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7-15
[基金项目]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新发展阶段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LLMLC023)。
[作者简介]郭思吟(1998-),女,云南玉溪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吴林龙(1985-),男,山东临沂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有理想”是新时代青年极为重要的优秀品质,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有理想”对青年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青年形成优良思想品德的内在要求,是青年掌握丰富知识的动力源泉,是青年具有担当本领的重要保证。青年“有理想”的内涵体现为青春梦和中国梦的有机统一、阶段理想与远大理想的接力奋斗、理想确立与理想实践的同向发力等。新时代青年理想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加强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夯实青年理想确立的理论基础;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对青年理想的涵育作用;开展好各种日常主题教育,激发青年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为青年理想选择提供示范。
[关键词]有理想;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理想信念;榜样引领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09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15
青年是推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强大力量,也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对象和关键群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青年发出号召,殷切希望青年群体“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青年优秀品质的深刻总结和系统阐释。其中“有理想”是新时代青年极其重要的优秀品质。青年一代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通过分析“有理想”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实际价值,深入把握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本质,提出培育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具体路径,对做好新时代学校理想教育工作,引导新时代青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促进青年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价值。
一、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价值蕴含
理想是个体关于未来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美好期待和奋斗目标。理想是灯塔,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指引人生方向,照亮新时代青年前行的成长道路。新时代青年“有理想”,就能够获得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就能够在顺应时代召唤下全面成长发展。
(一)“有理想”是青年形成优良思想品德的内在要求
“有理想”为青年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提供方向性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理想信念的过程是立人的过程。”[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而理想往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青年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因为“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具有定力、动力、定向等价值,抓好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其一生的成长发展都具有奠基作用。”[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好青年“有理想”的期望有着独特的内涵,那就是青年要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想等,这些理想都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本质关联,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生动体现。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共产主义的道德是从为无产阶级利益的斗争中引申出来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根本的指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特别是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学习和践行共产主义道德过程中,就会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有理想”的青年会自觉把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作为高尚的道德追求;“有理想”的青年也会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二)“有理想”是青年掌握丰富知识的动力源泉
“有理想”为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掌握丰富知识提供强大动力。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4]理想代表着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有了理想就能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供精神动力。“有理想”的青年,必然是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的青年。这里的学习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能够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精神动力。在认真学习各类知识的过程中,青年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对社会历史知识的学习会促进青年把个人全面发展与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促使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更为重要的是,新时代青年“有理想”,能够激励青年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作出表率,其学习态度得以改善,专业知识得以丰富,知识素养得以提升,进而能够自觉掌握各门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学习定力,用自己的理想来指引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心无旁骛地学习各门科学文化知识,并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必由之路,增强自觉掌握丰富知识的精神动力。
(三)“有理想”是青年具有担当本领的重要保证
新时代青年“有理想”,可为青年增强担当本领、克服困难挑战提供重要保证。步入新征程,中国青年不仅要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贡献智慧和力量,还要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力量,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展现青春的朝气和锐气。可以说,为了更好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作为。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就会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挺立潮头、勇挑重担的信心和决心得以激发,青年就会努力锤炼担当本领。同时,新时代青年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日益复杂,需要有过硬的担当本领,以及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强大精神力量,支撑自己奋战在中国式现代化各条战线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5]崇高理想具有激励人战胜困难的重要作用,“有理想”为青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帮助青年积极乐观地面对艰难困苦,推动青年以强大的自信心练就应对复杂局面的高强本领。
二、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本质特征
理想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是人的精神能动性和实践主动性的重要表征,其形成与人的意识活动、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更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紧密相关。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有着独特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青春梦想与复兴梦想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青年“有理想”应该是在逐梦过程中实现青春梦想与中国梦想的统一,做到“小我”和“大我”价值实现的双向生成。青春梦想是青年成长过程中建立的个人理想,主要是指青年根据自身的诉求、能力和价值观而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新时代青年“有理想”,就要把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个人追求和发展目标,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苦功夫,形成能够发挥自身主体性和满足自身兴趣爱好的个人理想。中国梦强调的是社会理想,是近代以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6]新时代青年“有理想”,就是要成为中国梦的坚定支持者,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把“中国梦”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青年时期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加之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和各种价值观念此起彼伏,对青年确立理想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青年的青春梦需要中国梦的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教育引导学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7]。同理,新时代青年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事业之中,离不开日常生活中无数个青春梦激励青年成长进步,也唯有青年努力使自己本领扎实、能力过硬,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总的来说,青春梦和中国梦具有内在辩证统一的关系,需要青年深刻领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差异和联系,在树立个人理想志向的同时,进一步追求远大社会理想,新时代青年“有理想”,就是要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之中,力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阶段理想与远大理想的接续奋斗
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本质规定性,还体现在坚持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理想的统一,坚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终将在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8]通过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而提出“两个必然”,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远大理想。同时,马克思提出“两个绝不会”的历史性观点,启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根据历史环境确定阶段性目标。如果没有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没有把握阶段性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青年就难以坚定的信念向着远大理想前进。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党的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迈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新时代青年把握好阶段性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仅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努力奋斗的动力,还要认清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肯定阶段性目标提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尤其要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作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联结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10]新时代好青年作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有理想”就要建立在对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理想的理性认知上,要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漫长性而丧失信心和精神懈怠,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来指引勇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中坚力量。总的来说,新时代青年“有理想”,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坚持现阶段理想目标奋斗与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的辩证结合,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接力奋斗,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为实现阶段理想目标的现实运动中逐渐实现。
(三)理想确立与理想实践的同向发力
