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素养导向的人才能力构成及培养路径

2024-01-01 00:00:00王佳玥付志勇李嘉薇朱琳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

[收稿日期]2024-07-22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设计智能:原型启发式实践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DX05_01)。

[作者简介]王佳玥(1992-),女,吉林吉林人,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感性工学。李嘉薇(1998-),女,天津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朱琳(1994-),女,宁夏银川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启发式设计原型。

[通讯作者]付志勇(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未来学。

[摘 要]未来素养和未来研究作为应对变革的核心能力和科学方法,对未来教育具有重大影响。我国未来学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研究范式和培养路径方面尚存在诸多不明确之处。笔者基于扎根理论,选择30个国际未来学融合研究生教育项目为样本,对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编码分析,归纳出未来素养导向的4个维度的能力框架,并提出多层次、多模块、多维度的创新培养模式。培养路径包括以复杂问题为主题驱动、跨学科融合为实践基础、技术赋能的实验室模式为实现手段、多方资源协同创新为支撑条件,以期推动未来学与我国研究生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未来素养;研究型人才;未来研究;主题驱动;跨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6-0001-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6.001

面对高度不确定的未来社会,培养具备前瞻性和适应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要求,并强调战略科学家应具备跨学科理解、前瞻判断和组织领导等能力[1。近年来,未来素养作为一种关键能力,通过对未来社会转型的判断和对传统预测范式的质疑,强调长期目标导向、持续学习和实践行动能力,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简称IBE-UNESCO)于2019年发布的《未来素养和未来课程:课程变革的全球参考框架》强调,推进以未来素养为本的人才培养,建立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学习者在复杂情境中的响应性和主动性[2。因此,深入探讨未来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变革,对复合型战略人才培养和建设中国特色的跨学科专业体系有重要意义。

未来素养是将未来研究引入教育领域的关键。自2014年以来,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7个UNESCO未来研究教席中心[3,以科学范式研究未来,促进了未来素养理念的传播。国际上高等教育中的未来学与预见专业建设已趋于成熟,如1992年芬兰图尔库大学开展的“未来研究硕士”项目、美国斯坦福大学2004年发起的“远见”项目等目前均已经发展为成熟的课程体系。放眼我国,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启动了“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秦麟征定义了未来研究活动的特点、对象和范围,区分了广义的未来研究和学科体系中的未来学研究[4。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未来研究方法的应用及趋势,如运用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等方法5。刘益东指出,在虚拟科学、大数据及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未来学研究的创新范式日渐增多6。未来教育中的未来素养也逐渐受到关注,卜玉华等基于未来学方法论提出未来教育研究的4种路径[7,并进一步细分了6类未来教育的类型[8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对未来研究和未来素养教育体系的关联性关注仍然有限,对未来素养在教育实践中的内涵及未来研究推动高等教育转型的研究不足。因此,笔者试图从国际视域下未来学课程及研究型人才培养课程实践角度出发,回答3个研究问题:一是未来素养在教育实践中的能力构成包括什么,二是目前国外高校未来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有何特征,三是跨学科背景下我国未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如何实现。笔者首先通过回顾未来素养和未来学融合的高等教育专业现状,进一步运用扎根理论和质性分析方法对国际视域下未来学融合的教学项目案例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我国未来素养导向的人才能力构成和培养创新模式。

一、未来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现状及挑战

(一)未来素养的能力内涵

未来素养概念是由未来学家瑞尔·米勒于2006年首次提出,定义为个体突破认知局限、接纳不确定性、规划多元化决策的综合能力[9。未来素养的本质常被从预期理论(Anticipation Theory)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尹纳亚图拉提出未来素养的“六大支柱”[10:(1)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期望的反思能力;(2)分析新兴问题的能力;(3)把握未来时机的能力;(4)批判性思维;(5)创造替代性未来的能力;(6)改变未来的能力。其他学者从未来主义的视角对未来素养进行多维度解读,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框架。阿文哈尤等人构建了未来意识模型,强调培养对未来思维的认知分析力[11,劳拉·普鲁将其概括为认知、情感、行动三大能力领域[12。波尔总结出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六大关键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和主导变革的重要性[13。国内学者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认为未来素养是时空中持续递归的学习过程14,强调其引导人类摆脱传统叙事、发挥个体能动性、与不确定性建立积极关系的作用15。由此可以看出,未来素养的表现呈现出多种形式。为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保持对未来不同态度的批判性意识,从而影响当下行动。在我国如何定义未来素养的特征和能力构成的研究尚不充足,如何衡量并以此为目标指导教育行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二)未来学融合的教育实践

