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经济与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虚拟社区的兴起,但其往往“昙花一现”。基于相似性效应,从社区构成因素和人际关系的视角,建立虚拟社区信息质量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66份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信息发布者质量、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效用质量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在此过程中心理所有权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感知相似性在信息发布者质量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文章丰富了虚拟社区价值共创行为的相关研究,为社区管理者指出把控信息质量,引导相似性感知,促进“共同体”意识在社区运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虚拟社区信息质量;感知相似性;心理所有权;价值共创行为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4)04-0080-13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4.04.009
引言
2023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份,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使得网络社交成为人们交流分享的重要手段。虚拟社区依托于互联网,紧贴共享经济潮流,加上小米社区营销的成功,引起了商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定义上,虚拟社区指一群拥有共同兴趣、目标或需要的人持续交流和互动,并产生心理、情感和关系的变化的网络空间[1]。如今,虚拟社区的发展正陷入困境:百度贴吧2015年月活用户规模超3亿,到2020年月活用户仅3743万;兴趣部落于2021年2月26日正式关闭服务器,停止运营;2023年4月1日,天涯论坛“进入了ICU”,官方的理由是“技术升级”。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信息超载、责任不明确和可操控性差是制约虚拟社区发展的主要问题[2]。社区信息杂乱,社区人员杂乱,社区管理不善,……于是,社区逐渐丧失了对用户的吸引力。
虚拟社区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对社区良性发展有重要作用。价值共创理论认为,在虚拟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是价值消耗者,更是价值创造者。Yi等[3]从顾客角色的视角将价值共创行为分为顾客参与行为和顾客公民行为,与一般参与行为相比,价值共创行为使用户参与到社区运营管理中,为社区创造更高的价值。现有研究表明,社区特征[4]、用户体验[5]、感知价值[6]等均对价值共创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是社区管理者的首要目标,虚拟社区环境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7]信息质量指用户对该社区信息总体质量的主观感知,是衡量社区环境的重要标准,已成为影响平台价值共创的重要因素;[8]感知相似性指虚拟社区用户感知到自己与社区群体及社区其他用户在各个方面相似的程度,相似性源于用户加入社区的共同目标,也被视为网络社交环境的基础特征;[9]两者均对用户感知产生重要作用。目前,学者对信息质量和感知相似性的研究是分离的,忽略了“社区信息是相似性的感知来源,相似性是对社区信息的共识认证”。
共享经济借助虚拟社区进行知识与信息的分享与交流,推动了虚拟社区井喷式发展[5]。纵观先前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关注到虚拟社区的“公地”特征。事实上,虚拟社区用户对信息的发布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因此社区极易发生“公地悲剧”[10]。公地悲剧是指具有使用上的竞争性但不具备,或者缺乏排他性产权的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的情形。出于成本考虑,社区管理者无法时刻关注社区,由此劣质信息便有空可钻。因此,在网络环境维护上,除社区管理者和他们制定的规则约束以外,更需要社区用户的良好自觉。该角度阐述了心理所有权的重要作用,成为了文章的切入点。心理所有权将强化个体对社区的所有感,促使“主人翁”意识的产生,改变个体对组织的行为[6]。
在当今信息膨胀、人员杂乱的网络社交环境中,如何保持社区活力?信息质量如何影响价值共创行为?感知相似性和心理所有权发挥怎样的作用?综上,文章基于相似性效应,以心理所有权为中介,探讨虚拟社区信息质量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讨论感知相似性的调节作用。文章丰富了价值共创行为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虚拟社区的管理运营提供指导。
一、文献综述
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学者们对虚拟社区的定义存在共同的特点,即强调虚拟社区(1)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2)有一群基于某种兴趣、目标或需要而聚集的人;(3)用户参与社区进行交流与互动,并满足其信息需求。从虚拟社区构成因素中不难发现:共同的目标形成用户之间的相似性,而交流与信息获取要求社区具有较高的信息质量。因此,感知相似性与信息质量均在虚拟社区中发挥基础且重要的作用。此外,虚拟社区的虚拟性特征是社区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而心理所有权形成的规范意识或主人翁意识能够促使用户良性行为。因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信息质量和感知相似性的交互作用在促进用户主人翁意识上的作用,为促进虚拟社区价值共创提供新的理论路径。
