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未来乡村”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2024-01-01 00:00:00谢雨婷朱雅婷应佳欣许伟舜
城市设计 2024年2期
关键词:青山宅基地村民

摘 要宅基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多元主体诉求矛盾制约了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的推进。以“未来乡村实验区”青山村为试点,为多元主体构建差异化的共建机制,提出营造乡村共享空间的三大策略、四大模式。新老混居、青年公寓和院落式住宅组团模式采取私密—半私密—公共空间的分级设计,解决新老村民对住房私密性和社交空间需求的矛盾。乡村共享空间模式促进宅基地高效利用,全周期的共建模式统筹多元主体诉求,为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提供样板。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人居环境;未来社区;存量宅基地;共享空间;社区营造;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1 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模式探索

“未来乡村”建设根植于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实践,是浙江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 年,浙江省公布首批38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截至2022 年8 月,全省共启动了378 个未来乡村建设工作,首批已验收通过36 个。各地结合资源禀赋、文化基因和传承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探索出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十大模式。其中,“共建共享的引凤筑巢模式” 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牵引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凝聚乡贤、青年、科技人才、专家学者等多方力量,探索建立管理治理机制,协调各方主体共建美丽家园,共享改革发展红利[1]。然而现阶段,城乡资源和人口的双向流动引发的宅基地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未来乡村建设的瓶颈[2]。在满足村内人口居住的同时引入多元主体,通过利益互换方式共享居住空间,可有效提高宅基地资源的利用率[3],但该模式易引发村庄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亟须建立融合系统的公众参与构建治理机制,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共建共享模式。

2020—2022 年,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作为高校和企业代表,联合发起青山村“未来乡村”系列工作坊,集结来自各大院校和不同从业背景的学生、科技人才、设计师及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未来乡村实验区”的规划建设。项目结合了共享居住理论和公众参与机制,探索创新的乡村共享空间模式及系统的多元主体共建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提供青山样板。

2 共建共享模式的理论背景

2.1 共享居住理论

共享居住是在保障个人居住需求的前提下,与其他居住者共同使用部分空间和设施的居住方式。共享居住理念由于其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契合国土空间新增用地“紧约束”的社会背景,青年公寓、共享住宿等模式在我国城市地区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常铭玮等[4] 通过分析中国时代背景和家庭结构特点,提出共享居住模式的发展潜力及空间规划方式,强调根据私密性置换原有空间中可共享的功能,以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目前共享居住的应用场景主要聚焦于城市,对于乡村共享居住的研究鲜有报道。浙江省各地的乡村经济基础良好,城乡联系紧密,未来乡村建设为共享居住模式在乡村的实现提供了契机,但也存在一定难点:第一,传统乡村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方式分散且低效,乡村居住条件普遍难以满足新村民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4];第二,乡村传统观念中对居住空间领域意识极强,对住房完整性和私密性要求较高,共享空间带来的隐私问题导致户主和租户的冲突[5];第三,乡村宅基地权属复杂,管理制度落后,规划统筹引导缺失[6],空间改造涉及多主体商议谈判,难以达成共识[2]。

2.2 存量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涉及不同的产权所有者,权益关系复杂且分散,使得在规划管理过程中需协调多元利益主体,开展深度的公众参与成为必要的环节[7]。城市存量改造通常采取针灸式的更新方式,政府难以大包大揽,规划权限的下放使得社会治理结构由单一的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参与共建,形成了以社区为单元开展多元社会团体对话、协商与合作的公众参与机制[7]。其中问卷调研[8-9]、入户访谈[10]、媒体公示[11]、公开听证会[12] 等为通用的公众参与方式,但由于各主体的沟通能力和方式存在显著差异[13],使得多元主体仍难以有效参与专业的空间设计和方案评选。基于视觉环境认知的参与式设计[14]、图析(mapping)[15]、“图景共构(raumbild)”[16]、区域设计[17] 等创新的规划设计方法,采用参与式游戏[16]、模型和地图的共同制作等可视化程度更高、互动更深入的方式,提升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有效性。

