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4-06-03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甘肃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跟踪与质量监测研究”(项目编号:GS〔2023〕GHBZX0094)
[作者简介]王莹(1998-),女,吉林白城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摘 要]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促进了教育数智化的深入发展。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地区网络教育发展不平衡、工具导向的形式化趋势与多元化教学内容的缺失、重复性的教育平台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教育市场化趋势造成教育资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探讨了教育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技术理性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争议与挑战,并尝试探讨了在技术发展与人文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技术与人文的哲学对话”“立德树人与技术赋能的融合”“技术、人文与德育的和谐共生”3个方面,探讨了教育数智化发展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教育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相辅相成、构建动态平衡的教育系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数智化;技术理性;人文理性;现代教育;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010-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02
进入21世纪,技术的迅速发展重塑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技术理性作为决定性力量,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教育肩负传递知识、培养人才、塑造未来的重要责任,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变革无疑与时代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不仅催生了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也促进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结构以及教育治理的根本性转变[1]。信息技术发展与人工智能崛起催生了数智化教育,使得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要求我国教育系统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和方法创新。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中提出,重点关注重构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数字技术在教育变革中所蕴含的巨大潜能。2022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将“高质量数字学习”定位为五大行动领域之一,旨在通过数字革命推进教育的全面变革[2]。数字化转型被视为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途径。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国家承诺声明》中宣布,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致力于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广泛、开放的学习环境,加速推动学习平台资源的共享,促进新技术与教育学习的深度融合,以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4]。2024年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永智院长在博洛尼亚举行的意大利教师与校长协会(ADI)2024年度会议中,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八大趋势,强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如ChatGPT的崛起,正深刻重塑着教育格局,预示着未来教育将由人类教师(人师)与计算机教师(机师)协同主导[5]。
从微观层面看,教育数智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重新组织了教育教学的场域、形式与流程,提高了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了教育的泛在化、个性化和精准化。从宏观层面看,教育支撑系统的重构推动了教育理念的革新,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格局。然而,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公平等问题。
本文基于此背景,旨在探讨教育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技术理性的表现、挑战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影响,重点关注当今教育如何在技术发展与人文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分别从哲学对话、立德树人与技术赋能的融合,以及技术、人文与德育的关系这3个方面,探索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一、教育数智化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基本内涵
作为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的理性范式,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横跨了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对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其内涵关乎于我们如何看待技术进步与人类价值之间的关系。技术理性,以其对工具、效率和控制的强调,代表了现代社会对于技术能力和操作性原则的追求。相对地,人文理性则聚焦于人类的价值、意义和目的性,强调理解、批判和反思,以及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类福祉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不仅反映了我们对技术与人的关系的理解,也塑造了我们构建教育、政策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因此,深入剖析当前时代下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基本内涵,不仅是对现代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反思,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见和指导。
(一)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数智化的内涵辨析
关于教育数智化内涵与特征的探讨,是理解和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与升级的基础,与之息息相关的另外两个概念,即“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数字化”(如图1所示)。有学者指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于“信息”二字,即“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效率”,而教育数字化则关注的是“对教育传输媒介、知识获取方式的整体改变”,意味着“教育行业形态的重塑”[6]。
1995年,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Negroponte)提出人类已步入“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的新时代[7],这一观点标志着数字技术的根本性变革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技术层面上,“数字化”意味着信息的各个维度,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均以二进制的形式(即比特)进行编码与处理[8]。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人类生活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体现了数字化的本质,即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条件的核心[9]。可见,教育数字化并非仅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加入数字化元素,而是通过将广泛、全面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教学策略、评价体系,全方位重塑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与组织管理,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使资源“丰富性”、场域“突破性”、互动“灵活性”、评价“多样性”的个性化教育得以实现。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化与兴起使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了大幅度跃升,教育发展迎来了“数智化”的时代,即“数字化”“智能化”与“智慧化”。智能时代的教育观涵盖了“共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和人机协同的教学观”[10]。在教育数智化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评价、管理等,并且更加强调以数据和智能技术为驱动的教育模式创新。可以说,教育数智化是在教育数字化的基础上,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全面智能化升级。
(二)技术理性的基本内涵
技术理性是现代社会理性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在其1964年出版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中,首次对技术理性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它代表以技术手段和工具为核心的理性思维模式,强调效率、效果和控制,并在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根本变化中逐渐形成。这种转型伴随着对效率、效果与控制的强调,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个人身份的构成。
