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的思想意涵、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2024-01-01 00:00:00白洁李光燕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应运而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爱国爱家、家国一体的价值情怀;里仁为美、美美与共的人文观念;珍爱生命、明德弘道的人生追求等思想意涵,具有传承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融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珍贵价值意蕴。因此,要重点在中华文脉承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育、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彰显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中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庆文化;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G122"""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4)04-0093-08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4.04.0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庆文化是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事象,它既是一个国家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更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本国文化的广泛认同。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2]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独特的精神标识,至今仍影响着国人的举止言行,具有重要的普世价值。因此,厘清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源流,充分发掘其思想意涵,探寻其契合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对其进行创新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的思想意涵

中华传统节日是指“中华儿女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顺天时、循地理、应人和而逐渐形成

的划分日常生活时间段的特定人文符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进行的约定俗成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3]而传统节庆文化是指人们在纪念与欢庆传统节日过程中所创造、积累起来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成果的总和。其内容万象森罗,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形成了一条贯穿春夏秋冬,涵盖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链”。这一“文化链”既拥有内容丰富的有形内涵,又兼备种种底蕴深厚的无形内涵,二者共同铸成了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的丰富思想意涵。

(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是中华民族宇宙观、自然观、文明观的生动概括,古往今来传统节庆的时序安排和节俗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这一生态理念的深刻认识。一方面,顺天应时的节庆行事准则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生动彰显。《周易·随》云:“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4]467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做到顺应时势,切合时宜,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传统节庆顺应天地自然运行规律,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内在节奏产生、运行,不同的时间节点节庆的安排不同。春季,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立春、除夕、元宵、清明等节欢唱生命之歌;夏季,天气炎热,五毒猖獗,端午节,人们辟邪驱毒、祈福平安;秋季,瓜果飘香、硕果累累,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人们拜月祭星,祭天祭祖,庆贺丰收;冬季,冬至、腊八、除夕等节如期来临,人们祭天敬祖,感恩自然、祖先的庇佑,祈求来年的吉祥好运,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食物,犒劳一年的辛苦劳作。另一方面,感恩思报的节庆祭祀活动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生动践行。为感念天地自然的无私馈赠与福佑,人们在传统节日时举行祭祀礼仪活动,向天地自然表达敬畏与感恩之情。如:祭祀天地日月之神的“四至日”、祭祀社稷之神的春秋社日、祭祀五祀之神的腊日节以及祭天地全神的春节、祭星祭月的七夕节等,这些祭祀仪式活动的顺利举行,充分彰显出中国百姓感恩自然、礼敬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理念。

(二)爱国爱家、家国一体的价值情怀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家国意识浓厚的民族,“爱国爱家”“家国一体”的价值情怀是中华儿女刻进骨血的文化基因,也是如今民族精神重要的精神内核。而优秀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更是凸显出深厚的家国情感。一方面,传统节庆文化中蕴藏着“爱国、忠国”的优良品德,推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大义担当以及“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忽归”的奉献精神,这一精神品质集中体现在民间端午节时人们对屈原的深切缅怀上。追溯历史,端午节“源于上古华夏族夏至时节的祭天祈年仪式,后因文化交流,逐渐融入了南方古老的龙舟祭文化和荆楚屈原文化,”[5]赋予了端午节新的思想意涵。屈原,楚国出色政治家,早年深受重用,后遭排挤、诽谤,含冤流放。不久,秦国攻城,都城沦陷,屈原在复国无望的无奈下投江殉国。其刚毅果断的行为完美诠释了他忠诚不渝的爱国情怀,震撼人心,成为忠君爱国的典范,备受世人称赞与推崇。后来,民间为纪念这一英雄,弘扬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便将端午节与屈原的事迹联系在一起,在这一天深切缅怀他。另一方面,传统节庆文化借助以“家族、家庭”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彰显传承,重视家族意识和血缘情感,是家庭教育的鲜活素材。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气氛浓厚、活动多样、意义深远,辞旧迎新、阖家团圆是其鲜明主题。在新年到来之际,人们以守岁的方式共度年夜,为至亲祈愿安康长寿,为祖国广纳吉祥福运;以祭天祭祖的庄重仪式、团年拜年的温馨聚会,彰显中华民族孝亲敬祖、敬老爱幼的优良美德。此外,我国其他传统节日也都组织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这些节庆习俗和活动,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价值情怀,又彰显出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