信息搜寻是用户参与社区的主要动机之一,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信息质量在多种类型的质量研究中,如数据质量、网站质量、以及感知质量中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在不同的研究情景下,信息质量的表现形式和测度指标也有所区别。虚拟社区信息质量特指在虚拟社区中,用户对该社区信息总体质量的主观感知。学者们对信息质量划分维度多样,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客观性、时效性和丰富性[11]等。其中,信息内容质量、信息表达质量、信息效用质量这一维度划分被学者们广泛接受并使用[12-13]。信息发布者质量指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真实性与无误性。由于信息发布者的个人素质和相关信息发布的监管缺失,使得虚假信息的传播从源头上就有了可能。[14]信息内容质量是指信息内容本身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程度,包括信息的详细性、全面性和易于理解性。互联网信息超载,人们对信息内容质量的要求逐渐扩展到娱乐性和生动性上。信息效用质量是指期望上的符合需求和实际上的适用性,包括信息的时效性、有用性和相关性。信息效用质量反映了主体使用信息的目的,为其决策提供信息支持。[15]在虚拟社区背景下,信息质量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虚拟社区信息质量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参与满意度[13]、社区认同[12]、承诺[11]和社区亲和性[10],进而影响持续参与意愿[12-13]以及顾客参与行为。[16]然而,当前学者对于信息质量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往往忽略了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感知差距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感知相似性进行研究。
感知相似性是指虚拟社区用户感知到自己与社区群体及社区其他用户在各个方面相似的程度。相似性研究广泛,其通过共情、认同、归属等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观点及行为,受到学者们的长期关注。曾经的研究主要考虑实体经济中买卖双方的相似性,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穿衣、行为举止等。[17]电子商务创造了大量价值,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竞争市场,为创造财富开辟了新的途径,相似性的研究逐渐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基于研究场景的不同,在线相似性的研究也发展广泛。例如,钟佳玲等[18]在实验中发现,低人际相似性情况下,炫耀性品牌使用使其他用户对品牌态度是负向的,而高人际相似性情况下的炫耀性品牌使用则是积极的。Rebecca等[19]发现,在线评论方面,相比于不相似的评论者,相似的或模糊的评论者的评论更容易说服阅读者。即使是模仿产生的相似性,也将产生用户评价。[20]在虚拟社区情境下,感知相似性研究相对较少。晏青和付森会[9]首次提出虚拟社区中的相似性效应,实证了感知相似性通过感知准互动关系、感知有用性和感知享乐性对用户信息分享、持续使用意向产生正向影响。[9]并基于影响因素理论,将相似性分为内部相似性和外部相似性。其中,居住地、年龄、生日、角色等要素归为外部相似性,兴趣爱好、价值观、需求等要素归为内部相似性。由于外部相似性最终通过推测的内部相似性发挥作用,[17]结合文章框架思路,文章不对感知相似性进行划分。相似性是虚拟社区中群体认同和社会联系的基础,与社区氛围和社区文化亦息息相关。
心理所有权指代的是一个人感觉一个目标或目标的一部分属于“他的”或“他们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视目标为延伸自我的一部分。[21]在市场营销领域,心理所有权的研究大多出现在共享经济与虚拟社区中,主要针对个体在数字化时代的网络嵌入和心理占有的问题。在虚拟社区背景下,社区用户的自主性需要有效的控制。普遍地说,促进社区用户良性意识,引导社区用户积极行为,从而优化虚拟社区环境是社区管理的重要议题。因此,文章从信息、人群特征两个环境方面入手,结合虚拟社区“公地”特征,探究心理所有权的形成机制。心理所有权的产生使用户产生“主人翁”意识,并融入社区“管理”,从而自发地维护社区,做出利于社区发展的行为。如侯如靖等[22]发现心理所有权的产生将会形成领地行为,从而使成员努力表现出奉献、责任、帮助他人以及与目标组织的保持和谐等积极行为。此外,现有研究发现,心理所有权越高的顾客,其参与品牌创新的意愿越高。处于社区中的用户将联结成一种“共同体”,集体心理所有权是虚拟社区中“共同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而促进团队突破性创造力。[23]对于心理所有权与价值共创行为的研究广泛,认为心理所有权通过营造“家的感觉”促进价值共创[6]。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虚拟社区信息质量与价值共创行为