城市存量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已有较多实践,然而乡村存量宅基地私有,涉及的利益主体和社会治理结构及存量更新内容均不同于城市更新,现有的公众参与机制应用于乡村共建尚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乡村有效参与机制的建立多依赖于乡贤等精英关系网络,设计师作为外来者难以融入乡村熟人社会[18-19],与其建立深层联系。第二,目前公众参与涉及的主体多为老村民与政府,较少涉及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新村民等未来乡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利益主体,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被忽略[20]。第三,忽略乡村多主体沟通和参与方式的差异性[13],卫星地图、拼贴画、模型等设计专业表达方式难以让村民与日常生活场景建立联系[17],影响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有效性[21]。

3 青山村“未来乡村实验区”实践

3.1 青山村现状与问题梳理

青山村位于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由塔边、里三村、东坞3 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16.10km²,总人口2,662 人。由于位于杭州市一小时交通圈内,青山村受到杭州城区产业与公共服务资源的反哺与下沉。2015 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依托全国第一个小水源地保护试点龙坞水库,联合万向信托创建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以此为契机,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校、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公众自然教育基地、麦芒体育等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吸引了百余位艺术家、设计师、科技人才、创业者等新村民入住,使青山村成为以非农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乡村(图1)。2019 年,由黄湖镇人民政府、新老村民代表共同发起成立“青山同心荟”,建立基层协商议事机制。同年6 月,青山村启动“自然好邻居”线上共享民宿平台,鼓励村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生活经营方式,目前已有100 余户村民利用闲置的房间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利用经济收益培养了老村民共享空间的意识。2020 年,余杭区发布《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围绕“未来村居、未来村业、未来村文、未来村治、未来村民”五个场景,构建新型乡村功能单元。

在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的环境下,新业态和新村民的入驻、“青山同心荟”协商议事机制和“自然好邻居”计划为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提供了共建共治和共享空间的社会经济基础。然而根据新增工作岗位测算,青山村仍有100户的住房缺口,新老村民共居模式已引发一系列矛盾,宅基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极大地限制了未来乡村建设的推进。青山村既有产业转型、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宅基地供需矛盾等乡村发展的普适性问题,又有新业态企业、公益组织、新村民、专家学者等新主体参与共治的特殊性,亟待对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为模式展开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开发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机制,打造因地制宜的共建共享模式。

3.2“未来乡村”共建模式的提出

项目基于多主体全生命周期参与的原则,根据“前期研究—方案生成—方案迭代—方案实施”4 个共享居住营造阶段,构建“共处—共谋—共评—共治”的共建模式(图2)。

3.2.1 前期研究阶段:驻村式共处

结合专家研讨、问卷调研和行为观察了解各主体结合专家研讨、问卷调研和行为观察了解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为模式,与村庄社会网络建立初步联系。针对新老村民的居住现状、共享居住意愿及生活方式等内容设置两份问卷,对宅基地概况和共享居住现状进行调研。青山村老村民共2,662 人,共819 户,对3 个自然村按户数比例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76 份;新村民约80 人,共获取有效问卷20 份。

3.2.2 方案生成阶段:多主体共谋

项目通过入户访谈、圆桌讨论和参与式游戏构建多主体共谋的参与机制,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新老村民、游客等多主体深入互动,进而生成设计方案。项目基于前期研究阶段识别的多主体行为模式与参与特点,并结合青山村的具体场景改良基于视觉环境认知的参与式游戏[15],以可视化的方法与多主体共建未来图景。

