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视角下西安乡村现代建筑材料应用问题研究

2024-01-01 00:00:00段德罡韩嘉林
城市设计 2024年2期
关键词:组织形式

摘 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建设与城市逐渐接轨,现代建筑材料在乡村建设中无序使用,导致乡村风貌混乱成为当下乡村问题的集中诟病,以致地域特色消弭。本研究以当下西安乡村地区若干典型村庄为调查对象,以建构理论为基础,从建造逻辑、组织形式及文化属性三个方面对当前建筑材料应用所带来的风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更新策略,以期实现现代建筑材料应用视角下的乡村风貌优化目标。

关键词:乡村风貌;现代建筑材料;建造逻辑;组织形式;文化属性

0 引 言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地域特征、建造技术耦合礼制文化、地理气候等因素,让乡村风貌能够长久地保持和谐统一并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1]。不同于传统的营建逻辑,在现代乡村的营建活动中,村民因材料使用的自由裁量,且现代建筑材料打破了时空限制,在缺乏管控与引导的情况下,以低成本为建造逻辑广泛运用于乡村建设中,造成了视觉效果的违和与错乱,导致了乡村风貌混乱。本研究尝试结合建构理论,突破图像式审美及经济技术至上的思想,回归材料本身,探讨现代建筑材料在乡村应用中的风貌问题。

1 现代建材使用造成的风貌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西安市域乡村地区的典型村庄(不包含城中村)调查,归纳由现代材料使用不当所引起的乡村风貌问题。西安市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关中平原乃至西北地区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其乡村现代化程度高,风貌突变显著,村庄数量众多,作为应该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大都市边缘区,研究该区域现代材料使用导致的乡村风貌问题具有迫切性和代表性。

1.1 材料风格趋近

西安乡村的现代建筑材料以水泥、金属、涂料、瓷砖为主,材料使用和风格形象呈现出相似性。在村民建设新房的过程中,传统的砖木、土木老房子被拆除,转而建设现代风格的楼房,住宅以砖混结构为主,层数普遍为一层或两层,院落布局大体一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普及,传统建筑普遍被现代砖混房替代,使得村庄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地域特色也逐渐消弭,关中地区不同地域的村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

1.2 结构构造混乱

现代建筑材料能够承载更大跨度和更复杂的结构形式,但这些设计如果没有妥善地融入乡村环境,会破坏乡村整体的和谐与建筑的比例感,造成视觉上的混乱。西安乡村的现代建筑结构主要以砖混结构和轻钢结构为主,这些结构使得乡村建筑能够有更多样化的设计和更大的空间,然而,这也导致乡村出现了一些风格迥异的现代建筑,其规模和风格与周围环境形成了突兀的对比,影响乡村的整体和谐。现代建筑构造技术在乡村建筑中的应用改善了建筑的舒适性,但在使用中往往欠缺与地方气候和文化的结合,导致呈现出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1.3 外在形象失序

在城镇化的浪潮下,现代建筑材料快速入侵缺乏防御机制的西安乡村,村庄建设效仿照搬城市建设模式,乡村建筑呈现出失序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乡村的人居环境和外部形象[2]。村民之间相互攀比,出现比高加建、比大私建及比洋乱建等行为,破坏村庄格局与街巷界面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导致乡村风貌杂乱无章。现代建筑材料的颜色和纹理与传统乡村材料的自然色彩和纹理往往存在差异,融合度不高,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材料能够呈现各种质感融入乡村环境之中,但当下仍以最粗暴的方式出现在多数西安乡村之中,例如大红墙、花瓷砖及洋栏杆等,与乡村的自然质朴风格形成强烈对比,影响乡村整体的视觉和感官协调性。