当前,社区管理者通过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筛选和屏蔽虚假、恶意、低质和不当的信息,以保证社区信息质量的优质。然而,UCG时代信息超载,仅仅依靠社区管理者进行信息处理,难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因此,学者纷纷建议提升用户参与虚拟社区信息质量治理的能动性,从源头上提升信息质量的治理效果。[24]虚拟社区允许用户自主创作,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以传递价值和满足用户需要。雷尚君和谭洪波[8]提出,平台实际上是信息集散处,数字平台的信息质量已成为影响平台价值共创的重要因素。肖叶飞[25]也指出从内容上优质信息资源,以此构建价值共创机制,可以使新型主流媒体具有强大影响力。高质量信息提高用户信任和满意度,良好的体验形成积极情绪,而用户情感越强烈,其内容创建及信息传播行为就会越频繁[26]。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虚拟社区信息质量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
H1a:虚拟社区信息发布者质量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
H1b:虚拟社区信息内容质量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
H1c:虚拟社区信息效用质量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
(二)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心理所有权的形成基于四种动因——有效性动机、自我认同信号、家的感觉和对刺激的需求,[27]即参与感、自我认同、亲密了解和感知到的价值或某种需要。虚拟社区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品牌的连接,作为能够进行信息交互的平台与载体,使用户产生虚拟社区意识,拥有社区意识的成员会意识到自己对社区具有一种责任和承诺,从而增加成员的参与感和归属感[28]。较高的信息质量有助于用户的个人利益和发展,稀缺性体现也会引起用户对虚拟社区的控制感,促进心理所有权的产生。[29]信息搜寻是用户参与社区的主要动机,高质量信息塑造社区认同,并促使用户对社区形成关注与亲密了解,产生心理所有权。[30]高质量信息意味着用户对信息具有较高的认可,个体会更大程度上感觉该信息与自身相关,从而产生价值的感知,个体感觉到某个物品具较高价值时,就会产生控制感,形成心理所有权。[29]此外,高质量信息可以看作为用户之间的正向支持,支持显著正向作用于心理所有权。[31]相反,如果虚拟社区中的信息质量较低,用户将会面临虚假和误导:沈鹏熠等[32]实证了信息质量对心流体验的正向影响。不良信息会影响用户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损害他们对心理所有权的认知和实现,导致认知偏差、自我限制或信息过载等问题。
佟玉权等[12]在研究中发现:社区认同在信息质量与消费者行为意愿之间有着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信息发布者质量与消费者行为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最为明显。有用的信息是一种资本,程国萍[33]等提出社会资本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受到心里所有权的部分中介作用。社区信息是用户互动的主要形式,张烨[34]等发现在共享经济中,顾客心理所有权在互动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心理所有权在信息质量与价值共创行为的正向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H2a:心理所有权在信息发布者质量与价值共创行为的正向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H2b:心理所有权在信息内容质量与价值共创行为的正向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H2c:心理所有权在信息效用质量与价值共创行为的正向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感知相似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性指在虚拟社区情境下,社区成员由于共同的需求、目标、背景等形成的相似性感知,包括年龄、性别、背景、职业等。相似性效应则指人们对于与自己相似的他人更有好感、更容易建立亲近感和合作关系的心理倾向,其涉及多个理论,如相似吸引理论、社交比较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相似性效应在关系满意、认可度、归属感等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在社会心理学者看来,相似性效应与人的社会性分不开,人们期望自己有相似的朋友,[35]相似性增强彼此联结,并使个体为此投入更多的关注。正如事实那样,与不相似的人比较,人们更喜欢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36]并对其产生相对更积极的态度和行为。[37-38]消费者更易于采纳具有相似性和同质性的人们之间的商品相互推荐。[39]利他行为也倾向于发生在更相似的朋友中。[40]
具体到虚拟社区,相似性的感知可以补偿虚拟环境中难以评估的信息源特征的模糊性,并通过社会比较影响用户决策。[41]焦媛媛提出了网络社交环境下的同侪效应,将感知相似性作为同侪效应的关键前因之一,[42]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同侪间的信息影响、情绪传染和比较影响显著促进了社区成员对于支持性和约束性社区氛围的感知,进而激发了顾客公民行为。[43]本文认为,同侪效应实际上是信息质量与感知相似性的交互,在虚拟社区中,相似性感知加强用户间的关系强度,使用户对社区更加亲密,进而增强信息质量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感知相似性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心理距离高度相关,心理距离是指以个体感受到的目标在时间、空间、社会、概率方面在心理上的接近或远离的标准,[44]它能够影响人们对事物与行为的判断与决策。当一个人对目标有更近的心理距离,往往意味着他会更加关注该目标,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接近他们,[45]意味着产生更多的亲密行为,导致与其他群体的联系感就越大。[46]Soyeon等[47]考察了社会距离对亲密知识与心理所有权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社会距离高的人群负相关显著,而对社会距离低的人群负相关不显著。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3:感知相似性调节信息质量对心理所有权的正向影响