卡牌提案游戏以“我心目中的未来乡村”为题,根据前期问卷与田野调查,设计场景卡20 张及活动、设施、场所3 类道具卡共100 张(图3)。提案游戏由3 ~ 6 名利益主体为一组,由主持人引导参与者利用卡牌的组合构想、描述场地的未来场景,并对自己和其他主体的提案进行讨论和投票(图4)。“村民说”游戏以“如何与新村民共居”为题,进一步调查村民对共享空间模式的接受度,对住宅的公共和私密空间,广场和绿地等开放空间及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诉求及空间布局的想法。游戏以茶话会的形式开展,由主持人阐述各轮需探讨的问题及背景,参与者提供文字、图像交流想法并用便利贴进行记录分类(图5),最后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提炼乡村应用共享空间模式的难点。

3.2.3 方案迭代阶段:多模式共评

方案迭代阶段利用公众评议传递规划成果,进行方案迭代和时序规划。邀请各利益主体参与公开听证会,就4 种共享空间模式的改造难度、土地利用效率、居住舒适度、新老村民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公开评议和方案评审,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3.2.4 方案实施阶段:共治促共享

方案实施阶段,项目依托青山“同心荟”组织及村庄网格体系对项目进度进行定期公示和讨论,确保各利益主体持续参与村庄建设。同时,建立各主体参与的项目管理和村庄共治团队,达到空间、服务和收益等多维度共享,以共享发展红利的方式持续培育各方的参与能力和意愿(图6)。

3.3 共享空间营造策略、模式与设计方案

3.3.1 共享空间营造难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山村可共享宅基地的存量较大,但目前供远小于求。根据每个自然村的人口数据与出租意愿的比例测算,全村闲置房间约859 间,可出租房间约541 间,用于游客接待和新村民住宿的房间约需450 间(图7)。但目前加入“自然好邻居”计划的可共享房间仅100 余间,且配套设施难以满足新村民长期居住的需要。

结合问卷调查、参与式游戏结果,项目提炼了青山村共享空间营造的三大难点:第一,乡村土地权属复杂,产权被分割为多人共有,且乡村常驻人群大多缺乏宅基地流转增收的意识,村集体难以盘查、整合可共享的宅基地资源。第二,90% 以上的老村民对住房私密性要求较高,新老村民对生活空间和配套设施的需求具有显著差异,两者共居矛盾突出。第三,乡村共建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各利益主体的诉求难以协调,导致共享空间的改造利用难以推进。共享民宿平台“自然好邻居”对已共享空间的环境和服务进行统一监管,但老村民难以接受平台5% 的抽成,选择私下和游客达成协议以谋求利益最大化,难以保障租住双方的利益。

3.3.2 共享空间营造策略与模式

针对以上共享空间营造的3 个难点,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三大策略与4 种模式。

第一,盘查多类型可共享的宅基地资源,提炼新老混居、老村民集中安置、青年公寓和院落式住宅组团4 种共享空间模式(表1)。新老混居模式整体改造难度和成本最低,短时间内可吸纳大量新村民及游客入住,但人均建筑面积仅有20m2 左右,居住舒适度相对较低,不利于新村民长期居住。老村民集中安置模式通过有偿回收宅基地转化为集体建设用地,有利于宅基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文化、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但目前仅23.1% 的搬迁意愿及高昂的改造成本导致改造难度较大。青年公寓模式对现有空置幼儿园进行改造,人均建筑面积25~30m2,土地利用较为集约,与新老混居模式相比居住条件较好,为新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交空间,有利于减少新老村民的冲突。院落式住宅组团模式人均建筑面积可达到40m2 左右,居住舒适度最高,有利于促进新老村民的互动交流和空间共享,但由于需要新批宅基地,建造成本较高,难以大范围推广。考虑到改造难度、工期、成本等因素,对现有宅基地进行渐进式改造,近期可大力发展新老混居和青年公寓模式,对村庄中可共享的宅基地资源进行全面清算及盘活利用,利用成功案例强化老村民利用闲置宅基地增收的认知,再逐步推进院落式住宅组团模式,建设老村民集中安置房,逐步迁移有搬迁意愿的村民,优化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第二,基于新老村民对私密性需求的差异性对公共和私密空间进行重新划分。根据共享居住理论结合参与式游戏结果对居住空间中的活动按照对私密性的需求进行分级,睡眠、学习工作、盥洗、烹饪、就餐、个人娱乐和社交等活动逐级递减。项目按活动的私密性相应地将居住空间重新划分为私密、半私密和公共空间。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宅基地资源的可改造程度,在住宅单体、住宅组团的平面和立面布局上采取私密—半私密—公共空间的分级设计,打造多元化的社交空间。