1.4 乡土文化流失

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普及,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这不仅意味着传统风貌的消失,还包括相关的手工艺技术和文化记忆的流失。在西安乡村的建设中,村巷广场过度水泥硬化、马头墙屡见不鲜以及各式粗糙的仿古建筑都使得生态营建的智慧、就地取材的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消失殆尽,这也是城市文化荒漠化对乡村地区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体现。建筑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承载者,当乡村建筑开始大量使用异质的现代材料时,削弱了建筑对乡土文化的反映和传承,导致文化身份的模糊和弱化,也影响了乡村的凝聚力和村民的身份认同。

2 建构视角下现代建筑材料应用问题分析

在建构的视角下,从建筑材料到具体的建筑形态,需要考虑3 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建造,其次是材料如何组织,最后是如何融入文化特性使得建造成为“诗意的建构”,现代材料的建构逻辑应该是力学、美学以及人文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3-4]。

2.1 建造逻辑层面

2.1.1 建筑材料性能发挥不充分

建筑材料的性能发挥不充分,会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及耐久性等,进而会从内到外地影响乡村风貌。乡村中常用的水泥、涂料及彩钢瓦等,因施工简便和经济实惠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但是想要达到好的效果则对工艺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乡村匠人施工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对材料的特性、施工的标准以及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做充分的考量,这都会导致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的降低,完工不久后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在水泥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原料配比不当,影响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脱落、斑驳、鼓胀、开裂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建筑美观性与物理性能;在外墙墙裙贴瓷砖与窗洞周围粉刷涂料时,往往忽视洞口四周集中应力的影响,造成局部出现裂纹和瓷砖脱落现象(图1)。

2.1.2 对结构与构造美学的忽视

材料的结构与构造是建筑表达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谈到材料的美感时,村民只关注其最直观的视觉效果,却常常忽略其结构与构造美。结构与构造的美与整体外观的美应该是高度和谐统一的,建筑结构与构造的美感会直接影响建筑的美观性,传统民居的艺术本质就是要表现出建筑结构的美感,就像关中传统的房屋,在使用木材建造的时候,也是通过对梁柱的精妙诠释,让人们感受到木构建筑的精致和艺术价值。当下西安乡村对于结构与构造的认知仍停留在安全层面,以房屋不倒为前提条件,对正立面外露的结构采取掩盖的方式,山墙面则更加不管,这一现象不仅是西安乡村材料应用方面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乡村的问题(图2)。要知道在建筑物中,结构与构造表达所传递出的真实的建构逻辑和精致的营造技术,是乡村风貌表达中最重要的一环。

2.2 组织形式层面

2.2.1 局部与整体不协调

在西安乡村更新的过程中,缺少对村庄整体风貌的把控,跟风模仿、简单复制的行为让局部与整体发生冲突,造成新旧风貌的对立。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是建筑形式美普遍适用的组合规律,在单一材料应用时,组合逻辑缺乏创意,基本单元过于单调,当多种材料组合应用时,村民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搭配,缺乏设计感,与乡村环境相冲突。西安乡村中不乏看到蓝色和红色的彩钢瓦狗皮膏药似地粘在屋顶(图3),使得材料与空间的比例尺度失衡,乡村建筑杂乱无章。

2.2.2 材料知觉体验紊乱

现代建材进入乡村,忽视了原来材料的肌理、色彩和形式特点,简单随意组合和大面积覆盖的粗暴行为,都造成了乡村材料知觉体验紊乱。材料是物质性的,在特定的空间中,它们的相互作用能够营造某种氛围,从而改变人对物质实体的感觉[5]。材料的知觉体验是由材料的形状、色彩和肌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体现的,现代乡村没有对整个村庄的建筑材料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使得建筑之间缺少联系,部分材料显得格格不入。部分村庄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为了快速完成任务,选用涂料对村庄建筑进行大面积粉刷,原本的材料肌理被覆盖,甚至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也难以幸免(图4)。现代建筑材料粗犷式的介入方式,并没有体现出其现代、干净和明快的视觉效果,反而导致乡村风貌的更新步履维艰。

