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8-25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3D553)。
[作者简介]李富荣(1976-),男,吉林榆树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人力资源处处长、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营造尊师重教、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思政”观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自身要坚守职业操守,更要具备较高的“大思政”素养,有能力、有水平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本研究在深入探讨新时代“大思政”概念和相关理论以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总体部署要求的基础上,对“大思政”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理顺,在“大思政”视域下充分调研分析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总结经验、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最终结合吉林省实际提出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关键词]吉林省地方高校;大思政;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12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20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的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用“大思政课”不仅需明确教育导向,还需拓宽教育边界,使教育内容紧密相连,确保思政课与时代同步、与现实接轨、与实践并行,从而切实发挥其培育学生品格、启迪智慧、润泽心灵的核心功能[1]。因此,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从提升思政素养和思想育人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地方高校作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与人才智库,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够深刻激发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促使他们踊跃投身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浪潮中,以智慧和力量助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与社会全面进步,同时,这一进程还将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与价值观,以崇高的师德形象与卓越的教学能力,精心培育出兼具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梯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构筑起坚实的人才基石,进而有力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一、“大思政”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逻辑关系分析
(一)师德师风内涵的历史演进
中国有关师德师风的提出可谓历史悠久,久至其起源无法准确考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孔子提出了大量有关师德师风的原则,其观点中特别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近代,诸多教育家、学者也都提出了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整体可将“教育家精神”概括为该时期师德师风的主要内涵。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7年),师德师风内涵先后呈现出政治导向和阶段性的泛政治化问题[2]。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1979—1984年),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师德师风建设也逐渐恢复和推进,师德师风的内涵逐步得到扩充与发展[3]。1984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自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爱国”“爱教”“治学”“爱生”“爱校”“律己”6个方面成为我国师德师风规范总则,该时期师德师风内涵更多地体现在教师
职业道德维度[4]。师德师风进入到范式发展阶段(1985—2012年),国家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逐渐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5]。1997年,国家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传承性地将规范从上一阶段的6个方面扩充为8个方面。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职业理想的树立受到高度关注,该阶段师德师风内涵开始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师德建设的系统性[6]。新时代(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德师风建设进入崭新时期[7]。党中央把师德师风建设,尤其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从实践层面推进师德建设长效化机制的建设。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与此同时,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印发实施,国家结合新时代师德师风面临的问题,从“必须如何”和“决不能如何”两个角度赋予师德更为全面、具体的现实意义。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受新时代多元化信息影响,师德师风的内涵更具实践性、具体性和时代性。
(二)“大思政”建设目标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辅相成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该方案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能够深入学生心中,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这一目标与新时代赋予教师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大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绘制了清晰的育人蓝图。它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这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指引,使教师能够更加明确地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是“大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者。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当积极践行“大思政”的教育目标,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能够真正融入教学实践,深入学生内心。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龙头”和人才输送的“最后一站”,其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师的首要工作目标必须放在铸魂育人上。高校教师要有意识、有能力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思政”建设在人才输送的“最后一公里”取得实效,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大思政”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了更高更长远的目标
在高等教育育人的全过程中,深入贯彻“大思政”理念至关重要。高校应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及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实现全面育人、全程渗透。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与使命迫切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大思政”理念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首要关注的必须是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持续提升。这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爱国情怀、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思政”视域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必须坚持“四个统一”的原则:一是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的双重目标;二是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教师应以新时代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榜样;三是潜心学术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教师在追求学术深度的同时,要紧密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育人策略,确保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四是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在坚持学术创新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大思政”背景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对教师要建立更加全面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在确保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的前提下,更加广义地构建师德师风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同时,高校还应不断创新师德师风评价的形式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激励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各个学科和课程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9]。