第三,多利益主体全程参与共享空间的渐进式改造和长期村庄共治,提升各主体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重构“自然好邻居”运营管理团队的人员组成,确保各项决议符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利用利益共享增强共治成效。同时,依托“青山同心荟”、入户访谈、公开评议等方式进行共享空间模式的宣传普及,对宅基地进行渐进式改造,利用乡村“熟人社会”内部自发传播促进更多村民参与。

3.3.3 设计方案生成

(1)新老混居模式。青山村53.2% 的住宅建筑面积在300m² 左右,54.8% 的住宅房间数为2 厅8 房,基本为两户四口人,即父代和子代同住。据测算每一间住宅有近121 m² 的可共享空间,对闲置面积进行分解,合理搭配公共厨卫、公共客厅及卧室可满足4 位新村民的生活所需(表2)。设计方案以青山村的典型住宅单体为原型,在建筑平面上提出了共享庭院、共享入户门、共享客厅和共享厨卫等不同私密性的4 种模式,在立面上制订了室外独立楼梯、室内外楼梯混合、室内独立楼梯和室内共享楼梯4 种模式,共享和交往程度逐级增加,租住成本逐渐降低(图8)。老村民可根据自己对私密性的接受度灵活选择改造方式,新村民和游客也可根据需求选择租住类型。

(2)老村民集中安置模式。黄湖镇政府现计划以集中安置房换取宅基地,该模式的节地率超过30%。项目通过规划建设新村点引导部分村民搬迁,村集体可整合宅基地资源。由于获得的宅基地较为零散,可将部分宅基地改造为卫生站、村民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将部分住宅修缮作为新村民住宅或民宿出租。

(3)青年公寓模式。可供改造的闲置幼儿园占地约300 m²,层高3 层,可容纳20 余位新村民,人均建筑面积约25 m²。该模式主要面向年轻的新村民,该群体对住房的选择注重经济适用性,对用于社交和娱乐的公共空间需求较高。青年公寓以两户为一个单元,在平面布局上采取私密—半私密—公共空间的分级设计,每户拥有独立的起居空间,将厨房、洗衣房、餐厅、书房等空间作为两户共有的半私密空间,将庭院作为进行烧烤、露天电影等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既减少租住成本又提供多样化的社交空间(图9)。

(4)院落式住宅组团模式。该模式利用村庄新批的26,666.67m2 建设用地营造新型乡村院落式住宅组团,主要面向计划在青山村长期居住的新村民家庭。卡牌提案游戏中显示这类人群表现出对私密空间、数字化配套设施、居民交往互助的强烈需求。因此住宅内部作为私密空间,配置完善的居住设施和私家宅院,用于家庭内部活动;每6 户住宅共享1 个邻里庭院作为半私密空间,每20 户住宅共享1 个组团庭院,设置自然教育、共享菜园等公共空间,便于邻里组织各类交往活动(图10)。私家宅院、邻里庭院和组团庭院3 种级别的共享空间设计有利于促进新老村民的互动交流,构建新型乡村社区共同体。

4 结 语

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背景下,项目以“未来乡村实验区”青山村为试点,为多元主体设置差异化的参与机制,构建了全周期的“共处—共谋—共评—共治”共建模式,提出4 种创新的乡村共享空间模式。

