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讨神经质、感知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采用神经质量表、感知社会支持问卷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对2 01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神经质显著正向预测了大学生抑郁;(2)感知社会支持显著负向预测了大学生抑郁;(3)感知社会支持在神经质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负向中介作用,即神经质个体通过感知社会支持不足而产生抑郁。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制定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神经质;大学生抑郁;感知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4)04-0094-07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精神障碍,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群。抑郁症的特征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愉悦感、自我否定、消极思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症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因此,深入了解和探究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因素,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全球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1],而在大学生中,抑郁症也日益呈现出不容忽视的趋势。大学期间,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挑战,大学生常常处于身心的高度应激状态,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既往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群体[2]。抑郁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检测率为29.3%[3],会导致大学生更易出现自杀、自残、失眠、进食障碍等问题[4]。这些数字令人担忧,也凸显出解决大学生抑郁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抑郁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个体心理特质和社会支持是引起抑郁的两个重要因素。神经质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指的是个体的情绪反应敏感程度、情绪稳定性等。在大学生中,神经质个体更容易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和压力产生过度反应,从而增加了抑郁的风险。研究发现,神经质与抑郁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高神经质个体更易出现抑郁情绪[5]。神经质可以影响个体应对问题的方式,神经质高的个体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导致个体抑郁情绪增加[6]。感知社会支持,则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压力和困境时获得的社会资源。有较高感知社会支持的个体,往往抑郁风险较低,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抑郁症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7]。因此,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的两个关键因素。
尽管过去的研究已经揭示了神经质、感知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联,然而更深入地探讨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仍然非常必要。具体来说,我们需要了解感知社会支持在神经质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中是否发挥着中介作用,即神经质个体是否通过感知社会支持不足而产生抑郁情绪。这一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生抑郁的形成机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神经质与抑郁、感知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感知社会支持在神经质与抑郁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以便更好地认识大学生抑郁问题的本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干预抑郁症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某综合高校的2 01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 058名(52.48%),女生958名(47.52%),专业覆盖了理、工、文、艺等学科分类。采用神经质量表、感知社会支持问卷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通过在线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数据收集。
(一)样本选择过程
样本来源于随机取样。首先,从某综合高校的学生名册中随机抽取5 000名学生作为潜在样本。接着,通过对潜在样本进行筛选和确认,确保样本符合研究的对象要求,能保持性别比例,并且比较均衡地分布于各学习年级和大类学科分类当中。最终,确定了2 016名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象。
(二)统计分析方法
本文为了探究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采用了一系列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首先,通过计算样本中各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等,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初步了解大学生抑郁水平、神经质特征和感知社会支持水平的整体情况。接着,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探究神经质、感知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相关性,帮助确定变量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从而初步了解神经质、感知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联程度。
为了进一步研究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首先进行神经质对抑郁的直接回归分析,然后再进行感知社会支持对抑郁的直接回归分析,最后考察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共同对抑郁的总效应。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以判断感知社会支持是否在神经质和抑郁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从而深入了解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
二、研究工具
(一)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是一种常用的抑郁症状评估工具,由美国心理学家贝克于1961年开发,广泛用于临床和研究领域。BDI共有21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多个评分级别,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身体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为0~3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
(二)神经质量表(EPQ)
神经质量表又称为艾森克人格问卷。该问卷由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于1960年开发,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人格测验工具。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专门用于测量神经质。EPQ的神经质量表包含24个问题,主要涉及焦虑、情绪抑制和舒适感方面的个体特质。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答案,共分为“完全不正确”“部分正确”和“完全正确”三个等级。根据参与者的回答,可以计算其神经质得分。EPQ的神经质量表得分范围为0~12分,得分越高,代表其神经质特质越明显。
(三)感知社会支持问卷(PSQ)
感知社会支持问卷是由徐汉英教授等人设计的用于测量个体自我感知的社会支持程度的工具。该问卷共有12个问题,包括生活质量、情绪状态、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评估个体是否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每个问题被设计成一个四点量表,总分为48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该问卷主要适用于研究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应对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也可用于评估社会支持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效果。
其信效度检验如下:通过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PSQ总量表的α为0.93,三个子量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专业支持)的α分别为0.93、0.93和0.81,表明该问卷各维度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性高,可信度较好。通过测试一组受试者两次填写问卷,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说明该问卷在时间跨度较短时结果稳定性较好。通过与其他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比较,如多维支持问卷(MOS-S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DI)、现金和非现金社会支持问卷(CNSSQ),PSQ测量结果与这些问卷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89和0.87,表明该问卷的效标效度较好。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图1显示了研究对象抑郁检出状况。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抑郁检出率为20%,其中有8%的学生表现为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状,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符[8]。
在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的测量上,男生神经质水平低于女生,呈显著性差异(Plt;0.01);同时,男生感知社会支持低于女生,呈显著性差异(Plt;0.01);男女生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表1)。这与性别差异在抑郁发病中的作用一致[9]。