2.3 文化价值层面

2.3.1 文化符号语言滥用

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是乡土文化流失的重要原因。传统的符号语言应用在建筑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背后所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但是直接照搬挪用只会导致地域文化的丧失。在西安的乡村建设中常常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模仿传统木构建筑的形式,并在民居的外观中融入罗马柱和宝瓶栏杆等欧式元素(图5)。这类建筑更多地注重建筑形象上的特征表达,而没有真正接触到传统符号语言所包含的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空间和技术。对表皮粗浅的模仿并不具备普适性,并且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些表皮的符号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不大,事实上是地方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是一种深层的文化身份的迷惘。

2.3.2 心理需求与价值冲突

村民的心理需求与地方政府的价值冲突,从更深层次影响着乡村风貌的更新变化。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看,在村民眼中楼房是现代化的象征,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它满足了村民渴望过上幸福富裕生活的主观心态,相比之下,传统建筑代表的是落后贫穷[6]。当地政府思考的是如何发展当地的经济、提高政绩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因此,其更倾向于对村庄实行生产性和现代化维护并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吸纳更多外地客人前来消费,地方政府努力保护和打造独特的乡土文化,而乡村建筑正是这种特质文化的最佳体现,这便与村民产生了价值冲突,对待建筑更新的结果亦是不同的(图6)。这种价值上的冲突导致的风貌混乱,多出现在一些旅游类乡村中,使村庄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完全对立的状态,同一户农宅,前屋是干净整洁的现代民居,后屋的残损破败的传统窑洞(图7)。

3 策略建议

3.1 设计层面:遵循材料特性与传承地方文脉

材料美感来自材料本身的表达特点,要给材料自我表现的机会,遵循材料的真实性表达,而不是简单模仿,拒绝对材料简单的风格化、符号化应用,应该让材料有展现自身真实性的表现空间。设计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结构、材质、建造等因素,合理选择建筑材料,清晰地表现建筑的构成,确保构件之间的关系正确合理,并以富有诗意的方式展现建筑材料的文化意义,避免将建筑材料孤立看待,而应该将建筑材料与其他重要的设计要素一起统筹考虑。在乡村建设时,还应致力于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发掘与还原,探索将现代材料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在重新构建传统符号时,避免盲目模仿和简单复制,而是要从本地的符号中提取灵感,进行改造和重塑,并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材料和结构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2 技术层面:继承与创新建造的技术

技术是实现设计想法的关键,现代建筑材料的正确应用依赖于先进的技术,通过对建造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创新,乡村建筑的质量可以提高,风貌可以得到改善,从而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在当前的农村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施工方法的情况越来越少,然而,乡村建设不同于城市,只有将传统建造技术与新兴建造技术结合使用,才更能提升乡村建设实践的经济性与文化性。此外,还应该对传统建造技术进行继承与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是从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拘泥于某种技术的应用,综合运用多种技术,以达到最科学、最经济的建设目标。

3.3 管理层面:健全建筑材料的管理和监管机制

管理的加强,可以提高乡村建筑材料的质量和使用效益,保障乡村风貌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健全的法规和政策,对乡村建筑材料的质量和使用进行严格监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使用适合乡村特点的现代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的乡村规划,确保新建筑的设计和材料使用符合乡村的整体风貌和发展需要。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建材市场的监测和管理,防止低质量和伪劣建材进入乡村建筑市场。其次,建立认证体系和质量标准,确保乡村现代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符合相关要求,鼓励建立乡村建筑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机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浪费。最后,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自治的水平,以村民的内生动力来进行自我约束。

3.4 教育层面:增强公众意识与弘扬工匠精神

教育是提升整体社会认识的根本途径,通过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以组织讲座、工作坊和展览等形式,展示现代材料的优点和正确的应用方式,加强对村民乡村建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乡村建筑材料应用的认识和能力,提高村民对现代建筑材料的理解,推动乡村风貌的提升。与现代工业化建筑技术相比,传统乡土建造技术在社会和文化上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它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弥补了机械工业发展在地域关注和民俗文化传承方面的欠缺。工匠在建造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堆砌,他们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这一过程是工匠自我价值提升的体现,唤醒工匠精神,培训新型匠人,是保持建筑风貌经久不衰的重要保障。