H3a:感知相似性调节信息发布者质量对心理所有权的正向影响
H3b:感知相似性调节信息内容质量对心理所有权的正向影响
H3c:感知相似性调节信息效用质量对心理所有权的正向影响
(四)模型的构建
综上所述,根据SOR理论,以心理所有权为中介变量,探讨信息质量(信息发布者质量、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效用质量)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并基于相似性效应,探讨感知相似性的调节作用。文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三、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定向收集的方法,借助Credamo见数平台、高校社区、QQ、微信等获取调查数据。问卷结果要求被试拥有3个以上的虚拟社区使用经验,包括但不限于百度贴吧、bilibili、虎扑、在线品牌社区/社群(小米社区、威锋网、华为俱乐部)等,并包含反转及重复题项,不满足测试要求的被试会被筛去。为了使被试产生直观感受,强化变量测量效果,导语部分介绍了虚拟社区相关概念。随后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实际使用经验和真实感受进行回忆某个具体社区,并填写一个开放式问答:“请您对该社区的信息现状提出改善化建议”(15字以上),随后让其在后续题项中进行评价。
结合虚拟社区的实际情况,查阅相关文献,本文提出了各个变量的测量方法。问卷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虚拟社区平台使用经历,包括使用过的社区、社区的使用频率、社区的使用年限,共3个题项。二是模型的四个变量:信息质量量表参照梁文玲等[13]的量表,包含3个维度,共14个题项。感知相似性测量参考晏青等[9]的量表,共8个题项;心理所有权量表参考Van Dyne等[48]的量表,共7个题项;价值共创行为量表参考Gaurangi和Ingo、[49]Yi和Gong[3]的量表,共26个题项。所有变量题项均采用成熟量表,量表题项参考表2。三是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问卷总计66个题项,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测量,问卷分为“很不同意”至“很同意”7个等级,然后使用1—7量化分数,分数越高表示越同意题项所发表的观点。
(二)数据处理
问卷收集处理于2023年10月开始,11月结束。在问卷的收集过程中,经仔细审核,发现有74名被试因答题不认真而被剔除,通过软件重新收集,最终共收集得到366有效问卷。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此次被试成员主要为年轻、拥有较高学历的群体,基本具有高等教育背景且有着丰富的虚拟社区使用经验。
(三)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信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心理所有权C7题项(反转)及价值共创行为D19(重复)来控制共同方法偏差。将价值共创行为26组数据根据8个维度求均值获得8组数据(后文分析同),再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法,结果显示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6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为38.312%,总因子方差解释为74.360%,故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本文采用SPSS.27.0和Amos.23.0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
从表中看出Cronbach’sα均在0.875以上,表明问卷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通过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区分效度来检测问卷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结构效度指标X2/df=1.402<3,RMSEA=0.033<0.08,GFI=0.914,AGFI=0.898,IFI=0.984、TLI=0.982,CFI=0.984,表明模型拟合良好。
此外,问卷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CR均在0.876以上(>0.7),AVE值均在0.585以上(>0.5),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同时,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维度间AVE值平方根均大于标准化相关系数的值,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注:**代表p<0.01,对角线为AVE平方根。
综上所述,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水平,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四、实证结果