新时代青年“有理想”还应该体现为青年能够实现理想确立与理想践行的同向发力,这本质上要求青年既要树立理想抱负,还要重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理想。就理想确立而言,新时代青年理想的形成过程,是其内部思想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青年理想觉醒和定向时期。青年时期的个体往往会自觉地探索和反思自身的存在的价值,用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自身和外界的关系,用更严谨的思维方式学习、比较、筛选形形色色的理论、主张、观念,会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思考并整合,从而进一步思考和建构自己的理想。崇高理想的确立,为青年开展实际行动指明了方向,激励青年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奋进。理想确立的目的是实现理想,实现理想需要青年躬身实践和脚踏实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实现远大理想要扎根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1],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最终完成,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12]才能解决,通过实践才能最终完成和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不仅要确立自己的理想,更要善于通过克服困难和艰苦奋斗去践行自己的理想。理想实践是青年在实际行动上追求理想目标,通过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理想,这是“有理想”形成的归宿和目的,也是青年实现理想的根本要求。说到底,新时代青年“有理想”,就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理想目标。
三、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培育路径
在充分把握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价值意蕴和本质规定的基础上,还必须探寻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培育路径。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培育路径需要遵循青年理想的本质要求并结合青年成长发展特点,才能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
(一)加强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夯实理想确立的理论基础
学校思政课是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课程”,为推动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形成、发展和巩固,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这一关键主渠道作用。其一,要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思政课中与理想教育相关的内容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新时代青年“有理想”首先是一项以理服人的教育工作,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开展理想教育。“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融入理想教育内容中,不断提高理想教育的理论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提升青年的科学理论素养,为青年树立正确理想观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要强化以“中国梦”为理论基础的理论认知教育,要向青年阐释“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发展历程、根本性质和时代意义,使青年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国梦”,尤其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深刻掌握和领悟“中国梦”的精髓,促使青年对“中国梦”的认识和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奠基的理性认同上,进而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二,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增强理想教育的针对性。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新时代青年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特点,强化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题讨论,加强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深化交流互动,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新时代青年的理想观念,引导青年学习和思考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知识,在交流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对青年理想的涵育作用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做好青年理想教育的时代要求。新时代青年“有理想”的形成,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理想教育融入学校各门课程之中,让所有学段、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起青年理想教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5]实施课程思政是青年理想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地在各门课程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对此,要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青年理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各个学段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学校特色和不同学科特色,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理想教育资源,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导给青年学生。推动新时代青年“有理想”,要把理想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科育人和全员育人,让学生通过各门课程学习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开展好各种日常主题教育,激发青年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学校开展好各种日常主题教育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有理想”的重要途径。青年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而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特质,把理想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之中,尤其要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理想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和主题教育,积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力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健康向上的活动,以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和影响青年,实现理想教育的深层次浸润,加深青年对理想目标的价值认识和情感体验。学校要利用互联网开展好各种主题教育,各类校园媒体和网站要聚焦理想教育主题,创新方法手段,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网络主题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讲好理想信念故事,汇聚网上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学校还要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注重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育人,尤其是要讲好“大思政课”,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为青年学生提供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等,以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理想。同时,学校要鼓励青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组织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公益活动等,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注重引导青年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统一起来,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展效力,使得青年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作用,为青年理想选择提供榜样
学校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就要塑造先进典型和弘扬模范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科技人才、强军先锋等先进典型,这些榜样人物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崇高的理想志向,为新时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提供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用榜样的精神激励和感染青年,用他们崇高的理想影响青年。其一,要把榜样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融入学校理想教育之中,大力宣传和弘扬模范精神,让青年学生广泛学习榜样的事迹和精神,重点引导青年学习先进典型把个人理想和尊严同祖国紧紧相连的优秀品格,学习先进典型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的责任担当。其二,要丰富榜样教育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采用电影、歌曲、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让青年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先进典型,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和服务人民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们追求崇高和甘于奉献的美好情怀,使得莘莘学子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有崇高志向抱负、有正确政治立场的新时代好青年。其三,要注重青年群体中身边先进典型的选树,尤其要注重在青年群体中发现先进典型,发挥朋辈群体中先进典型的作用,激发他们向先进的同龄人学习、向身边人学习,让青年群体身边先进典型为青年理想的选择提供更为直接、更可效仿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2][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12;336.
[3]吴林龙,弭宇航.引导青少年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J].中国德育,2021(17):26-31.
[4][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1;50.
[5]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7.
[7]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001) .
[9][11][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166;9-10.
[10]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58.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1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7.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责任编辑:王岚)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and Cultivation Path of “Having Ideals” for Youth in the New Era
GUO Siyin, WU Linlo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Having ideal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excellent quality for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school moral cultivation. Having ideals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m to form good moral character, is a driving force for them to master rich knowledge, and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m to have the ability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he essential provision of “having ideals” in youth is reflected in the bidirectional generation of the youth dream and the Chinese dream, the relay struggle between realistic goals and lofty ideals, and the simultaneous efforts of establishing and practicing ideals. The cultivation of ideals for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requires multidimensional effort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nsolidat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als; Digging into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various courses, and leveraging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n nurturing the ideals of young people; Carry out various daily theme education activities to inspire young people to form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advanced models and provide demonstrations for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als.
Key words: have ideal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element; ideals and beliefs; lead by 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