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需要各个阶段的学校、教师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具体实现,而“大思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家庭、单位、高校、政府、社会等各方形成育人合力,优化各种资源,构建思政教育工作保障机制,从而完善系统、协同、多元化的思政育人体系。在社会发展与传统教育路径错位的背景下,“大思政”理念的提出优化了思政教育体系,提升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质量,为高校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及精神支撑。这种价值多元化的特点正好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中强调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要求。党的教育方针也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要求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品德高尚、政治立场坚定的教师队伍,确保他们能够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为榜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充分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此外,还需持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输送符合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思政”的重要论述
在“大思政”体系建设的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大思政”体系建设的逻辑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单纯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大思政”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大思政”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对“大思政”体系建设中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0]。
在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的重要论述后,我们不难发现,新时代下的思政课受众层面已迈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横向来看,思政课的受众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群体,而是扩展至全社会和全体成员。为了凝聚社会共识、汇聚人民力量,我们需要通过构建“大思政”体系,使全社会成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从纵向维度审视,“大思政”对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在道德品质上应达到“四有好老师”的标杆,在能力上需能胜任“四个引路人”的角色,在教育实践中要致力于培养出具备理想、本领、担当,勇于坚守、勇于创新、乐于奋斗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的论述,教师在“大思政”体系建设中身兼社会成员与施教者双重身份,这使得“大思政”对师德师风建设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11]。
三、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的成绩
在新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地方高校持续加大师德师风的建设力度,通过省内的政策支持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既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又促进了全省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多项显著成绩。
1.政策引领与制度建设。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注重政策引领和制度约束。2018年9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年12月,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吉林省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2020年9月,吉林省教育厅印发了《贯彻落实〈教育部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任务分工方案》;2023年6月,吉林省师德集中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编制了《吉林省师德集中学习教育资料汇编》,汇编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13篇和相关法律法规25篇。有关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从思想上不断提升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建设路径上细化了高校的建设任务和相关措施,制定了从省到校、从管理层至基层的师德师风管理体系。
2.形式创新与示范推广。吉林省首批遴选设立6个省级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和7个省级师德师风研究基地,并依托基地在省级科研课题中单列师德师风专项,着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强化示范引领,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深入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先后组织八届“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评选,累计评选出85名优秀教师。组织开展两批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遴选活动,认定38个吉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其中10个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组织开展3届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推选展示活动。近年来,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最美高校辅导员”等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努力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良好局面。
3.地方高校的落实与实践。师德师风建设在吉林省地方高校中已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确保其有效实施,全省地方高校均将制度建设作为基石,逐步构建和完善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在机制层面,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管理、教师工作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坚持将师德置于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全链条,并实施了师德考核评价制度。这一制度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招聘、岗位分配、导师选拔、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决策的首要考量标准,同时强化了对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严格执行师德表现的“一票否决”原则。此外,各高校还广泛开展了专题教育活动,旨在提升教师的职业操守,营造全员参与的建设氛围,并将师德师风教育有机融入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之中。
(二)“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虽然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共性问题。
1.师德师风建设未能形成“大思政”思维。经调研,吉林省30所公立地方高校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均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建设方案,如《大学教职工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大学2022—2025年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制度和方案。但从制度方案的具体内容看,吉林省各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视角比较一致,均从规范教师自身言行,提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角度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极少有地方高校利用高校“半封闭式社会圈”的特殊性,从提升教师“大思政”素养、营造校园“大思政”环境、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立德树人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大思政”思维还没有形成。
2.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机构建设的联系性还不够连续。对吉林省30所公办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机构建设情况的调研显示,30所地方高校中有22所设有党委教师工作部,其中2所高校将党委教师工作部设立为独立机构,2所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与校党委组织部合署办公,15所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与校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2所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与人事处合署办公,1所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党委统战部合署办公。从机构设置中可以看出吉林省各地方高校对党委教师工作部的职能认知有所差异。该研究对各高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也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地方高校并没有在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单位(部门)、系(教研室)之间建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旨的常态化联络机制,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落实还存在一定断点。由此可见,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组织建设上还需进一步优化。