(三)里仁为美、美美与共的人文观念

“居仁之地,美在邻里;与仁为邻,乐在和谐。”中国自古对基于地缘而有的“邻里”关系十分重视,强调建立一种“里仁为美”“友好和谐”的邻里人际关系。在传统节庆文化中,里仁为美、亲仁善邻的良好品德表现为邻里间共庆传统节日,如春节一起包饺子,共享团圆饭、端午节邻里组队赛龙舟、邻里故人共同祭奠等;也表现为节日时邻里间互赠食品与礼物,如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春节送饺子等,都凸显出邻里间和睦修好、与人为善的交往状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的文明共处原则在传统节庆文化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实现传统节庆文化“美美与共”的关键在于“包容”,而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7]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提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7]中国作为一个统一且多元的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节庆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激荡、彼此吸纳并逐渐融合,共同绘就了一幅多元共生的文化盛景。诸如春节、中秋节等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自古便在各民族间广为盛行,随着文化交流交融的深入逐渐成为各地共庆共享的全国性传统节日;龙舟竞渡、蹴鞠等备受人民喜爱的节庆活动如今也成为各民族间的共同文化遗产。同时汉族传统节庆习俗文化也深受少数民族节庆习俗文化的影响,“如原是山戎节俗的打秋千,契丹、女真节俗的射柳”[8]后来慢慢融入到汉族传统节庆习俗文化之中,二者在相互融合中相互成就。这种亲仁相处、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不仅丰富了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如今也成为国家治理、个人社交的重要观念指引。

(四)珍爱生命、明德弘道的人生追求

“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人民自古十分珍爱生命,传统节庆作为常设性活动,亦成为人们保持生命持久、鲜活的重要载体,众多节庆习俗都体现了人们“珍爱生命”的人生诉求。以端午节为例,挂艾草是一项重要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草是药本植物,既可治病,又可驱虫,可保身体康健;又如各节庆时的饮品,如:春节的屠苏酒、端午的雄黄酒、重阳的茱萸酒等,也都有强健身体的功效。此外,珍爱生命在传统节庆文化中还表现在积极享受生活乐趣、感受自然之美,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上。如春节阖家团圆,尽享人伦之欢的美满;端午节竞渡、抓鸭子的尽情以及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整杯盘,同赏月”的欢乐,彰显传统节庆享受生命之美好。同时,传统节庆文化也彰显出明德弘道的伟大精神追求,即讲仁爱、扬正义;循规则、守诚信;争有为、勤奋斗。如,九九重阳节,又称“敬老节”,人们自愿敬老爱老,给老人“送温暖、送陪伴”;清明时节,祭奠英烈、缅怀先人,慎终追远,这是传统节庆文化中讲仁爱、扬正义优良美德的突出展现。元宵佳节趣味横生的灯谜游戏、端午节激情四射的龙舟竞赛,寓教于乐,强调严谨的规则意识与高尚的诚信品质。此外,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还突出彰显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优秀品格,如:重阳节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登高望远;端午节龙舟竞渡,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勇敢拼搏,这些传统节庆活动和习俗都生动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中深刻蕴含的明德弘道的伟大精神追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的当代价值

作家冯骥才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9]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作为历经千年岁月锤炼的优秀中华文化,无论古今,亦承载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路径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厚重地承载着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着中国人民风俗的文化魅力,深蕴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想精华。深入挖掘节庆文化思想意涵,大力传承、弘扬优秀节庆文化,为领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精神内涵和深厚人文底蕴提供了鲜活路径。第一,传统节庆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传统节庆文化,就是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的优秀节庆文化,借助多形式节庆活动传达出的价值思想、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与审美情趣,如敬畏自然、爱国崇德、亲仁善邻、珍爱生命、开放包容等精神特质,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弘扬节庆文化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体组成,开展传统节庆,既是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展示,又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更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第三,传统节庆活动与仪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具有跨越时空,激起人们内心情感共鸣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节庆文化符号、打造欢快节庆文化场域、开展节庆文化活动、举办节庆仪式展演、加强节庆文化传播,有助于人们深刻感悟传统文化之美以及传统文化之重要性,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接受与认同,进而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弘扬好。由此可见,传统节庆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石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立足当下民族工作实际,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性论断,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传统节庆文化是各民族节庆文化的综合,蕴藏着各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深厚情谊,定期开展节庆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各民族间建立友好关系,形成共同民族情感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正如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因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其节庆文化亦不同,进而形成了汉族传统节庆文化与各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共存的多元节庆文化格局。且随着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显著特征,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文化生态。其次,共享性传统节日的欢庆活动与精神内涵是建构强化民族集体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传统节庆具有全民性和周期性,各民族共度佳节有助于形成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叙述的集体记忆,周而复始、潜移默化,对中华儿女这一身份形成共识且不断强化,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如春节,举国同庆、阖家幸福,其中蕴含的团圆、和谐、融合等美德;端午节弘扬的“群策群力”“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以及同甘共苦的无私担当,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石。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价值观念融通的文化养料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早期能够迅速且广泛地接受且成功应用马克思主义,进而形成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其深层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相融相通,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深厚土壤与强大动力。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1世纪的中国依然保持着旺盛生机与活力,且将继续在中国谱写新的篇章。这一历史进程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0]120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对宇宙、自然、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传统节庆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伦理相契合;马克思主义高度赞扬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节庆文化推崇的“爱国忠国”的价值情怀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发展的美好社会,与传统节庆文化彰显的“里仁为美、美美与共”的人文观念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现实的人是有着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具体的人”,一方面人要满足生存的第一需要,另一方面也需满足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与探索这一发展性需求,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体性生命需求,这与传统节庆文化中“珍爱生命、明德弘道”的人生追求相契合……因此,可以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融通的过程,这为二者的融通结合提供了丰厚文化养料。

