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的协同发展:逻辑理路与融合路径

2024-01-01 00:00:00孙伟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学风建设

[收稿日期]2024-06-03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作者简介]孙伟(1989-),男,湖南沅江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一流大学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搭建创新平台,构建以培育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风建设体系。高校科研育人具备深厚的价值意蕴,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的价值导向趋同、实施路径协同,依托科研育人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有效举措。在现有科研体制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包括教师育人职责“淡化”、改革发展壁垒“厚重”等。高校将科研育人融入学风建设,可以从优化评价机制、开展“有组织育人”、强化统筹融合等方面着力,构建长效育人机制。在具体的实践中,探索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实现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融合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科研育人;学风建设;科学家精神;科研体制;师生成长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059-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0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并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系统部署,大力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加强对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育。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需要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文化土壤。在社会层面要加大对科技和科技人才的认同、关注与支持,在教育层面要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校创新文化的培育,从而构建起全社会关注、支持和推进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当前,随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众多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科学研究职责更显突出。以研究型大学为考察对象,如何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搭建创新平台,构建以培育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风建设体系。

一、逻辑理路:高校科研育人助推学风建设的价值分析

一流大学应该具备一流的学风,一流人才更需要一流学风的培育,良好的学风能够从外在环境驱动与内在动力驱动两个层面助力人才培养。如何构建一流的学风建设体系,需要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协同工作。科学研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以科研育人为依托的学风建设具备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意蕴、关键要素与育人机理

科研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部分,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高校科学研究从其参与主体、组织形式和实施目标来看,具备丰富的价值内涵和育人意义。第一,从内涵意蕴的角度看,科研育人具备深厚的知识属性、精神属性和道德属性。首先,科学研究需要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就是通过导师讲授、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科学知识、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同时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进行自我知识建构,从而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科学研究需要进行精神价值的传递,教师在科研育人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由“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组成的“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精神意蕴的全面阐述,要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等为抓手传承好科学家精神[1。最后,科学研究需要进行科学道德的培育与传递2,教师的科研风格、道德品质、师德风范亦会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进行传递,纪律意识、规则意识、伦理意识、学术道德等道德品质表现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的学术道德表现。第二,从关键要素的角度看,科研育人主要包含科研主体、科学知识、科研活动3个元素。科研主体是指参与科研活动的教师、学生,科学知识是在科研活动中所传递的专业知识、科研方法、创新能力等,科研活动则是在科研育人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环节、教学环节、研讨环节等。把握科研育人的关键要点,需要从以上3个环节来挖掘育人元素、育人载体和育人方法,也就是要探索有效途径促进科研育人过程中的品德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等教育目标。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尤其需要把握科研主体这个关键要点,也就是教师的主体职责,教师的品德素养、科学精神、科研能力、知识水平、育人动力等都会影响科研育人的实效。只有良好的道德水平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作风和学术道德,只有高尚的科学精神才能影响学生树立潜心科研、求实求真、甘于奉献的科研追求,只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才能够培育出高层次的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保持持续的育人动力,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培养工作。第三,从育人机理的角度看,科研育人主要依托教学、研究等多维育人途径。从科研育人机理的理论阐述上,刘在洲通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学的教育性、科学而达至修养”等充分阐述了科研育人的理论逻辑[3,科研育人具备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主要依托教学方式、研究方式来实施育人。一方面,科研育人通过教学的形式实施育人。正如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所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统一”[4,科研从本质上就具备教学的属性和价值。科研活动的实施,主要是依托教师传授、学生探索、师生合作等方式进行。在教师传授知识、开展科研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师生在互动研讨、问题梳理的过程中,都可以实现教育效应,其中教师的道德、知识、素养等都会通过教学活动进行传递。另一方面,科研育人通过研究的形式实施育人。“科研的教育性是高校科研职能的必然要求”[5,不同于科研院所,高校的核心职责是育人,因此高校所开展的科研活动必须具备育人价值。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体现在“创造性”方面,教学是将现有的知识进行传递,而研究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创造新的知识体系。研究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辩证思维、自主知识建构、主动探索未知等,是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这是科研育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建构逻辑与特征分析

