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剧《鸡毛信》导演创作散谈

2024-01-01 00:00:00王翀
剧作家 2024年6期
关键词:鸡毛信人物分析人物塑造

摘 要:原创评剧《鸡毛信》选取儿童抗日英雄海娃与鬼子斗智斗勇、为八路军传递消息机智送信的片段作为主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导演创作工作实际,从原创评剧《鸡毛信》的导演构思和导演创作出发,从《鸡毛信》同题材文艺作品分析、舞台与荧幕时空处理、人物设计及主要人物内心分析、人物塑造、导演与观众视角五个方面展开讨论,梳理出原创评剧《鸡毛信》导演创作心得和创作脉络,以期对运用戏曲艺术手段表现经典红色题材作品的创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戏曲舞台时空处理;人物分析;人物塑造;导演视角

一、《鸡毛信》同题材作品分析

经典电影《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的一部抗战故事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在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这部经典影片家喻户晓,在当时乃至今日,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少年;儿童团团长“海娃”这一经典影视形象也深入人心。“鸡毛信”不仅代表了战争时期一种特殊的通信方式,也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涵。

原创评剧《鸡毛信》创排于2022年,恰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该剧创排的初衷是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热爱祖国,奋发进取,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民族自豪感、革命意识,旨在传承红色经典,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原创评剧《鸡毛信》选取儿童抗日英雄海娃与鬼子斗智斗勇,为八路军传递消息机智送信的片段。为了巧妙地开展戏剧情节,凸显人物特质,同时展现舞台艺术“戏与技”的结合,作为导演,在创排初期对剧目整体结构设计进行构思,并通过与编剧的深入探讨,期望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剧的主要线索,做一出结构清晰、情节曲折、富有悬念、轻松不失幽默的、具有评剧独有特色的现代戏。故事发生地点在龙门村,以民兵团操练武功、民兵队长布置送信任务、巧妙藏信串联剧情发展,以海娃执行任务路遇鬼子、机智周旋引鬼子巧入八路军埋伏并全歼、最终大获全胜为全剧大致结构。

二、舞台与荧幕时空处理

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都在展示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这是共性所在。但是在创作手法、艺术特征、表演形式方面有着鲜明的差异。电影的镜头语言允许导演从多个视角展示故事情节,运用技术手段灵活地进行时空转换。而戏曲舞台是演员与观众在同一空间实时互动,表现形式限制于一方舞台。那么如何创排一部既不失经典、准确传达精神内核,又能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具有评剧现代戏独有的意趣风格的原创评剧《鸡毛信》,是我在创作前期深刻思考的问题。

评剧现代戏《杨三姐告状》《向阳商店》《金沙江畔》等经典剧作的创排在评剧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的意义。过去几年里,在复排这些剧目的过程中,引发了我不断的思考,经典剧目好在哪里?究其共性的特质,有着深刻的戏剧内涵、富有戏剧冲突的人物关系和特质鲜明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唱腔、行云流水的情节设计、幽默风趣接地气、植根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表现手段等,都是让这一部部“年代戏”在当今依旧活跃于舞台,受到观众持续热爱的关键所在。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希望能够秉持前辈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延续评剧现代戏的审美特征与美学追求。这也是我作为导演在创排评剧《鸡毛信》时所追求的艺术原则。

在本部剧目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虚实相生的写意性,利用戏曲舞台的假定性进行宏观的时空处理和艺术处理。重视传统戏曲表演技法的运用,整体风格遵照评剧传统戏的程式规律,在表演形式上,合理运用“四功五法”等戏曲功法塑造人物,设计与戏情戏理相融合的技术技巧,丰富表演与舞台;在音乐方面,设计经典板式唱腔,全程运用锣鼓伴奏,巧用音效;在舞美等方面,要求总体把握写意风格,布景简单,道具实用,人物形象设计追求身份特点鲜明、造型朴实。同时关照本剧创作初衷和受众群体,从内容到形式注重青少年审美意趣,努力做好经典形象的现代演绎,延续评剧现代戏的表演方式和美学精神,审美特征契合观众,服务人民。