(一)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通过上述信效度分析表明各项指标良好。从Amos输出的修正模型主要路径系数(表4)及结构方程模型(图2)可以看出:虚拟社区信息发布者质量、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效用质量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性水平(β=0.188,p<0.001;β=0.185,p<0.001;β=0.312,p<0.001),且心理所有权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β=0.434,p<0.001),H1、H2均得到初步证实。
图2 Amos结构方程模型输出图
(二)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采用Bootstrap的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重复抽取5000样本(Model 4),95%的置信区间,依照置信区间是否包括0来检验在本研究模型中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结果证实心理所有权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H1、H2成立,即虚拟社区信息质量的各个维度对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均具有积极作用,且心理所有权此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调节效应检验
本文采用SPSS.27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在分析之前,对信息质量三个维度以及感知相似性进行中心化处理,建立交互项,然后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对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结果可得信息发布者质量与感知相似性的交互项显著(β=0.140,p<0.05),即感知相似性在信息发布者质量对心理所有权的正向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H3a成立。而信息内容质量与感知相似性的交互项、信息效用质量与感知相似性的交互项不显著,即H3b、H3c被拒绝。
此外,本文还在PROCESS插件中使用模型1进行了调节效应分析,结果同样表明假设H3a成立(如表7所示)。
五、结论
(一)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首先,实证结果表明:虚拟社区信息质量的各个维度对用户价值共创行为均具有积极作用,且心理所有权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信息搜寻与信息获取是用户参与虚拟社区的重要动机之一,高质量信息是社区价值的体现,个体由于感知到的信息价值形成心理所有权,从而增加个体投入,发生传导效应促进用户积极行为。其次,感知相似性调节了信息发布者质量对用户心理所有权的影响,而在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效用质量对用户心理所有权的影响中未被数据支持。这表明,感知相似性作用于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强度。当用户感知到相似性时,用户间、用户与社区将产生更高的联结:一方面,同等信息发布者质量下,感知相似性越高,则用户形成更高心理所有权;另一方面,感知相似性会加强信息发布者质量对用户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本文丰富了信息质量、感知相似性、心理所有权、价值共创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企业管理者从源头上把控信息,保证信息的高质量,能够促进用户进行价值共创,从而保持社区活力和良性发展。同时,社区管理者应当引导及增强社区成员相似性的感知,提升用户对社区以及其他用户的亲密感,进而使用户对社区持有更积极的态度。此外,用户进出社区和信息发布均拥有极高的自主性,从虚拟社区的“公地”视角,提高用户亲密感和社区认同,建设用户心理所有权对社区良性发展也至关重要。
(二)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除信息质量以及人际因素外,虚拟社区的兴衰更替还有大量其他原因。如虚拟社区竞争的激烈、用户需求的不断改变、管理者运营不善等。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上,要想持续满足用户需求,就要挖掘客户潜在的可能性,如兴趣的转变,产品的迭代,配套的扩展等。也正因需求和兴趣的可变性,本文测定的感知相似性可能在长期作用下也会发生变化,社区管理者要使用户从短期需要变为长期需要,或是推出其他相关服务及产品,持续挖掘、创造价值。
本文未对感知相似性(外部、内部)及心理所有权(个人/集体、促进/防御)进行细分研究。现有研究表明:内部相似性作用于情感层面,推动感性认知;外部相似性作用于实际层面,推动理性认知。未来的研究可以据此与不同的社区类型进行交互研究。例如,对于交易型虚拟社区,不同类型的相似性感知、理性与感性的处理路径差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此外,虚拟社区的心理所有权应用更多的路径去探索不同的作用机制,在虚拟社区中,心理所有权与自我构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均存在密切联系,应有更多思考。例如,是否相依型自我建构或集体主义者更易形成集体心理所有权?是否独立型自我建构或个人主义者更易形成个人心理所有权?本文未作讨论。
参考文献
[1] 郭莉,张悦,周冬梅,等.虚拟社区中的社群交互: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4,33(12):30-38.