“高校学风作为大学的灵魂,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和治学方法”[6,学风的内涵包括外在的学习风气表现和内在的精神价值体现。一方面,高校学风建设的构建逻辑呈现“两维融合”特点。从表现形式来看,学风建设包括群体的学习风气表现和个体的学习行为表现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主体环境中个体的学习表现以及由个体延伸出来的群体学习表现。从建构逻辑来看,学风建设需要推动外在学习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个体学习动力的激发两个部分,也就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个体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等,同时需要积极营造潜心问学的学习氛围。从参与主体来看,学风建设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融合参与。教师又包括管理者、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会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措施,行政人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文化、素养水平同样会对大学学习环境产生影响,专任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师德表现、教学方法等会直接影响学风的形成,而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求学、研学之风更是学风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风应该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一所大学的学风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由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治学方略、文化氛围、人文因素等逐步沉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学习风貌。应该说,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学风建设目标,以世界知名大学为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Lux et veritas(真理和光明)、哈佛大学校训为Veritas(真理)、麻省理工学院校训为Mens et Manus(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都表达了对求真、求实、科学、实践的追求,充分体现出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研究型大学为例,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然要以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创新育人机制等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要求,因此,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风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强化创新能力导向。

(三)高校学风建设与科研育人协同融合的合理性分析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更离不开学风建设,以研究型大学为例,“以培养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应该成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风建设目标,因此将高校的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进行协同融合、科学建构具备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一方面,价值导向层面的趋同。科研育人要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高质量的学风建设助力一流的人才培养。“国家必须培养一批‘有祖国’的科学家”[7,科研育人的价值导向一定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科研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感。科研育人的教育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科研育人的价值导向体现,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倡导培育科学家精神,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价值理念、创新能力、奉献意识。依托高校的科研育人体系,将科学家精神有效融入,可以重点依托爱国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等来找准育人“着力点”,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领。同样,高校的学风建设要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流大学的学风建设应该是以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人民立场、社会责任感的一流人才为目标,这与高校科研育人的价值导向目标是趋同的。另一方面,实施路径层面的协同。科研育人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学风建设是科研育人的效果呈现。从科研育人的实施路径来看,高校科研育人必须把科研环境、科研作风、学术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营造出严谨治学、潜心问学、诚实守信的良好学术环境,才能够构建起良性的科研育人氛围。而科研作风和学术生态正是高校学风的重要体现,一流大学的学风建设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在集智攻关的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协同精神”、在潜心问学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严谨求学的优良学风中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从学风建设的实施路径来看,主要依托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外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二是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也就是需要从组织层面开展有效的学风引领、营造求学研学之风,从个体层面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发挥科研育人效应则同样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组织层面,推进有组织的科研育人,搭建科研育人的体制机制和实践平台;二是从个体层面,通过丰富科研平台、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科研能力。从两者的实施路径上看,科研育人可以作为学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也是助推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二、发展困境:高校开展科研育人的现实问题与矛盾体现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责,科学研究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科技难题的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在现阶段,中国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但是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不利于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良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一)改革发展“迫切”与监督约束“不足”的矛盾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发展期,急需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作为充当改革发展“智库”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需要在各个学术研究领域产生系列标志性、突破性的成果,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追赶超”目标。高等学校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社会声誉等方面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高校的发展指标体系中,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中科学研究是相对较有显示度的维度,因此为了推动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将大量的资源向科学研究工作倾斜,在学校的各类评价指标体系中,科学研究也是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追求学术研究的成果,“灌水式”“抢热点”等学术生态就容易形成,科研人员在追求学术成果的过程中,容易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而相对忽略学术成果的“质量”,容易导致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发表而学术的问题。同时,在追求学术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学术监督,或者对学术监督的“漠视”,就容易出现相关问题。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学术行为。针对此类问题,如果不加以监督,就容易形成传播、传递效应,带来不良影响。当前,在“破五唯”等举措的影响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大力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改革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学术评价惯性,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

(二)科研成果“附加”与次生危害“潜伏”的矛盾

科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往往会为人类生活、生产带来便利,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通过科学研究产出科研成果,并进一步进行市场转化,形成创新产品,促进行业发展,推动产业变革,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成果的取得,尤其是“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会带来众多荣誉、奖励等“附加值”。比如更容易获得重大科研项目、更容易获得重大科研奖项,因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学术地位,这就吸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迫切期望获得“大成果”。但是,忽视伦理道德的学术研究,可能产生的灾难性问题的风险不容忽视。如果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科研工作者不严谨、不规范、不遵守伦理道德,将会影响社会发展。另外,一些学术大家所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具备较强的“权威性”,容易被其他学者所引用、所认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研究,如果一些研究成果本身不严谨,就可能造成“次生危害”。当其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领域,转化为产品时,其所造成的次生危害将不可预估。因此,关注科学研究的发展,更应该警惕次生危害的潜伏影响。