(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其中,物质富足意味着经济生活的进步,表现为节庆文化产业的兴旺;精神富有则表现为智慧和道德的进步,意味着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是现代化建设之魂,是实现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传统节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要素,是实现物质富足的重要资源。由传统节庆文化衍生而来的食品、服饰、文创等要素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精心设计,正确营销,将刺激和拉动节日文化消费经济。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旅游”“节庆+互联网”等发展模式成为繁荣文化产业,实现经济创收的重要方式。不同民族立足本地区实际,结合数字化技术,打造特色节庆卖点,发展特色节庆旅游业和商业,将创造节庆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传统节庆文化在历史演进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意涵,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素材。其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伦理为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爱国爱家、家国一体的价值情怀为正确处理家国关系、厚植爱国情怀提供了情感依据;里仁为美、美美与共的人文观念为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奠定了良好心理基础;珍爱生命、明德弘道的人生追求为今天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深深蕴含的思想意涵,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继承沿袭的传统智慧,对于实现国民精神富有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一个抛弃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会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1]306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儿女宝贵的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精神滋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文化环境,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与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文化与时代课题。

(一)在璀璨中华文脉承接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血脉和精神命脉,是保持中国特色的“定海神针”,新时代有效承接中华文脉,培根铸魂,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增强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有效承接中华文脉的重要抓手,要重点保障和推进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一,加强传统节庆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保护。传统节庆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创造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依赖于民间的节庆神话传说、手工技艺、歌舞戏曲和体育赛事的展开得以传承,但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许多节庆文化遗产濒危,面临被遗忘和衰落的挑战,因此,加强对传统节庆文化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是当务之急。各地区应积极响应中央倡议,依托中华文明起源等相关主题科研项目,推进多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运用深度访谈、田野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度挖掘、系统整理散落民间的节庆文化遗产,完善文化遗产成果汇编,使节庆文化留存学理化、系统化、体系化。此外,针对传统节庆文化的“活保护”也必不可少,应广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重视传统技艺传承者培养,以身体力行留存和延续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第二,创新传统节庆文化的表达与展现,加强宣传展示,让节庆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实现其恒久魅力的彰显。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朴实的思想观念、简单的日常生活、朴素的艺术表达是其显著特征,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这对节庆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借助数字化手段,创新节庆文化艺术表达,如通过音乐、诗歌、戏曲、绘画、雕塑、摄影等,全方位展现节庆文化魅力。此外,加强宣传展示是彰显节庆文化恒久魅力的重要保障,应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传播展示作用以及新闻媒介、互联网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传承、弘扬节庆文化的良好氛围,使节庆文化深入人心。