3.具有服务吉林“大思政”意识的师德师风培训相对缺失。经调研,吉林省地方高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在师德师风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有所创新,多采用线上学习和线下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师德师风培训的常态化。但由于“大思政”思维相对薄弱,导致全省范围内的高水平专业培训讲师团队缺乏,多样化、实践性、生活化、浸润式的培训机制还没有形成,以服务吉林责任使命为主题的实践培训相对缺失,具有吉林特色的培训系列课程有待进一步开发。另外,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服务吉林意识相对薄弱,也导致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培训理论落实与实践对接环节缺失,从理论上来说,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大思政”教育模式下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尤其是地方高校,但如何将这一理念切实转化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是地方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必须思考和落实的关键问题。因此,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持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及教学能力,使地方高校教师能够适应“大思政”理念下的新型育人模式,是吉林省地方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4.监督与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当前省内地方高校在师德师风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及惩处制度,但监督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如何确保相关制度能够有效执行、不流于形式,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对吉林省30所公办地方高校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师德测评均已成为各高校教职员工评价的第一标准,在人才推荐、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中均采取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机制约束在高校教师规范自身言行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大思政”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表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担当作为充分融入其评优嘉奖、职称评聘的多项环节中,并与教师个人发展直接挂钩,仍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完善的问题。
四、“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与落实
1.加强领导,构建以党组织为领导的“校—单位(部门)—系(教研室)”三级党组织领导机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贯彻立德树人之本,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有绝对高度的政治站位、绝对权威的领导组织;必须有足够的遍历性,确保涵盖校内每一位教职员工;必须统一思想和行动,切实筑牢立德树人根基。也就是说,要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权威性、准确性和遍历性。首先,要建立紧密联系的组织机制,其中校党委书记直接领导的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为一级党组织、单位(部门)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直接领导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为二级党组织、系(教研室)主任直接领导的师德师风建设实践小组为三级党组织。其次,要明确各级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的职责,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切实落实职能,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位。最后,要在各级组织之间建立密切的组织联系,通过畅通的正向传达和反向反馈通道,一方面确保师德师风工作开展实效,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法和效能。
2.知行合一,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学习—实践”互促互进组织机制。高校是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最后一站”,面对“三观”基本定型、思想影响多元化的大学生,其思政教育的难度与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中小学生,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理念的提出,将高校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能力要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赋予了“师德师风”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能够切实走入“大思政”的新维度,构建社会、学校和网络等多场域教育新格局,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和国内外形势的不断更新,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也必须具备足够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性。因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学习—实践”组织机制。其中党政学习研究组织和学校教、科研团队组织为学习组织。该组织一方面通过深入学习准确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脉络;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将“大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创新性与发展性。思政课建设团队、社会服务团队为实践组织。该组织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成果有机融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和管理、服务育人,通过工作实践,逐步培养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赋予教师融入“大思政”的社会责任,强化教师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自身思政素养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在“学习—实践”互促互进组织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各团队组织中既要有专业思政教师,又要涵盖文、理、工等各学科专业人才,以及党政、教辅、后勤等各机构教职员工,从组织建设上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大思政”紧密联系,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全民性、时代性与科学性。
(二)“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的培训与学习
1.提高政治站位,在全省范围内打造“跨界”高水平师德师风培训讲师团队。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是“大思政”视域下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质量的最有力保障,吉林省地方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跨界”高水平师德师风培训讲师团队的组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元力量参与。在全省范围内选拔和培养一批熟悉教育政策、具备丰富教育经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优秀教师,组成“跨界”高水平师德师风培训讲师团队。团队成员应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建立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跨界合作机制,实现师资、课程、实践等资源的共享。讲师团队可以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师德师风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讲师团队应根据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结合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研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师德师风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建立健全讲师考核评价机制。对讲师团队进行定期考核,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讲师团队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团队始终保持高水平发展。