特别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的发展被马尔库塞等批判理论家视为操控性力量的体现[11]。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与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等批评者指出了技术理性导致的理性一元化问题,认为这种理性形式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非工具性价值,导致了个体和社会的异化[12]。但同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工具理性概念和哈贝马斯(Habermas)关于技术理性与生活世界的辨析,进一步展现了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和双刃剑特性。技术发展虽极大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效率,但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忽视和生活世界的边缘化,使得人们在面对社会和自然时,更多地依赖于技术手段和方法[13]。
可见,技术理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导理性形态,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个体行为。在批判和利用技术理性的过程中,寻求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平衡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这一课题更是关系到下一代的培养和社会的未来。随着教育数智化的推进,技术理性主导下的教育实践受到了广泛的讨论。数字技术改变了教学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效率和便捷性,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技术决定主义和教育价值本质的思考。这种情境下,人文理性的价值在与技术理性平衡中显得尤为重要,强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本质目标的重视。
(三)人文理性的基本内涵
人文理性体现了对人类价值、文化传统和理性使用知识的深刻关注。注重的是理性思维在人的自我理解、文化建构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强调理性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而且根植于人类的文化和道德实践之中,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批判性思维以及道德判断的重要性。它不仅关注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这包括对自由、正义、平等等价值的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和文化建设。
人文理性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启蒙时期,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提出的“实践理性”概念,强调通过道德法则指导行动的重要性[14]。随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哈贝马斯等哲学家进一步拓展了人文理性的概念,将其与技术理性进行对比,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理性的平衡。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批评了现代科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改变,主张回归到对存在的本质性思考中,强调了人文理性在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核心地位[15]。哈贝马斯则借其交往行为理论提出了理性沟通在达成共识和社会整合中的作用,认为在公共领域中通过自由且平等的对话和辩论可以实现理性的社会[16]。
人文理性的核心导向在于深度探讨“人何以为人”的根本问题,它注重以同理心和广域的文化视角理解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与角色。在教育领域,人文理性倡导的知识追求并非纯粹的工具性,而是探究知识的存在意义、目的和价值。它鼓励通过辩证的视角审视道德、伦理、情感与美学问题,强调了理性、批判和反思的重要性。人文理性的深入讨论和发展对于促进一个更加人性化、道德化和理性化的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技术快速进步和全球化的当代背景下,重视和发展人文理性成为对抗技术理性过度扩张、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途径。
二、数智化发展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与挑战
(一)数智化发展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在过去数十年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潜力,推动了教育的数智化转型,这一转型已成为全球性趋势。初期,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标志着教育技术的探索起点。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引领了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这一时期,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和教学策略的实施,还促进了教育理念和评估方法的创新。特别是移动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深入的特点[17]。
教育数智化的推进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进步是最直接的驱动力,而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技术角度来看,新技术的出现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经济层面上,数字技术被视为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工具,有助于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文化的变迁,如数智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为数字学习创造了新的需求。政策推动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教育数智化纳入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计划中,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速教育的数智化进程[18]。
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化和数智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明晰。数字化主要表现为电子教材的使用、在线课程的开发以及数字资源的共享,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便利性,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相较之下,数智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强调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优化决策过程,提升教育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数智化体现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提供、学习成效的智能评估以及教学资源的智能分配。
杭州市西湖区的数智化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具体示例。西湖区青少年宫推出的“西湖棒伢儿校外教育云平台”,通过整合校外活动、实践体验与活动竞赛等资源,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生学情的综合分析和精准反馈,树立了数智化教育的典范。此外,中小学创新实践体验中心的建立,为学生呈现了未来智能化生活的全新体验。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的“直梯式”教研空间,关注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可有效缓解其职业困境[19]。再者,国内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和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既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反馈,助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优化。这些做法共同推动了我国教育创新与发展,展示了数智化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潜力。
可见,教育数智化不仅涉及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的革新,也包括教育管理和评估过程的数智化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中,技术的进步、经济的支持、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政策的推动共同作用,推动了教育领域向更加智能、高效、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数智化教育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普及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展现了二者之间密切的融合效果。
(二)数智化教育资源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的争议与挑战