将未来学方法融入课程体系是培养未来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16。未来学提供了跨学科方法,通过解构复杂问题和利用集体智慧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帮助学习者认知自身的潜在趋势,培养未来思维和塑造多重未来的能力17。自1971年夏威夷未来研究中心开设首个未来学研究型教育项目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高校纷纷将未来研究方法融入课程体系。例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量子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未来”实验教学模块,结合量子计算以增强学生对未来的批判性思考,并激发他们以创造性方式解决全球问题[18;休斯顿大学的“前瞻硕士”课程,结合情景规划和技术预见等方法应用于商业创新19。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2年启动的未来素养实验室通过参与式创新实践,帮助学习者揭示和重构未来驱动因素,反思多元未来可能性的内在假设[20,该方法目前在我国基础和高等教育领域中也取得了初步成效21。然而,如何在高等教育课程中系统融合未来研究,仍需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交叉学科的建设体系和人才战略需求进行深入探索。

(三)未来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未来学在我国被纳入管理学的二级学科,部分研究生课程已引入未来研究方法[22,但整体上还未形成系统的专业及人才培养体系。为发展适应我国未来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战略型人才,需要依赖于系统化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我国开设的未来素养导向研究项目面临着如下问题。

1.未来能力内涵缺乏一致性。尽管UNESCO强调了未来素养的潜在价值,未来素养的能力内涵在当前已有研究中显示出概念模糊和缺乏统一语言的问题,特别是不同学科领域对未来素养概念界定的差异化。如:在商业经济领域,未来素养指对潜在风险挑战的感知和应对能力[23;在艺术设计领域,则被描述为抽象思维和创造力24。未来素养的具体内涵会根据主体情境差异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使得在教育评估环节难以建立起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未来素养水平。

2.未来研究范式缺乏系统性。未来学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相对迟缓,虽然技术预见、战略管理、预测与规划等方法在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应用,但未来学科的发展仍受限。主要问题在于现有课程中的未来研究方法与实际问题脱节,且在课程中往往被简单罗列,缺乏结构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整合。为了有效融合未来研究于高等教育课程,需从个人、组织、社会及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角度出发,面向超学科发展,协调现有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未来学的融合机制。

3.未来培养路径缺乏实践性。在未来素养能力培养和未来学专业建设的实践环节方面,国内外现有研究揭示了其面临的共同挑战。尽管未来素养教育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但对于想象力的特性、启发方式以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测量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不足[25,同时关于未来场景的探讨需要系统性方法作支撑,这使得相关教育实践难以形成有深度的未来性知识集群。其在我国还受到教育资源不足、政策与实际脱节,以及理论与实践连接不足等方面的影响26,需要针对新文科背景下以跨学科知识整合未来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支柱,结合预见性分析、情景规划等先进技术与方法,将前沿性的未来学知识及时有效地融入教学实践环节,进而实现技术、方法和教育工具的“三新”创新教学模式[27。这要求在未来素养教育中进行更为系统的策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以提升教育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二、未来素养的能力构成及课程模式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笔者对国外开设未来学或未来研究融合的相关专业的研究课程培养方案进行了采集分析,最终选取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30项研究型教育项目——主要来自世界未来研究组织公布的获得未来素养教席(UNESCO Chair on Futures Literacy)认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28。并补充了未来学家罗斯·道森编纂的全球重要未来研究融合课程[29,选取其中专业开设较早且课程框架较完整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析,确保了数据的权威性和合理性。详细课程资料见表1。

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30,分为开放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个阶段。在开放编码阶段,对筛选的文本进行逐句编码,识别不同主题并归类;在轴心编码阶段,对初步编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二级编码,并检验类别间的相似性;在选择性编码阶段,整合所有概念类别,形成核心范畴。该框架聚焦于“培养目标”和“课程框架”,明确未来素养的能力内涵及其培养模式。研究使用MAQDA软件进行层级化录入。为确保编码过程的客观性与可靠性,随机选取了5份样本由两位编码者独立编码,采用Kappa系数评估编码者间一致性,最终Kappa系数为0.68,位于0.61至0.8的范围内,表明编码者间具有显著一致性,证实了编码的信度。