4 结 语

在现代技术和工业化追求最大效率的影响下,现代工业化的材料让乡村建筑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致使现代乡村建设呈现出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肤浅的“图像美学”在乡村层出不穷,经济至上的思想也在动摇着对乡村建筑本体的价值判断。建构理论作为批判地域主义的利器,它不仅可以反思和批判当下建筑文化和大众审美中的低俗现象,同时还发挥着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建造二者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与桥梁责任。乡村的现代建筑材料必须能够融入当代的社会环境,并且能够反映当代的社会文化精神,建筑师需要根据社会环境,融合各个民族、各个人群的审美观念、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设计方法以及适宜的建造方式让乡村的建筑风貌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立, 王丽娟, 李仁熙. 中国乡村风貌的困境、成因和保护策略探讨: 基于若干田野调查的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2019,34(5):59-68.

[2] 孟杰, 张剑锋, 李岩. 国际视野下乡村产业与风貌可持续发展规划探析: 以哈尔滨市周边地区研究为例[J]. 城市建筑,2020,17(27):24-25,60.

[3]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建构文化研究: 论19 世纪和20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 王骏阳,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高亦超. 从结构理性到建造理性: 建构的视野与评判拓展[J]. 建筑学报,2021(6):70-74.

[5] 申思成, 蒋涤非. 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建构逻辑探析[J]. 中外建筑,2020(3):3.

[6] 郭海鞍. 当前乡村风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思考[J].建设科技,2021(7):29-35.

SYNOPSIS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in Rural Areas of X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Theory

Degang Duan Jialin Han

Building materials ar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of building space composition. To create a peacefuland lovely countryside, it’s crucial to use modernbuilding materials appropriately, raise villagers’ livingstandards, and improve the rural appearance. Modernbuilding materials are frequently used in Xi’an’srural areas for urbanization projects because of theiraffordability, superior physical qualities, and practicalconstruction methods. However, some problemssurfaced during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includingincorrect usage, color confusion, and shoddycraftsmanship. The disorderly application of modernbuilding materials in rural construction has resulted ina focused critique of rustic styles as a current problemin rural areas. Villages in the same region shareremarkably similar architectural designs with external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starts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villages, ithighlights the difficulties of Xi’an’s rural environment as of right now. Rural residents living in these ruralareas utilize whatever materials they need. Theychoose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that transcend theconstraints of time and geography. Low-cost logicis frequently employed in rural construction withoutsupervision and dire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problemsof material style convergence, structural disorder,external image disorder, and loss of local culture inXi’a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further incorporates the constructiontheory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seproblems. Three difficulties need to be consideredin terms of construction, from building materials tospecific architectural form: how to construct, howto organize resources, and how to integrate culturalcomponents to make it a “poetic construction”. Thu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andscape problems resultingfrom the use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fromthree perspectives: construction logic, organizationalform,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To optimize the ruralenvironm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applicationof moder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new solutionsare finally given from the four aspects: design,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t is a need of the times to apply new materials,new structures, and new technologies. Traditionalbuilding materials cannot satisfy the developmentneeds of modern rural communities. Additionally, wemust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bothtradition and modern. All types of building materials can be used to make a good environment, project apositive image, and highlight a unique culture andpersonality, all of which will encourage the use ofhigh-quality materials. To develop outstanding worksthat complement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fulfil thedemands of people, one must begin with the practicalnecessities of the present.

猜你喜欢
组织形式
论中国古代佛经翻译“译场”的概念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3:46:07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2:55:38
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组织形式研究
商业研究(2016年8期)2016-12-20 13:34:36
电类实验课程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方法讨论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58:12
浅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分析
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浅析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商(2016年24期)2016-07-20 20:56:55
旅游科普活动与旅游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31:33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一个文献综述
商(2016年7期)2016-04-20 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