(三)科研成果“聚焦”与育人职责“弱化”的矛盾

教师的首要工作职责应该是育人,但是在现有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方式上,教师似乎更容易关注“科研”而非“科研育人”、关注科研而非教学8,从而导致育人职责的“缺失”。在长期形成的教师考核“指挥棒”导向下,教师将精力和时间投入科学研究中,把获得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获评高等级的人才头衔等作为职业追求。近年来,教学评价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的重要指标,教育部等设立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竞赛、国家级精品课程、全国优秀教材、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等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也成了教师发展的重要“指挥棒”。通过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人才培养工作中,是一种有效的举措,能够引导教师从实验室走向教室,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发挥好“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但是,如何评价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投入度和育人成效,是否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和量化指标,依然是一个难点。教师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引导教师从聚焦于“科研本身”转变为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将教学与育人、科研与育人进行有效衔接,还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

(四)创新举措“多元”与改革壁垒“厚重”的矛盾

为推动高校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将教师的主职主业进一步引导到培养学生上来,创新性提出了“破五维、代表作制度、师德示范”等众多改革措施,改革评价机制、强化学术监督、完善发展体系等多元化的改革举措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效应。在教师评价体系方面:在教师的职称评价上,进一步丰富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学生培养评价、社会服务评价等多个维度,如在科研评价上探索实施“代表作制度”、在教学评价上建立“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督导评教”等多维度评教体系。在科研伦理监督方面:目前已经推出很多改进举措,针对科研伦理方面的监督措施频繁推出,包括科研诚信、科研伦理的审核机制,以及在评优评价、职称评定中的“一票否决”制等。但是在实际落实推进过程中,改革发展的壁垒依然很“厚重”,会遇到很多阻力,比如评价机制能否有效落实、审核机制能否有效执行、监督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等,这些都需要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

三、融合路径:构建高校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的协同发展思路

以科研育人为依托、以学风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构建高校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的协同发展机制是未来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注重从优化评价机制、开展“有组织育人”、强化统筹融合等方面着力,构建长效育人机制,完善协同育人体系。

(一)优化评价机制,引导教师聚焦育人主业

评价考核是学校改革、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推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改革,需要有效利用好“指挥棒”的引导作用。第一,推动顶层学科评价机制改革。在学科评估、专业认证、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点等涉及学科专业的关键评价中,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学生培养等育人工作的考核。在办学实践中,尤其要重视对人才培养成效的考核,将学校的办学思路转为“思政、教学、科研”融合的育人方向,更加聚焦于“育人”这个核心职责。第二,构建育人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推动教师评价改革,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教师聘任等教师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大对“育人”成效的考核,在教师职称发展上加大“教学型”高级职称的比例,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身到教学和育人工作中。强化师德典型引领,选树一批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方面具备较大影响力的教师典型,加大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师德典型团队的宣传推广,在各级学校、院系层面设立“荣誉团队”的先进师德典型,强化师德楷模引领。第三,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导向。进一步强调科研成果的“质”而非“量”,进一步推进“代表作”制度。在重大评奖评优、人才项目申报等工作中,进一步强调标志性成果。加大科研的实用性考核,关注在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等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中能解决关键问题的重大科研成果。加大科学伦理治理力度,进一步明确科学伦理道德的“红线”,合理推动科研成果“社会审查”机制的发展。

(二)实施“有组织育人”,搭建“有组织科研”的育人平台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要高度重视“有组织科研”。围绕“有组织科研”的讨论成为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有组织科研”意味着要瞄准“卡脖子”问题,注重团队协助。而对于高校育人工作,同样要注重“有组织育人”,围绕人才培养的关键点、薄弱点进行有效引领。一方面,探索推动“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早在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就首先提出“共同体”的概念[9,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则强调“科学共同体”的重要意义10,即可以很好地发挥探索真理、获得新知的作用。而在高等教育中,探索构建更加科学的“师生共同体”有助于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因此,在高等学校,应该加强组织引领,搭建平台让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发掘教师的育人资源、发挥教师的育人力量,发挥教师在价值引领、专业引领、学业指导、身心健康、创新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构建价值引领共同体、学术创新共同体、健康成长共同体、专业认知共同体、全球胜任共同体,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螺旋式成长。同时提出学生发展评价指标和考核要求,加强对入学前、入学后、毕业后的全过程引导,进行过程性、全程性、持续性评价。在激励和评价机制上,建立学生学分评定机制、师生共育的荣誉体系,探索融合全员评价、全过程评价、全方位评价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方法。通过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师生共育工作机制,能够实现将师生关系从简单的“师徒”关系转变为“平等、互动、共融”的教育共同体,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创新引领、文化传承”等多维互动,更大限度地提高育人实效。另一方面,探索形成“创意—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研创新机制。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推动产业升级等,科研创新应该注重从创意点到创新作品再到创业产品的转化。首先,需要有组织地推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可以通过搭建通畅的本科生科研平台,将更多的学科专业资源、教师资源、研究资源等向本科生倾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团队。其次,需要有组织地推动从创意到创新的转化,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从问题需求、作品设计、参赛参训等多个环节,充分利用好各类学科竞赛和综合型学生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的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需要有组织地推动从创新作品到创业产品的孵化,充分利用好“学校—社会”“教师—校友”“学科—行业”等多维力量,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育人体系中,支持学生将创新作品转化为创业产品。以H大学的“点团队”“冰岩作坊”等学生团队为例,这是一种有效的科研育人实践探索,依托创业团队将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逐步孵化成创业产品,从而推广到市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强化统筹融合,推动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的协同发展

