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家长天天在学业、生活上操心孩子的事,可孩子却表现一般,甚至还不让人省心;相反,有的家长并不太管孩子,孩子却很自觉,各方面表现也不错。
为什么越用心照顾,反而越出问题?很多时候,家长会认为是孩子的资质存在差距。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投射。一个孩子会长成什么样,不仅受教育、引导的影响,还要看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向孩子投射了什么。
投射虚弱感
什么是父母对孩子的投射呢?简单来说,孩子会通过和父母的互动,来感知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好友涵涵几乎每天都处于崩溃边缘,因为五年级的儿子小昭从不让人省心,比如丢三落四,常常忘记带课本去学校,工作中的涵涵只好去送;没时间观念,放假玩耍总会忘记时间,需要涵涵帮忙掐算时间分配,提醒他收心回来写作业;遇事自己不思考,和同学闹矛盾,只会哭,每次都要涵涵手把手教他如何处理……没想到的是,做了这么多,小昭还是不让人省心。这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
其实,当涵涵过度操心时,小昭也会在过程中觉得自己是一个虚弱、没能力的人。不少父母都会遇到与涵涵类似的困境。通常大家会认为,孩子不省心,所以父母不得不操心。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确实如此。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一切又回反过来。因为,过度操心背后,是家长向孩子投射虚弱感,认为孩子什么都不会、不懂,无法做成一件事。
这就是所谓的投射过程。首先,父母认为孩子是虚弱的。在父母眼中,孩子是没能力解决问题、无法面对挫折的。这是一种潜在的认知,未必体现在言语上。父母在看待孩子时,也会充满忧虑,总觉得孩子这没做好,那没做够,浑身都是问题。一份不安感无形中影响了亲子间的互动。
其次,父母会过度紧张、过度照顾。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桌面没收拾干净、家务做不好、学习没有计划,就直接上去帮忙,代替孩子处理,这也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在帮忙的同时,家长难免会积攒怨气,甚至在言语上嫌弃孩子,说他这不好那不好。
最后,孩子认同了投射,也把自己放到虚弱的位置。于是,他们的言行变得退缩,不愿思考,不愿想办法,父母推一下才动一下。如此一来,父母又会加深“孩子很虚弱”的念头,继续照顾下去。一个“投射虚弱感”的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家长越来越操心疲惫,孩子越来越虚弱。
让孩子有力量
与投射虚弱感相对应的,是投射力量感。去年,外公带小昭回乡下住了一个暑假,让他体会到了一种全新的互动。问题出现在到外公家的第四天,小昭想去钓鱼,外公让他准备鱼饵。可小昭总记不住,要么忘了准备,要么忘了带过去,导致好几次都钓不成。
“你忘记了,那我们就只能回家咯。”每次抱憾而归,外公都没有过度责怪,也没有过度提醒。下一次出门,带不带鱼饵全凭小昭自觉。有时候,外公会以小孩子的口吻开玩笑:“哎呀,我下次能不能钓到鱼,就全靠你啦!”几次下来,小昭开始意识到外公是不会帮忙的,于是把事写在手上,提醒自己要记得。慢慢地,他开始变得对日常的事情上心了。
外公对小昭的照顾远不及他父母那样无微不至,却让小昭体验到一种深深的安定感。过去,他一旦哪里没做好出了差错,父母会慌张地跑过来,一边苦口婆心地叮嘱,一边帮他处理好问题。相比之下,外公几乎从不慌张,而是稳稳地在那里,用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来代替直接解决问题。比如当小昭和乡下的孩子闹矛盾,外公不会主动出面,而是等小昭来求助后才指点一二,更多时候则会让小昭自己处理。
涵涵与外公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应了投射虚弱感与投射力量感这两种互动模式。后者的核心信念是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所以不必过分紧张;孩子是可以面对挫败的,所以不必刻意保护;孩子是能在经历中成长的,所以不必推着孩子往前走。
当挫败来临,外公不会过度安抚或者教育,而是给小昭反思的空间。同时在小昭需要帮助时点到即止,给孩子空间自己去尝试处理问题。可以说,外公时时刻刻把小昭当作一个有力量的人。这份坚定的相信,时时刻刻在暗示孩子他是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在这种情境下,孩子会慢慢正视自身的责任,学会反省、思考,想办法面对问题,成长便会悄然发生。
想要从投射虚弱感转变成投射力量感,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只能慢慢修炼。因为投射机制的背后,是把内心真实的状态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这个过程是无法伪装的。不过,依然可以通过3种方式来改善。
第一,大多父母在投射虚弱感的时候,都是不自知的。因此,当发现自己经常操心孩子的事,搞得焦头烂额时,不妨停下,问一下自己:“此刻,我是否正在把孩子当成一个虚弱、没有能力的人?”如果是,那么可以告诉自己:“现在,是我把自己的虚弱投射到孩子身上,并非孩子本身就是这样。”从而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停止投射虚弱感。
第二,有的父母会习惯性关注孩子没做到的部分,越看这些就会越焦虑,也越会觉得孩子没用。因此,需要有意提醒自己,多去观察孩子的进步,而不是被那些浮躁的育儿观点所扰乱,用外界的过高标准来贬低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独特的节奏,按自己的步调走即可。
最后,人的虚弱感、力量感是会相互传递、感染的。像涵涵会在育儿上如此焦虑,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身边家长的影响。若想向孩子投射力量感,父母自身就要成为有力量感的人。对涵涵而言,她可以多靠近父亲,靠近身边有力量的人,接受力量感的投射。
每一个人,天生都是有力量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学会唤醒内在的力量。不仅让自己看到挫败与挑战,也要看到机会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