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强调了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角色。他们认为,尽管技术理性促进了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科学发展,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一种操控工具,导致个体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冷漠化。在教育领域,这种批判尤为突出。技术理性可能导致教育目标和实践的功利化,强调技术效率而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此外,教育技术的不平等访问和使用也挑战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哈贝马斯的观点极其具有洞察性。他认为,现代性仍处于未完成状态,理性发展的不平衡为社会带来一系列弊端,特别是工具理性的扩张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21],通俗地讲,工具理性的盲目扩张导致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性质和人际关系被逐渐侵蚀。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追求效率和竞争优势的驱动下,逐渐丧失了社会互动和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导致社会的基本纽带受损。教育领域作为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也受到了这种转变的显著影响,体现在对成绩和效率的过分强调上,而忽视了教育的人文和社会价值。在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与推广的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包含以下几点。
其一,地区网络教育发展不平衡。数智化教育的发展在不同地区间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不同的地区之间。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数字教育实施的规范性差异[22]。其二,工具导向的形式化趋势与多元化教学内容的缺失。部分教学资源开发者为了追求数智化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与深度。这种“为了数智化而数智化”的形式主义倾向,不仅导致了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创新性与个性化的缺失,而且也削弱了学习资源的多元性。这种倾向往往忽视了学习者之间认知风格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将导致互动体验的单一化,从而限制了学习者的探索空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技术的本质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深度发展,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炫技。因此,如何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互动体验的多样性,成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23]。其三,重复性的教育平台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为了追赶时代的步伐,诸多机构投入巨资开发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然而,这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同质化严重,以及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资源共享机制。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平台维护与管理的成本。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实质性地推动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发展,反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分散与低效利用。因此,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避免教育资源的无谓重复,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效率,成为提升教育技术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关键所在。其四,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市场化趋势在当前教育领域愈发显著,催生了付费教育资源。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亦暴露出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其根源可归咎于当前网络环境下从事教育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以及对“专家”资质缺乏严格的审查机制。许多自称“专家”的个体,依靠哗众取宠的方式和经验主义的教学方法吸引流量,导致教育内容向着流量为王的方向倾斜,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此外,当前的数智化教育资源大多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这不仅限制了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发展,也忽视了教育对于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确保教育内容的质量,提高从业者的专业门槛,以及推动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见,虽然教育数智化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新,但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尽管如此,技术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数字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远程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24],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同时,数智化教育工具和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路径。教育数智化转型与技术理性的交织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既包含着现代社会技术进步的巨大潜力,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及其影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解决如何在促进教育数智化的同时,克服其带来的诸多挑战,以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和质量提升。
三、教育数智化转型中的理性平衡: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在教育数智化转型与技术理性交织的背景之下,如何恰当地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不仅是当代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更是推进教育发展的核心课题。在此过程中,探索技术与人文和谐共生的途径,以及如何在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宗旨的同时,寻找和实施最合适的发展方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技术与人文的哲学对话
当代社会,教育数智化转型与技术理性的快速发展,促成与激发了对技术与人文之间深层哲学对话的迫切需求。这场对话不仅是对教育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的反思,而且是关于如何在追求教学效率和精确性的同时,维护教育的人文价值和目标的深度探讨。鉴于此,深入剖析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在教育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平衡点,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技术理性,以其对实用性、效率和精确度的强调,为数智化教育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教育中促进更高效的学习进程和更广泛的知识传播[25]。然而,这种单纯追求效率的理性并不能覆盖教育的全部目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文理性着重于教育的价值、意义和目的性,强调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其在社会文化中定位的核心作用[26]。因此,在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地权衡这两种理性的需求,既确保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对教育价值和人文理性的重视。
认识到技术本身的中性属性,是理解其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27]。技术既有可能成为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的工具,也有可能成为忽视教育人文价值的原因。因此,教育者在采纳技术解决方案时,应寻求一种平衡,使技术服务于教育的核心目的——培养具有辩证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全面发展的个体。
为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平衡,教育实践中需要采取综合策略。首先,课程设计应当强化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不仅学会使用技术,还要理解技术背后的价值和社会影响[28]。其次,学校课程需注重跨学科学习体验,通过结合STEM教育和人文学科,使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技术的影响,以及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素质[29]。此外,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是实现理性平衡的关键,教师需被赋予整合技术与人文理性的知识和技能,以创造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总之,在教育数智化转型和技术理性的背景下,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对话与交融,不仅是教育实践中的技术问题,更是关于教育目的和价值的根本性探讨。实现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平衡,既是一项挑战,也是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建立深入的哲学对话,明确技术和人文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探索、尝试与应用有效的综合策略,在更好适应数字时代挑战的同时,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延续培养学生、传承文化与促进社会进步的核心使命。在此过程中,教育不仅是技术的应用者,更是技术与人文价值对话与融合的平台。这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技术赋能教育中的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强调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点在当下教育技术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经历了从传统教育模式向数智化、智能化转型的重大变革。这种转型不仅提高了教育资源的获取效率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还拓宽了教育的边界。然而,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在确保技术应用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它应当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加强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及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全球化与教育数智化背景下,优先考虑使用技术手段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现代化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这要求我们在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其对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且应深入探讨使用技术的道德观,加深学生对人文价值的理解,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潜能与批判性思维。
