角,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景观基因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缺乏面向真实场景的复杂乡村目标的重构方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重构可以结合政策和市场等提出更好地重构体系,以期更加全面地、科学地重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使得传统村落文化获得正统的存续意义和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 把传统村落保护好发展好[N].经济日报,2023-07-19(11).
[2] 刘奔腾,段嘉元,严海慧,等.面向传统村落旅游的乡土景观吸引力评价——以兰州市永丰村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7(4):46.
[3] 李根,田海宁,郭瑞,等.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地区省级村落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60(1):91.
[4] 刘兴诏,萧满红,许燕婷,等.福建省传统村落与淘宝村空间关系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5):90.
[5] 邱族周,胡希军,钱惠,等.福建省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3,43(6):211.
[6] 韩刘伟,赵之枫.传统村落活态性类型及其特征——以北京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3(10):1065.
[7] 刘娟,宋文杰,单彦名,等.基于H-I-F要素协同的北京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3,30(5):23.
[8] 林琳,田嘉铄,钟志平,等.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黔东北土家族村落为例[J].热带地理,2018,38(3):413.
[9] 王慧,隋新玉.基于文旅深度融合的辽宁传统村落旅游优质发展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2(5):137.
[10] 胡最,唐梁凤,许江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的提取与空间特征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4(3):1.
[11] 赵思文,胡希军,汤佳,等.流域古城镇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组图谱及群系特征——以湖南沅水流域为例[J].地理研究,2023,42(11):3020.
[12] 秦方.特色田园乡村更新策略与地方文化认同构建——以长垣八里张村规划设计为例[J].工业建筑,2020,50(7):228.
[13] 杨立国,刘沛林,林琳.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以侗族村寨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5):593.
[14] 翟洲燕,常芳,李同昇,等.陕西省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34(3):87.
[15] 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6(4):109.
[16] 胡最,刘沛林,邓运员,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2):1518.
[17] 陈秋渝,杨俊熙,罗施贤,等.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J].热带地理,2019,39(2):254.
[18] 胡慧,胡最,王帆,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的特征及其识别[J].经济地理,2019,39(8):216.
[19] 杨立国,胡雅丽,胡佳.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空间重组的特征与机制——以皇都侗寨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3(3):21.
[20] 向刚,郭海鞍,刘海静,等.红色文化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红军长征出发地福建中复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2,40(11):112.
[21] 张四维.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评价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2.
[22] 陶静.陕北传统村落红色景观评价与利用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
[23]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责任编辑 陆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