(二)未来素养导向的人才能力构成

通过对未来学融合课程项目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提取出未来素养导向的能力可以划分为4个层次(如图1所示),分别是认知理解、战略远见、行动实现和态度价值。

首先,“认知理解”维度是建立未来素养的基础,涉及获取和处理关于未来趋势及其影响的知识和信息。这一维度不仅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从当前环境中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广义未来思维、促进人类参与未来活动的基础[31。其次,“战略远见”是建立预期性未来的核心方法,涉及个体在规划长期目标和构建未来愿景中的动态管理认知能力32,强调考虑未来场景的复杂性,促进决策的多元化。这个维度基于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个体具备批判性反思、系统性分析和评估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能力,同时复原能力以确保个体在逆境中迅速调整战略规划。再次,“行动实现”是将认知和远见带到行动层面的具体方法工具,是为更美好的未来采取行动的具体技能。学生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在复杂环境中识别未来机会、趋势和风险,通过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模型构建、情景规划等实践模块来研究变革的来源、模式,以绘制可能的、合理的未来愿景。最后,“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是引导个人对理想或不可取的未来批判性反思,是建立个人与未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3。强调关注个人和团队在面对未来挑战时的心理和情感准备,包括好奇心、自信力、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能够从“共同体”思维出发,强化个体面向变革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其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保持积极和前瞻性态度,解决更广大范围内的共同利益问题[34

(三)未来学融合的课程模式分析

1.课程体系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国外高校在未来学课程设置方面普遍采用了

多元化和模块化的策略。这种多样化课程体系旨在建立多元的思维方式,体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以及多领域参与者共同探索多元解决方案,从而增强学生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前瞻性思维。课程类型分为4大模块:未来理论模块、预见技术模块、情景分析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每个模块的设计均与未来素养的4层级能力目标相对应。未来理论模块关注于未来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构建学生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知识体系,涵盖系统理论、可替代未来、未来学研究范式等课程内容。预见技术模块则训练学生掌握趋势分析技术,使用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形成潜在的行动方案。通用性课程如STEEP分析、情景规划、复杂性建模、数据可视化等。情景分析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进行战略分析、测试和决策的能力,通过模拟或真实情境分析未来威胁和机会及其对组织的影响,课程包括技术变革及创业、组织战略、创新管理和业务发展等。实践应用模块通过创新与创业实践、个人研究专题、实习等,提供学生在企业或政府的实践机会,旨在增强学生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趋势分析和规划的能力,同时培养其不确定性管理和领导能力、个人韧性及全球化视野。

综上可以发现,课程设计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展现了明显的逐步融合与深化的阶梯化特征。未来学课程从独立于各学科的理论研究之外,逐渐演进为通过技术模块与其他学科技术方法的整合,实现跨学科内容的融合。例如,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未来研究与思辨设计”课程及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设计未来”课程将预见与情景构建技术融入设计叙事中,以培养学生对未来可能性的构建与解构能力。进一步讲,未来学扮演了跨学科纽带的角色,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以应对复杂实际问题。例如,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创意可持续发展课程涵盖艺术设计、建筑学、商学和化学工程学,学生根据课题需要选修相关专业课程,并最终获得相应的硕士学位。此外,课程设置重视连续性和梯度性。法国昂热大学的“远见与创新硕士”项目第一学年聚焦于未来思维和预见方法的基础教育,第二学年则加入实践项目如创业和小型企业管理。在中国台湾,淡江大学从本科阶段设立未来学通识课程,并在未来设计系的硕士及博士课程中设置“前沿趋势”和“全球化学习与工作未来”等专题,逐步提高了课程的深度和学科的广度。

2.教学方法分析。未来学融合课程的教学方法展示了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情景式、

实践式、探索式和项目式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通过构建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和抽象的“未来”概念,建立起关于可替代未来和预见理论的基础知识。例如,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以多层次分析方法(CLA)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复杂问题的底层含义,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性”,提高批判性分析问题和制定方案的能力。实践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将未来学理论和预见技术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使未来思维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并进行评估。首先是课程通过增设实验项目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加泰罗尼亚高级建筑研究院的“新兴未来设计”硕士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制造、编程和硬件设计等创客工具,能够将对趋势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预测原型。其次是开设实地考察和调研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如塔斯马尼亚大学的社会变革研究项目要求学生与研究人员共同对当地机构进行走访,通过综合行政数据(如人口普查)、专家访谈及特定群体的研究,探讨解决粮食系统和人口环境等未来潜在问题。