在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掌握和应用技术工具的基本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需具备将这些技术工具有效融入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能力,以及深刻的立德意识。首先是立德意识,其次是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过运用互动式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教育工具,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思维。然而,技术的应用不应仅聚焦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更应深入考虑如何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达成平衡,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确保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者在利用技术提升教学效能的同时,还需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和伦理价值。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更要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责任感,为学生创设一个既有利于技术创新,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技术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教育者应深刻理解技术与人文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到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既要利用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和改革,也要确保技术应用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要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德育教育的融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技术、人文与德育的和谐共生
在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广泛探索中,技术、人文与德育的关系共同构筑了一项复杂而至关重要的议题。该议题不仅涵盖了如何有效利用技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也深入探讨了在此进程中如何维护和弘扬人文精神及德育价值的重要性。因而,技术、人文与德育三者间的和谐共生,被视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条关键路径。
技术本身并不包含价值判断,其在教育中的应用需受到人文理性的引领与德育原则的约束。由此,教育技术的设计和实施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注重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人文教育强调观照个体的内在价值与全面发展,提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递,而且应致力于学生的整体成长[30]。在数智化教育的背景下,人文理性的角色表现为促进学生理解技术的社会文化含义,培养他们的伦理意识和人文理性。因此,融入人文理念至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层面的知识学习,协助学生形成深刻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道德发展,作为促进人的全面成长的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石,也深刻体现了人“何以为人”的价值本源。随着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渗透,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技术既是传播德育价值的有效渠道,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工具。合理运用技术资源,依托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与实践。例如,通过网络平台实施一体化的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创新,而且在内容分发上实现精准把控。这种方式有效地结合了技术的便利性和教育的深度性,使学生在互动与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的认识。因此,技术在德育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更是在全球化和数智化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德育相互融合,对教育理念和方法进一步革新[31]。
全球化趋势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包括个性化学习、在线教育与虚拟实验室等创新学习方式,这些方式使得教育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32]。如图2所示技术提供新的学习方式,人文理性引导技术应用,二者为交互关系;技术作为传播德育价值的渠道,二者相互融合;人文教育深化学生的道德理解和社会责任感。技术、人文与德育三者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共同目标。而外部因素,例如社会文化背景将对教育目标和方法产生影响,政策、法规等将对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实施起指导和约束作用。
因此,实现技术、人文学科以及德育的和谐共生与相互促进,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开发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紧密合作,而且要求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教育工作者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学习与掌握前沿的教育技术工具,强化自身教育专业能力与信息素养,不忘追寻教育的本质与初衷,将技术应用于促进知识的进步与德育的实施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开发者则应坚持以技术服务教育的初衷,重视教育伦理,确保技术的应用最大化地发挥其在人的教育和培养中的潜力;而且,伴随科技发展的快速步伐,仍需相关政策的保障与规范,以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总结与研究展望
展望未来,教育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相辅相成,德育教育贯穿始终。这样的教育生态能够使每一位学生在技术、人文与道德的交织融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生态的建立强调了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协同进步。
技术发展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与便捷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界限,使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然而,技术本身并不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其在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受到人文理性的引导和约束。人文理性作为教育的灵魂,涵盖了道德、文化、历史等多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了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深刻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多元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德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也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应是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有机结合,确保德育教育在塑造学生心智及情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具备基本的学科专业技能,更需具备深刻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责任感。同时,教育政策和资源分配需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品质,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和资源配置,为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也是实现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未来的研究也应关注实践理性的融入,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反思与行动。
参考文献:
[1]焦龙保.技治何以走向善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24(02):35-41.