4.1 创新的乡村共享空间模式

项目针对乡村居住条件难以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老村民对住房私密性要求较高及乡村宅基地改造涉及多主体难以达成共识等共享空间在乡村落地的问题,提出了4 种有别于城市地区的乡村共享空间模式。新老混居模式、老村民集中安置模式、青年公寓、院落式住宅组团等新型乡村住宅类型满足了新村民对居住面积、租金、舒适度和社会交往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大幅提升了乡村居住条件。针对私密性问题,新老混居模式在建筑平面、立面分别提供了四种不同私密性的空间共享方式。青年公寓在平面布局上采取私密—半私密—公共空间的分级设计,院落式住宅组团设计了供家庭活动的完全私密空间,供几户邻里互动的半私密空间及供新老村民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针对空间改造涉及多主体难以达成共识这一问题,项目形成了以共建保障共享,以共享促进共建的未来乡村发展模式。

4.2 系统的多元主体共建机制

项目针对乡村熟人社会难以融入、忽视参与主体多样性、参与式设计有效性等问题,构建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差异化沟通和参与机制,提高了各主体的参与意愿与能力。驻村式共处阶段的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使得项目团队与100 户新老村民建立初步关联,网格长、乡贤群体协助联络村民,创造了设计师、青年、科技人才、专家学者等主体与老村民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多主体共谋阶段的卡牌提案和“村民说”游戏,弥补了传统问卷调查形式受问卷选项束缚,村民难以想象未知场景和潜在需求及设计专业表达方式难以与村民建立联系等缺陷。相较于文字描述,视觉化的卡牌提案向共享空间设计方案的转换更为直观。多模式共评阶段邀请各利益主体参与公开听证会,吸引的人群主要为对村庄发展有主导话语权的乡镇和村干部、规划师、新业态负责人和乡贤等群体,这些群体更适应正式的方案汇报和评审形式,而老村民的参与度较低。共治促共享阶段依托青山“同心荟”组织及村庄网格体系对项目进度进行定期公示和讨论,确保各主体可持续参与未来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浙江省省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22-11-22]. https://www.zj.gov.cn/art/2022/2/7/art_1229019365_2392197.html.

[2] 郑兴明. 探索闲置宅基地城乡共建共享新模式: 内在逻辑、困境与路径: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22(2):25-32.

[3] 蔡为民, 张钰, 张佰林, 等. 乡村空间治理视域下宅基地再利用类型选择: 基于天津市静海区56 个宅改试点村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806-1818.

[4] 屠爽爽, 龙花楼.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J].地理科学,2020,40(4):509-517.

[5] Oh J , Kim J .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House Sharing: Evidence from Seou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1, 18(5):2495.

[6] 陈胜祥, 李洪义. 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嵌入性市场机制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6):85-94.

[7] 何欣蔚, 吕飞, 魏晓芳. 基于多目标协同的城市老旧社区更新策略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1,36(2):102-111.

[8] 陈升, 卢雅灵. 社会资本、政治效能感与公众参与社会矛盾治理意愿: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10(2):16-30.

[9] Arbab P, Taghizadeh K, Bahramjerdi S. Toward Participation-Based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Evaluating Participatory Revitalization in Middle Oudlajan Neighborhood of Tehran[J]. ASCE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 Journal, 2020, 146(4):20-22.

[10] 徐辰, 杨槿, 陈雯. 赋权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社区参与及其影响分析: 以陈庄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38(3):605-618.

[11] 金云峰, 李宣谕, 王俊祺. 存量规划中大型公共空间更新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以美国东海岸防灾项目为例[J]. 风景园林,2019,26(5):71-76.

[12] Szetey K, Moallemi E A, Ashton E, et al. Participatory planning for local sustainability guided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21,26(3):16.

[13] Marks-Krzyszkowska M, Dzwonkowska-Godula K,Miklaszewska A. Types of Rural Residents in Central Poland in Terms of Their Local Participatio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Local Authorities and the Inhabitants[J]. Sustainability,2022, 14(20):13512 .