探索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思维,通常采用开放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如德尔菲专家法、学术研讨会和未来工作坊。此方法强调从广泛信息中提取和整合知识以制定行动策略,如思克莱德大学的“情景思维和情景规划”博士项目通过辩论和小组合作促进组织变革的情景开发。

体验式教学包括企业实习、个人职业情景规划和独立研究课题,旨在让学生将理论与趋势分析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应用于真实问题的解决,从而明确自身在社会生态中的角色和未来规划。例如,柏林自由大学“未来研究硕士”项目设有职业实践和项目实践模块,要求学生参与国家或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或为企业需求方进行独立研究(合作机构如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戴姆勒学会与技术研究小组等)。学生在研讨会模块中与业界导师讨论未来变革趋势,根据个人职业目标制定研究计划,可以自主选择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4个活动领域,在真实项目中不断深化、应用和完善对未来研究的方法及其实际价值的认知。

三、未来素养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尽管未来素养导向的人才能力描述因学科领域和学校的特色而有所不同,但总体培养目标是符合并响应了我国“四个面向”大科学时代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具备前瞻性思维、跨学科应用、战略规划的能力需求的。为解决我国未来素养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明确的问题,笔者提出“多层次、多模块、多维度”的未来学融合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课程设置上分为“通识”“核心技能”“素养提升”3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课程模块则分为未来理论模块、前瞻技术模块和深化应用模块。此外,未来学与现有课程的融合方式呈现出学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和超学科融合的3类融合方式。根据未来素养培养目标的阶段和学科能力要求,灵活整合未来学的融合阶段和融合逻辑。其具体实现途径分为4个层面:复杂问题驱动的研究主题主导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走向、未来思维驱动的超学科融合是课程体系构建基础、未来技术赋能的实验室模式作为实现手段、未来需求引导的多方协同创新为人才培养输出和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提供支持条件。

(一)复杂问题驱动的研究主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报告倡导未来教育理念应转向面向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3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复杂问题是全球性挑战,凸显了复杂问题在当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紧迫性。这是我国未来素养为本课程提出的总体背景,即从“共同体”角度考虑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将长期的复杂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和课程开发基点,有助于构建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同时引导教学活动朝着这一共同目标协调发展。例如,悉尼科技大学的“可持续未来”硕士课程以“可持续的自然健康环境”为主题,整合了循环经济、能源政策和商业模式等多领域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等复杂的挑战,培养他们在能源市场中创造积极影响的能力。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未来硕士课程设置了“抗解问题下的设计”重大挑战单元,将未来复杂问题作为核心,提出“多物种设计”“设计循环性”等前沿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因此,我国建立未来素养导向的课程设置上需要首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如将“双碳远景”“新质生产力”等未来技术、经济和生态发展中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其次,鼓励院校间的合作,建立跨学科联合研究小组,利用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建模工具绘制未来图景并验证创新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共情能力。

(二)未来思维催化的学科融合

未来思维强调跨学科思维和系统化思考,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批判性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笔者参考现有设计学和未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整合出适用于我国设计或艺术专业研究生的未来研究融合课程体系,以示意“学科内融合” “跨学科融合”和“超学科融合”3个维度是如何实现的。如图3所示,学科内融合将未来学研究作为导论课程的扩展知识,在低年级阶段传授未来学概念和研究范式,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例如,“设计未来基础”课程在设计学导论中引入未来研究,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变革因素下的设计发展趋势。跨学科融合一方面是指将未来研究方法与本学科领域结合,形成创新的趋势分析和表达工具,如“设计预见”课程整合了场景构建、交叉影响分析和设计叙事方法,用于构建未来场景原型;另一方面,未来学作为“桥梁学科”,促进了相关学科领域的融合,如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平线扫描方法定量分析的用户数据。超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尚未实现的理想假设,其发挥出的“催化剂”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学科边界的模糊化。例如,在研究生毕业设计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以人工智能伦理、地缘经济、低碳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参与跨院系合作项目,整合信息科学、社会科学、商业管理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以应对可持续发展中不断涌现的复杂问题,培养其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三)未来技术赋能的实验室模式