推动科研育人的长效发展,增强科研育人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实效,需要从组织层面围绕资源聚集、政策保障、队伍支撑和学生主体等维度进行统筹融合,协同发展。第一,从资源聚集维度,融合“校内科研资源—校外产业资源”育人。进一步强化学校科研平台的教育职能,把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级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加大科普宣传、科研成果展示的力度,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丰富校外产业资源平台,加大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聚焦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同时加大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校内校外资源的聚集,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度、关注度和覆盖面,从而营造出浓厚的研学、求学之风。第二,从政策保障维度,形成“体制保障、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工作机制。推动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学校统筹、部门主抓、院系主责的科研育人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科研育人责任人,确保各级管理措施和育人机制的有效落实落地。推动政策支持,开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工作机制研究,以“有组织科研”带动“有组织育人”,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科研育人和学风建设的有效实施。推动新技术赋能,从组织层面推动科研育人和学风建设的新技术支持,充分利用智能平台、新技术手段推动科研育人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用新技术手段将科研元素转化成为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第三,从队伍支撑维度,构建形成“管理科学、教育有效、协同有力”的科研育人队伍。从管理者层面,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办学特色总结凝练契合本校的学风建设目标,制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研育人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化、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从专任教师层面,重视师德示范、提升学术素养、强化育人职责,以优良的精神品质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以优良的学术素养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从其他育人力量层面,加大社会力量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效,从而形成更加多元的支撑队伍。第四,从学生主体维度,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卓越工程师、战略科学家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实践,聚焦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优良的学术创新学风文化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学生主体是科研育人和学风建设的核心要点和关键环节,需要优化育人机制,探索方法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潜心研究的内生动力,推动从他育到自育的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骆郁廷,余晚霞.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21(01):98-102.

[2]刘香菊,刘在洲.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与作用机理[J].高等教育研究,2020(08):73-81.

[3]刘在洲,谢晨霞,赵映川.大学科研育人的理论逻辑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2(10):58-65.

[4]黄玲.西方大学理念的嬗变与发展[J].理论导刊,2004(04):50-52.

[5]唐青,李佑新.高校科研育人的价值机理与完善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04):85-92,127.

[6]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03):19-24.

[7]刘在洲.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与实践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106-111.

[8]张志昌,汪莎莎.高校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的束缚与路径分析[J].理论导刊,2020(10):120-123.

[9]〔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3.

[10]徐梦秋,欧阳锋.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价值要素与行为规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47-55.

(责任编辑:孙冰玉)

Cultivation by Scientific Research Spirit into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Logical Rationale and Integration Path

SUN Wei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need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cientist spirit, cultivate an innovative culture, build an innovative platform, and construct a learning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system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first-class innovative tal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profound value implication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are converg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are coordinated. Relying on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is a powerful lever and effective meas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universities. There ar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system, including the weaken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heavy barriers to reform and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can integrate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focusing on optimiz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carrying out organized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verall integration to build a long-term education mechanism. In specific practice,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cher-student growth community”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nd academic styl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learning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scientist spirit;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growth community with teacher and student

猜你喜欢
科学家精神学风建设
新中国以科学家精神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考察
“科学家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档案部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中的优势和措施探析
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
学会(2020年4期)2020-06-03 02:59:09
我国杰出科学家精神研究
艺术科技(2020年4期)2020-04-10 11:01:17
呼唤重塑“科学家精神”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2:15:57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风建设新策略探究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0:41:20
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
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