三、人物设计及主要人物内心分析

本剧中三个主要人物代表了抗日战争时期三方典型势力的缩影。抗日儿童团团长海娃:代表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展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汉奸黑狗:背叛民族,投靠侵略者的卖国贼。日本太君: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表。从人物身份及性格角度出发,在人物设计上,运用“小生”“小花脸”“花脸”三个评剧剧种男性最主要的行当来演绎。有了行当的区分,演员在塑造人物时也能更好地依托程式进行创作表演。同时,也能够帮助观众在观剧时更好地沉浸在规定情境中。

在本剧惊险的戏剧情境中,海娃作为主要角色的表演贯穿始终。要通过表演技法塑造一个坚韧顽强、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保留海娃作为一名十二岁小男孩儿孩子气、顽皮可爱的一面。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时,重点关照海娃作为儿童团团长在儿童团训练、放羊放哨时和路遇鬼子急中生智、斗智斗勇不同情境下不同的人物状态。剧中正面形象有:民兵团长老赵,老生,沉着冷静,思虑周全;贵妞,花旦,单纯可爱,积极向上;儿童团,精气神儿足,训练热情高涨。反面角色有:汉奸黑狗,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表演塑造狗腿子形象,突出他在太君面前卑躬屈膝,始终不敢抬头直视,在压迫同胞时狗仗人势的形象反差;作为翻译在两边传话,表现该人物游走于正邪两方势力之间的形象。日本太君,通过日式军装、斗篷、军刀等服装道具和一系列架子花脸的表演手段,塑造其残忍冷血、不择手段的侵略者形象。

四、人物塑造

(一)舞台调度

本剧的核心矛盾是海娃藏信。本着戏曲有话则长的表现原则,突出表现在接到紧急任务后海娃内心的纠结和对送信任务的重视,展现海娃作为一个青少年在十万火急的重大任务面前临危不乱、冷静思考的一面。剧中运用经典【二六】板式,准确地表达海娃的内心潜台词和周全思考的过程。舞台调度运用了程式动作“双望门”,一左一右地对称调度,表现了人物内心焦灼的紧张情绪,以及谨慎、细心的人物形象,同时“行弦”,始终运用音乐旋律通过快、慢烘托氛围。向观众展现人物内心的外化、交代任务的重要程度。想到办法时,音乐和表演相辅相成,节奏渐入佳境。这里运用虚拟的舞台手法,表现海娃看到羊群之后,急中生智想到放羊隐藏身份,将信藏在羊身上的绝妙办法。电影在这一桥段中,有羊群的实物,可以直接表现海娃将信系在厚厚的羊毛里面,但在戏曲舞台上,则利用道具“羊鞭子”表现羊群,运用演员的形象表演进行虚拟的无实物处理,并在排练时对演员的眼神提出重点要求。

在表现日军让海娃带路的情境时,为表现海娃临危不乱边走边想应对之策,设计了走大路上山、小路下山来体现规定情境。同样的山路,三组人物运用了不同的技术技巧。相较于反面角色,海娃的技术动作雅观、技术含量高。上山时海娃做扫堂旋子等技巧,表现从低到高上山的感觉;下山时做咕噜毛、扑虎、入肚、叠筋、案头来,突出其正面形象,同时塑造了海娃的年龄感和孩童形象。第二组人物,太君和黑狗,则结合行当特征运用搓步、抢背、前毛等技巧,突出人物色彩。第三组人物,鬼子兵,运用相对机械化的技术动作,表现反面角色笨拙、狼狈、涣散的形象,与海娃的正面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唱腔音乐