[2]刘宝存,顾高燕.推开公共数字学习之门: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的主张、隐忧及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3(01):16-24.
[3]冯婷婷,刘德建,等.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24(03):20-36.
[4]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1).
[5]李永智,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图景与忧思[J].全球教育展望,2024(04):43-52.
[6]李志民.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01):71-75.
[7]〔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
[8]蔡曙山.生命进化与人工智能——对生命3.0的质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83-99.
[9]邹红军.数字化时代的伦理转向及其教育因应[J].教育研究,2024(03):40-52.
[10]刘德建,曾海军,等.智慧教育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基于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观点[J].电化教育研究,2024(05):98-105.
[1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4.
[1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7.
[1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
[14]〔德〕伊曼纽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张永奇,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01.
[1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2.
[16]彭国华.重构合理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17]Selwyn N,Facer K.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M].Palgrave Macmillan,2013(09):63-82.
[18]程萌萌,夏文菁,等.《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评估框架》(UNESCO)解读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01):21-29.
[19]汪培新.“数智”治理赋能区域教育转型升级[J].中小学管理,2023(09):37-40.
[20]Morley, Christine, Philip Ablett, et al.Technicist education: paving the way for the rise of the social work robots?[J].Critical and Radical Social Work,2019(02): 139-154.
[2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9.
[22]李云晓,李红,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阐释与路径探析——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视角[J].教育科学探索,2024(01):63-69.
[23]Culbertson L J,Howard D C.Review of: Huang, R., Spector, M.J., amp; Yang, J.(2019) Educational technology:A primer for the 21st century[J].Springer Singapore.Tech-Trends,2020(04):1-2.
[24]Getzlaf,Melrose,Moore,et al.Online Interest Groups:Virtual Gathering Spaces to Promote Graduate Student Inter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line Pedagogy and Course Design,2013(04):63-76.
[25]Woodward,J.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0(02):233-235.
[26]Lefkowitz,M.Martha C.Nussbaum,Not for Profit:Why Democracy Needs the Humanities[EB/OL].http://www.jstor.org/stable/j.ctt7rpcw,2011-04.
[27]Feenberg,A.Questioning Technology(1st ed.).Routledge[EB/OL].https://doi.org/10.4324/9780203022313,1999-02.
[28]Morris,Neil P.and J.Lambe Multimedia interactive eBooks in laboratory bioscience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 Pedagogies,2017(02):28-42.
[29]Margot,K.C.,Kettler,T.Teachers’perception of STEM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6,2019(02):1-16.
[30]Dewey J.Democracy and Education[M].New York:Macmillan,1916:9-10.
[31]Ramirez,E.J.,et al.Real moral problems in 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J].Ethics Inf Technol 20,2018:249-263.
[32]Papert,S.The Children’s Machine: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the Comput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3:131-132.
(责任编辑:姜佳宏)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weaving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Modern Education
WANG Ying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fundamental changes in education models, education concept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has facilitated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This process not on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realizes the personalization and precision of education, but also bring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such as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online education, the lack of tool-oriented formalization and diversified teaching content, the waste of resources caused by repetitiv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latforms, and the uneven quali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caused by the trend of marketization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controversies and challenges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It also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a balance betwee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humanistic rationality.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a balance betwee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humanistic rational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a balance betwee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humanistic rationality.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philosophical dialogu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harmonious symbiosis of technology, humanities and moral education”, we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humanistic ration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where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humanistic rationality will b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to build a dynamic and balanced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humanistic rationality; modern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