[2] 庞彩云,刘丽萍.虚拟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3(9):48-50.
[3] Yi Y,Gong T.Customer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9):1279-1284.
[4] 张新圣,李先国.虚拟品牌社区特征对消费者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基于满意与信任中介模型的解释[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7):70-82.
[5] 蔡骐,岳璐.网络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建构的路径、模式与价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9):143-147.
[6] 周睿.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心理所有权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22(3):91-93.
[7] 张振刚,尚钰,李云健,等.共创体验视角下虚拟社区环境对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J].企业经济,2020(1):12-18.
[8] 雷尚君,谭洪波.数字平台参与服务价值共创的机理及路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5):177-180,196.
[9] 晏青,付森会.虚拟社区的相似性效应:关系感知与影响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3):74-84.
[10] Zha X,Zhang J,Yan Y,et al.Does affinity matter? Slow effects of e-quality on information seek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Library amp;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5,37(1):68-76.
[11] M.M A.Commitment to online customer community website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quality[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nagement,13(1): 578-598.,2016.
[12] 佟玉权,王玲玲,代玉霞.虚拟社区信息质量对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以小红书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88-96.
[13] 梁文玲,杨文举.虚拟品牌社区信息质量对社区用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11):195-201.
[14] 包颖燕,卞保武.“角色人”心态对网络商务信息可信度的影响研究[J].电子商务,2011(1):15-17.
[15] 李晶.信息质量感知与信息源使用的差异性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4(4):17-23.
[16] Ul Islam J,Rahman Z.The impact of online br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n customer engagement: An application of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paradigm[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34(4):96-109.
[17] J.D L,Thomas T.Toward a Theory of Business Buyer-Seller Similarity[J].The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and Sales Management,2001,21(1).
[18] 钟佳玲,陈洁,刘玉琦,等.炫耀性品牌使用、人际相似性、专业性与品牌态度[J].上海管理科学,2018,40(4):79-84.
[19] NAYLOR R W,LAMBERTON C P,NORTON D A.Seeing Ourselves in Others: Reviewer Ambiguity,Egocentric Anchoring,and Persuas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1,48(3):617-631.
[20] 张婧,杜明飞.模仿策略、感知相似性与品牌评价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4):557-568.
[21] Jon L P,Tatiana K,Kurt T D.Toward 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 Organization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
[22] 侯如靖,韩晟昊,张初兵.心理所有权对在线品牌社区社会惰化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商业研究,2021(2):1-11.
[23] 刘智强,卫利华,周空,等.社会距离视角下集体心理所有权对团队突破性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2(12):166-184.
[24] 金燕,胡香,杨瑞仙,等.在线健康平台的信息质量治理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23,43(8):79-90.
[25] 肖叶飞.价值共创视角下主流媒体平台化:机制、指标与路径[J].中国编辑,2023(8):39-43.
