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2023-12-31 00:00:00张敏
电脑迷 2023年15期

【摘" 要】 文章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为目标,以“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例进行研究。为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首先分析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应用优势,再通过将抽象的生物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展示图片或模型、实验观察、显微镜图像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初中生物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十分重要。本文以“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例,教学中通过将抽象的生物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互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应用优势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主动学习意愿。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例如,在“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图片、视频或模型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血液在身体中的运行方式和功能。这样的直观呈现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作用,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通过设计实验观察、显微镜观察、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动手操作,与同学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主题中,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运动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与学生共同探究血液的运行机制。互动性和合作性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促进跨学科的综合思考和应用能力的发展。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例

(一)创设情境

以新课标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交通工具和城市的运输系统比喻血液,并通过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和对话叙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介绍血液的功能和组成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体是一个庞大而繁忙的城市,血液则扮演着交通工具和城市的运输系统的角色。此种情境设定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血液在身体内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教师可以扮演一个城市规划师,向学生介绍这个特殊的城市——人体,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血液比喻为城市的运输系统,那么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功能呢?”然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这样的对话交流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观点的能力。随后,可以通过城市地图和交通工具的图片展示引入血液的组成与功能。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城市地图,并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种类的血细胞,如红色代表红细胞、白色代表白细胞等。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血液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以及每种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在展示完图片之后,教师可以展开对话叙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血液的结构与功能。例如,教师可以扮演一个红细胞,与学生进行对话,介绍自己的结构特点和运输氧气的重要作用。学生也可以扮演其他血细胞,进行相应的对话,介绍各自的功能和任务。通过这样的对话交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血液中不同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体会到它们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还可以设计小组活动或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血液的理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以城市运输系统为参照,设计一个模型模拟血液在身体中的流动过程,或者安排实验观察,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并通过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加深对血液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对话叙述等策略,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的“流动的组织——血液”主题能够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自主探究血液组成

通过引入引人入胜的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或虚拟实验模拟,展示血液的运行过程和功能。例如,使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态图像,让学生感受到血液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并激发学生对血液组成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关于血液组成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猜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以直接感知血液的组成。例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新鲜的血液样本,让学生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学生可以在实验中直接观察血液组成部分,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演示,介绍不同种类的血细胞及其功能。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或电子白板展示血液组成部分的图像,并结合文字说明和语音解释,详细介绍每个成分的特点和功能。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将血液组成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血液组成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饮食调理和运动维持血液健康等。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制订健康生活计划,并与同学分享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深入研究血液组成的相关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加深对血液组成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结合多媒体技术和实际联系,使学生更加亲身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血常规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理解。由教师介绍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并解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代表了血液的不同方面,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要求每个学生扮演一名医生,设想正在给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根据不同指标的情况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讨论各自的角色扮演情景,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观察和感受,提出问题并互相探讨。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关注各个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扮演医生,并向全班展示角色扮演情景。学生可以通过描述患者血液指标的情况和医生的判断,展示不同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全班一起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每个指标的意义,并提出问题以促进思考,例如“红细胞的数量减少可能导致什么问题?白细胞增加代表什么情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角色扮演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学生可以设计一个饮食计划,帮助改善红细胞数量不足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情况。学生还可以探讨如何通过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维护白细胞的正常水平。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深入理解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其能够从医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血常规检查的结果,进一步加深对血液的理解和健康意识。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分层练习,适当点拨

分层练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逐步深化难度和适当点拨,可以帮助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师首先要简要介绍血液的作用和组成,涉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基本概念,给学生提供基础知识的铺垫。随后学生进行基础练习,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重点是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进一步深入讲解血浆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与特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和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更为复杂的知识。学生进行拓展练习,例如阅读理解题、应用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分析案例。教师在练习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综合运用活动中,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例如,学生可以扮演医生、患者或科学家的角色,通过交流和讨论来深入理解血液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设计一些挑战性的练习,例如,探究性实验、开放性问题等,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在练习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提出疑惑和感悟,并相互交流和分享。

通过以上分层练习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逐步理解和掌握血液相关知识。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练习和点拨,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五)多元化评价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和思考,并进行个别或小组讨论,并倾听学生的发言。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口头表达,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布置与血液相关的书面作业,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通过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教师评阅作业时,可以注重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完整,并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例如,观察血液样本的显微镜观察、测量血压等。学生完成实验后,需要撰写实验报告。教师评估实验报告时,不仅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会考虑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实验结论的合理性。同时,教师可以设计血液相关的戏剧表演或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扮演医生、患者等角色,并通过表演来展示对血液知识的理解。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演过程,并根据其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创造性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型研究项目,如血型分布调查、血液相关疾病的研究等。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资源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将成果以海报、PPT等形式展示给全班。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展示技巧。

通过以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血液相关知识上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学生也能从不同形式的评价中获得及时地反馈和指导,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将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文章以“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例,展示了如何运用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付婷婷.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活动化教学探析[J]. 成才之路,2023(02):97-100.

[2] 蒋安.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J]. 启迪与智慧(上),2023(01):104-106.

[3] 高焕娟. 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5):45-46.

[4] 张龙龙.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J]. 知识文库,2022(09):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