(二)相关分析
使用SPSS软件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计算感知社会支持、神经质和抑郁之间的相关系数(表2)。结果显示,感知社会支持、神经质和抑郁均在0.01级别显著相关。神经质和抑郁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感知社会支持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这进一步支持了前述研究的结论[5]。
(三)回归分析
使用SPS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1. 分析神经质对抑郁的直接效应
ANOVA分析显示,回归模型的显著性值为0.00,小于0.05的置信区间,即说明有95%的概率拒绝原假设,神经质与抑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回归关系。神经质对抑郁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b=0.577,plt;0.001)(表3)。证明神经质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即神经质水平越高,抑郁症状越明显。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神经质是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10]。
2. 分析感知社会支持对抑郁的直接效应
ANOVA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的显著性值为0.00,小于0.05的置信区间,说明感知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回归关系。感知社会支持对抑郁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b=-0.322,plt;0.001)(表4)。结果表明,感知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影响,即感知社会支持越高,抑郁症状越轻。这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一致,社会支持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从而缓解抑郁情绪[11]。
3. 分析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对抑郁的总效应
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共同对抑郁产生了显著的总效应(b=-0.181,plt;0.001)(表5)。这意味着在考虑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时,对大学生抑郁进行综合分析是更为准确和全面的。
4. 检验神经质对抑郁的直接效应是否减少
中介效应的一个假设是:当控制中介变量时,神经质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减少,甚至消失。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我们来比较神经质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和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共同对抑郁的总效应。
通过比较神经质和抑郁的直接效应(b=0.577,plt;0.001)和神经质和社会支持共同对抑郁的总效应(b=-0.181,plt;0.001)可以发现,当考虑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时,神经质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减少了(0.577-(-0.181)=0.345,plt;0.001)。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感知社会支持在神经质和抑郁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神经质通过感知社会支持对抑郁产生了间接影响。更具体地说,感知社会支持对神经质和抑郁之间的正向关系产生了负向中介效应。在控制感知社会支持时,神经质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减少(图2)。这一中介效应的发现对理解神经质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也说明了增强感知社会支持可能是预防大学生抑郁的一种重要途径。
四、讨论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抑郁问题,抑郁检出率达到20%,其中有8%的大学生呈现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状。这表明抑郁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需引起重视。
数据分析显示,神经质与大学生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即神经质水平越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这一结果符合前期研究发现,神经质作为一种人格特质,表现为情绪反应敏感和情绪稳定性较差[12]。具有高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和压力产生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负性情绪和抑郁的出现。他们在应对挫折和负面情境时可能会感到较为困难,这进一步加剧了抑郁症状的发生[13]。此外,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患者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神经质特征,如容易紧张、敏感等[14],这也支持了神经质与抑郁之间的正向关联。
研究结果还表明,感知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即感知社会支持越高的大学生抑郁症状较轻。社会支持是个体在面对生活压力和困境时获得的社会资源。感知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社会网络中感知或预期到的支持,包括实际支持、情感支持、社会融合等。具有高感知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可能在困难时获得他人的帮助、关心和支持,这种社会支持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减轻抑郁症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15]。有较高社会支持的个体相对更具有心理抵抗力,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降低了抑郁症的风险。
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神经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感知社会支持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神经质个体可能因为其情绪反应敏感和情绪稳定性较差的特点而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更多的压力和负面事件,但如果他们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不足,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关心,这些压力和负面情绪可能得不到有效缓解,从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因此,感知社会支持在神经质与抑郁之间起到负向中介作用。感知社会支持减少可能加剧神经质个体的抑郁情绪,而增加感知社会支持则可以缓解抑郁症状,降低抑郁风险。
综合来看,神经质与抑郁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感知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存在负向关联,并且感知社会支持在神经质与抑郁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未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来自某综合高校,可能受到该特定学校环境和文化影响,因此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大学生群体。为了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未来可以扩大样本规模,涵盖更多不同类型的高校,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和不同学制的大学生,以及涉及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
此外,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研究设计,虽然能够对大学生抑郁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一次性调查,但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因此,未来可以考虑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追踪大学生在不同时间点的神经质、感知社会支持和抑郁症状的变化,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另外,本研究主要关注了神经质和感知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但在大学生抑郁问题中还涉及其他多种因素,如学业压力、社交比较、自我认同等。未来的研究可以将更多的影响因素纳入考虑,建立更为全面的模型,以便更好地解释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复杂性。
最后,虽然本研究发现感知社会支持在神经质与抑郁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但具体的中介机制尚未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感知社会支持如何通过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和应对方式,进而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和表现。
结语
大学生抑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健康难题,涉及个体的性格特质、社会支持、心理压力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大学生抑郁问题与神经质、感知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发现了神经质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以及感知社会支持在神经质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为进一步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制定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一,神经质作为个体的基本性格特质之一,在抑郁问题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直接作用。神经质倾向于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和自卑,这些特点容易使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社交困扰等问题时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神经质这一基本的个体特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增强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