从初遇鬼子海娃直冒冷汗,鬼子刁难命令带路,到海娃冷静思考想到应对之策,为表现三方势力的周旋,在音乐设计上借鉴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段的经典表演,运用了三人联唱的形式。通过不断变换队形,合理表现三人行走在迂回曲折的崎岖山路中,交替联唱表现内心潜台词,唱腔衔接严密,情绪连贯,烘托紧张气氛,表现三人各怀心思,斗智斗勇。海娃边走边想对策,一边拖延时间,一边分析敌人目的;太君狡诈阴险,提防放羊娃耍心思,时刻以生命威胁;黑狗则周旋在两方势力之间,时刻想着如何保全自身。

在武场锣鼓设计上,遵照传统程式运用。例如,在海娃藏信时,为表现他情急时刻内心的纠结,运用“九锤半、滚头子”;在民兵团操练时,体现整齐划一、干净利落的动作,运用“干牌子”;鬼子兵上场时运用小锣,到太君上场时,运用“换锣”锣鼓,体现反差,表现在鬼子兵散漫、滑稽的气氛中,以及太君上场时的肃杀气氛。

(三)灯光设计

在舞台灯光设计上,秉持合理运用,不抢戏、不搅戏的原则,用于烘托情绪氛围、外化人物内心的情境等。

在一场表现清晨、龙门村民兵团操练的场景中,灯光设计运用暖光,表现抗日儿童团如初生的太阳般正面、积极的精神面貌。在操练的集体大亮相上,在暖光的基础上运用整体亮度提高90%的技术,将该场的情绪和氛围推向高潮,表达了中国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精神内涵。

在二场海娃、太君、黑狗三方势力行路周旋的部分,灯光上运用三个颜色,表达三种内心世界和人物心情。在太君表演的部分,运用了暗黄色的灯光表现日军的凶狠残暴和多疑;在黑狗表演的部分,运用了深蓝色的灯光,表现了黑狗的心怀鬼胎和狡诈,以及在太君和海娃一正一反两方势力之间的游走;在海娃表演的部分,运用了红、黄相称的灯光,表现了海娃坚定的精神信仰和饱满的抗日情绪。

五、导演与观众的二元视角

在导演工作中介入观众的视角,在观众的视角中审视导演工作,是新时代艺术质量标准和新时代观众审美对导演工作提出的要求,这是导演工作的前提。文艺作品的接受对象是观众,文艺作品创作的最终阶段也是由观众完成的。观众视角的介入可以使导演创作结果和观众创作性接受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可以使观众更顺畅地接受和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同时,以观众的视角审视导演工作,是导演工作进行过程中自觉的、即时的自我审查,有利于导演工作的良性推进。

在“海娃给太君指路”的时候,有一段唱腔:

进村道路有两条,

太君你来挑一挑。

一条崎岖蜿蜒入山坳,

一条平如湖水无波涛。

海娃想到对策,两条道路给太君选。原本太君和鬼子兵站在舞台后区,海娃在舞台前区,以演唱的方式表现平坦和崎岖的两条路。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表现手段过于单调,指路情节不够明显,舞台呈现不够形象,在经过运用观众视角的审查之后,产生了新的灵感碰撞,做出了调整。太君和鬼子兵调度在上场门一侧,海娃的表演区在下场门一侧成斜角站位,将下场门三道幕方向和观众席方向分别设定为平坦和崎岖的两条路。运用舞台调度、组合动作、眼神引领等表现手段,丰富了舞台呈现,使得指路的情节更加形象化地呈现在舞台上。

在文艺作品生产的全过程中介入观众视角,是导演工作的前提,也是必要的。观众视角的介入可以使导演创作结果和观众创作性接受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可以使观众更顺畅地接受和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作者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

猜你喜欢
鸡毛信人物分析人物塑造
鸡毛信的故事
一封鸡毛信
幼儿画刊(2021年7期)2021-07-09 07:31:06
送信的人走了
扬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回家之路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18:10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9:08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考试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 13:45:10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57期)2016-08-23 06:32:34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