我国未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应根据现有专业建设情况,合理补充实践性课程。在未来学融合课程中增设自主研究项目或实验环节,使学生在掌握趋势分析工具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能够自主拟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同时,应积极推进未来技术导向的实验室建设。教育部颁布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强调,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实验室,充分发挥关键共性、前沿引导、颠覆性等技术中重大实践和基础理论问题的牵引作用,瞄准未来技术发展,探索基于项目的动态教学组织形态。典型案例如浙江大学未来实验室涵盖了“未来食品”“未来设计”“未来区域发展”等多个重大需求领域,旨在重点培养一批面向未来和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家和创业家。由此可以发现,我国目前虽然尚未形成未来学融合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然而以未来技术实验室作为切入口,带动未来研究在跨学科领域的融合、建设院系校际间的联合模式是未来战略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未来研究实验室建设不是要照搬传统理工科或文科实验室的模式,而是要突出未来研究的特色,以解决社会真实问题为导向,服务于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通过吸纳跨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结合企业和社会群体真实需求,实现多方利益者共创的协同教学效果。

(四)未来需求引导的多方协同

以未来挑战中的问题为出发点,需要考虑在长期范围内对可能的未来产生影响的复杂因素,因此在实施行动过程中应与来自不同背景和视角的利益相关人,包括终端用户、企业、服务供应商、社区人员等建立关联,挖掘真实需求,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统筹能力。而考虑多方利益则是在以往的产学研协作基础上,促进多方关于危机和重大问题的议论。通过概念原型呈现解决方案,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不断迭代,有助于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领导力和对不同角色的共情能力。建立多方协同的教学资源需要建立创新的协同培养机制和评价方式。如图4所示,首先,要在“个人发展需求、产业需求、社会需求”的交汇点上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跨学科研究中心、校企双导师制、社会实践和研究项目相结合,学生可根据就业意向选择企业导师,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选修课和研究项目。其次,课程要在建立多方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引导下,动态改善培养方案。学校应与行业协会、社区组织、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定期对毕业生的能力表现和市场匹配度进行调查和反馈,以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培养方案。最后,根据未来素养的能力框架建立合理的量化指标,由校内导师、企业或社会导师共同制定,并包括社区和终端用户的反馈。在实践项目结束后,企业、高校和相关利益方共同根据未来素养的能力框架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估,确保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符合未来社会和产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01).

[2]IBE-UNESCO.Future Competences and the Future of Curriculum: A global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EB/OL\].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http://www.ibe.unesco.org/en/news/future-competences-and-future-curriculum-global-reference-curriculum-transformation,2019-12.

[3]UNESCO.FuturesLiteracy amp; Foresight: Using Futures to Prepare,Plan, and Innovate \[EB/OL\].UNESCO Website.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6511,2024-04.

[4]秦麟征.预测科学——未来研究学\[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1-27.

[5]穆荣平,王瑞祥.技术预见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04):259-263.

[6]刘益东.虚拟科学与大IT革命:支撑未来学的快速崛起[J].未来与发展,2019(10):1-8.

[7]卜玉华.当前国际社会对未来教育的四种探究进路及其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13-24.

[8]卜玉华,于金申.试析未来教育的“未来理念取向”:类型、合理性及其伦理风险[J].教育发展研究,2023(24):1-10.

[9]Miller R.Futures Literacy:A Hybrid Strategic Scenario Method[J].Futures,2007(04):341-362.

[10]Inayatullah S.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J].foresight, 2008(01): 4-21.

[11]Ahvenharju S, Minkkinen M, Lalot F.The Five Dimensions of Futures Consciousness[J].Futures, 2018(104):1-13.

[12]Pouru L,Wilenius M.Еducating for the Future:How to Integrate Futures Literacy Skills into Secondary Education\[C\]//Session Futures Proficiency for Society.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Oriented Technology Analysis (FTA).Future in the Making,2018:6-8.

[13]De Boer F S,et al..A Complete Guide to the Future\[C\]//European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316-330.

[14]樊溶,孙元涛.超越社会功能主义:未来素养培育的方法论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24 (06):48-61.

[15]卜玉华,朱琳.在“运用未来”中创生新未来——未来素养的内涵、本体论基础及其意义[J].中国远程教育,2024(06):34-47.

[16]H ggstr m M, Schmidt C.Futures literacy–to belong, participate and act!: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J].Futures, 2021(132): 102813.

[17]Flechtheim O K.Teaching the Future[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45(09):460-465.

