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改革中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路径

2024-01-01 21:59:20王利红
中国食品 2023年24期
关键词:内涵英语教学融合

王利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知识,还应有意识地融合、传播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英语学习,更好地运用英语开展跨文化交流。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新时期英语教学改革中,可以切实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为此,本文对英语教学改革中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路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英语教学改革中

融入传统饮食文化的必要性

1.增加英语教学的人文性。长期以来,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偏向于向学生传授英语专业知识,鲜有关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趋于“功利化”。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博大的文化内涵及人文情怀,将传统饮食文化与英语教学相融合,可以显著提升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比如,传统饮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思想,强调饮食除了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是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一系列关系的综合体,是世间万物探求理性和精神的一种方式;传统饮食文化还倡导“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以此彰显饮食文化视角下中华儿女对食物重要性的认同及敬畏之心。将这些弥足珍贵的哲学思想内涵融入英语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在无形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如果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合不足,可能会导致英语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将传统饮食文化与英语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展开联想记忆。一般而言,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往往会被自身既有知识框架体系所左右,所以学生可依托传统饮食文化对英语学习产生共鸣,进一步促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传统饮食文化与

英语教学融合的现状分析

1.英语教材中传统饮食文化内涵较为缺失。英语教材中涉及各式各样的文化元素,但不管是哪本英语教材,均可看到西方文化的踪迹。比如,英语教材中涉及的食品多以西餐、冷饮为主,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则较少涉及,尤其是阅读理解部分,用英语表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更是十分有限。

2.未能充分立足于本土文化背景开展教学。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虽然逐步提高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西方国家文化意识,盲目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背景,不仅很难收获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

3.师资力量匮乏。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些学校过于关注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对其专业素养、文化素养等缺乏有效关注,导致英语教师更多只能基于理论视角对学生进行机械灌输式的教学,而无法从实践应用层面着手开展实践教学。加之缺乏良好的综合素养,英语教师也无法将相关文化内容巧妙融合到教学实践中,进而影响传统饮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三、英语教学改革中

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路径

1.构建健全的饮食文化英语教学体系。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多样丰富且内涵深厚的传统饮食文化与英语教学改革相融合,不仅能丰富英语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领略到我国饮食文化的魅力,进而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弘扬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可以从饮食文化的内涵切入,综合分析英语教育教学目标、学生发展要求等因素,构建健全的饮食文化英语教学体系,推进传统饮食文化与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机融合。

首先,有意识地将饮食文化的独特内涵与英语教学改革相融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包含了中国人在饮食活动中所展现的审美趣味、社会功能、情感活动等,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从“精”“美”“情”“礼”等方面来理解其内涵。“精”指的是饮食文化对食物内在品质的一种追求,包括选材、制作、饮食环境等方面;“美”是饮食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协调统一的体现,换言之,饮食文化中的“美”不单单是基于食物的形式美,还是食物能为人们带来的良好审美体验及精神享受;“情”是心理功能的一种体现,千百年来,饮食一直是中华儿女开展情感交流的一种特有方式,涉及亲友别离、信息交流、商业往来等多个方面;“礼”指的是饮食文化的礼仪性,其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贯穿于饮食活动的方方面面,构筑起了传统饮食文化的逻辑起点。总之,“精”“美”“情”“礼”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基本内涵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唯有精准把握这些内涵,方可形成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有效认识,进而更好地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多样丰富的饮食文化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中,并紧扣英语教育教学目标。

其次,在传统饮食文化基础上构建递进式英语教学体系,立足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开设不同基础层次的教学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同时,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推进英语教学与饮食文化思想内涵的有机融合。比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一些国人为何喜欢西方文化”等主题开展写作,引导学生在实际写作中从“饮食文化”角度切入,让学生理性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正视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推动我国文化的开放性、多元化发展。

2.基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开展教学。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带领学生紧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进行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中西方在主食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主食以米饭、面食为主,烹饪方式包括煮、炒、蒸、煎、炖等;西方人的主食则以牛排、汉堡等为主,烹饪方式一般為白灼,认为这样的食物制作方式有助于保留食物的营养。又如中西方在饮食方式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吃饭时会使用筷子,在合餐制下,用餐的人于同一盘中取食;西方人则推崇个人主义,饮食大多为自助餐,用餐时讲究情趣,看重自身的言谈举止,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其乐融融明显不同。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特定的词句及文化知识,如mug(马克杯)、salad(沙拉)、picnic lunch(便当)、toast(烤面包)、sunny side up(煎一面荷包蛋)等外来饮食词汇。

3.创新英语教学模式。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所推行的教学模式仍局限于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却没有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价值。因此,必须创新英语教学模式,通过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与传统饮食文化的有机融合,助力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首先,加大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力度。近年来,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及新教学理念的加持下,SPOC课堂、翻转课堂方兴未艾,信息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流行趋势。因此在英语教学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BBC美食纪录片等信息资源,依托直观生动、贴近日常生活的音视频资源,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切身领会中西方饮食文化在精神内涵、人文风俗等方面的不同,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成效。

其次,传统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词汇、语法讲授,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鉴于此,教师应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将传统英语教学课堂打造成学生知识内化吸收的主阵地,通过食品制作、美食分享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的综合素养会影响传统饮食文化与英语课堂融合的效果。在课堂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文化内容,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等,以保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融合传统饮食文化。

首先,开展好岗位教育培训工作。高校要紧扣英语教学目标,向教师传授传统饮食文化及文化教育技能等相关内容,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教师对传统饮食文化教育融合的重视度。同时,对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促使其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将英语教学与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创新融合,推进英语词汇、句式等的创新发展。比如,在将英语教学与茶文化进行融合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案例,向学生讲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茶文化的不同表述。

其次,完善现有的教师队伍结构体系。高校应积极引进更多高素质的教师,弥补如今英语教学师资匮乏的不足,从而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在此过程中,引进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娴熟地应用流行的各种教学模式,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推进师风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榜样模范作用,在无形中形成对学生的正向影响。教师应严格要求自我,切实为学生做好榜样模范,并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相关内容的有效学习,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比如,教师应深入探究传统饮食文化,将自身作为学生的“活教材”,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美”“情”“礼”等思想内涵,以精神内涵、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综上所述,将传统饮食文化与英语教学改革相融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还能促进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此,相关人员应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进行探索研究,结合传统饮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现状,构建健全的饮食文化英语教学体系,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英语教学改革成效,在带领学生领略传统饮食文化魅力的同时,推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播與发展。

基金项目:2022-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英语学科专项课题”——“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WY2022024-C)。

作者简介:王利红(1977-),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内涵英语教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活出精致内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