2.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具有吉林特色的师德师风培训课程。区域历史文化的深入认知和建设家乡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大思政”视域下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吉林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时代使命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具有吉林特色的师德师风培训课程。一是深入挖掘吉林地方文化,结合吉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特色,开发以吉林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培训课程。让高校教师把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对家乡深刻的热爱融入教育教学中,坚定地方高校学生建设吉林的信心与决心,引导更多地方高校毕业生主动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二是充分利用吉林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师德师风培训特色实践课程。吉林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培训实践课程,在高校教师中组建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吉林省红色教育基地志愿承担讲解等红色教育工作,将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引导高校教师主动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增强党性修养的同时,不断提升吉林省地方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发与吉林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师德师风培训课程。引导地方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升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创新培训形式,切实提升高校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宣传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是“大思政”视域下切实提升高校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培训,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创造性的有效途径。打造浸润式师德师风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道德与法治主题晚会、道德与法治主题展览等形式,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强对师德师风的认同和尊重。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师德师风宣传栏和海报,定期更换内容,展示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果和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网络平台,推送师德师风教育资讯、典型事迹、专家观点等内容,拓宽师德师风教育的传播渠道,增强教育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发掘和宣传身边的师德师风榜样,让教师感受到师德师风的良好形象和示范作用,激发学习先进的内在动力。促进吉林省地方高校与地处社区间开展的合作,将师德师风培训与社区综合治理相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高校教师走进基层社区开展送知识、送文化下基层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师德师风“自培”,使其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常态化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沙龙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正能量故事、课程思政心得等,共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遇到的新问题,传递高校教师传递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理念、新方法,将高校教师变为高校师德师风的倡导者和建设者。
(三)“大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与激励
“大思政”视域下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自身具备高尚品德,更需要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立德树人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正面影响力。因此“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进一步创新监督与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结合“大思政”思想,科学筛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评价指标,不仅要评价建设成果,更要评价建设过程。合理设定评价指标权重,全面涵盖、主次分明。利用完善的定期评价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效。二是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领导班子的职责,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评价体系,督促教师自觉遵守师德师风要求。加强外部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进行检查、评估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积极引导家长、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师德师风监督,通过设立举报电话、邮箱等方式,拓宽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对师德师风建设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和优惠政策,激发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师德师风教育基地,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师德师风建设的历史、成果和未来展望,提高教师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和感悟。
参考文献:
[1]张帅.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1):46-48.
[2]胡志敏,胡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3):23-24.
[3]李殿芳,池欣冉,于立红,等.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1(01):98-102.
[4]逄红梅,石靖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延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60-65.
[5]王家明.“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理念提升和机制建立[J].江苏高教,2024(02):97-102.
[6]谢婷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的三重维度[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02):92-95.
[7]肖立勋,韩姗杉,康秀云.70年来高校师德规范的回顾和前瞻[J].江苏高教,2019(11):6-10.
[8]卢凤华.地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9):3-5.
[9]张波.培养完整的人——课程思政导向的价值观育人[J].教育研究,2023(05):92-102.
[10]包水梅,胡君梅.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与改进策略[J].江苏高教,2023(04):33-42.
[11]柏路,包崇庆.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容结构及理论品格[J].思想教育研究,2021(09):10-16.
(责任编辑:孙冰玉)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Furong
(Jilin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College, Changchun, """ Jilin 130507,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od teachers’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set up correct values, better create a campus atmosphere of respect for teachers, un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 and positive upward, and create good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view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quiring college teachers not only to adhere to their professional ethics, but also to have a higher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to have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he people of virtue”. This study i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era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and related theory and the university ethics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deploy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 university ethics strengthen logic relationship analysis and rationalization, under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ew of the local university ethics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in Jilin province, summing up experienc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inall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Jilin province raise the local university ethics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path in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virtue and building character;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