[18]Palmgren E, Laherto A, Tuominen K, et al.Quantum Computing and the Future of ICT [EB/OL].https://helda.helsinki.fi/bitstream/10138/311190/1/O2_ISEE_module_Quantum_computing_and_the_future_of_ICT_EN.pdf,2024-04-13.

[19]Hines A, Bishop P C.Framework foresight: Exploring futures the Houston way[J].Futures, 2013(51): 31-49.

[20]Miller R.Sensing and making-sense of futures literacy: towards a futures literacy framework (FLF)\[M\]//Transforming the future.Routledge, 2018: 15-50.

[21]于金申.未来教育研究新进路——UNESCO未来素养创新实验室个案研究[J].比较教育学报,2023(06):24-35.

[22]袁勤俭,宗乾进,沈洪洲.德尔菲法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研究——南京大学知识图谱研究组系列论文[J].现代情报,2011 (05):3-7.

[23]Calnan M.The Future of Value or the Value of the Future: Exploring New Horizons in Creating Value Through Futures Literacy[J].Journal of Creating Value,2022(08): 95-101.

[24]Jordan M, Bernier J, Zuiker S.The Future is Open and Shapable: Using Solar Speculative Fiction to Foster Learner Agency[J].Literacy Research: Theory,Method, and Practice,2021(01):309-329.

[25]Bateman D.Transforming teachers’ temporalities: Futures in an Australian classroom[J].Futures, 2012(01): 14-23.

[26]陈红燕,叶子.远离过时的未来——简述“因果层次分析法”及其对未来学校的启示[J].基础教育,2022(02):40-49,68.

[27]王晓光.“新技术”和“文科”不能简单相加[N].光明日报,2020-12-29(14).

[28]世界未来研究组织.联合国未来素养教席 \[EB/OL\].https://wfsf.org/wfsf-unesco/,2024-04.

[29]Dawson, R.University Foresight Programs \[EB/OL\].https://rossdawson.com/futurist/university-foresight-programs/,2024-04.

[30]Glaser B G.Doing Grounded Theory: Issues and Discussions [M].Mill Valley, CA: Sociology Press,1998:168-216.

[31]Rubin A.Ote huomiseen[J].Tulevaisuustietoisuus opetuksessa.The Finnish Society for Futures Studies.Helsinki: Painatuskeskus, 1995.

[32]Vecchiato R.Strategic Foresight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 Research Agenda[J].Foresight : The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Strategic Thinking and Policy,2012(05):387-400.

[33]Hicks D.Lessons for the future: The missing dimension in education\[M\].Routledge, 2003.

[34]赵奎英.“新文科”“超学科”与“共同体”——面向解决生活世界复杂问题的研究与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20(07):130-135.

[35]Tawil S, Locatelli R.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J].Dostupné z https://www.norrag.org/rethinkingeducation-towardsa-global-common-good, 2015.

(责任编辑:刘新才)

Composition and Pathway of Talent Capabilities Based on Future Literacy:

Graduate Program Research Data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Future Studies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ANG Jiayue,FU Zhiyong,LI Jiawei,ZHU Li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As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scientific methods for coping with change, future literacy and future stud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uture education. China’s futurology-related programs still have many ambiguities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goals, research paradigms and cultivation paths. Based on the rooted theory, the author selects 30 international futuristic integration 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s as samples, codes and analyzes their cultivation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summarizes the four-dimensional competency framework oriented to future literacy in the study and proposes an innovative cultivation model with multi-level, multi-module and multi-dimension. The cultivation path includes complex problems as the theme driver,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s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technology-enabled laboratory model as the means of realization, and multi-resour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s the supporting condition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futurology with China’s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esearch talent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Key words: ""futures literacy; research-oriented talents; future studies; theme-drive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跨学科融合
基于“对接职业”的中职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2020年7期)2020-08-24 12:53:49
STEM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路径与方法探索
求知导刊(2020年15期)2020-06-29 12:35:56
我国创客教育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
教学研究(2020年2期)2020-05-08 08:52:17
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的跨学科融合
STEAM教育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读写算(2019年22期)2019-11-04 03:50:59
跨学科融合的探究与实施
语文邂逅电商,聚焦共生共融
职业·下旬(2019年12期)2019-02-07 05:31:49
高中生应用现代媒体艺术进行记叙故事的课程
单科独进走向学科融合
职业·中旬(2019年12期)2019-01-19 06:08:30
深化人文综合体验课程改革的思考
江苏教育(2017年20期)2017-12-26 07: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