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和德育水平的不同,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不同的。但是,全校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劳动者。同时,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注重学校德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是学校德育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 一体化;学段衔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课
要提高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水平,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螺旋式发展,必须在理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规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路径研究。
一、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整合是一件系统工程,同样需要运用系统性、复杂性思维对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安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而在全国范围内,作为指导思想的主体,我国的教育管理部门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引导思想的正确方向。在新的时代,教育行政部门要持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改革与发展,要消除重智育、轻德育的方针取向,要坚定地消除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现象。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短暂的热点问题,它是一个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步推进的举措。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思政课有关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对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的系统认识上来,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不可否认的是,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开展以来,部分人员对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以为只是搞活动、开会议,而没有把它作为一项实在的任务推进和落实下去。
思想是行动自觉的先导,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顶层设计的首先任务就是要提高各级各类领导和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把一体化的要求自觉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工作与教学结合起来,推动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一体化建设。
二、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不仅涉及了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学校组织,还涉及了教育系统、宣传系统和学工系统等职能部门。新时代,要有对大、中、小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统一的指导与管理,例如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综合建设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为各单位和机构之间就爱国主义综合建设工作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渠道。领导小组的成立是有效调动不同学段的学校组织和各个职能部门工作积极性的前提条件,是避免各个学校组织和职能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有效措施,是整体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改革和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
领导小组可设置组长、副组长以及成员若干名,并细化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层层抓落实。此外,健全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组织体系将首先从空间上突破大中小幼各学段之间相互制裂、互不隶属的现状,为时间上的突破提供先行条件。除了设置相应的领导小组,还需要陆续成立教学、科研等系列推进小组,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教学指导小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监督评价小组等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等为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可靠和有形的载体,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自2017年起成立的国家教材局也在大中小幼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指导、统筹、组织、协调的引领作用,推动教材整合工作的规范化、有序进行,促进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整合。
三、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教研一体化是推动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首先,通过创建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资源数据共享等方式,在“共建共享共治”的原则下,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各学段的教学科研,使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相关人员都能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共建教研平台,一起解决教研难题,共享教研结果。
其次,加强综合管理的经验交流,无论是哪个学段的思政课都具有共通性的经验与问题,采用课堂教学观摩、学术讲座、论坛等方式,能够为各学段的教师建立一座相互间进行经验交流的桥梁,加深对彼此教学状况的了解,从而彼此启发、彼此借鉴。
再次,合作教学高校作为教研领头羊应当在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中发挥“智库”作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大中小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度专门培训项目,并鼓励教师走进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除开展线下教育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面向中小学开放思政公开课,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永续的智力支持。
最后,深化各学段、各学校的研究合作,就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以及大中小幼可共同申报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共同进行教学调研,以更好地把握目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和需求,同时在协作中加强教师的集体意识,从而增强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与针对性。
四、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一体化建设
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各个学校要避免出现只重视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的情况,要加速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的开发与创新,充分运用各类寓教于乐的通俗教育形式,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方面,利用构建一体化平台的方式,可以让各学段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合作,从而让他们对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有更多的把握,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到,在整个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他们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以保证每个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有自己的重点,并可以实现步梯式的发展。
学前儿童、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在启蒙,可以通过对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的通俗教育激发学前儿童、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红色故事、影视作品等榜样教育使小学生形成对国家领袖以及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爱戴之情,也可以采用富有趣味的课程形式将思政课同实践课、拓展课等课程形式相结合,增强儿童对于思政课的亲切感;初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夯实基础,可以通过参观红色博物馆、走访抗战老兵等体验学习与情境教育增进初中生对党、国家、人民和社会主义的浓厚情感;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政治素养,注重抽象性、常理性的知识学习,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形式加强高中生对于抽象政治概念的理解,增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以及强调青年人应承担复兴重任的思想,通过模拟法庭、模拟提案等教学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教育,增强高中生的政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应以课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历史与世界历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产生深刻认同,同时组织形式多样、切合实际的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不同学段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深入。
另一方面要使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载体具有科技感和智能性,要积极地对新时代的新技术进行学习并充分运用,尤其是5G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充分发挥其贴近学生、形式新颖、传播快的优势,让爱国主义通俗化。重视把网上操作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共建共享”的思想,积极地在网上进行爱国教育,通过各类社会媒体、新闻App、音视频网站、手机App等方式进行宣传,举办各类网上的爱国活动与课堂,并对爱国教育的软件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与运用。将爱国、国防两大类基地的名录在网上公开,并为各基地设立个性化的网页;举办网上的爱国仪式,通过App开放的照片、视频等形式,对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节日等进行宣传,并在网上进行广泛的纪念和庆祝。除此之外,各大景区应当积极地开发微信公众号和讲解系统,采用二维码的形式展示景点讲解,让学生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取讲解的内容,这样可以防止在讲解过程中出现的人为理解偏差,从而确保讲解方向和标准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五、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一体化建设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环,能够科学地判断教育工作是否得到实施,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育教学是否取得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力争在教育评估方面取得“五个突破,五个成效”,推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估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评估系统和评估准则,因此,不可能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估和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要按照《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转变以分数和录取率为主导的考试理念,积极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一体化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估必须进行到最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价,评估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学生的爱国主义程度。首先,制定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量化规范表格,量化标准表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二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其次,实行多种形式的评估,构建全面的评估体系。《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估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多目标评估制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对象,应将学校整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工作和爱国主义水平、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作为评价对象,从而形成全面、详细的评价细则。最后,构建“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传统与信息”“共性与个性”“他人与自我”与“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多模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卢黎歌,耶旭妍,王世娟,等.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1): 9-25.
[2] 本书编写组.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 贾文龙,邢军梅,冯玉倩.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1(35):1-3.
[4] 胡沥丹.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0(11):24-28.
[6] 王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4):58-63.
[7] 许瑞芳,张宜萱.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基于上海市的数据[J]. 思想理论教育,2021(07):60-65.