[14] 刘悦来, 许俊丽, 尹科娈.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 以社区花园为例[J]. 风景园林, 2019,26(6): 13-17.

[15] 志村秀明, 辰巳寛太, 佐藤滋. 目標空間イメージの編集によるまちづくり協議ツールの開発に関する研究: 建替えデザインゲームによる景観形成手法の開発[C]//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2002:219-226.

[16] 蔡佳秀, 秦西贝, 郭巍. 图析作为城市认知与设计工具的回顾性重构[J]. 风景园林,2022,29(11):12-20.

[17] Heuer A, Knippschild R, Matern A, Theuner J.Planungslabor Raumbilder Lausitz 2050, Nachhaltige Transformation entwerfen - Ergebnisse [EB/OL].

[2022-11-28].-https://transformation-lausitz.ioer.eu/planungslabor/raumbilder-lausitz-2050/.

[18] 廖菁菁, 刘悦来, 冯潇. 公众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探索: 以上海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 弄社区为例[J]. 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19] 段威, 张成章.“宜居田园”为目标的聚落更新模式研究: 以浙江兰溪黄湓村聚落更新为例[J]. 风景园林, 2018, 25(5):48-53.

[20] 克里斯蒂安·诺尔夫, 谢雨婷. 区域设计在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定位: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项目探索[J]. 景观设计学,2020,8(1):92-107.

[21] 赵科科, 杨猛, 冯新刚. 参与式规划的乡村实践与探索: 以福州市晋安区九峰村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21,39(3):48-56.

[22] 谢璇. 参与式社区环境更新研究: 以广州盐运西社区微改造工作坊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33(4):13-17.

SYNOPSIS

A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odel for “Future Village”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Qingshan Village in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Yuting Xie Yating Zhu Jiaxin Ying Weishun Xu

“Future Villag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to Promote the Dvelopmentof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Zone.However, the imbalanced supply and demand ofhomestead resources and the difficulty in coordinatingmultiple stakeholders’ interests tend to obstruct the“Future Village”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20 to 2022, Zhejiang University,Peking University, and Huadong EngineeringCorporation Limited as representatives of universitiesand enterprises jointly initiated the Future VillageWorkshop. The project brought together student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designers,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universities and different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lanningand construction of the Future Village ExperimentalZone of Qingshan Village in Yuhang District,Hangzhou City. Combining shared living theory and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the project exploresinnovative rural shared space models and a systematicmulti-stakeholder co-construction mechanism.

The main problems of rural living space includethat rural living conditions are difficult to meetthe needs of modern life, old villagers have highrequirements for housing privacy, and rural house sitetransformation involves multiple stakeholders withdifficulties in reaching a consensus. In response to theabove problems, the project proposes four models ofrural shared space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urban areas.The shared living houses, youth apartments, andcourtyard house clusters adopt hierarchical designs ofprivate–semi-private–public spaces in the plane andfaçade layout of single-family houses and residentialclusters. These design solutions solve the conflictsbetween native and new villagers’ demands forhousing privacy and diversified social spa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ral publicparticipation mechanism mainly has the followingdifficulties: It is difficult to integrate into the ruralacquaintance society; the participants are complexand diverse; the participatory design is difficult toimplement effectivel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project built a differentiated communication andparticipation mechanism for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oimprove their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participate.Card proposal and “Villagers Say” game make up for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s, whichare constrained by questionnaire options, difficult forvillagers to imagine unknown scenes and potential needs,and difficult to establish contact with villagers by usingprofessional expressions of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theproject relies on Qingshan “Tongxin Hui” organizationto regularly publicize and discuss the project progressto ensure that all stakeholders can participate in the“Future Village” construction sustainably.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Village” development and for achieving sharedprospe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ZhejiangProvince.

猜你喜欢
青山宅基地村民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32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16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宅基地政策并没有改变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青山揽胜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36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新农业(2017年22期)2018-01-03 05: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