[26] 杨永清,徐运成,樊治平,等.情感驱动的社交网络用户内容创建及信息传播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2023,43(7):162-177.
[27] Peck J,Luangrath A W.A review and future avenues for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 consumer research[J].Consumer Psychology Review,2023,6(1):52-74.
[28] 张琴,戴思华.虚拟社群意识的强化及其对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结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8(5):116-123.
[29] 刘建新.产品稀缺诉求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7.
[30] 李红飞,曾守锤.社会工作情怀再讨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价值感知与离职倾向的关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3):14-25.
[31] 简福平,何仕瑞.同事支持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集体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J].重庆社会科学,2022(8):124-139.
[32] 沈鹏熠,万德敏,吴佳琦.虚拟品牌社区质量影响消费者品牌幸福感机理探究——中介路径及其边界条件实证检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2(7):100-114.
[33] 程国萍,陈蓉,王莉.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心理所有权视角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35(11):121-128.
[34] 张烨,高素英,王羽婵.互动导向共享经济平台用户的价值共创——一个混合效应模型的检验[J].兰州学刊,2021(4):78-95.
[35] 付森会.社交媒体中的友谊:相似性机制与情感传播逻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31-139.
[36] Parkinson C,Kleinbaum A M,Wheatley T.Similar neural responses predict friendship[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9(1).
[37] Guéguen N,Martin A,Meineri S.Similarit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hen Similarity Fosters Implicit Behavior Toward a Stranger[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1,151(6):671-673.
[38] Martin A,Guéguen N.The Influence of Incidental Similarity on Self-Revelation in Response to an Intimate Survey[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3,41(3):353-356.
[39] 刁雅静,何有世,王念新,等.朋友圈社交行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认同与内化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9,31(1):136-146.
[40] Apicella C L,Marlowe F W,Fowler J H,et al.Social networks and cooperation in hunter-gatherers[J].Nature,2012,481(7382):497-501.
[41] Morry M M.The attraction-similarity hypothesis among cross-sex friends: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perceived similarities,and self-serving perceptions[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07,24(1):117-138.
[42] 焦媛媛,闫鑫,李智慧.新产品扩散视域下的同侪影响:维度厘定与量表开发——基于社交网络情境[J].管理工程学报,2023,37(2):11-21.
[43] 高雪,焦媛媛,杜军,等.同侪影响、社区氛围与顾客公民行为——品牌社区类型的调节作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3):118-136.
[44] 曹荣梦.共享经济中心理距离对分享意愿的影响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1.
[45] Delle E,Kumasey A S,Agyabeng A N,et al.Work engagement: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nd self-regulatory focus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People and Performance,2022,10(1):77-93.
[46] Ata A W,Sambol S.Intergroup Contact and Social Distance Hypothesis: Austr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 Views on Islam and Muslims[J].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2022,42(2).
[47] Soyeon K.Understanding user particip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distan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0,105(C).
[48] Van Dyne L,Pierce J L.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nd feelings of possession: three field studies predicting employee attitud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4,25(4):439-459.
[49]" Gaurangi L,Ingo O K.Value co-creation behaviour - role of embeddedness and outcome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Service Theory and Practice,2017,27(4).
[责任编辑:魏净]
Resonance and Co-Creation:Research o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Quality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n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CHEN Wei, ZENG Zhongf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Urumqi 830012,Xinjiang)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the prosperity and growth of digital economy and technology,virtual communities have emerged as prominent platforms; however,they often turned out to be ephemeral.On the strength of similarity effect,this study constructs a model to explor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quality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n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ty constitutive factor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In addition,it employ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is on 366 questionnaire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qualifications of information publishers,the quality of content,and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utility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During this process,psychological ownership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Additionally,perceived similarity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publisher qualifications on psychological ownership.This article enriches researches related to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underscores the critical role of managing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guiding perception of similarity in enhancing community awareness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 community.
Keywords:" virtual community information quality; perceived similarity;psychological ownership;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