(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

精彩纷呈、海纳百川的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是各民族共生共存的精神纽带,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是涵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资源。第一,深度挖掘节庆文化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因素,构建共有精神文化家园。传统节庆文化内涵丰富,所彰显的相融相通的文化自觉、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恰是如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内涵,这为涵育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良好心理基础。因此,要立足时代特征和我国民族工作实际,深度挖掘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且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优秀节庆文化思想意涵,拓展其文化内驱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思想精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理念相融通,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强大优势。第二,依托丰富的节庆文化要素,打造各民族和谐共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多元一体文化场域,充分尊重并包容各民族节庆文化的独特性,以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各民族历代传承的体育、技艺、演艺、饮食等节庆文化中,要着力打造一个兼具“多元化”与“一体化”的文化场域,积极展示各民族文化独特之美,更汇聚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以文化人”,从而强化全体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第三,唤醒与建构节庆集体记忆,厚植共同体意识。传统节庆文化是在各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积极探寻汉族节庆文化与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之间相互依存、融合互助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交集,挖掘共同文化基因,唤醒各族人民的集体文化记忆,激活民族一体化的共融情感,进而涵育各民族命运与共、团结统一的共同体观念。同时,集体记忆建构是涵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而节庆仪式和活动是重塑、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积极开展各色全民族共建共享的节庆仪式与活动,将在“体化实践”中实现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心的共有记忆刻写,以此有形有感有效实现涵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三)在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彰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以优秀传统节庆文化为根基,深入推进二者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也将推动传统节庆文化的创新传承。第一,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的蓬勃发展与崭新蜕变。古人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学会“守正”才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根脉生生不息。“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7]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指导节庆文化建设,守住传统节庆文化根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以确保“创新”的根基稳固。“创新”意味着在“守正”基础上推进节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节庆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衔接与和谐发展。推进传统节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点在于创新节庆文化的发展思路、话语体系、运行机制与表达形式,使节庆文化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谱写当代华章。第二,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契合点,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我国在漫长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且日益成熟的节庆伦理道德规范和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普遍真理相契合;在长期节庆生产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海纳百川、融汇贯通、继承创新、开放包容的独特品格与马克思主义追求普遍真理的基本精神殊途同归,这些共通之处都成为促进二者深度融合的丰富文化养料,为彰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提供文化滋养。综上,创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深入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结晶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有机融合,将激活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无穷力量,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继续蓬勃发展。

(四)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作为传承至今的优秀历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能否行稳致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如何。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蕴藏的丰富经济和文化要素是赋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第一,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传统节庆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经济价值要素,大力发展节庆文化产业,积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物质力量。首先,围绕多样化节日类型,融汇传统韵味、中国风情与当代生活需求,巧妙设计并制作出典雅精致的节庆产品,刺激拉动节庆产品消费。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城市社会资源,大胆创新,突破藩篱,推进与优化传统节庆文化跨要素、跨行业、跨平台的深度合作,进一步丰富节庆文化市场,繁荣节庆文化产业。这就要求各地深刻把握传统节庆文化特征,加强统筹规划与政策扶持,注重导向引领,激发融合发展活力,推动节庆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第二,深入挖掘传统节庆文化的丰富思想意涵,提升国民思想素质,激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3]690中华优秀节庆文化是激励民族不断进步、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揭示的生态伦理规训、民族精神准则、远大人生追求、成熟道德规范是新时代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精神境界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利用传统节庆这一重要契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思想意涵,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活动理念,在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特色主题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盼,让国民在浓厚的节日氛围和鲜活的节庆活动中理解、接受文化教育,从而塑造中华儿女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集体文化品格,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16(1).

[2]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光明日报,2018-08-23(1).

[3] 毛加明.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213-216+224.

[4] 陶新华.四书五经全译[M].北京:线装书局,2016:467.

[5] 范红.端午节起源新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50-153.

[6] 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2):13-16.

[7] 习近平.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8] 王金霞,段文杰,王志章,等.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1-6.

[9] 中国民俗学网.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EB/OL].[2024-02-15].https://www.chinafolklore.org/web/index.php?ChannelID=156.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0.

[1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305-333.

[12] 邝西曦,董丝雨.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12(1).

[1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90.

[责任编辑:付丽萍]

The Intellectual Implications,Contemporary value,

Inheritance Pathways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BAI Jie, LI Guangya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ivilization, has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 i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i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among people themselves. With passage of time, those cultural heritages have become a priceless spiritual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it has formed the ecological idea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nd the coexistence of all things. Patriotic love home, home and country one of the value feelings; Liren is the concept of beauty, beauty and shared humanit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ursuit of life, such as cherishing life, cultiv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Marx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nd enabling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focus on innovating and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cultiv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demonstrating the strong vitality of Marxism and empowering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cultural confidence;cultural inheritance; cultural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理导航(2016年33期)2016-12-19 18:52:01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25:21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16年23期)2016-12-13 10:14:50
传统书法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1:28:05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6:59:20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35:30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议数字融合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创新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