第二,感知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家庭、朋友、同学、教师等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研究结果显示,感知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大学生抑郁症状越低。这说明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可以缓解大学生面对挑战时的心理压力,降低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提高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感知,从而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研究还发现感知社会支持在神经质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意味着感知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减少抑郁症状,而且可以通过减轻神经质的负面影响间接降低抑郁情绪。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中,除了直接培养社会支持,还应该重点关注个体的性格特点,通过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转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增强积极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从而减轻抑郁情绪。
第四,笔者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许多抑郁的同学客观上得到的家庭、同学等的支持并不少,但他们总是感觉自己是孤独的,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同学朋友的帮助、恋人的关怀、老师亲戚的支持,缺乏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和领悟。因此,我们可以将干预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力上。例如,通过内观疗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反省自己内心的不足和欠缺,获得对别人价值的肯定,从而激发内心的深情,产生对他人的感谢回报之情;对人生经历进行再体验,多角度去理解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产生对他人的信任[16]。还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感需求,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从而更加敏锐地感知并识别他人的情感支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社交技巧,包括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能力和技巧、倾听和理解他人意见的能力和技巧、表达感激和让步的能力和技巧等,从而使之同他人保持更好地沟通和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建立社交网络,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加入社团或组织,增加大学生社交联系,让学生感知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展望未来,希望相关部门和研究者能够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支持,助力大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家庭和社会应共同营造支持、理解和关爱的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心理韧性,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KESSLER R C and BROMET E J. The epidemiology of depression across cultures[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013, 34: 119-138.
[2]""" CHRISTENSSON A, VAEZ M, DICKMAN P W,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on in first-year nursing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socio-demographic and educational factors: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Sweden[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11, 46(4): 299-310.
[3]""" 唐慧, 丁伶灵, 宋秀丽, 等. 2002—2011年中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的Meta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5): 965-969.
[4]""" DUFFY M E, TWENGE J M, JOINER T E. Trends in mood and anxiety symptoms and suicide-related outcomes among US undergraduates, 2007-2018 Evidence from two national su rvey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19, 65(5): 590-598.
[5]""" ORMEL J, JERONIMUS R, KOTOV R, et al. Neuroticism an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eaning and utility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3, 33(5): 686-697.
[6]""" 唐海波, 罗黄金, 朱传文, 等. 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 神经质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6): 904-906.
[7]""" SHEN H, HUANG W, ZHAO Y, et al.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among elderly Chinese people with chronic diseases[J]. Int J Ment health Syst, 2018, 12: 39.
[8]""" 傅小兰, 张侃, 陈雪峰, 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9]""" MALHI G S, MANN J J. Depression[J]. Lancet, 2018, 392: 2299-2312.
[10]" HUANG Y, WANG Y, WANG H. Neuroticism and depression: a review[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0, 265: 298-308.
[11]" LAM L T. Social support and negat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modernized review[J]. Arch psychiatr nurs, 2015, 29(3): 183-192.
[12]" EYSENCK H J.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M]. Piscatawa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67.
[13]" ORMEL J, BASTIAANSEN A, RIESE H, et al. The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of neuroticism: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Neuroscience amp;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13, 37(1): 59-72.
[14]" KELLER M C. Does the vulnerability-stress model generalize to psychiatric disorders other than depress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8, 144(4): 365-391.
[15]" GOKULANATH V, VISHNUVARDHAN R, NEELAMBIKAI N, et al. Th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depression among postpartum women in rural Karnataka, India[J]. Indian J Community Med, 2019, 44(1): 59-62.
[16]" 李红, 李夏妍. 短程内观疗法提高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2): 138-14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YANG Huiqin1, LEI Ruoxin2
(1.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2. University of Durham, Durham DH1 3LE, UK)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neuroticis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n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the Neuroticism Scal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and Beck Depression Self-Assessment Scal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2016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Neuroticism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predicted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2.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predicted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3,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negative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neuroticism on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i.e., neurotic individuals were depressed through inadequat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t helps formulate more precise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life quality.
Keywords: neuroticism,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